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史资料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什么意思
中国摄影史(一)
第一编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
/p>
1840
——
1919
< br>)
摄影术的发明,给人类文
化开辟了新的领域。从
1839
年
8<
/p>
月法国政府公布了达
盖尔的银版摄影法以后,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
摄影不仅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
蓬勃
发展,
并且已成为一门应用科学在社会各部门中踞有显著的地位。
摄影与世
界上的其它事物一样,
它的发明和发展,
是在继承了各民族、
各国家历史上科学
成就的基础
上进行的。
无论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墨家学派,
还是古希腊的柏拉
图学
派,
他们都在各个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奠定了摄影术的理论基
础。
摄影术传入中国
初期,
尽管当时摄
影在世界上还处于摇篮时代,
各国科学家为改进技术仍在尽心
竭
力地探索。即使在欧洲,多数人对此道也还陌生。而国内已在很短的时间内,
出现了一些
摄影技术的应用者和探索者。
他们关心世界摄影事业的发展,
做
了大
量的文字记载,
在中国这样一个封建社会条件下积极地进行
推广传播,
做出了巨
大的努力。
★第一节
--
中国古代对摄影光学的贡献
中国
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古代科学家对
光学基本规
律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叶,<
/p>
先秦墨家学派兴起,
就开始对
大自然中一
些光学基本现象进行了研究。
墨经光学八条
墨翟
(约公元前
478
年——前
392
年)
,
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
科学家。
他和他的门徒根据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认识到的
p>
光学知识,研究总结出八条带规律性的经验,记录在《墨经》中,分条厘说,通
称“墨经光学八条”,是《墨经》中精粹部分之一。光学八条直接涉及到光学应
用中一些问题。
发光体照射物体形成影子,
是大自然
中最普通的现象,
又是摄影
师在艺术造型中饶有兴趣的问题。《
墨经》中的光学论述,首先是以此开始的。
“光学八条”中的第一、第二条是:
经:景徙。说在改为。
说:景光至,景亡。若在,尽,古息。(第一条)
经:景二。说在重。
说:景,二光,夹,一光。一光者景也。(第二条)
p>
大意是说影子产生的原因。
在光照到的地方,
就没有影子;
如
果有影子,
那就是光
被物体遮挡。
进一步说,
如果光源、
物
体和承影面相对静止,
那么影子的位置也相对固定。当两个光源同时照射一个物体时,就
产生了二个
“半影”夹持着一个“本影”;
一个光源照射时只有
一个影子。
这二条反映了古
代人民对光学现象最朴素的认识。<
/p>
还有一条颇值得注意,
它直接论述到针孔成像
的原理。原文是:
经: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说:<
/p>
景光之人照若射,
下者之人也高,
高者之
人也下。
足蔽下光,
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
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第
三条)
p>
这条大意是说,影子倒过来是因为光线在小孔处汇成光束所
致,“午
”是指光束相交之点,即针孔处。光线好象箭一样直线传播着,从下方
来的光线通过小孔
成象于上方,
从上方来的光线成像于下方。
经说最后一句“在<
/p>
远近有端于光”,
近代学者多解释为类似摄影光学中物距、
像距的概念。
“这可
以说明现今照像者进退暗
箱的理由”。
第五条论述的是关于光的强弱关系
。
结论是:
发光体远近决定
光的强度。
类似现代光度学概念。四、六两条是解释平面镜反射现象。
中国古
代,冶炼技术十分发达。随之而来的是铜镜制造工艺,
根据文字记载和考古的发现,
p>
当时的铜镜不仅有平面镜,
而且根据不同用途制成
< br>了凸面镜或凹面镜,凹面镜,古称阳燧,是人们利用阳光聚焦取火的工具。古代
没
有专门掌管阳燧的官职,
《周礼》卷七十《秋官·司寇下》记载:“司烜(音
火。古官职名)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东汉郑玄注:“夫遂,阳燧也。”
应该指出的是,
凹面镜在现代应用摄影光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来出现折反式摄
影镜头,
已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古人已认识到物体放在球心外时,
获得的是比
物
体小的倒立像。
当物体在球心内时,
得到的是比物体大的正立像
。
即经中所说
“鉴低,景,一小而易,一大而击。说在中之外,
内。”
概括起来,可推断那时人们已经懂得: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影子的成因及变化规律;
3.
针孔成像的道理;
4.
针孔暗箱成像时,物、像大小取决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5.
类似放大率的概念;
6.
凹面反光镜前焦点到球心,这一区域在成像中的特殊意义。
<
/p>
墨经光学八条,
体现了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
献。
由于认识
水平的限制,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带有明显的片面
性和不完整性。
《墨经》的内
容,
尽管
文字深奥难解,
但学术界各家的注疏基本一致,
其内容本身是不
容置疑
的。
墨家学派形成后,
开辟了中
国的“格致之学”,
对后人研究摄影光学有所启
迪。
光学折射现象的发现
《墨经》
中没有论及光线在不同介质
中传播时产生的折射现象,
这是因
为当时的工艺制造条件,
p>
尚不能提供理想的透明玻璃,
而折射现象直接关系到透
镜成像理论基础。
公元前
139
年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修的
《淮南万毕术》
中除
了重复“阳燧见日则火生”的说法外,
还出现了用冰制造透镜的记载:<
/p>
“削冰令
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另据《西京日记》
记载,汉武帝(公元前
140
年——前
87
年)时,已知道用白光琉璃将阳光折入暗室使成为白昼。又据
清代林志诚著《事类统编》称:北魏时(
386
——
581
)西域月氏国商人用矿石制
成人造有色琉
璃。
曾做了一间可容百人的房子,
四周利用人造琉璃折光,
p>
使室内
光色映澈。及至宋代刘歧写的《暇日记》也谈到利用水晶折光
将阳光焦聚,照亮
阴暗的案牍。
北宋大
科学家沈括
(
1031
——
1095
)
,
在他的著作
《梦溪笔谈》
中,
进一步对小孔成像理
论和凹面反光镜作了分析和解释,
取得新的成果。
他用
生动的比喻说明小孔成像是因为光线穿过“礙”
(即小孔)
形成光束所造成的结
果。
以后,
人们在日常生活里,
多次观察到由于客观条件的巧合而形成的小孔成
像现象,遂引起广泛的注意,而尤为历代文人所重视,古籍中也常有记载。元代
陶宗仪的著名笔记著作《辍耕录》中说:“平江虎丘阁,版上有一竅。当日色清
朗时,以
掌大白纸承其影,则一寺之形胜,悉于此见之。但顶反居下耳,此固有
象可寓,非幻出者
。”又说:“松江城中有四塔……夏监运家乃在四塔之东,而
小室内却有一塔影,长五寸
许,倒悬于西壁之上,不知从何而来。然不常有,或
时见之焉,是又不可晓也。
明代刘侗、
于奕正著
《帝京景物略》
提到北京天宁寺中的小孔
成像,并且做
了一些解释。原文是“塔倒影,在大土殿。日方中,阖殿中门,日
入门罅,塔全影倒现石
上。昔人云:影从罅入,空中物则旁碍,碍则影束,影束
则倒。……今悬镜中像,过旁镜
,其物正倒也,阳燧倒影者,日光倒入也。又光
从上来,
层十三
具,
光一再传,
物体则小也……。
”明
清时期的北京庙宇慈慧寺,
也是当时以倒影著称而吸引游客的古迹。
“针孔
成像”的现象,
引起人们愈来愈大的兴趣。
为了进一步研
究,
元代科学家赵友钦设计了一个相当庞大的光学实验。
他把一整座房屋作为实
验室。在左右隔开的二间房内,各掘一个不同深度圆井
。井口处各置小孔,楼房
的活动棚顶作承影屏,
用上千支蜡烛做
发光体。
通过预先设计的实验程序得出以
下结论:“针孔”扩大
到相当大时,不能成像;“针孔”相当小时,屏上的像和
光源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
照度”和距离成反比关系。
赵友钦把这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写成一篇论文,
叫
《小罅光
景》,收入他的自然学文集《革象新书》。这部书后来被收入明代编纂的大型类
书《永乐大典》中。赵友钦的试验,使用了上千支蜡做发光体,在摄影学的意义
上说
明他已认识到像是由许多光点所构成。
其实验场所可以说是最大的暗箱。
赵
友钦的论文《小罅光景》的学术水平当时在世界上是领先的。
明末清初的科学家方以智
(字密之,
号曼公。
1611
——
1671
)
,
也在他所著的<
/p>
《物理小识》
