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三期末语文-文言文阅读-学生版
-ggoong
2018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2018
东城期末
< br>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3<
/p>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
—
14
题。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自伯升
【
1
】
之败,光武不敢显其悲戚,每独居,辄不
御酒
肉,
枕席有涕泣处。
异独叩头宽譬
哀情。
光武止之曰:
‚卿勿妄言。
‛异
复因间
进说曰:
‚天
.
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今更始诸将从横暴虐,所至虏掠,百姓失望,无所依戴。今公专命
方面,
施行恩德。
夫有桀、
纣之乱,
乃见汤、
武之功;
人久饥渴,
易为
充饱。
宜急分遣官属,
.
徇行郡县,理冤结,布
惠泽。‛光武纳之。至邯
郸,遣异乘传抚循属县,录囚徒,存鳏寡,
.
亡命自诣者除其罪
,阴条二千石长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
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
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
舍
,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
.
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时,赤眉、延岑暴乱三辅,郡县大姓各拥兵众,大司徒邓禹不能定,乃遣异代禹讨之。
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具剑。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
赤眉、延岑之
.
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
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
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
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
信。异与赤眉遇于华阴,相拒六十余日
,战数十合,降其将刘始、王宣等五千余人。
夏,遣诸将上陇
,为隗嚣所败,乃诏异军栒邑。未及至,隗嚣乘胜使其将王元、行巡将
二万余人下陇,因
分遣巡取栒邑。异即驰兵,欲先据之。诸将皆曰:‚虏兵盛而
新乘胜,不
.
可与争,宜止军便地,徐思方略。‛异曰:‚虏兵临境,忸忕小利,遂欲深入
。若得栒邑,
三辅动摇,是吾忧也。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今先据城,以逸待劳,
非所以争也。‛
潜往闭城,偃旗鼓。行巡不知,驰赴之。异乘其不意,卒
击鼓建旗而出。巡军惊乱奔走,追
.
击数十里,大破之
。于是北地诸豪长,悉畔
隗嚣降。异上书言状,不敢自伐。
<
/p>
.
(取材于《后汉书•冯异传》
)
注释:
【
1
】伯升:汉光武帝刘秀的兄长,骁勇善战,更始帝刘玄忌惮其才干,将其杀害。
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A
.异复因间
进说曰间:暗中
p>
B
.布
惠泽布:陈述
.
.
C
.
每所止舍
舍:宿营
D
.悉畔
隗嚣降畔:通“叛”
,背叛
.
.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
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3
分)
..
A
.易
为
充饱何以汝为
见
B
.重以
赤
眉、延岑之酷申之以
孝悌之义
.
p>
.
.
.
C
.虏兵盛而
新乘胜倚歌而
和之
< br>
D
.卒
击鼓建旗而出卒
惶急不知所为
.
.
.
p>
.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p>
的一项是(
3
分)
...
A
.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
矣
天下百姓同受王莽之苦,思念汉室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B
.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
你考虑整顿队伍,不要给郡县百姓带来痛苦
C
.因分遣巡取栒邑
乘机分派行巡攻取栒邑
1
D
.虏兵临境,忸忕小利,遂欲深入
敌兵压境,习惯于争夺小利,我们就乘势深入
12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
6
分)
①阴条二千石长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
②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
13<
/p>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A
.
光武帝虽然因兄长之死伤心,
但
是不敢在人前显露,
冯异进言宽解,
也被他阻止了。
B
.
无论是行军还是驻
扎,
冯异率领的军队都在适当的地点立有标志,
表现得十分规矩
。
C
.赤眉、延岑暴乱,大司徒邓禹
不能平定,所以光武帝就起用了冯异前来平定暴乱。
D
.在与隗嚣的军队作战时,冯异虚心听取了大家的建议,避开敌军锋芒,抢先攻下栒
邑。
14
.唐太宗李世
民对冯异有过这样的评价:
“前史称其高致,昔贤以为美谈。
”
请根据文章内
容具体说明唐太宗做出这样评价的依据。
(
5
分)
2018
西城期末
< br>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3<
/p>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
-
14
题。
换心记
徐芳
万历中,徽州进士某太翁,性卞
急,家故饶赀,而不谐于族。其足两腓瘦削无肉,或笑
之曰:
“
此相当乞。
”翁心恨之。生一子,即进士公,教之读书,咿唔十数载,寻常书卷,都
p>
不能辨句读。或益嘲笑之曰:
“是儿富贵,行当逼人。
”翁闻益恚。
有远族侄某,
负文名,
翁厚币延
致,
使师之。
p>
曰:
“此子可教则教,
必不可,
当质语予,
.
