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萌到你眼炸
524次浏览
2021年02月22日 23:5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意见征求

2021年2月22日发(作者:巫)



2018


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第一

< p>
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


2017



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三语文












2018.1






本试卷共


10


页,


150


分。考试时长


150



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 试卷



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


并交回。



一、




大题 共


8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8


题。< /p>



材料一










元青花瓷的创烧成功是传统制瓷业 由素瓷


向彩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它给景德镇的制瓷工


业带来空前的繁荣,


为景德镇成为中国瓷都奠定


了基础。










青花瓷青白相间的色彩体系蕴含了一种传

统审美的意趣。


在古代,


受道家朴素主义色彩观

< p>
的影响,


素色契


合了大众的心理,


而青花瓷是一



个从素色到彩色过渡的瓷器品种,


它以青白二色


的协调处理让这一过渡变得温和而不至于过激。


在青白之间,


有一种宁静之感:


白色的纯洁如 皑




白雪,


给人无限遐


思;


而青色则让人的灵魂超




逸。


这种审美意趣,


使青花瓷的色彩有一股扑面


而来的简净雅逸之气。青花中的白色不是苍白,< /p>


这种色彩是在釉里掺了釉果矿并以还原焰烧成,


所以这种白色有一 种白里泛青如玉般莹润的色



;


青花中 的青色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


加入铬、


锰、铜等元素调配而成的 ,蓝得深邃、沉静。



历史上,


有不少 优秀的青花瓷作品通过色彩


与题材的有机结合,


将青花雅逸之美 表现得淋漓


尽致。


如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


是乾隆官


窑摹古创新的珍品器物。


它在参照传统抱月 瓶器


2




型制作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创新,


整体造型端庄隽



秀,


束口圆腹,张弛有度。瓶口为蒜头式样,上


绘青 花缠枝莲纹;


腹部前后台面以青花卷草纹饰


钩边,


并将豆青釉填于其中。


主体画面大量留白,


打破了官 窑青花


“布局繁密”


的陈规,


彰显了画


面的肃穆之感。


从整体来看,


它在青白 相间的色


彩空间里展现了艺术家独有的东方神韵,


青花画


面透出的那种淡淡的禅意,


使人顿感幽雅清逸的


仙风道骨之美。













(取材于应海燕的相关文章)



1.< /p>


下列对材料一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2< /p>


分)



...



A


.


在元代之前,

中国的传统制瓷业以烧制素


瓷为主




B


.


青 花瓷的青白二色协调温和,


具有简净雅


逸之美

< br>



C


.

< br>色彩与题材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表现青


花瓷之美




D


.


官 窑青花瓷的主体画面布局繁密,


彰显肃


穆之感

< br>


2.


下列对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是(


3


分)



A


.



合:



“契”


读作


qi


è


意思是


“符



合”



B


.


皑皑


白雪:


“皑”


读作 á


i


意思是


“洁


..


白”



C


.


无限遐


思:



遐”


读作


xi


á



意思是

< p>
“空



闲”



D


.



秀:



“隽”


读作


juàn



意思是


“清



秀”



材料二



3








景德镇制瓷史上具有特色的产品主 要有三


个:


