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物画发展史
关于腊梅的图片-四川2019高考分数线
中国古代人物画发展史
以人物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
曾因题材类别的不同分为
许多支科:描写历史故事与现实人物者称人物;
p>
描写仙佛僧道者称道释;
描
写社会风俗者称风俗;
描写妇女者称仕女;
肖像画称写真。
又曾因画法样式
p>
上的区别分为若干类别:刻画工细勾勒着色者名工笔人物;
画法洗练纵逸者名
简笔人物或写意人物;
画风奔放水墨淋漓者名泼墨人物;
纯用线描或稍加墨
染者名白描人物;
以线描为主但略施淡彩于头面手足者名吴装人物。
人物画
是中国画里直接反映现实的画科。
它在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点的同时也较
全面、较充分的反映了政治
、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社会意识,在中国画
各科中最富于认识价值与教育意义。<
/p>
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中国画科。
据
《孔子家语》记载,在周代即有劝善
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
<
/p>
至战国秦汉,以历史现实或神话中人物故事和人物活动
为题材的作
品大量涌现。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与《人物驭龙》帛画是
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
作品。
其后大量出土的帛画、壁画、画像砖石,表现出
这一时期人物画的兴盛发达。两汉时期的社会思潮和学术风气,同“百家争鸣”
的春秋战国时比,局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是在这种局面下开始产生了人物
画
的理论,可见于淮南子的“君形”论。画西施之美,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
目,大而不可
畏,君形者亡焉。《说山训》
西施是古代的美人,孟贲是古代
的
勇士,据说他能生拔牛角。这里所说的“君形”,我认为就是神似。《淮南子》
的“君形”说虽然不明确,对后世影响不大,但它是开创这一理论的先声。魏
< br>晋隋唐是中国人物画重要发展时期。
魏晋时期,思想的
解放,佛教的传入,玄
学的风行,专业画家队伍的确立,促成人物画由略而精,宗教画尤
为兴盛,明
确提出神似和传神理论的是东晋的顾恺之。结合他人和自己的创作,反复的创
作,反复阐发传神的得失与绘画优劣成败的关系,这样就使其理论清晰而有说
服力。顾恺之,提出传神的重要性,提出反映生活的“以形写神”论,重视人
物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体验生活的“迁想妙得”论。顾恺之的画论,除了上述
四个方面
之外,还有一些前人所未涉猎的问题,比如“置阵布势”的构图,须
要“密于精思”,“
临见妙裁”。把构图作为理性活动看待,强调精思,妙裁。
再如根据描绘的对象而变化用
笔,无论画什么都要考虑对象的性质:“若轻物
宜利其笔,重以陈其迹,各以全其想。”
这些理论对于现在的创作依然有指导
意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为代表的第一批
人物画论,奠立了中国人
物画的重要传统。唐代人物画,在传统的基础上获得较大的发展
,盛唐时期尤
为兴盛。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上层统治阶级的需要和爱好,道释
之
外,肖像,仕女画,风靡一时。杰出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
都是艺绝当代,名闻遐迩。盛唐时期吴道子则把人物宗教画推到更富于表现力,
< br>也更生动感人的新境地。
五代两宋是中国人物画深入发展的时期。
随着宫廷
画院的兴办,工笔重彩着色人物画更趋精美,又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民间稿
本
被李公麟提高为一种被称为白描的绘画样式。
梁楷师法李公麟,是南宋善白描
的人物画家。梁楷秉性疏野,常以酒自乐,不
拘小节,被称为“梁疯子”。中
年后,变细笔白描为水墨逸笔,自成一格。他的这种线描
表现,属于“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