无为久羁。
”侄受命,训牖百方,而懵如故。岁暮辞去,曰:
“某力竭矣。且叔产固丰,而弟
即鲁,不失田舍翁,奈何以此相强?”翁曰:
“然
!
”退而嗔语妇曰:
“生不肖子,乃
翁真乞
.
矣
!
”趣治具饯师,而私觅大梃,靠壁间,若有所待。盖公恨进士辱己,意且
扑杀之,而以
.
产施僧寺,作终老计。母知翁方怒,未可返。呼进士窃语,使
他避。
进士甫新娶,是夜合户筹议:欲留,恐祸不测;欲去,
无所之
。则夫妇相持大哭,不觉
.
夜半
。
倦极假寐,
见有金甲神拥巨斧,
排闼
入,
捽其胸,
劈之,
抉其心出,
又别取一心纳之
,
.
2
大惊而寤。
次日,翁延侄饮为别。翁先返,进士前送至数里,最后牵衣流涕曰:
“恻隐之心,人
皆
有之。师何忍某之归而就
死?”师矍然曰:
< br>“安得此达者言?”进士曰:
“此自某意。且某此
.
p>
时,颇觉胸次开朗,愿更从师卒
业。
”因<
/p>
述夜来梦。师叩以所授书,辄能记诵,乃大骇,亟
.
.
与俱返。
翁闻剥啄声,
掣梃门俟。
已闻师返,
则延入。
师具以途中所闻告。
翁以为谬,
试
之
良然,
乃
大喜。自是敏
颖大著
,不数岁,补邑诸生。又数岁,联捷成进士。报至之日,翁坐胡床,
.
.
大笑曰:
“乃公自是免
于乞矣!
”因
张口哑哑而逝。
.
古今未闻有换心者,有之,自此始。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进士
之奇颖,进士之奇
愚逼而出也。所谓德慧,存乎疢
①
疾者也。或曰:“今天下之心,可换者多矣,若能一一捽
其胸剖之,
易其残者而使仁,易其污者而使廉,易其奸回邪佞者而使忠厚正直,则天下垂拱
而治矣。”愚山子曰:
“若是,神之斧日不暇给矣!且
今天下之心皆是矣,又安所得仁者、
.
廉者、忠者、直者而纳之
,而因易之哉?”
张山来
②
曰:有形之心不能换,无形之心未尝不可换。人果肯换其无形者,安知不又有
神焉并其有形者而换之耶?则谓进士公为自换其心也可。
(取材于清〃张潮的《虞初新志》
)
【注释】①疢:chèn,热病
,
亦泛
指病。
②张山来:张潮,清代著名文学家。
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A.
负文名,翁厚币延
致延:邀请
.
B.
师何忍某之归而就
死就:马上
.
C.
自是敏颖大著
著:显著
.
D.
愿更从师卒
业
卒:完成
.
p>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乃
翁真乞矣
p>
试
之
良然,乃
大喜
.
.
B.
意且
扑杀之
且
今天下之心皆是矣
.
.
C.
欲去,无所之
又别取一心纳之
.
.
D.
因
述夜来梦因
张口哑哑而逝
.
.
11.
下列对文中语
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p>
...
A.
是
儿富贵,行当逼人
这个孩子富贵,将要超过他人
B.
趣治具饯师,而私觅大梃
(太翁)催促备办酒食为老师饯别,而私下寻找大棒
C.
母知翁方怒,未可返
夫人知道太翁正在生气,不愿意回家
D.
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
p>
真心诚意激发的力量(能感动上天)
,人在困境会有神灵回应他
p>
12.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p>
(
6
分)
①师矍然曰:
“安得此达者言?”
3
②师叩以所授书,辄能记诵,乃大骇,亟与俱返。
13.
下
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A
.
太翁因为自己年幼的儿子读书难见成效,便被人嘲笑为乞丐。
B
.
望子成才的太翁厚礼邀请同族
一位饱学之士来教进士公读书。
C
.
太翁痛恨进士公不成器,有辱自己,竟意欲用大棒打死儿子。
D
.
重压之下,进士公梦到神人为自己
“换心”
,从此突然开悟。
14.<
/p>
有人设想通过
“
换心
”
而使
“
天下垂拱而治
”
,
愚山子与张山来对这一设想的态度有何不同?