一书里叙述了他亲自做过的小孔成像实验:
“屋漏小
罅,
日影如盘。
尝以纸征之,
刺一小孔,
使日照一石,
适如其分也;
手渐移而高,
光渐大于石矣;刺四、五穴,就地
照之,而四、五穴各为光影也;手渐移而高,
光合为一,而四、五穴之影,不可复得矣。
”说明方以智的这个实验,是对于小
孔成像的条件和影响影像大小的具体因素规律性的探
索。
透镜暗箱
p>
摄影术的发明和应用离不开暗箱。
针孔暗箱虽能成像,
但正如
赵友钦实验结果那样,
它存在着致命的缺点,
即不能解决影像亮度和清晰度之间
的矛盾。所以,透镜暗箱的出
现,使光学应用技术前进了一大步。欧洲在文艺复
兴时期,画家已广泛使用透镜暗箱,不
过那时只作为一种绘画的辅助工具而已。
明末清初,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促进了中
西文化的交流,随之,一些光学
器具也开始传入中国。
首先传入
的是各种透镜,
包括眼镜和放大镜。
清代赵翼在
《陔馀丛考》中说:“古未有眼镜,至明始有之,本来自西域。”清代以后,广
东省出现了用近代方法制造玻璃的工业,为国内磨制光学透镜提供了物质条件。
p>
清初的光学器具制造家孙云球,
是中国磨制透镜的高手。
孙云
球,字文玉,又字泗滨。江苏吴县人。生于崇祯初年,死于康熙年间,
仅活了
33
岁。他的父亲志儒,曾任福建漳州知府。孙云球小时
聪明异常,
13
岁时就读
于吴江县县学
。
不久父亲故去,
家道中落,
靠卖草药
奉养母亲。
他喜欢钻研机械,
自制钟表,青年时代,就成了著名
的透镜制造家。史书记载:“昔虎丘孙云球以
西洋镜制昏眼、近光、童光等镜,为七十二
种。又有远镜、火镜、端容镜、摄光
镜、夕阳镜、显微镜……。”并著有《镜史》一书,
可惜已经失传。证明当时国
内已经能自制摄影镜头
(即所称“摄
光镜”)
,
出现了一些用摄影镜头装配的光
学器具,影戏灯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
影戏灯”,
就是现在所说的幻灯机,
或摄影用的放大机。
其实,
我国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时的古籍
《韩非
子》
中就记载了古人放映幻灯的一
段故事。大意是:周君请一个
人为他作画,三年后画画好了。看的时候,需要筑
一高墙,墙上开小孔,然后插入“筴”
(相当于幻灯片),在有阳光的时候才能
观看,“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具备。”
可惜的是,这种针孔的幻灯机没
有得到发展和改进。
清代学者顾禄(铁卿)曾记载了当时流传于民间的影戏灯的情
况,他说:“其
法皆传自西洋欧逻巴诸国,今虎邱人皆能为之。灯影之戏,则用高方纸木
匣,腹
贮油灯,燃炷七八茎。其火焰适对正面之孔。其孔与匣突出寸许,作六角式,须<
/p>
用摄光镜重叠为之,
乃通灵耳……中嵌玻璃,
反绘戏文……将影摄入粉壁,
匣愈
远而光愈大,
惟室中尽灭灯光,
其影始得分明也……。
”有趣的
是,
文中提到“须
用摄光镜重叠为之”说明使用的是“复式镜头
”,
而这时恰恰是欧洲风景暗箱流
行的时期,当时复式镜头在世
界上标志先进的光学技术水平。
绘画暗箱的使用
明末清初,
随着绘画透镜暗箱的流行,
国内出现了很多出色的暗箱制造家,
古
籍中多有记载。如《虞初新志》上说康熙年间江都的黄履庄,以擅长制造“临画
p>
镜”和“缩容镜”等光学器具出名;
《苏州府志》记载的长州人薄钰
和《湖南通
志》提到的湖南清泉人谭学之,也擅长制造光学器具。清嘉庆年间,浙江钱塘
县
女科学家黄履,
利用望远镜和暗箱结合,
研制了一种“多镜头暗箱”,
很为奇特。
清代陈文述对此在
《西泠闺咏》中曾做了记述。他说:“千里镜于方匣布镜四,
就日中照之,能摄数里之外
之景,平列其上,历历如画”。类似这种暗箱,欧洲
人直到
18
54
年才把它用于摄影术。
摄影术问世前,
< br>我国已广泛应用绘画暗箱和各种光学器具,
在此
基础上,
清代科学家郑复光系统地研究总结了它的原理和制造方法,于
1835
< br>年
完成了一部应用光学著作——《镜镜詅痴》的书稿,
1
846
年正式出版。这部书
“析理精妙”,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比
较完整而系统的光学专著。
p>
《镜镜詅痴》的作者郑复光(字浣香,
1780
年生,卒年不详),
安徽歙县人,
监生。
< br>对于“中西各术无不研究入微”。
他少年时代曾随其父亲到
过商业、
交通和文化都比较发达的扬洲。
当时扬州城里有人放
映幻灯图片,
郑复
光见了受到很大启发,回来后就悉心探究光学
成像的道理,著成《镜镜詅痴》一
书,总结了他自己对于光学研究的成果。
《镜镜詅痴》共四卷。内容分两部
分。第一部分论说光学原理。卷一
题为“明原”,下分五节:一、“原色”,讲色彩常识
。在肯定了“天下之物无
不有色”之后,进一步论证色与形的关系,色彩变化和种类;二
、“原光”,论
说发光体,光的强度,光的种类;三、“原景”,讲景物的显现,隐晦和
透视关
系;
四、
“原目,
作者认为“目照物与含光镜同”以人的视觉器官构造说明透镜
成像原理;五、
“原镜”,论述各种“镜”的性质、种类、原料和用途等。最后
为“类镜”,
是上述各条的综合讨论。
卷二题为“释圆”,
解释
各种透镜和屈光
度的关系,
以及二片以上的复式透镜组的设计和
计算方法。
该卷涉及到近代几何
光学和应用光学知识,是研制照
相镜头不可缺少的基本理论。
书中第二部分是讲光学器具的制造,
也颇为精彩。
其中和摄影技
术直接有关系的是对“绘画暗箱”和
“放大器”的介绍。关于绘画暗箱的使用,
郑复光说:“有山水园亭,欲取其景于尺幅纸
上做图,置匣暗处,以凸对之,则
景自凸入平镜内,
上透通光平
镜而出蒙纸。
能收山水园亭,
宛然纸上而分寸无失。
若取人景不但须眉毕具,
并能肖其肉色,
非绘事所
及……。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
当时流行的两种绘画暗箱的样式,
并配有制作详图。
《镜镜詅痴》
是中国摄影技术发展史
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的出
版虽然在欧洲摄影术正式公布以后,
但是当初达盖尔等人使用的仍是老式绘画暗
箱。透镜暗箱需改进
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事。因此郑复光的论著,当时
不仅没有过时,
而它所论及的光学理论,
即用今天的眼光看,
仍然是
值得佩服的。
《格术补》和《摄影之器记》
p>
1844
年,广东学者邹伯奇先后完成了两篇有关摄影光学的著作<
/p>
——《格术补》和《摄影之器记》。在后一部著作中正式把绘画暗箱定名为“摄
影之器”。
中国古代把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称为“格致之学”或“格术”。<
/p>
邹伯奇
的《格术补》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光学定义的进一
步论述。尤其注重于
各种透镜原理的讨论,还列出了透镜计算的公式。
< br>
《摄影之器记》
是记录作者自己试制
绘画暗箱经过的笔记著作。
文中说:受《梦溪笔谈》中光学知识的启发,根据“前壁开孔
,影承后壁”的光
学原理,反复思索做了一个木箱,箱前开孔装上镜头。箱后复上白纸,
“以显迹
象,
复引至图画,
极之测量,
通之仪器,
岂不快哉!
”邹氏是清代著
名测绘学家,
很明显他开始研制绘画暗箱主要是用来测绘地图。
但当摄影传到中国后,
立刻把
这位贯通中西的学者吸引住了。<
/p>
在研制绘画暗箱的基础上,
晚年乃潜心于摄影技
< br>术的研究和实践,
成为国内早期为数不多的摄影家之一。
遗憾的是,
这两部著作
在他生前未能发表,邹伯奇于
1869
年去世后,全部书稿由家族保存。次年,湖
南学者丁果臣(取忠)赴粤访求邹氏遗著,并倡议集资出版。恰好邹伯奇之弟邹
中庸又
从遗物中发现了一些零散手稿,
其中有
《摄影之器记》
一篇。
于是连同
《格
术
补》等书稿一起,经广东学者陈洋勘校后,靠邹伯奇门生和亲友的帮助,终于
在同治癸酉
年(
1873
年)付梓刻印,定名为《邹征君遗书》。
邹伯奇的两部有关摄影光学著作,
是
非常严谨的学术论文。
当
这些研究成果公布于世时,
摄影技术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国内一些介绍最新
摄影方法的书籍也开始出现。因此,邹氏的著作,当时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应
该指出
的是,
邹伯奇对暗箱的研究,
完全是参照中国古代的学术成果,
结合自己
的独创完成的。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
学术史》一文中评论说:
“特夫(邹伯奇的号)自制摄影器,观其图说,以较近代日出口
精之新器,诚朴
可笑。然五十年前,无所承而独创,又岂可不谓豪杰之士耶?”。给邹伯
奇以高
度的评价。
色散现象的发现
1666
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提出了有
关的理论。
1704
年《光学》一书出版,创立了近代物理光学的新学说。色散现
象的发现,
使人们对光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对摄
影光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
义。然而,关于色散现象,我国早在十二世纪时就有了文字记载
。公元
1116
年,
北宋药学家宏宗夷
所撰《本草衍义》中提到:“菩萨石映日射之,有五色圆光,
大如枣则光彩微茫,间小如
英珠则五色燦然可喜”。以后,明代李时珍著《本草
纲目》中,画有菩萨石样式的插图,
经鉴定又名放光石。根据这些文献记载,我
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它是一种六边校形的石英