第一是宋代的青白瓷,


第二 是元明清的青花


瓷,第三是清代的粉彩瓷。




青白瓷是北宋初景德镇窑工在五代青瓷和

白瓷的基础上,


根据本地原料特点和广大民众审


美需求的变 化,


模仿青白玉质和玉色的效果而创


造出来的。


这种风格独特的单色釉瓷器使景德镇


在宋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

< p>
景德镇这个响亮


的名称,


就是因为宋真宗赵恒偏爱 青白瓷,


而于


公元


1004

< p>
年的景德元年用自己的年号来命名


的。


一个皇帝将 自己的年号赐予一个城镇,


这在


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这自然促进了景德镇青白


瓷的发展。








青花瓷是一种运用钴料进行釉下装饰的瓷

器。


它虽早在唐代河南的巩县窑就已萌芽,


但真

< p>
正成熟来自元代中后期景德镇窑工的贡献。


景德


镇 元代青花瓷的烧制成功,


既得益于宋代青白瓷


的烧制基础,


又得益于磁州窑、


吉州窑釉下黑彩


瓷的生产 技术,


同时还得益于此前波斯对青花钴


料的运用。


元代青花瓷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


远远超过了青白瓷。由于青花瓷具有素雅 大方、


纹饰丰富、


彩料不易磨损、


无铅 毒等优点,


很快


赢得了国内外各阶层的普遍青睐,


并成为明清景


德镇瓷器生产数量最多的品种。


元代以 后,


以青


花为主的彩瓷逐渐统治了明清时代整个世界瓷


器的市场,


景德镇开始真正成为中国及世界的制


瓷中心。







粉彩瓷是一种釉上彩瓷,


它是在康熙五彩的


基础上,


从康熙珐琅彩瓷器蜕 化而来的。


粉彩瓷


器到了雍正、


乾隆时 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不但


很快地取代五彩瓷成为景德镇釉上彩 瓷的主流,


而且也成为能够与青花瓷器抗衡的景德镇瓷器


的主要 品种。


粉彩瓷的色彩丰富,


有立体感,



4




象 刻画生动细腻,给人以华丽富贵的艺术感觉,


正好迎合了清代追求华丽丰满的审美思潮。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瓷业商品经济 的发展、


市场的扩大,景德镇的瓷业发展空前繁盛,





























”是景德镇明

清时期窑业繁荣的写照。


然而,


随着近代工业的

< p>
发展,世界制瓷业逐渐进入了多元争霸的时代。


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


景德镇瓷业的国际地位每


况愈下,昔日陶瓷霸主的地位怎么也恢复不 了。



(取材于曹建文、余志琴的相关文章)



3.


在最后一段横线处填入两句诗,下列最合适


的一项是(< /p>


2


分)



A


.


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




B


.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C


.


陶舍重重倚常开,


舟帆日日蔽江来< /p>




D


.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4.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彩瓷”的推断与理


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A


.


北宋的青白瓷由青、白两色构成,属于彩



B


.


根据技术不同,彩瓷有釉上 彩、釉下彩之




C

< br>.


清代粉彩瓷代表中国彩瓷发展的又一个


高峰

< p>


D


.


鸦片战争后,


中国彩瓷的国际影响日渐式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 青花瓷的说


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A< /p>


.


在釉里掺了釉果矿,并以还原焰烧制成



B


.


得益于磁州窑、吉州窑釉下黑彩瓷 技术



C


.


对 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超过了青白瓷



D


.


使景德镇在元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



材料三



5








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景德镇十大瓷


厂的停产,


景德镇陶瓷产业随之 下滑。


景德镇一


度出现了以工艺美术大师为市场主导品牌、


以落


后的小型手工作坊为生产模式的分散经营状态,


产品两极分化严重,


缺乏具有国际发展空间的商


业品牌 。








2004


年开始,景德镇创建了占地七万五


千多平米的法蓝瓷工艺品陶瓷生产基地,


如今已


经打入


56


个国家和 地区,市场遍布全球,达到


6000


多个卖点。







法蓝瓷的外形充满浮雕,具有很强的立体

感。


在传统工艺中,


这种有倒勾倒角的外形只能

< p>
通过手工完成,


无法实现量产。


法蓝瓷的工匠们< /p>


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和改造,


终于琢磨出


“ 倒角脱


模工法”


,坯体表面密布短小倒角,使突出的造


型能够通过模具生产,


并实现量产,


千百年来陶


瓷量产的形状限制得以突破。


这一技术也成就了


法蓝瓷的核心竞争力。







法蓝瓷的设计团队是由一群喜欢探 索大自


然,


追求真、善、


美境界的艺术 家组成。


庄子曾


云: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意指人可

< p>
在与自然的交流互动中体会万物之美,


获得生命


哲 学的顿悟。


这是东方人所青睐的美学思考,


< br>计师们将它贯穿于法蓝瓷的设计理念中,


使作品


完美融入 了东方典雅的人文气质,


将大自然的花


草丰姿、


虫鸟律动、


原野奔放以立体造型呈现于


作品之中。


显现出的外观,


就是花草摇曳、


虫鸟


嬉戏跃然瓷上,


盈绿的树枝变成茶杯的把手,



只红嘴鹦鹉停驻在杯沿上……这样的瓷器,


东方


人从中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西方人则震撼


于大 自然的美丽。


第一套


“蝶舞”


系列一经 推出


就大受西方市场认可,


第二年更获得了纽约礼品

< p>
6




展一等奖,


法蓝瓷借此在国际精品礼品市场上声


名鹊起,备受瞩目。

< p>


(取材于有仪的相关文章)


< br>6.