分别有怎样的理由?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述。
(
5
分)
2018
海淀期末
< br>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p>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听雨堂记
①
②
乙未,中郎
令吴,念兄弟三人或
仕或
隐,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怀子由
之意,扁其退居
.
之堂曰‚听雨‛
。十月,予往吴省之,见而叹曰:
‚
吾观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即颠沛流离之
际,室家妻子潇然不在念,而
< br>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乃
竟不得与
.
.
子由相聚也。
‛
③
嗟乎!
宋自仁
宗以后,
皆非治朝也。
子瞻之肮脏
好尽
,
子由之狷介寡合,
皆山林之骨,
非希
世取功名之人也。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则可以隐。夫孰有子瞻与子由两相知者?以
两
相知之兄弟,而偕隐于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乐道,而著书瑞草、何村之间,恐亦不
大寂寞也;而
乃违性乖质,以战于功名之途,卒为世所忌,几至于死。彼黄州之行已矣,
元
.
祜初,既得放归阳羡,当此时,富贵功名之味,亦既尝之矣
;世路风波之苦,亦既历之矣;
己之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见矣,肱已九折矣。
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许,或相
携而归,使不得遂其乐于中年者,庶几得遂于晚岁,亦
奚不可。胡为乎招即来,麾即去,八
年荣华,所得几何?而飘零桄榔之下,寂寞蜒岛之中
,濒海相逢,遂不得与子由再见,此吾
之所不晓于子瞻者也。夫人责自照。陶潜之可仕而
不物,以其性刚耳。子瞻渡海以后,乃
欲
.
学陶,夫不学之于少,而学之于老,是贼去而弯弓也。
< br>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子瞻无兄,子由无弟,其乐尚减于
吾辈。
然吾
.
命薄,
或
可以免于功名。
独吾观两兄道根深,
世缘浅,
终亦非功名之品。
而中郎内宽而外激,
.
心和而迹孤,尤与山林相宜。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
意。岂有鉴于
子瞻之覆辙,彼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如是则
听雨之乐,
不待
.
老而可遂也,请归以
俟。
(选自明·
袁中道
《袁小修小品》
p>
)
4
【注释】①即袁宏道,为本文作者袁中道之兄。②苏辙在《
<
逍遥堂会宿二首
>
并引》中
写道:
p>
‚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
夜,复此对床眠’
,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
翔幕府,留诗为别
曰‘夜雨何时听萧瑟’
。
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
七年。
‛③肮脏:亦作‚抗脏‛
,高亢刚直。
9
.下列对句中加
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皆非治朝
也
治朝:治理朝政
..
B.
子由之狷介
寡合
狷介:洁身自好
..
C.
庶几
得遂于晚岁
庶几:或许,大概
..
D.
相爱不啻
子瞻之于子由
不啻:无异于,不亚于
..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念兄弟三人或
仕或隐
或
可以免于功名
.
.
B.
而
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
而
乃违性乖质
.
.
C.
乃
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乃
欲学陶
.
.
D.
其乐尚减于
吾辈
岂有鉴于
子瞻之覆辙
.
.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
为自己的闲居之所题写匾额“听雨”
B.
足以招尤而取忌
足以招致怨恨和妒忌
C.
陶潜之可仕而不物
陶渊明可以做到走上仕途却不受外物牵绊
D.
是贼去而弯弓也
这就像在盗贼离开后把弓折断啊
12
.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
6<
/p>
分)
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
13.
阅
读第一段和注释②,用自己的话回答“子瞻怀子由之意”的“意”所包含的内容。
(
p>
4
分)
14.
文
章结尾说袁氏三兄弟的“听雨之乐”不待老年就可实现。根据文意概括作者这样说的
理由
。
(
5
分)
2018
朝阳期末
< br>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p>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
—
13
题。
史官助赏罚论
5
苏辙
域
中有三权:曰天,曰君,曰史官。圣人以此三权者制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
p>
夫惟天之权而后能寿夭祸福天下之人,
而使贤者无夭横穷困之灾,<
/p>
不贤者无以享其富贵
寿考
之福。然而季次
、原宪,古所谓贤人者也,伏于穷阎之下,布衣饘粥之不给。盗跖、庄
.
蹻,横行于天下,食人之肝以为粮,而老死于牖下,不见兵革之祸。如此,则
是
天之权有时
.
而有所不及也。
故人君用
其赏罚之权于天道所不及之间,
以助天为治。
然而赏罚者,又岂
能
尽天下之是非!而赏罚之于一时,犹惧其不能明著
暴见于万世
之下,故君举而属之于其臣,
.