类晶体。太阳光经过它的折射后,
会发散出不同波长的各种色光,
这就是摄影学中所说的色散现象。
明代人的笔记
中还指出“放
光石如水晶,大者三、四分,其质六棱,从日隙照之,生五色如霓
虹”,意思是说,使一
束白光通过放光石,能生出如同彩虹的光学现象。
17
这
p>
一记载和近代光学理论中三棱镜分光试验产生的结果是极其近似的。
近代物理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后,
很多
科学家又对三棱镜分光实验加以印证,
如
清代科学家徐寿
(
1818
——
18
84
)
做此实验时“尝购三棱镜玻璃不得,
磨水晶印
章成三角形,
验得分光七色”。
< br>以后徐寿还给中国读者介绍翻译了多种摄影方面
的书籍。
对感光化学的认识
摄影术的发明是集萃了人类长期对物理学和化学的研究成果<
/p>
而完成的。中国古代化学是与炼丹术分不开的。公元三、四世纪成书的《抱朴
子·内篇》
中曾提到用不同的药物冶炼各种金属的方法。
可知当时人们已掌握了
一些化学知识并把某些药物的化学反应应用到生产中去。
p>
汞齐制作是炼丹术中的
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已制成金、银、铅、锡等
汞齐合金。南朝陶弘景曾记载水银
“能消化金银使成泥,
人以镀
物也”,
也说明了当时金银汞齐在生产中得到了应
用。
直到十九世纪初,
法国人达盖尔才发明了利用水银升华作为银版摄影的显
影
方法,使感光版上的见光部分生成汞齐,借以记录影像。
p>
关于感光现象,
中国古籍中也有一些记载。
宋代文人苏武编撰
的《物类相感志》中写道:“盐卤写纸上,烘之字黑。”《古今秘苑》
上也有类
似的记载:“ 磠砂三粒,用水研细,净笔书于纸上,候干,初不见字,向火微
炙或日晒,即为墨书。”这两种秘写方法,在使用的原料中均含有感光物质,因
此,见光后则变为墨色。但是这些记载并没有提供化学反应的具体过程和条件。
< br>
国外有的研究者认为,
中国早在二千
多年前制造的陶瓷,
就使
用了感光化学的方法,
并进一步推断说:
“在二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就已知道
摄
影术的主要的原理”。
在人类
文明史上,
中国古代学者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在很长一
段时间内处于领先地位。
在摄影光学方面,
中国
人很早就由朴素的认识阶段进入
到研究其具体规律的实验阶段。
并且有些学者按照中国的学术体系加以阐述和论
证。在实用技术方面,明清时期就出现了
很多优秀的工艺制造家和透镜制造者,
他们制造的光学器具,
已
具备了摄影暗箱的功能。
但是,
由于对感光化学的认识
基础较差,
更缺乏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因此,
把物理学和化学两方面结合而应
用于一项实用技术的机会较少。
在近代西方技术迅速发展的状况下,
中国逐渐显
现出科学技术发展缓慢。
尽管如此,
历代学者对摄影基
础理论上的建树,
不仅在
摄影术产生的史前阶段,
对这项技术的发明有着影响和促进作用,
而且在摄影技
术传入中国后,
能够使它尽快地得到发展和传播。
因此,
p>
在摄影发展的整个历史
过程中,
这种情况正
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
其对
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
p>
★第二节
--
摄影技术的传入
多少年来,人们在寻求着一种能够忠实地记录现
实的方法。在画家们广泛使用
“绘画暗箱”的基础上,
1725
年德国阿道夫大学的舒尔策教授做了关于硝酸银
感光性试验,<
/p>
十九世纪初,
英国托马斯·韦奇伍德做的银盐感光实验又使感光化
学的研究向前迈进了一步。
但是,
由于
没有找到合适的银盐溶剂,
使“拍摄”的
影像不能固定和保存。
1822
年,法国夏龙市石版印刷技
术工匠——尼赛弗尔·尼埃
普斯为了改进印刷方法,开始了沥青感光版的研究。
1826
年,他把感光版装人
暗箱,获得一张记
录工作室外街景的照片,从而完成了“日光蚀刻法”的研究。
但这项成果,当时还没有引
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1829
年,法国巴黎的舞台美术
师路易·达盖尔和尼埃普斯订立契约,开始共同研究。
1837
年,达盖尔终于确
立了一种较为完善的摄影方法。
那时尼埃普斯已去世三年,
达盖尔认为他所使用
的方法和尼埃
普斯没有直接关系,就把这项发明命名为“达盖尔法”
(
Dap
uerreotype
)。
1839
年
8
月,法国政府收买了达盖尔法的发明权,并把它
公布于世。于是
1839
年,被多数人公认为摄影术
诞生的年代。几乎与达盖尔同
时;
英国人塔尔博特也发明了一种
被证明为更实用的方法——“负正法”
(又称
卡罗法,
Colotype
)的摄影方法。
p>
摄影术诞生后很快风靡了整个世界,国外一些书中描写道:
“摄影技
术!
它以彗星爆炸式的威力,
突然涌现于一向平静而又自满的维
多利亚
时代的欧洲。路易·达居尔(即达盖尔)在
1839
p>
年发表了他的摄影制作法,几
个月内,
欧洲
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行业,
新的技术、
新的艺术形式以及新的流行
玩
意。不论是巴黎还是伦敦,两地的光学商店(人们在那里购买到镜头),以及药
房
(那里出售冲洗药品)
都突然挤满了摄影爱
好者,
急于购买自己的摄影机和感
光版……”。
“这种潮流及活动,遍及世界各地,仅
1853
年,美国就有一
万多人拍摄了三百多万幅照片。
p>
在伦敦,
人们可以租用装有玻璃天棚的摄影室来
拍照,租用黑房进行冲洗;
1856
年,伦敦大学的课程甚
至增开了一门摄影技术
课。一种新的行业——一种新的消遣事业诞生了”。
摄影术诞生后不久,就爆发了英国侵略中国的第
一次鸦片战争。
1842
年,清
政府签
订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沿海五个城市——广州、
福州、厦门、宁
波、上海划为通商口岸。优惠的关税协议吸引了大批外国商人,
各国传教士也接踵而来。
在日益频繁的外交、
经济贸易活动中,
沟通了摄影术传
入中国的渠道。
摄影术在中国的出现
摄影术在中国的应用首先出现在清
政府的外交活动中,
据有关
材料记载,
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
在历史上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外交官”的
耆英,
1843
年在和英国人璞鼎查打交道时,曾接受了璞
鼎查本人及妻女的图像,
因此,他认为赠送肖像是外交中不可缺少的礼节。
1844
年
8
月,耆英到澳
门同
法国使臣拉萼尼谈判签约时,意大利、英国、美国、葡萄牙等四国官员向他索取
p>
“小照”,
他很快将一式四份“小照”分赠。
他在给皇帝的奏片中说:
“请奴才
小照,均经给予”。“小照
”是中国旧有的名词,原为人们对画像的称呼,当摄
影传入中国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借用
“画小照”来称呼摄影。
27
当时给耆英拍
< br>照的人是以法国海关总检察官身份来华的埃及尔(
Jules Itier
),他是和拉乌
尼同乘一艘三桅战船到达澳门的。
卷英的照片使用的是银版法拍摄的,
原作在法
国巴黎市郊的
摄影博物馆中至今还有收藏。同船到达的另一个携有照相器具的
人,是法国传教士南格禄
(
GottelanclClauole
),不久,他就到上海
去了。
摄影术传入中国初期的情况,在当时就有了文字记载。
1846
年,
香港的报纸上有一则引人注目的
广告,
宣称:
“香港银版摄影和锌版印刷公
司有香港及中国彩色与黑白照片出售。”28 但在二个月后,这家公司被一个叫
麦
凯的摄影师接管,麦凯接管后开了个摄影室,经营了大约两年光景。
p>
湖南进士周寿昌
1846
年在广东游历了三
个月,将所见所闻写
入日记,其中记载了中国早期摄影的一些情况,颇堪注目。他说:“
奇器多而最
奇者有二。一为画小照法:坐人平台上,面东置一镜,术人自日光中取影,和
药
少许涂四周,用镶嵌之,不令泄气。有顷,须眉衣服毕见,神情酷肖,善画者不
如。镜不破,影可长留也。取影必辰巳时,必天晴有日。”文中提到的“术人”
即摄影师。
1883
年,周寿昌又在原文下加了注:“
今照相法中国人皆能之,各
省皆有,但制药必自外洋,镜亦如此,有高下数等。”
广东早期有关摄影的另一条记载见于福格
著的
《听雨丛谈》
:
“海国有用照影,
涂以药水,铺纸揭印,毛发毕具,宛然其人。其法甚妙,其制甚奇……。”福格
是广东河州营副将,死于咸丰五年(
1856
)
。上述记载,证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摄影已经进入了中国。
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照相馆
1860
年前后,为了牟取暴利,外
国人在广州和上海等地开设
了照相店。
关于当时外国摄影师开店
摄影的情况,
在清代文人倪鸿写的一首叫
《观
< br>西人以镜取影歌》中,描写得非常真切。这是一首
1861
年写成的七言诗,洋洋
三百余字。
诗中说,
< br>作者本人听说有个外国商人在广州城内开了一个照相店,
不
需绘画,就能取得人的容貌。当地人争先前往拍照,使店主大发横财,以致“日
获洋钱
满一车”。
作者感到惊奇,
就亲自跑去观看。
< br>诗中接下去是说作者看到拍
照片的过程:“竿头日影卓午初,一片先用玻璃铺,涂
以药水镜面敷,纳以木匣
藏机枢,更复六尺巾幂疏,一孔碗大频觇觎,时辰表转刚须臾,
幻出人全躯神
传……。
”诗中讲的是湿版法摄影,
还说用这种方法得出的肖像,
可以“百年之
内难模糊
。”这首诗,写得形象生动,可见摄影给倪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地处长江口的上海,