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倒角脱模工法”有关


的说法, 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


A


.


这一技术是法蓝瓷工匠们智慧和心血的


结晶



B


.


这一技术使瓷器突出的造型能通 过模具


生产



C


.


这一技术打破了千百年陶瓷生产 的形状


限制



D


.


这一技术的成功成就了法蓝瓷的 核心竞


争力



7.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法蓝瓷设计理念理解最


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


.


回归传统




B


.


天人合一



C


.


中西并




D


.


张扬个性



8.


从青白瓷到法蓝瓷,景德镇制瓷业取得成功


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出


其中三条。



6


分)



二 、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3

< p>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 br>9



14


题。

< br>


换心记



徐芳



万历中,


徽州进士某太翁,


性卞急,


家故饶


赀 ,


而不谐于族。


其足两腓瘦削无肉,


或 笑之曰:


“此相当乞。


”翁心恨之。生一子,即进士公,


教之读书,


咿唔十数载,


寻常书卷,


都不能辨句


读。


或益嘲笑之曰:


“是儿富贵,行当逼人。


”翁


闻益恚。



有远族侄某,


负文名,


翁厚 币延


致,


使师之。


< br>曰:


“此子可教则教,必不可,当质语予,无为


久羁。< /p>


”侄受命,训牖百方,而懵如故。岁暮辞


7




去,曰:


“某力竭矣。且叔产固丰,而弟即鲁,


不失田舍翁,奈何以此相强?”翁曰:

< p>
“然


!


”退


而嗔语妇曰:


“生不肖子,乃


翁真乞矣


!

< p>
”趣治具



饯师,而私觅大梃,靠壁间,若有所待 。盖公恨


进士辱己,


意且


扑杀之,


而以产施僧寺,


作终老


< br>计。


母知翁方怒,


未可返。


呼进 士窃语,


使他避。






进士甫新娶,

是夜合户筹议:


欲留,


恐祸不


测;


欲去,


无所之



则夫妇相持大哭,


不觉夜半。



倦极 假寐,


见有金甲神拥巨斧,


排闼入,


捽 其胸,


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


,大惊而寤。




次日,


翁延侄饮为 别。


翁先返,


进士前送至


数里,


最后牵衣流涕曰: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p>


师何忍某之归而就


死?”师矍然曰:


“安 得此达



者言?”进士曰:


“此自某意 。且某此时,颇觉


胸次开朗,愿更从师卒


业。

< br>”因


述夜来梦。师叩




以所授书,辄能记诵,乃大骇,亟与俱返。



翁闻剥啄声,


掣梃门俟。


已闻师返,


则 延入。


师具以途中所闻告。


翁以为谬,


试之良然,




喜。


自是敏颖大著



不数岁,


补邑诸生。


又数岁,


联捷成进士。


报至之日,


翁坐胡床,


大笑曰:


“乃


公自是免于乞矣!


”因


张口哑哑而逝。



< br>古今未闻有换心者,


有之,


自此始。

精诚所


激,


人穷而神应之。


进士之 奇颖,


进士之奇愚逼


而出也。


所谓德慧 ,


存乎疢



疾者也。

< br>或曰:


“今


天下之心,可换者多矣,若能一一捽其胸剖之 ,


易其残者而使仁,


易其污者而使廉,


易其奸回邪


佞者而使忠厚正直,


则天下垂拱而治矣。

< p>


愚山


子曰:


“若是,神 之斧日不暇给矣!且


今天下之



心皆是 矣,


又安所得仁者、


廉者、忠者、直者而


纳之,而因易之哉?”



张山来


②< /p>


曰:有形之心不能换,无形之心未


尝不可换。

人果肯换其无形者,


安知不又有神焉


8




并其有形者而换之耶?则谓进士公 为自换其心


也可。



取材于清·张潮的《虞初新志》



< /p>


【注释】①疢:chèn,热病


,


亦泛指 病。



②张山来:张潮,清代著名文学家。




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


分)



A.


