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核舟记(题集)(题与答案)
-五虚六耗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
八
核舟记
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
作者:明朝魏学洢
。
2
.作品
:选自
*
《虞初新志》
,
我们学过的课文《
口技》(朝代:
清
作者:
林
嗣环
)也选自其中。
二、课文分析
1
.主旨:
这是一篇
说明文,通过介绍核舟的
形象
、结构
、
主题
等,表现了雕刻者的
精巧技艺
和
巧妙构思
,反映出
我国古代工艺的
高超成就
。
2
.内容分析(
“
总
—
分
—
总
”
结构):
①
第一部分(第
1
段):总述王叔远
技艺奇巧
,引出
核舟。
②
第二部分(第
2
—
5
段):按
空间顺序,围绕
“
< br>奇巧
”
的特点,先总后分地描述了船
背等各个部分。
③
第三部分(第
6
段):总述核舟
体积小
、
容量大,赞美雕刻者
“
技亦灵怪矣哉
”
,与
开头相呼应。
3
.写作特色:
①
对比的手法。核舟形体之
小和雕刻的人、物之
多、之
精细形成对比,突出了核舟的
精巧。
②
说明中穿插
描写
。对核舟中人物的
肖像(外貌、神态)描写、
动作
描写,富有神韵与情感。
三、习题
A
套
阅读《核舟记》,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
8
分)
1
.本文是一篇
说明
(表达方式)性的文章,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
虞初新志
》
。
(2
分
)
2
.用
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
(
3
分)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
人眼睛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关键词:其、端、寂、然)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B
(
A
应该
是先总后分再总,文章末段总结了核舟体积大、容量小的特点
有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
文章不是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
B<
/p>
.第二段中写到
“
右刻
< br>‘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壁云
”
一句
。
(
3
分)
A
.全
文结构可以概括为先总后分,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再细致描述核舟各个部分的特点。
,左刻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
照应了前文
p>
“
盖大苏泛赤
C
没
舱、船
头、船
尾、船
C
.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
采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准确地写出了核舟的体积之小。
D<
/p>
.作者在介绍核舟时,按照从上至下的空间顺序,先后介绍了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船
背等各个部分。
B
套
阅读《核舟记》,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
8
分)
1
.文中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中
“
苏黄
”
分别是指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
分
)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苏轼
和
黄庭坚
。(填写人名)(
2
分)
都是
/
无不是就着
/
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
拟(那些事物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和姿态。
(关键词:罔不、因、象形、具)
3
.下
面
说
法<
/p>
有
.
误
.
的一
项
是(
C
(应为空间顺序)
)
(
3
分)
< br>
A
.
“
记
”
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也可以抒情和议论
。
B
.本文描述了用桃核刻成的小舟
,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C
p>
.本文按照从正面到背面的逻辑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
D
.本文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等,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
艺和巧妙构思。
C
套
1
阅读《
核舟记》,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
8
分)
1.课文的作者是
明
朝
魏学洢
(人名)。(2分)
2.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关键词:其、比;注意
“
两膝相比者
”
的翻译;注意补充
“
隐(于)
”
中省略的介词)
< br>3
.
以
下
理
解
不
.
恰
.
当
.
的
p>
一
项
是
:
(
B
(第
3
段写的是
“
船头
”
三人,
“
船尾
”
两人是在第
4
段所写)
A.课文表现了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等,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B
.
课文第
2
、
3
段,
描写了
“
船头
”
和
“
船尾
”
人物各异的情态,体现了核舟的小巧。
C
.
课文第
6
段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由衷赞美雕刻者技艺高超,与开头相呼应。
D
.
“
p>
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
两句写出了核
舟的体积之小。
四、考题链接
2012
届金山二模卷
阅读《核舟记》第
3
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
8
分)
1
.上文《核舟记》的作者是
魏学洢(写错字不得分)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3
分)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关键词:
“
峨冠
”
、
“
为
”
p>
)
3
.下列
p>
对本
段文
字的
理<
/p>
解不
.恰
.当.的
一项是(
D
(错在
“
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
)<
/p>
)
(
3
分)
A
.本
段文字主要介绍了核舟船头部分的三个游览者。
B
.本段文字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介绍也最为详细。
<
/p>
C
.本段文字既写了三人外貌、衣着、姿态的各异,又显现了他们
的神态、风度。
D
.本段文字运用说
明的表达方式加以介绍,充分表现了雕刻者精巧的技艺。
2013
届一模卷
C
卷
阅读《核舟记》第一、二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
8
分)
1
.本文选自《
核舟记(
1
分)
》,课文的作者是
苏轼(
1
分)
(人名)。(
2
分)
2
.用现代汉语解释画线句(
3
分)
(
2
分)
)
(
3
分)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大苏泛赤壁
(
3
分)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着。
3
.根据文意,文中的这一核舟应命名为
2014
届徐汇二模卷
阅读《核舟记》第四、六段,《口技》第四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
8
分)
1
.《核舟记》中的
“
记
”
是一种文体,初中阶段学过的
“
记
”
还有《
记)
》
(
2
分)
2
.用
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
3
分)
中间力拉崩倒之
.
声。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间,之)
3
.
下
列
理
解
不
.
准
.
p>
确
.
的
一
项
是
(
A
)(错在
“
繁多
”
,应是突显了核舟雕刻人物的逼真形象。
)
(
3
分)
B
.
乙段选文表现了各种口技声音繁多而又逼真。
D
.
两段选文都表现了我国古代艺人精湛的技艺。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
A
.甲段选文突显了核舟雕刻人物繁多而又逼真。
C
.
甲段选文写视觉物品,乙段选文写听觉声音。
2015
届二模卷
B
卷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试题(
8
分)
【甲】(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以钱覆其口,
徐以杓酌油沥之,
自钱孔入,
而钱不湿。
因曰:
< br>“
我亦无他,
惟手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