十七世纪后,<
/p>
海外贸易已十分发达。
《南京条约》
签定
后,
上海定为通商口岸,
很快发展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商埠
。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
置,
吸引了大批形
形色色的外国冒险家,
使上海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萌发。
在这<
/p>
种情况下,
一些外国人也把照相机带入了上海。
< br>十九世纪五十年代,
到达上海的
法国传教士南格禄已开始
了摄影活动。
据记载,
同期另一个叫李阁朗的法国人在
上海专门给当地人拍摄肖像照片,
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职业摄影师。
p>
这时,
各类
精巧的外国摄影画片也流入中国
,
充斥了上海的文化市场。
这些沿海地区职业摄
影师和摄影图片的出现,
引起国人浓厚的兴趣。
摄影给
中国人民的生活增添了一
项新的内容。但是当时国内摄影技术的应用仅限于南方沿海的少
数城市。
中国照相业的出现
摄影的突出特点是能够准确地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
这种强烈
的纪实性使其他艺术(或工艺)望尘莫及。因而摄影在中国出现
后,逐渐受到人
们的重视。
摄影术传入以前,
< br>人们要把自己的形象保存下来需求助于画师,
利用
传统的
绘画技法把人的容貌描绘在纸上,
以便保留和欣赏。
当时给活着
的人画象
叫“小照”,
画死去的人叫“影象”。
后来“照象”一词就是这两个名词合成的。
各地都有不少职业画师,
开设“影像铺”,
以满足市民的需要。
影像铺的画
师尽
管具备相当的绘画水平,
或者用绘画暗箱作辅助工具,
p>
但毕竟是使用画笔,
既耗
费时间,又工价昂
贵。况且画师们绘画技术有高低之分,难免失之准确。照相馆
在中国出现后,人们觉得,
摄影比起画像,不仅价钱便宜,方法快捷,而且形象
最逼真,
因
此光顾之客越来越多。
给画像行业造成了很大威胁。
于是很多画
师想
方设法学习照相技术,
改业经营照相。
在中国最早开业的照相馆中,
不少摄影师
就是由画师转业的
。例如,咸丰年间(
1851
——
18
61
),在香港合伙经营油画业
的画师周森峰、张老秋、谢芬三
人,预见到照相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并认为摄
影和绘画有相通的一面,
于是便合资延请了当地外国兵营中一个会摄影的人传授
技术。
< br>学成后各投资二百元置办器材,
遂改营照相馆。
几年以后
,
三人分道扬镳,
除周森峰留香港继续经营外,
谢芬去福州开照相馆,
张老秋回到广州,
开设了“宜<
/p>
昌”照相馆。
这种画师改业从事照相的情况,
在早期摄影发展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除画师
以外,另外一些中国人也通过各种途径学会了摄影技
术,纷纷开业。据史料记载:“温棣
南君,粤人,其父营业于本城大新街,业苏
杭布匹。店名缤纶。常与外国人往来贸易。时
有美国人自港来省,携有器械,欲
摄取本城之风景者也。寄寓该店。棣南深慕之,求得其
木。时在同治年间。干片
尚未发明,所用者仅湿片与蛋白纸而且。棣南学成后,即在本店
开业,并以术授
其兄。
”不仅香港广州如此,
< br>另一些开埠城市在此期间也出现了中国摄影师。
上
海的罗
元佑,在学会摄影后,开业专门从事肖像摄影。据人们的评价说,罗的技
术远在法
国人李阁朗之上。
很快成为受人欢迎的中国
摄影师。
这样,
在摄影术被外国人带
入
中国以后,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后,
中国的职业摄影师已在东
南沿海城市出
现。
186
0
年以前,摄影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只限于南方沿海几省。
中国
北方由于不许外国人进入,
所以那里的人们依然对摄影茫然无知。
《南京条
约》签订后不到二十年,又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
使
英法侵略军长驱直入,攻占了北方重镇天津和国都北京。
p>
在这以前,
世上流行的摄影方法已有明显改进。
达盖尔最初使
用的银版法,
作为一项新技术的开端是有其历
史意义的,
但是就其使用的器材或
实用技术来说都欠完善。
p>
卡罗法摄影技术,
能用一张薄纸底片印制多数量的照片,
可是感光速度仍然很低,不能满足很多场面的拍摄需要。
1851
年,阿彻尔推出
了湿版火棉胶法摄影术,
就是通
常说的湿版法。
这种方法在使用上并不方便,
但
底片感光速度大大提高了,
使摄影师能够拍摄更为广泛的生活内容。
十九世纪五
十年代,
西方一些摄影师开始尝试用摄
影来表现战争场景。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费利斯·比特等人就
是英法联军中的随军摄影师。
这些人在随军拍摄中,
把摄影
p>
带到了中国北方地区。
天津地
方史文献中,
曾记述了英法联军中的摄影师在天津拍照
的情况。
据《津门闻见录》记载:“英匪入天津时,志颇不小,心亦过细。凡河
面之宽窄,城堞之
高低,所有要紧地方,无不写画而去。尤可异者,手执玻璃一
块,上抹铅墨,欲象何处,
用玻璃照之完时铅墨用水刷去,居然一幅画图也。如
望海楼,海光寺,玉皇阁,皆用玻璃
照去……。”36
1861
年,清朝一个高级官
员从天津启程赴任,
被英国人拦住了轿,
强行给他拍
了照片。
当时北京的情况也
是如此,例如,
1860
年
10
月
24
日(咸丰十年九月十一日),中英《北京条约》
签
约仪式在“礼都大堂”举行,
外国摄影师拍照时,
围观群众达一
万多人。
清代
文人刘毓楠记载拍照时的情况说:“大堂檐外设一
架,上有方木盒,中有镜,复
以红毡,不知何物?……是日观者万余人。”清官员殷兆镛
在《自订年谱》中记
道:“十一、二日,王大臣同英、佛(法)两国集利部换约。夷人照
镜为图,以
寄国主”。
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
< br>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欧洲摄影师在中国的活
动十分活跃
。在这以前,中国北方地区人民从未接触过摄影,因此,外国摄影师
所到之处,
无不引起当地人们的注意。
这种迹象说明,
北方
地区在十九世纪六十
年代初,不仅没有照相馆,而且大多数人对摄影从未接触过。
中国的封建社会,
长期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
。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般很难传入,
即使有传入者,
它的发展和传播也受到种种封建势力的限制。
但是,
摄影术发明
和走向盛行的年代,
正赶上中国进入半殖民地社
会的开端,
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
的权威,
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在这
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摄影术在发明后的几年内就很快传入中国。
并且在中国东
南沿海一些地区比较顺利地得到传播。
出现了一些业余摄影爱好者和以摄影为职
业的专业摄影师。
开
创了中国摄影萌芽时期最初局面。
然而,
在国内的其它地区,<
/p>
由于封建保守势力和交通上不发达的原因,摄影术未能及时进入到这些地区。
1860
年以后,中国北方的门户被帝国主义轰开,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的进
一步加深,摄影术产生了由沿海向内地发展的苗头和趋势。
★第三节
--
中国最早的摄影者
摄影术传入中
国后,
在比较短的时间内,
国内就涌现出一些专业摄影师和摄影
爱
好者。
这些早期探索摄影术的中国人,
对摄影技术在国内的传播和发展起了相当
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摄影事业启蒙阶段的开
拓者。
摄影技术在中国应用的初期,
往往被
思想保守的人看作是“雕
虫小技”而不屑一顾,
这说明一个新生
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中国封建
社会状况下,
尤其会受到更大的阻力。
即使如此,
从已知的少
数早期摄影者的活
动片断中,仍不难看出这些先驱者们对中国摄影
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林
箴
p>
林箴,字景洲,号留轩(在美国时署名天荡子,
1824
—?),
是中国早期的银版摄影师。
p>
林箴久居厦门,道光二十七年(
1847
)
二月,受美国邀请,出
国讲学。这时,美国正盛行银版摄影术,林箴对此耳闻目睹,极感
兴趣,称之为
“神镜”,随即购买了一套银版摄影器具,并学会了使用。
林氏精通外语,富有民族气节。
18
47
年初,一个英国商人在
广东购买了一条中国船,扬言去爪哇
贸易。诱骗潮州澄海县
28
人出国,但船过
爪哇并没有停泊,
后遇风漂至纽约港。
英国船主在纽约举办
“华人展览”,
对我
同胞百般虐辱。
当
时正在美国的林箴挺身而出,
奔走营救;
终于使这些同胞于同<
/p>
年
8
月返回祖国。为此,他写了一篇《救
回被诱潮人记》,向国内人民揭露英人
的罪恶行为。关于他自己学习摄影和购买照相机的
事也记在了这篇报告中。
林箴于道光二十九年回到厦门。<
/p>
同年写成
《西海纪游草》
一书,
介绍了他在国外的所见所闻。其中对西方的科学技术的介绍尤为详尽。
p>
福建地区,