负文名,翁厚币延






延:邀请




B.


师何忍某之归而就






就:马上




C.


自是敏颖大著











著:显著




D.


愿更从师卒




卒:完成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p>


3


分)



A.



翁真乞矣








试之良然,乃


大喜





B.


意且


扑杀之









今天下之心皆是矣





C.


欲去,无所之






又别取一心纳之





D.



述夜来梦









张口哑哑而逝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


分)



A.



是儿富贵,行当逼人



这个孩子富贵,将要超过他人



B.


趣治具饯师,而私觅大梃



(太翁)催 促备办酒食为老师饯别,而


私下寻找大棒



C.



母知翁方怒,未可返



夫人知道太翁正在生气,不愿意回家



D.


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



真心诚意激发的力量(能感动上天)



人在 困境会有神灵回应他



12.


将下面 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


分)



①师矍然曰:


“安得此达者言?”


< /p>


②师叩以所授书,辄能记诵,乃大骇,亟与


俱返。



9



< br>13.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br>


...


A


.

< br>太翁因为自己年幼的儿子读书难见成效,


便被人嘲笑为乞丐。


B


.


望子成才的太翁厚礼邀请同 族一位饱学


之士来教进士公读书。



C


.


太翁痛恨进士公不成器,有辱自己,


竟意


欲用大棒打死儿子。



D


.


重压之下,进士公梦到神人为自己“换


心”< /p>


,从此突然开悟。



14.


有人设想通过



换心



而使



天下垂拱而治




愚山子与张山来对这一设想的态度有何不


同?分别有怎样的理由?请根据文意用自


己的话简述。



5


分)



三 、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 p>
分。




崔氏东山草堂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 新。有


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


饭煮青泥坊


底 芹。



为西庄王给事



,柴门空闭锁松筠。



注释:



①东山:即玉山,又名蓝田山。崔氏草堂与王维的蓝田辋川别业邻近。

< br>


②白鸦谷、青泥坊:地名,皆位于蓝田。




15



下列 对本诗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p>


A


.


首句中的“汝”指“崔氏”


,本诗是诗人


到崔氏东山草堂做客而作。



B


.


作者在山中偶闻钟磬之声,

< p>
日落时分望见


暮归的渔樵,宁静祥和。



C


.


颈联写山中日常餐食难以下咽,

< p>
以此反映


出隐居生活的简朴粗陋。



D


.


前三联从所闻、


所见、


所食等多角度写山


中生活,尾联发出感慨。


③王给事:指王维。此时王维在朝中任给事中之职,而其辋川别业“柴门空闭”< /p>



10




16.


“有时自发钟磬响”一句,通过钟磬之声


写出了宁静的氛围。下列句子中对钟声的描


写没有


体 现宁静氛围的一项是(


3


分)



..


A


.


疏 钟清月殿,


幽梵静花台。


(储光羲


《苑


外至龙兴院作》)



B


.


楼影挂斜阳,钟声出深竹。


(于石《宿栖


真院》



C


.


落日钟声鸣远树,半空塔 影倒寒汀。


(林


票《题西湖山岩二首》




D


.


斗 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


寺钟声人浩浩。(净端《渔家傲》)



17.


杜诗中“柴门空闭锁松筠”一句和朱庆馀< /p>


《归故园》中“柴门无事日常关”一句都写


到了“柴门关闭”


。结合诗句内容,简析两


诗中这一描写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6


分)



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常关。于焉


已是忘机地,何用将金别买 山。



(朱庆馀《归故园》




18.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 br>6


分)



①本诗首句就直接表达 喜爱山中草堂,陶渊明


的《归园田居》也在开篇直接表达对山野田


园的热爱,其诗曰:



____________

< p>


__________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 年。




②本诗描写了山中秋景,王勃 的《滕王阁序》


也写秋景,其文曰: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p>


____________



_____ _____




③本诗中写到“渔樵”


,苏轼的《前赤壁赋》也


有所提及,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友麋鹿。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p>






四、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



24


题 。



11




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







①在香 港遇见一位老前辈,


他说,


你怎么跑


到 西海固去做志愿者了?现在那里的人都吃上


饭了吗?以前有人说穷是因为他们不爱劳动,



这样吗?