而名之曰‚史官‛
。
盖史官之权,与天与君之权均,大抵三者更相助
,以无遗天下之是非。故荀悦曰:
‚每
于岁尽,
举之尚书,
以助赏罚。
‛
夫史
官之兴,
其来尚
矣。
其最著者,
在周曰佚,
在鲁曰克,
.
在齐曰南氏,在晋曰董狐,在楚曰倚相。观其为人,以度
其当时之所书,必有以助赏
罚者。
.
然而不获见其笔墨之所存,
以
不能尽其助治之意。
独仲尼因鲁之史官左丘明而得其载籍,
以<
/p>
作为《春秋》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虽其名为经,而其实史之尤大
章明者也。故齐桓、晋文
有功于王室,王赏之以侯伯之爵,征伐四国之权,而《春秋》又
从而屡进之,此所以助乎赏
之当于其功也。吴、楚、徐、越之僭,皆得罪于其君者也,而
《春秋》又从而加之以斥绝摈
弃不齿之辞,此所以
助乎罚之当于
其罪也。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
..
而
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
呜呼!
贤人
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
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
。
是故古者圣
.
人重史官。当汉之时,号
曰太史令,而其权在丞相之上。郡国计吏,上计于太史,而后以其
副上于丞相、御史。夫
惟知其权之可以助赏罚也,故尊显之。然则后之史官,其
可以忽哉!
.
8.
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A
.不贤者无以享
其富贵寿考
之福
长寿
.
B.
犹惧其不能明著
暴见于万世之下
清楚
.
C<
/p>
.夫史官之兴,其来尚
矣
高尚
.
D<
/p>
.以度
其当时之所书
推测
.
9.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则
是天之权有时而有所不及也
.
则
群聚而笑之
.
B
.此所以
助乎罚之当于其罪也
< br>
..
所以
遣将守关者
..
C
.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D
.其
可以忽哉
.
吾其
还也
.
10.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
/p>
的一项是(
3
分)
...
A
.作者认为天下有三种权
力可以互相帮助,这就是天权、君权和史官之权。
B
.天权不能对季次等贤者及盗跖等不贤者进行赏罚时,可以用君权来补充。
C
.
《春秋》明白地记载了诸侯们
的功过,因而使后世之人对周王室义愤不已。
D
.郡国统计官员先把情况报给太史令,然后把副本上报给丞相和御史大夫。
6
11
.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
分)
①然而不获见其笔墨之所存,以不能尽其助治之意
②夫惟知其权之可以助赏罚也,故尊显之
12.
下列对相关史书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2
分)
...
A
.
《春秋》是国别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
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记述当时的历史。
B
.
《左氏春秋》是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烛之武
退秦师》就选自这本书。
C
.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辑,主要记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D
.
《史记》原名《太史公
书》
,鲁迅先生曾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p>
13.
阅读全文和链接材料,简要回答
下列问题。
(
7
分)
< br>
链接材料: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
耻之,丘亦
耻之。
(
《论语
.
公冶长》
)
①苏辙认为“史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
3
分)
②链接材料中,有两种人是孔子和
左丘明以为“耻”的,请谈谈对你做人有什么启示。
(
4
分)
2018
丰台期末
< br>二、本大题共
7
小题
,
共
26
分
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
9
--15
题
公默先生传
宋
王向
<
/p>
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去居颍,其
徒从
.
者百人。
居三年
,
与其徒谋,
又去颍。
弟子任意对曰:
“先生无复念去也,
弟子从先生久矣,
亦各厌行役。先生舍颍为居庐,少有生计。主人公贤,遇先生不浅薄,今又去之,弟子未见
先生止处也。先生岂薄颍邪?”
公议先生曰:
“来,吾语尔
!吾行年三十,立节循
名,被服
先王,究穷《六经》
。顽钝
.
.
晚成,所得无几。校其所见,未为完人。岂敢自忘,冀用于
< br>世?予所厌苦,正谓不容。予行
.
世间,波混流同。予誉
不至,
予毁日隆。
《诗》不云乎,
‘谗
人罔极’
。主人明恕,
故未见疑。
谗一
日效,我终颠危。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
适异国。
”
.
语已,任意对曰:
“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
也。今定
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聪明才能,过人远甚,而刺口论世事,立是立非,
其间不
容毫发。
又以
公议名,
此人之怨府也。
先生忧之是也,
其去未是。
意有三事为
先生计,
.
先生幸
听意,不必行;不听
,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
”
.
7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