是我国早年绘画暗箱比较流行的地区,
< br>对外贸易活
跃,
对摄影的输入和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林箴在国外的考察和摄影实践,
无
疑对
这一地区摄影的发展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可惜的是,
现在尚未
发现他留下
来的摄影作品。
罗
森
p>
罗森,广东人(生卒年月不详),早期银版摄影师。
1852
年
曾任美国银版摄影家布朗(F·Brown)的助手。
1853
至
1854
p>
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登·柏利率领舰队开往日本,强迫日本
结
束闭关锁国政策,
将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向美国开放。
该舰队中
有美国摄影家
伊·布朗随行。舰队在香港启程时,罗森被雇用为布朗的摄影助手,
1854
年对
日本进行了历时半年的采访摄影
。
当时日本“下田奉行所”松浦武四郎在日记中记载了这两位
中、
美摄影师的拍摄
活动。他写道:“3
月
27
日,从今天起,美军在下田大安寺里开始用摄影镜拍<
/p>
摄。
拍照人是福隆,
磨镜小官员是清国人
。
”日记中还描述了布朗和磨版的“清
国人”一起带着“魔术似
的奇怪机器,
大摇大摆地进入大安寺的情况。
松浦武四
郎日记中所提到的这个“清国小官员”就是中国的摄影师罗森。
当时日本
著名画
家锹形赤子所画
《米利坚人应接之图》
< br>中就有罗森的画像。
这幅肖像后来还被日
本著名摄影师小
川一真制成了照相铜版。
1854
年
8
月
7
日罗森回到香港。以日
记方式把他随美国舰队采访拍摄的情况在香港中文月刊
《遐迩贯珍》
上连载发表。
据他的日记说,
他在日本下田逗
留了一个月,
曾多次到大安寺参观拍摄。
当时日
本是封建君主制度,
科学技术还很落后,
甚至不及中国
。
人们几乎对摄影一无所
知。罗森写道,美国送给日本的礼物中
有“日影像”(即照相机)一具,因“日
影像以铺向日,
绘画成
像,
毋庸笔描,
历久不变。
’当地官民
见到后“人多称奇”。
另外在日本箱馆时,他回忆说:“其处有护国山,山有一寺,画栋
雕梁”,“提
督遣人于此,绘照日影像,以赠各官……”。这段文字记载,是今天不可多
得的
早期摄影师旅行拍照的手记。
邹伯奇
邹伯奇
(
1
819
——
1869
)
,
字一鄂,
又字特夫,
广东南
海县人。
他一生博闻强记,从事过多种科学研究,“尤精历算,能套率中西之说而贯通<
/p>
之”。
1844
年完成了《格木补》和《
摄影之器记》二篇与摄影有关的学术著作。
他的理论水平较高,
实践经验也非常丰富。
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制器精巧,
与西
p>
人所谓重学,光学、化学相连”而独能“深明其理”。
p>
邹伯奇为了进行摄影创作,
自制了照相机和其它照相用具,
他
使用过的相机,
一直保留到抗日战争初期,<
/p>
并在当地展览过,
后来就不知去向了。
p>
1962
年,中国摄影学会曾派人到南海县泌冲乡邹伯奇故居进
p>
行调查,
收集有关他的摄影遗物和遗著。
在
其住室阁楼上,
发现还保存着装有水
银的木罐,
长方形的木盘以及骨质漏斗等,
可能是邹伯奇生前照相时作为水银蒸
发显影用的器物。
此外,
还找到一个他本人设计制
造的木质照相三脚架和四块残
破的玻璃底版。
其中一块底版为邹
伯奇肖像,
以祠堂石阶作背景,
他坐在凳子上,
身穿白长衫,
手执白团扇,
是在乡间试拍的个人小照。
根据现存的照片和遗物推
断,可知邹伯奇当时使用过银版法和安
布罗法(
AmbrotyPe
)。在残存的手稿中,
有题名为《小照自述》、《自照遗真》、《亦闲公小照》、《云岩二兄小照》的
赞象词四首。“平常容貌古,通套布衣新。自照原无意,呼之有如神。均瞻留地
步,
觉处悟天真。樵占鳖峰侧,渔居泌水滨。行年将五十,乐道识纤尘。”这首
《自照遗真》
题诗,是他晚年给自己留影遗真的证明。
吴
嘉
善
吴嘉善(?——
< br>1879
年),字子登,江西南丰人。我国近代
数学家,
同时以摄影见长。是我国早期的摄影爱好者。
吴为咸
丰十一年进士,后授为“编修”。同治年间客居长沙、
广州。常与邹怕奇、夏鸾翔共同研
讨科学,志同道合。曾随陈兰彬(中国驻美国
领事)赴美,光绪五年(
< br>1879
年)出使巴黎,“后受代还,旋卒”。
吴嘉善虽出身于封建士大夫,
但对西方传入的科学技术有广泛的兴趣。
本人略通
外语,
所结交的人,
很多是像王韬那样有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知识分子。
受环境
影响,他对摄影独有偏爱。
咸丰末年,吴嘉善旅居
湖南湘潭,时常以摄影自娱,并向当地人传授摄影知识,
影响很大。同治元年二月(
p>
1862
年
3
月)
,湖南湘潭等地发生教案,当地人民
捣毁教堂,并波及了几十家中国教民。吴氏因会摄影
,被人误以为信奉洋教。于
是“一日突遇数百人仡然而入,
谓其
为天主教徒将执之”,
他“欲辨不及,
毁垣
而逃,则寓中已劫掳一空矣。”后来,吴嘉善向某“大令”进行解释;告诉他关
于摄
影的知识,“大令请试之”,于是吴当众试照了许多照片,大家才相信。鲁
迅先生曾把这
段因摄影而引起的意外遭遇写进了他的杂文中。
吴嘉善客居广
东时,曾和邹伯奇等人一起切磋摄影技术。
1866
年,广东巡
抚郭
嵩焘离任时,
向各友好辞行,
吴嘉
善为他们拍摄了合影。
郭嵩焘日记曾记载:
“丁
禹生邀同少鹤、伯英、子登(即吴嘉善)、兰甫、古樵等人重钱之郑仙翁词,子
登并为照七人小影,以志一时之盛。”
罗元祐
罗元祐(又作罗元佑),广东人,咸丰年间(
1851
——
1861
)
p>
开业的上海职业人像摄影师。
近代学
者王韬曾在
《赢儒杂志》
中说:
“西人
照相之法盖即光
学之一端,
而参以化学……法人如李阁朗、
p>
华人如罗元祐,
皆在沪最先著名者。
”
p>
罗元祐原为上海道台吴健彰属下的会计,
对摄影并非内行。
吴
健彰
1848
年补苏松太道后兼江海关监督,因擅自和洋人订约,
1856<
/p>
年被清廷革
职发配新疆。从此,罗元祐就辞去官职,另谋生计。当
时上海摄影还很罕见,只
有法国人李阁朗经营摄影。
于是罗元祐
就下决心学习照相。
他请外国人教会以后,
就自行开业。他的技
法纯熟,价格便宜,在上海很受推崇,社会各层人士多喜欢
请他拍照。王韬在
1859
年
3
月
13
日的日记中曾记道:“晨同小异、王叔、若汀
入城。往栖云馆,观画影。见桂、花二星使之像皆在焉。画师罗元祐,粤人,曾
为前任
道台吴健彰司会计。今从西人得受西法画,影价不甚昂,而眉目清晰,无
不酷肖,
胜于法人李阁朗多矣。
”从这里可以看出,
他
的摄影技艺是非常高明的。
王韬日记中所提到的“桂、
花二星使之像”是指
1858
年
6
月与英法两国签订
《天
津
条约》
的清朝钦差大臣、
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沙纳二人的肖
像图片。
因此
可知,
这二幅早期人像摄
影作品均出于罗元祐之手。
并且说明,
在十九世纪五十
年代,清朝大员的照片已经被当作照相馆门前的幌子使用了。
赖阿芳
赖阿芳(
Lai
—
Afonn
,又译黎阿芳或黎
阿洪)。广东人。早期
在香港拍摄人像和本地风景的著名职业摄影家。
< br>
1859
年,赖阿芳在香港皇后大道
开设了一家“摄影社”,专
照人物肖像,
店门前挂出“摄影家赖
阿芳”的巨幅招牌,
很引人注目。
他雇佣了
一个葡萄牙人帮忙,
以招揽欧洲籍到香港的旅客,
为他们拍
照。
香港在十九世纪
下半叶,
外贸、<
/p>
旅游飞速发展,
各国侨民杂居,
人口迅速
增长。
照相馆多不可数。
据有关材料统计,
1860
至
1877
年的十余年间
,香港团互相竞争,有十一家照相
馆破产,
他们的底片均被一家
公司吞并。
而赖阿芳的摄影社却一直平稳地居于各
店之首。连续
营业
82
年之久。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曾和欧洲著名摄影师格里弗
士
一度合作。赖去世后,由他的后代继续经营,直到
1941<
/p>
年。
赖阿芳的摄影技巧,
被公认为第一流水平。
英国著名摄影家约
翰·汤姆森
曾给以高度评价,
他赞扬“赖阿芳有好的艺术修养,
有高超的艺
术鉴
赏力并提到赖阿芳在艺术上有独到的见解。
赖认为,
外国人的摄影构图总是希望
脱离直线或垂线,
与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拍摄肖像要求画面
平
衡和对称。他主张肖像作品在造型和画面处理上不应完全按照自然中的面貌。
从这里不难
看出,
赖阿芳的审美趣味受到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的影响,
也正因
为如
此,
他的摄影作品不仅受到中国人的热烈欢迎,
而且它所体现的中国风格使欧洲
人也产生了新鲜之感。
赖阿芳除了拍摄人物肖像外,风光摄影也是他的擅长,留下了很多精湛的作品。<
/p>
赖阿芳早期拍摄的风光作品有《香港风光》、《香港风帆》、《广州街道》等。
这些照片,当时是为了作为工艺纪念品向各国到香港的旅游观光者出售。
罗以礼
罗以礼(
1802
——
1852
),广东省新会
县棠下乡溪村人,中国
早期人像摄影师。
广东地区是中国照相业
的发祥地,
出现过许多优秀的人像摄影
师,
罗以礼就是其中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曾征集到两
幅罗以礼拍摄的
人像作品。一幅是“自摄像”,另一幅是“广东老娘像”。作品风格朴实
,充满
了乡土气息。从照片上看,可以断定罗以礼使用的方法是安布罗摄影法。
在摄影术传入初期,中国摄影家的创作实践和所取得的成绩。
为在中国创立一门新兴的实用技术,
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p>
而这些成绩,
是在摄
影技术刚问世后非常不
完善的情况下取得的。
对于早期的中国摄影师来说,
则需
