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别妄想泡我
870次浏览
2021年02月22日 21: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2日发(作者:班)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期中)语文试题




I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



张之为



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 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


资料考察,是唐代 的事。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


衍 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 物。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


《唐

< br>会要》卷二九)


。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 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


也要进奉宝镜。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就是 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


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 元素。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


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 象已经成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 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


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 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


伶官,依其声调, 作《霓裳羽衣曲》




《太平广记》卷 二二)



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 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中秋玩月习


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 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


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 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但这个故事却透露了一个极为重


要的信息 ,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 到了文学领域中。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其实


“月” 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


《诗经



陈 风



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但唐代的咏月诗有< /p>


其独特之处。翻检《全唐诗》


,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 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


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的。这充分说明唐代中 秋的赏月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已经群体化,形成了节俗。



同 时,


唐咏月诗中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月宫、


桂、


蟾蜍、


玉兔、


嫦娥等神话意象。


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




唐代月神 话影响力扩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经渗入了文学创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最值得关注的是,


唐咏月诗不但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在主题表现上,也超越了朴素的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越来越重


视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



早在千余年 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古希腊苏格拉底曾有“认识你自己”的


哲学宣言,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


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摘编 自《光明日报》


2016



9



9


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秋节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在唐代 ;也经历了一个由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


中秋节转换的过程。



B.


从唐代月宫镜来看,人们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在当时已 经成熟,不脱离桂树、媒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


话元素。



C.


千秋节与中秋节在民俗记忆上是互相勾连的,比如,盛世 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


的行为。



D.


唐代咏月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对集体赏月行为的描写以及 月宫意象群的开始出现


,


主题上也超越了追求

< br>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



2.


下列对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认为,根据现有资料,中秋节成为—种民俗节日,是 唐代的事。唐代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


中秋文化,奠定了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p>



B.


文中《太平广记》中的一则玄宗 游月宫的故事


,


暗示了唐玄宗死后


,< /p>


千秋节转为中秋节,同时还暗示了神


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



C.


唐代的咏月诗表明,月神话 已渗入文学领域,神话中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已逐渐被诗中的审美体验


和情感共鸣超 越。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 从器物、乐舞、文学三个方面


,


论证了唐代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 时期,中秋文


化已经深入到中华文明之中。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平广记》中有


-

< p>
段这样的记述:“玄宗……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这

< br>其中带有明显的月神话的元素。




B.


作为中国诗歌中的古老意象之一,“月”大量出现在唐诗 的诗篇中,其中不少诗篇记录了中秋赏月的节


俗,有助于后人探寻中秋文化。

< p>


C.


中秋节俗中对明月的玩赏行为本身就具有 强烈的审美因素,表明了人们已经艺术地审视月宫这一神话世


界了。


D.


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之所以追溯 中秋文化,就是为了找寻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并确


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答案】


1. D





2. B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


D


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


5


段可知,唐代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


话 意象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并非只是“开始出现”。



2.


试题分析:


B

< br>项,张冠李戴,原文第


4


段说的是“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 中晚唐之后,暗示了


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



3.


试题分析:


D. < /p>


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之所以追溯中秋文化,只是为了找寻


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


并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以偏概 全,


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不仅是寻根、


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 承、发展与未来”。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 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


眼,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 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靠头和


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 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花草院落



郑飞雪



①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 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②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 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拔的山路,一路


翠竹林立, 云雾缥缈,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



③车子到达乡村后,双 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朴实的村民从村街


店铺里探出 头,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

话里的大致意思。错把他乡当故乡,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


④空气中飘送着稻草香,小院就坐落在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流水,像是专为客人引路的,沿



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小段路,到达宅院门口。那宅院,像临水的花, 映照在涧边。寂寞,却有寂寞的言


语。探头,可见院子里各色花草摇摆着,像微信里的图 照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当然,它


们霸着这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 是院落里光明正大的主人了。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香,蜂蝶一


样来寻访芳踪。



⑤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 好像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笑


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洇开,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 地,一眼就叫出它们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


月季、茄子……这些花,挨挨挤挤站满 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


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 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一


片菜花 ,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黄瓜很愉悦,纤


巧的滕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远方。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这纯


净的颜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它从母胚蒂结出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 命名。黄瓜,一


个名附其实的乳名。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癞刺,裹着葫瓜丝瓜一样 的绿衣裳,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


范,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 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



⑥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 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里冒出来,争着抢着


在池水边摇头晃脑 ,生命依恋的情怀从缠绕的枝叶间蓬勃而出。让人感叹时光匆忙,也欣赏存在的实意和


温 暖。与世无争的闲适,正是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⑦朋友建房时 突发奇想,在院里开辟了一块地,不灌溉水泥,花卉、蔬菜、野草可以在泥土里混杂生


长 ,错落有致、和谐生趣,让生活视野呈现出别样的风情。我喜欢这草木群居的院子,像主人相邀南来北

< p>
往的客,演奏着浪漫的音乐交响曲,提琴、簧管、快板、慢板、大调、小调……或舒缓、或激扬、或 沉郁、


或热情、或优雅、或荒凉,花草们用执着的深情,伴着院落来来往往的身影,谈笑 风生的声音,绽放成土


地上坚定的生命。


⑧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山坡,风雨里走不进


田园,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一位母亲对生活的操持性情,就像蜜蜂在花粉丛中辛 劳,像


菜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没有人会阻遏这天性的执念。子女对母亲的了解 如花草与泥土相通,泥


土培育花草,草木感知土地深处的脉博。从东边撒下一粒籽,萌发 一颗芽;西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


枝叶蓬勃成周边欢愉的生命,年迈的母亲就喜欢 这样簇拥的生命,相互牵依,相互缠绕,寂寞滋生出许多


热闹。一片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 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热闹。手抚过的花朵、瓜果,


枝叶,盛开土 地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我们远程的脚步。



⑨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远远近近性格迥异的孩子。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