②这恰 恰是我最初记住西海固这个名字时


对那个地方的全部了解。而现在,我只能回答,


一言难尽。




20 02


年的一天,我强烈地发现,一个人


的未来如果都在别人的预 言里,


将是极大的一桩


憾事。


“我不是 你所想的那个样子”



成为我最后


选择 去宁夏西海固当一名志愿者的全部理由。



来,


我从来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是不满的。


我常


常会把理想 中自己的状态想象成液体,


尽管是自


己本身,

< br>但在什么载体中就是什么形态,


在上海


这个容器里就像上 海那样规矩,


到了西海固就自


然而然变成一个野孩子。







④前二十年,


我没有在上海以外的地 方长时


间生活过,


和很多西海固的人,


和很多大城市里


的人其实是一样的。但我的导师张教授说:


“一


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宽度比深度更重要。


”所以


我要在期末的时候抛下我深山里的学生,跑到


“花花世界”

去告诉那些来自各地的中国人,



个地方叫西海固,你们不 要只看见北京或上海。


所以,


即使两三周后就放寒假了,


我也要独自一


人摸回深山,


给我的学生看看记 录城市真实面目


的照片,


叫他们好好学习,

不是一切都可望而不


可即。







⑤西部 的贫瘠在想象中似乎应当是一片雪


白的盐碱地,


寸草不生;


人们衣衫褴褛,


牛羊瘦


骨嶙峋



失学儿童遍地,


校舍东倒西歪。

< br>这些都


..


是讲


“贫困”


时必备的要素,


缺一即难以达到听


众的“期望 值”


,甚至还可以被称为“那还算可


12




以嘛”


。 我们在雪地里拍的照片就被一位听众认


为,


如果是盐碱地就会震 撼他的心。


我给生活在


城市里的朋友看我的学生点着蜡烛在教室 里看


书的数码照片,


因为闪光灯太亮,


夸张了蜡烛的


效果。他们说:


“哇,这蜡烛真厉害,可以点亮< /p>


一间教室耶,


现在已经点得起蜡烛了么?我们在

< br>电影里看到的是连蜡也点不起的。


”我只能报以


一笑。< /p>






⑥我们有时会不会意识到,我们的心灵已经


越来越难以感受震撼?那些 为了使自己的心灵


达到震撼的幻想,


将会把真正生存在这里的农 民


逼到怎样的困境?贫困县的贫困不是


“死去”



标本,


它也在发展的,


它的 人民也有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求,


只是它的步伐太慢了,


被我们远


远地甩在了后面。







⑦每登上一个山头我就要心酸,


那些关于农


民不愿干活的传言真是冤枉。


退耕还林除了对生


态的维护,


还旨在向外输出剩余劳动力。


而农民


们的观 念尚未如此与时俱进,


不劳动靠补贴,



会被人说懒,


他们就不断开荒,


开在陡峭的斜坡


上,


开在几百米高的山顶上。


贫瘠的土地,


即使


是开荒又能多收成多少呢?而开荒所带来的危


害,


显然不是普通农民可以预见得到的,


土地将


更加贫瘠



水土流失将更加严重。

< br>山体滑坡,



..


路塌方,


大风扬沙就是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



校门 ,


我们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深谷,


那完全

是人力和自然的共同“杰作”








⑧我的 同伴小贺在回收自己的农村问题调


查问卷时,发现有学生问:


“ 老师,我们这里很


贫穷,


如果你是政府,


你能告诉我们怎么办吗?”


焦虑的人有一点点萌动,


如果我们 给出的答案并


不那么容易立竿见影


,这种萌动

< br>马上就会消失


....


..