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然而,
摄影师罗元祐的事
迹表明,
中国人在掌握了摄影技术
后,完全可以超过外国摄影师
。赖阿芳的创作,很早就在世界上得到了好评。尽
管当时国内这样的摄影师不多,
但他们的努力和创造给中国摄影技术的推广和传
播带来了希望。
从摄影术发明的史前时期开始,
到摄影诞生
后十年左右时间,
通过无数热衷于谋
求科学进步事业人士的多方
努力,
终于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萌发出摄影的嫩
芽。
★第二章
--<
/p>
中国摄影的初创时期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
帝国主义在政治、
经济、
文化诸方面对中国的渗透不断加强。
中国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在侵略者的
炮火下彻底宣告失败。
同时,
外国摄影师不
断来华拍照,
使中国人对摄影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
接
着,
伴随“洋务运动”
的兴起,
摄影作
为西方近代科学成就在中国传播开来。
我国自己的摄影队伍逐步
形成并不断扩大,
在一些城市中产生了照相行业。
这些迹象明显
地说明中国的摄
影事业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已进入了初创时期。
★第一节
--
早期在中国活动的外国摄影家
摄影术在欧洲比较广泛地应用后,
许多职业摄影家利用它特有的
纪实性,
积极
地寻找创作上的新大陆。由于长期的闭关自守使中
国这样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
在西方人的想象中充满着神秘色彩。
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写的游记,
描述
了中国太平盛世神
话般的景象,
在世界上被称为“第一奇书”,
使得西方人对中<
/p>
国产生了极强烈的好奇心,
可惜文字终究难以传达具体的感性形象
,
摄影术发明
后,
西方一些摄影家不约
而同地对中国——摄影创作上的新大陆,
产生了极大的
兴趣。<
/p>
如前章所述,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刚
刚结束
1844
年,乘坐西来纳(
Sy
rene
)
号战舰来华的法国人中就有人携带照相器材。
法国的海关官员埃及尔不仅给耆英
拍摄了肖像,
还在澳门和广州附近拍摄了一些风景照片。
近年来一位美国照片收
藏者在香港发现的“一张湿片法碘化银负片洗印的九平方英吋氯化银相纸照片,
很可
能是英国孟加拉军团的外科医生约翰·麦克希于
1851
年(在
中国)拍摄
的”。
1853
年至
1854
年,美
国派往华南的佩里远征队里的正式摄影师,年轻的伊利
法特·布朗,
也是早期在中国拍过照片的人,
他拍的照片曾被选入
《远征
中国海
和日本的叙述》报告中。但是,
1860
年以前,外国摄影师在中国的活动范围仍
受到限制。而且由于技术条件,他们的
拍摄题材仅限于静态的人像和古代建筑。
< br>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摄影者终于获得了到中国境内任意旅行摄影的特权。
美国
发表的一份资料中写道:“在
1860
年后,西方的摄影者才获
准能稍微自由
一些地在这个古国的土地上旅行,
而在此以前他们
是受到禁止的。
他们的头一张
照片通常是在香港或是通商口岸上
海、
广州和宁波等地拍摄的,
这些地区是为外
< br>国人开放的居住区和贸易区。
”这说明在帝国主义的侵略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p>
后,
各种身份的西方摄影者都争先恐后地来我国到处旅游、
摄影。
在十九世纪下
半叶来华的外国摄影家中
,
埃及尔、
比特、
汤姆森、
米勒等人的作品颇引人注目。
于勒·埃及尔
于勒·埃及尔
(
Jules
Itier
)
,
是至今
所知最早来中国拍摄照片的外国人。
1844
年,他以法国海关
总检察官的身份来华。
据巴黎国立图书馆提供的一份材料介绍
,
埃及尔当时是作为和中国进行“贸易谈
判”的代表,
与财政部长等官员于
1843
年
12
月由法国布雷斯特港登船,
乘坐西
来纳号战舰,
于
1844
年<
/p>
10
月抵达澳门。
然后又换乘阿基米德号
船到黄埔港。
在
中国期间,
他“参加中
法贸易协定的签字,
用达盖尔银版法摄下了两个国家的代
表:<
/p>
拉萼尼和中国总督耆英……拍下了码头和城市的实况,
拍摄了潘仕
成的肖像
及其家庭的照片”。
埃及尔
于
1845
年
6
月回到法国。在
1848
年出版的《中国旅行报》上,刊登了
有
关澳门情况的照片复制品。
埃及尔
在中国拍摄的这批银版照片和他本人亲手写的文字说明,
至今仍保存在法
国摄影博物馆里。
以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受到人们的珍视和收藏。
虽然埃及尔在中
国的摄影活动是短暂的,
活动的范围也
不大,
但毕竟是第一个把摄影带到中国来
的人。
费利斯·比特
费利斯·比特(Felice A
·Beato),出生于意大利的威尼斯市。作为战地摄
影记者参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
战地摄影工作,在中国北方拍摄了大量的照片,
这些照片至今仍经常被各国采用。
因此,
比特被誉为“军事报道摄影的先驱者之
一”。
在来中国采访之前,比特曾
和另一位欧洲战地摄影师詹姆斯·罗博顿(
James
Rob
ertson
)
采访过
1853
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
随后,
他又徒步旅行
继续向东
到印度和阿富汗进行摄影创作。有比较丰富的拍摄战争场面的经验。
据国外的资料介绍,“当欧洲士兵由于中国人
在鸦片战争之后(指
1840
年发
生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拒绝加强通商的条约而对中国人进行残忍报复的时候,
一位徒步旅行
的幸运的摄影师费利斯·比特正好在场”,
“……他跟随向北京进
军的英法远征军,
拍摄了象堡垒一般的皇城和沿途堆积尸体的一些令人难忘的凄
惨照片,
担任防守任务阵亡的中国士兵,
趴在
一个要塞城堡上,
旁边摆着他们原
始的土炮和弓弩”。
比特在中国活动的时间只有一年光景。
p>
但留下了很多有历史价值的作品。
如直
接表
现残酷战争现场的《失陷的大沽炮台》(
1860
年
8
月摄),报道英法联军
侵华活动的《联军占领下
的广州镇海楼》(
1860
年
4
月摄)、《北京联军驻地》
(
1860
年
10
月摄),和表现中国城廓和古建筑的照
片《北京城墙的东北角》、
《安定门附近的雍和宫》等。
弥尔顿·米勒
弥尔顿·米勒(
Milton
Mil
ler
),是美国摄影师。
1861
年
来华,主要在广州、
上海等通商口岸活动。
他的作品以表现中国
人的日常生活为主,
拍摄技巧比较成
熟。作品大多完成于
1861
年到
1864
年之间。如《中国商人之家》、
《上海少女
像》、《和尚和道
士》、《广州的盲艺人》、《清朝官员和内眷》、《巡视途中
的广州官员》等。
米勒在中国只记录了一些城市中的生活现象
,
缺乏对中国社会更深入的感受和
体会。因此,这些作品内容仍
限于西方人“猎奇”的范围。
约翰·汤姆森
约翰·汤姆森(
John Thomson 1837
——
1921
),出生于英国爱丁堡。在当地<
/p>
大学就读化学专业。
25
岁时到东方旅行
开始摄影创作。几十年后,被人们称为
卓越的“街头摄影家”。
1862
年,汤姆森开始了亚洲之行
,在马六甲海峡、印度、柬埔寨、泰国和中
国等地拍摄照片。在中国期间,曾由三个香港
人协助他的工作。
1866
年曾返回
英
国,展出了他在亚洲拍摄的摄影作品。
1869
年汤姆森再次来中国,在香港皇后大道开设了一间摄影室,拍摄人像和出
售香
港风景照片。
随后,
他深入中国内地和台湾,
< br>行程五千多英里与中国社会进
行了广泛的接触。
当时他使
用的是湿版法,
需要携带大批器材,
因此雇用了八个
背负笨重照相器材的“苦役”。从香港启程,经过广州、台湾、汕头、厦门、福
州、上海、宁波、南京等地,然后沿长江溯流而上,直到贵州。以后又北上,到
达天
津和北京,
游览了南口和长城等名胜古迹。
他此行的目的是想把
中华古国的
奇伟景象及人民生活、
地方物产、
< br>风土人情通过他的镜头做忠实的纪录,
然后介
绍给各国人
民。
为了拍摄这些照片,
他克服了种种由于语言、
思想等各方面的隔
阂和障碍。他用切身体会说道:“我在中国的感受是:中国
人相当诚恳、好客。
我相信任何一个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及能使对方理解的外国人,
都会在这块
土地上遇到类似的事情”。
可以看出,
汤姆森对中国人民的态度是友善的,
这种
思想感情也表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
1873
年,他的大型报道中国的摄影集《中国和中国人》在英国出版,
其中发
表了他在中国拍摄的二百幅照片,洋洋四卷,蔚为大观。
汤姆森在“前言”,中说:这部影集既有照片,又有详细的文
字说明,而每幅
照片的说明都是在拍摄过程中访问记录下来的。
因此,
这部影集图文并茂。
为了
准确表
现生活的本来面貌,
他在调查研究上下了不少功夫。
例如
《广东旧工厂场
址》
这幅照片,
由于运用光线角度合宜,
洋楼与四周破烂的草屋形成了强烈对比。
他给照片加了如下的说明:
“这张照片里的房屋是帝国主义侵略的象征。<
/p>
此地是
1684
年在珠江边上租给英国东
印度公司的一小块地方,当时政府允许东印度公
司在这里建立一个工厂。
1856
年
12
月
15
日中国人烧毁了这里的房屋,
12
月
29
日英法联军占领了广州,并一直占到
1861
年。现在照片里看到的建筑是烧毁后
重建的,
成为美国的租借地,
房主是罗索和史密斯·阿契尔先生
,
这是最先住在
中国的两个美国人。
”
从这段详实的介绍可以看出作者严谨的创作态度。
《金陵
制造局
》
照片是汤姆森在中国旅行中完成的著名作品之一。
作者通过这
幅照片向
西方读者介绍了清政府兴办“洋务”的具体情形。
在说
明中介绍了这个兵工厂的
历史、
地理、
人事和生产规模以及洋务派首领李鸿章在创办这个工厂中所起的作
用。
< br>这就增强了照片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使作品不仅具有纪实性,
还富有知识性。
在汤姆森这本
影集中,
有关风景古迹和社会风俗的照片占有很大比重。
在题材
选择上,
力求全面地反映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这也是汤姆森创作个性在作品上
突出的体现。
影集中既
有表现中国锦绣河山、
城市风光的作品,
也拍摄了人民从
事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情景,
既有广州洋行买办藩仕成奢华的私人园
林,
也有
处在社会最低层的劳苦人的生活状况。这些照片所表现
的人物具有一定的代表
性,如辛酉政变后的恭亲王,贵族妇女,集市上待雇的城市贫民,
鸦片吸食者,
瘦弱的更夫,戴木枷的囚犯,以及剃头、修脚、拉洋片等手艺人,无不成为
拍摄
对象。
拍摄街头小景,是作者的特长。如《广州闹市一角》和《九江街头小景》的构
图处理、
人物造型及气氛渲染上都颇为出色,
前者利用占据画面优势的垂
直线条,
很好地表现了广州市内商业区林立的店铺,各种牌匾幌子密集交错的繁荣景象;
后者,
选取了街头有代表性的四种商贩,
通过巧妙的构图及光线运用,
展现出一
幅具有中国特色,趣味
横生的风俗画卷。
综观约翰·汤姆
森的全部作品,可以看出他的亚洲之行和在中国的摄影活动,
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艺术风格
和创作道路。
促使他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处在社会底层
的人民,<
/p>
表现劳苦大众的生活实态。
因而他的作品,
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赞
赏。
在
中国期间,
汤姆森曾在上海的“亚洲学会”展览过他的幻灯片,
并且在中国出
版了《北江风光》和《闽江风光》两部摄影集,对扩大摄影在中国的影响起
到了
一定作用。
< br>早期来华外国摄影家的作品,纪录了当时中国不同侧面的社会风貌。尤其在
186
0
年以后,由于外国摄影师获得了在中国到处旅行的特权,有一些人就着眼
于表现中国的社会风貌,
以及各阶层、
各地区不同社
会成员的生活状况。
这些照
片发表后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起了重
要的媒介作用。
除上面介绍的几人外,
二十
世纪前,
曾在中国拍摄过照片的外国人为数不少,
所留下的
照片也极为丰富。
如
法国人托马斯·甲尔德,
< br>曾拍摄了不少北京名胜古迹及城市建筑的照片,
保留下
了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间的北京城市状况的形象资料。W·桑德斯和
F·菲勒斯,
在上海拍摄了《上海的流动食品摊贩》和《京剧表演》等作品(
1870<
/p>
年摄)。
著名的欧洲职业摄影家
F·斯科
莫克于
1862
至
1888
年在中国福建地区拍摄了大
量照片。
俄国摄影师进
入我国东北、
西北、
西南地区“探险摄影”的时间也很早,
p>
据记载: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勃尔恩已将
他在远东等地拍摄的
370
幅照片编成
五本影集。
其中黑龙江地区的照片占据了一本之多”;
“七十年
代末,
远东的摄
影师
B·拉宁,拍摄了
一套黑龙江风景影集,共有一百五十四张照片”;“拉宁
曾跟着南乌苏里江探险队拍摄了
亚库梯人,朝鲜人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
景。”1883
年“普
尔日瓦尔斯基去西藏作第四次探险时,才携带了一部轻便的
摄影机”,他和他的助手
p>
B·罗波夫斯基拍的照片曾作为著作插图而发表。
1874
至
1875
年阿·爱·鲍杨斯基曾深入我国西北
、华北及北京等地区,拍摄了“俄
国科学——商业考察队在中国”活动的大量照片,仅公
开发表的就有
130
多幅。
十九世纪以各种身份来中国的欧美摄影师,
< br>不论是来经商的业余摄影者,
还是
来旅行的摄影家,
p>
或是战地报道摄影记者,
他们和中国人民的广泛接触在客观上
起了介绍摄影知识,输入新工艺和传播摄影技术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
摄影著作的出版
十九世纪六十年
代初兴起的“洋务运动”,为引进近代科学技术打开了方便之
门。
同时,
中国政府陆续派出的一些外交和考察人员,
把摄影术的
发展和应用的
情况对国内也做了一些介绍,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情
况下,
从七十年代起国内陆续
编印出版了有关摄影的专门书籍,
把系统的摄影技术理论介绍到中国。
《脱影奇观》和编者德贞
187
3
年,我国第一部摄影术专著——《脱影奇观》在北京出版。编者德贞
< br>(Dr· Dudgeon· John Hepburn1837—一
1901
年)是个多才多艺,酷爱摄影,
兼通中西文理的英国医生。
p>
1860
年来华,任驻华使馆医师。后继任京都施医院
院长,并在北京同文馆教授生理和医学。京都施医院自
1872
年
8
月起,编辑发
行了名叫
《中西闻见录》的中文杂志,专门介绍各国最新的天文、地理、格致等
方面的知识。
p>
德贞先后在该杂志上发表了
《镜影灯说》
和
其他方面的一些摄影译
文,很受读者欢迎。
德贞在
《脱影奇观》
的序文中说,
早在
1853
年
至
1854
年间他就在本国“初试
照影
,以为博戏之事。”后攻读医学“兼明化学之理,因照相旁及光学之事。”
他想绘画更好
,但总不如照相逼真酷似,照相虽好,但大相片求之不易。因而研
究出“灯影镜套大之法
”,于
1855
年登报公布。他在北京施医院工作时,前来
p>
拜访和就诊的人很多,
当大家知道他会照相和有照相器具之后,
p>
就纷纷请他照相。
其中不少人想学摄影,带去向他讨教,使得他“终
日应答不遑,衷情仄然,因思
将脱影(照相)之事,译出华文编次成书,用酬友道,稍舒
歉仄”。这就是他在
行医之余,要译著出版《脱影奇观》的原因。
《脱影奇观》为木版大字线装刻本,全书分上、中、下三
卷,分装元、亨、利、
贞四册。
版权为京都施医院所有。
这部早期刻印的摄影专著,
有其引人注目的特
点。该书“例言”的开头就说:“是书之泽也,为酬友谊而设。摘其易于通晓者
以便初学
”,
是“每出于拔冗之余,
忙里偷闲”进行译编的,
还谦虚地说“迫于
遑遽,恐文质不能合宜”。全书分理学、艺术、法则三部
分。卷首还附《脱影源
流史传》,卷末附录《镜影灯说》,内容完整,文理清楚,简明扼
要。当时的翰
林学士完颜崇实读后称赞说:
“明白晓畅,
开数十年不传之秘,
且刊叙自何人创
始,
p>
以及何人讲习,精益求精,各极其妙。可见一艺之难,专习者积数
十年心
力,甫能得其奥妙。
惟望后来
者能神而明之,推陈出新,庶不负德贞医士翻译
之苦心,且于光学化学中更有进境也。”
该书在传授摄影技术方面,力求实
用、全面,以适应中国读者的需要。书中介
绍了银版法、湿版法、卡罗法,这些都是世界
上早期并行发展的摄影方法。使读
者能辨其差异,自行比较、选择。药品名称,作者采用
中西合璧的方法,以便于
读者理解和应用。
随着照相材料和摄影
方法不断更新,
作者又补充刊印”续编”
一册。
《脱影奇观》的出版,在中国揭开了摄影术的奥秘
,对在国内普及科学知识,
破除封建迷信起了良好的作用。
作者
声明:
将照相之法编译出来,
目的在于证明
摄影术绝非玄技,而是人人都能掌握的。借此揭露那些说什么照相是“异端”、
“邪
术”,“非目睛之水,即人心之血”等缺乏科学常识的奇谈怪论。
《脱影奇观》是一部完整的摄影技术工具书,使人能够通过自
学,掌握摄影技
术。因此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在我国传播摄影技术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
徐寿和付生雅合译的摄影书籍
徐寿(字雪村,
< br>1818
——
1884
年),江
苏无锡人。近代化学家。
徐寿自幼
攻读自然科学,“尤精制器”,“寿猖介,不求仕进,以布身终”他
早年在上海江南制造
局下设的翻译处任提调译有
《化学鉴原》
及续、
补二编。
1874
年发起创立上海格致书院,
专门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和传授工作。
他与英国人付
兰雅(
John
Fryer1839
——
1929
)合作,由付兰雅口述,徐寿笔录的形式,编
译
了《色相留真》一书。这是中外学者合译摄影专业书籍的开端。
《色相留真》译出后曾以《照相略法》为题,于
1880
年在介绍自然科学知识
的中文杂志《格
致汇编》第九卷至第十二卷中连载。后被收入《西学富疆丛书》
(
1887
年)《西艺知新》(
1896
年),成为十九世纪末引进的著名“西学”著
作之一。该书共分划玻璃、洗玻璃、敷蛋
白、合制哥路弟恩(阿略酊)、银养淡
养、直光平光、镜箱、暗房内显影、显影药、护影
药、印象纸、干照、透明象、
瓷片照象、
黑衬象、
印箱、
纸像印边、
游戏显像、
旧银水分取银质和山水等章节。
也谈到了当时新出现的干版法。
但由于当时干版法还处于实验阶段,
所以该书介
绍说:
“现在肆中所售好山水之片,
俱为湿法所照,
又欧洲各国博物院中所存之
像,用干法者极少,或因照像家喜用旧法,而疑各新法或干法
不及湿法之
稳。”1887