13




的。


我们 只能很小心很小心地看住它,


再把它交


给后来的人。

< p>






⑨在很多问题上,


我们的理想和现实 的状况


之间相差太大。


校长从学校的燃眉之急考虑,

< p>


排我们统统去教高中,


我们却觉得教小学或者初


中,


也许对建立一代人的观念来说更有用。

当我


的学生坚守他们的陋习不改时,


我们包含了放弃


意思的一句话常常是:


“你们老了,改不了啦。



他们会哄笑一阵后依旧我行我素。小学生不会,


小学生偏要 好好地做给你看。


所以我有很多的小


学生朋友。


我们一起去爬山,


他们从不瞻前顾后,


也不在意自己的 仪态,


用尽身体的各个部分奋力


前行,很快站到山顶之上,


“挑衅”说:


“你上来


呀!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很感动,他们还都是


轻盈温暖的液体,没有沿途积聚的泥 沙的负担,


也还不会凝结成四季不化的坚冰。







⑩每夜面对浩瀚的星空,我就像面对真理,


先前那些纷繁的心绪渐渐 不再喧嚣;


每日看见澄


明的蓝天,


我就 想立刻化为一棵冲天的树或一座


山冈,


不一定需要生命,


只要在这里永恒地与天


地交相辉映。


我从复杂 喧嚣流向简单宁静,


却希


望我的学生能成功地从简单宁静逃离,


他们并没


有老,他们应该和我一样不甘心。


(取材于徐敏霞的同名散文)



19.


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

< br>的一


...


项是(


2

< p>
分)



A


.


嶙峋:指人或动物消瘦露骨的样子



B


.


贫瘠:土地不肥沃,土壤层薄



C


.


立竿见影:比喻立刻见到功效



D


.


萌动:开始发芽



20.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p>



3


分)



14




A


.


西海固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非常贫穷的


地方,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贫穷”


的想象与现实是有差距的。


B


.


文章第二段的“一言难尽” ,


表达了作者


对西海固人精神状态的失望和对贫困山

< p>
区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



C

.


“我”


选择去西海固做一名志愿者的理由


是不想让生活完全按照固有的轨道行


进,想感受更广阔的世界。



D


.


“我”


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巨大


差距,觉得作为志愿者应该努力从建立


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做起。



21.


文章题目叫“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文


中的“液体”有哪些特点?它们 有什么象


征意义?(


6


分)

< p>


22.


文章第⑥段中说:“我们有时会不会意 识


到,我们的心灵已经越来越难以感受震


撼?”从文章内容来看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


说?你个人认为当代人的这种状态会造成


怎 样的后果?(


5


分)



23.


作者在结尾说“我从复杂喧嚣流向简单宁


静,却 希望我的学生能成功地从简单宁静逃


离”。请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并分


析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6

分)



24.


本文中人物的观念 、认识与其生活的环境


常常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人


物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


...

< p>
是(


3


分)


< p>
A


.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出身在一个


“烂包”的家庭环境中,虽然从书中看到更辽


阔的世界,但还是像哥哥 一样安于清贫。



15




B


.


《红楼 梦》中,刘姥姥感慨于贾府一顿


螃蟹宴的开销够乡下人吃一年的,这是因为她

< p>
生活在相对贫苦艰难的底层环境中。



C


.


《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一 句,形象地阐明了一个人要能够在艰苦


的条件下经得起环境考验的道理。



D


.


《呐喊》


自序中,


鲁迅用“毁坏铁屋子”


的比喻来表达自己希 望通过文学来改变国民精


神、改造社会大环境的愿望。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25

< br>.微写作(


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按要求作答。


18 0


字左右。





1



《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结尾 写道:


“他


们应该和我一样不甘心。


” 面对人生中形形色


色的难题,人有时会有这样或那样“不甘心”


的举动。请从《红岩》中的江姐、


《老人与海》


中的桑地亚哥和


《平凡的世界》


中的孙少平中


任选一人 ,叙述能体现其“不甘心”的情节,


并作简要点评。要求:


符合 原著内容,


条理清


楚。




2


)某些特定的时刻对于小说中的人物而言


可能是刻骨铭心的。


请从


《红楼梦》


中的林黛


玉、


《白光》中的陈士成、

< p>
《边城》中的傩送中


任选一人,描写其在下列特定时刻的内心感

< p>
受。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有感染力。




林黛玉


——


葬花时




陈士成


——


看榜时




傩送


——


月夜为翠翠唱歌时




3


)班里要设计一期以“高三的学习”为话


题的 板报。


请结合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从下面


的《论语》


选文中任选一句,


并据此写一段寄


16


-意见征求


-意见征求


-意见征求


-意见征求


-意见征求


-意见征求


-意见征求


-意见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