年的版本中,又增加了二段内容,一
段是介绍照片放大,一段介绍
照相石版印刷技术。使此书更臻完善。
以后徐寿又编辑出版了《照相器》、
< br>《照相干版法》等单行本小册子。介绍新
式照相器材和干版摄影技术。
他预见到:
“年月增加将来照相之事,
必较今日更
胜”。
丁韪良编译的《格致入门》
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
Martin 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
1827
——
1916
)
于
1868
年完成
《格致入门》
这部“西学”教科书。
该书卷四
(下)
《论光》部分以问答方式解说光学原理,对“照画器具”(即照相机)等光学器
具作了介绍,并且每卷后都附有习题。
1889
年增订再版,据
增订版自序中说,
该书校刊时曾准备进呈光绪皇帝御览。
此外,十九世纪末出版的还有付兰雅编译的《光学须知》、《
光学图说》,朱
葆琛、赫士译的《光学揭要》,金楷理、赵元益译的《光学》,贝列尼泽
的《照
相镂板印画法》等十余种书籍。
这些有关摄影的译著,有的一版再版,可见当时社会对摄影专
著需求量之大。
戊戌变法前后,
各省兴办新学,
上述列举有关摄影的西学著作,
有的被列为学校
的教科
书。
另外,当时报纸上也时有文章
介绍摄影术,如
1876
年的《申报》刊登了《照
相法》
一文。
这种短小的文章也象其他专著一样对摄
影技术的传播起了一定的作
用。
<
/p>
摄影书籍在中国出现以后,促进了摄影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和提高。在此以前,
不管是专业摄影师或业余爱好者“大都从西方之来华传教者或商人,
略得一二
简
易手续以为谋生之计。其时传教者或商人,对于斯道,未能深明其学理技术,可
断言也。而得之者,复视同枕密,不肯轻以示人,师徒相承,以讹传讹,遂致毫
无新知,
纵有好学者,
亦不得其门而入”国内摄影书籍
和读者见面后,
开辟了更
广泛的传播途径,
扩大了传播范围。
尤其对于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
采取教科
书
的形式来灌输摄影基础理论,其意义更加深远。
这些书籍出版以后,
使人们对摄影的
认识提高了一步,
初步明确了它是一门新
兴的科学,
同时,
使摄影技术的传播走上了理论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 br>对扭转摄影
传入中国初期时的落后状况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
由于当时社会经济、
文化水平的限制和出版印刷条件落后,
早期这些书
籍对中国摄影发展上的影响,深深地局限在一定的读者范围之中。
★第三节
--
中国早期的职业摄影家
摄影术发
明初期,
因技术条件有限而影响到拍摄题材,
多数摄影者只是以
拍摄人
物肖像为主。
中国早期的摄影家大体上分为两种人,
p>
一种为知识分子,
视摄影为
消遣娱乐,
p>
但此种人为数不多,
也不能专事创作。
另一
种是由商贾匠艺之人改业
从事,主要籍此为谋生手段。这种人在中国早期的职业摄影者中
占有很大比例。
香港的职业摄影师
如前文所述,
香港照像业出现最早,
因此职业摄影家的阵容也较强。
香港
博物
美术馆
1970
年曾提供馆藏照片
,在香港举办了《百年前之香港》图片展览,并
撰文介绍说:“1843
年,星加坡已有影室,在以后的二十年间,香港、上海及
中国沿海商埠都有影室
成立。”到
1870
年,照相在香港“已代替了绘画,来永
p>
远保存人的颜容及纪录地方的外貌”。
当时香港的摄影室,
由中国摄影家和外国
摄影家分别经营或联合经营。英人汤姆森在香港时与
中国著名摄影家赖阿芳毗
邻,交往甚笃,他们常“互相讨论艺术见解”。
进入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香港照相业已有很大发展,
当时皇后大道两旁的照相
馆鳞次栉比
,吸引着各国观光的游客。《述报》
1884
年
10
月
25
日报道“瑞甸
p>
国之云呢地士炮船游历抵香港。其瑞国王子名阿士加者……于初二日登岸游行,
遍览香港风景,采买希奇之物,以为土宜之志,并赴映相馆照留小影,以纪此行
焉”。为各国旅游者照相,出售本地风景照片,是当时香港照相馆的经营特色。
香港早期照相业为我国培养了不少专业人才。
当时国内各地不少照相馆的创始
人,都是在香港学会摄影技术的。除前章提到的
宜昌油画店的周森峰、张老秋、
谢芬以外,
又如广东南海人梁海
初,
也是十九世纪去香港谋生的童工,
后在香港
学会照相技术,
回广州开业,
创立了“芙蓉镜”照相馆
。
并且招收梁杰臣等人为
徒,这些学徒出师后,就分别前往上海
、苏州、无锡等地另创局面。再如著名摄
影师梁时泰,
他在
p>
1876
年
5
月<
/p>
29
日的
《申报》
上刊登广告说:
“本馆向设香港,
已历多年,得西人秘授,尽
斯业之精微,巧照石片、牙片、绢片,情景逼真”。
香港早期照相业摄影师,以拍摄人物肖像为主,兼顾其他,并以“技术娴熟,
< br>工艺精美”著称于世。
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多,
如
1870
至
1880
年
间拍摄的“妇人
身穿民族礼服,
在照像馆的手绘布景前留影”、
“香港两个粤剧演员”、
“一位
女佣正
在帮主妇梳头”、“华东医院委员会成员
1873
年合影”、“
铜锣湾天后
庙前的贫民”,
以及
189
1
年
4
月
17
日九龙域大鹏协副将方裕处决劫持南武号轮
船的海盗,
邀请香港英方官员前往监斩时“港方官员在现场的合影”等照片,
展
p>
现了当年香港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
这些作品形式
多样,
不拘
一格,体现了早期香港职业摄影家的艺术素养和审美
情趣。
广州的职业摄影师
广东省是国内摄影最先发达的地区
,广州市的职业摄影师也在国内最早出现。
据史料所载,
同治年
间
(
1861
——
1874
)
摄影师温棣南的“缤纶”照相馆和张老
秋的“宜昌”照相馆已在广州城内开业。
温棣南将“其术援其兄”,
p>
其兄遂往越
南另行营业。
二十世纪初,
p>
“缤纶”成为香港最大的照相馆,
据称“是温家自日
本归来的华侨”所开。
当年中环皇后像落成,
举行典礼
时即由“缤纶”负责摄影,
为了把照片放成巨幅,利用日光曝光三天才完成,轰动整个港
九。
广州“宜昌”照相馆在
1872
年以前已迁往上海,
上面谈到的南海
县人梁海初,
正是此时在双门底(永汉南路)创立了“芙蓉”照相馆。随后,“黎镛”、
“兆
南昌”、
“容芳”等家照相馆先后在广州城内开业。
后来由于竞争激烈,
部分照
相人员迁往上海,
另谋出路。如梁海初的徒弟梁杰臣出师后到上海创建了“丽
珠”照相馆。
广州早期洋行多,
材料进
口量大。
所以本地照相业发展快,
但多数照相馆不能
久立。广东籍人士均能吃苦耐劳,创业力强,于是纷纷携器材向各地扩散。
当时上海正处在开发建设时期,
由广
东至沪水路交通便捷,
于是广东摄影师多
先去上海。捷足先登者
创立基业,后至者已不易置身,则转道过往内地。如上海
早期著名的照相馆有“苏三兴”
、“宜昌”、“丽珠”、“宝记”、“英昌”、
“丽昌”、“同生”、“亚西亚”各家,
俱为广东摄影师经营。内地各省情况也
大致相同。
上海的职业摄影师
上海是我国照相业创始早并且发展快的地方。
同治初年,
王韬客居上海时对照相
曾作了记述,
并提到早期摄影师罗元祐的情况。
光绪二年
(
1876
年)
刻印的
< br>《沪
游杂记》
22
卷二“照相”
一条记载了上海照相馆创立时的情况:“西人以药水
玻璃夹入横木匣内,
匣面嵌小凹镜对人摄影于玻璃上,
取出以沙水冲洗,
即
见人
面。神气部位无不逼肖,夏以药水制就纸片,复于玻璃上,微照日色,则面貌衣
p>
痕陈设物件现于纸上,传其颜色,胜似写真。近日华人得其传,购药水品具开设
照相楼,
延及各省……。
”由此可见,
上海早期照相业最初大都是操于西人之手,
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华人照相
馆才纷纷建立,而且开始向外省市流动。
据史料
记载,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上海已有“苏三兴”、
“公泰”、<
/p>
“宜
昌”和“恒兴”等数家由中国摄影师开设的照相馆。
其中“苏三兴”和“公泰”
同在三马路,仅一街之隔。“苏三兴”是广东
人创立,最初开业于香港,
1870
年前后迁到上海。《绛芸馆
日记》
1871
年的记事中曾写有某人“须照小照,即
偕至三兴照相楼照之”的文字记载。
1872
年
上海《申报》创刊,第二期报纸上
就开始登出《三马路三兴照相馆广告招徕》的广告。光
绪十年(
1884
)刻印的
《申江名
胜图说》也记述了当时苏三兴照相馆的情况:
“沪上照相馆多
至数十
家,而以三马路之苏三兴为首屈一指。凡柳巷娃,梨园妙选,无不倩其印成小幅<
/p>
贻赠所欢”这段文字说明“苏三兴”照相馆擅长拍摄名片大小的照片,
摄影技术
也精于各店,经常受到交际界人士的光顾。
“宜昌”自广州迁沪后,
1875<
/p>
年又将店铺翻修,重新开业,地址仍在上海四
马路。
同时期在四马路又开设了一家尧记“恒兴”照相馆,
因为当时放大技术不
p>
普及,
所以这家照相馆除拍摄照片外还兼营西洋法绘画人物肖像业务
,
根据小幅
照片绘成大幅画像。
这种画
像法因为有照片作依据,
不同于中国旧有的画法,
所
以依然能收到照片的效果。
此时,
广东摄影师梁时
泰也在上海开过照相馆,
但很
快就迁往天津去了。
1885
年,上海张园
对外开放,园内设有网球场等设施,同时还开设了照相室,
把摄影作为游乐消遣的内容。
到十九世纪末,
上海照相业已有一支技术力量相当
强的队伍。
天津梁时泰及其作品
十九世纪末,
天津照相业发展迅速,
在中国北方城市照相业中具有代表性。
第
二次鸦片战争,天津被迫开为商埠后,租界洋行不断扩大,商业结构开始改变,
p>
大批照相器材源源输入。广东、宁波等地照相人员也随之流入。光绪初年,广东
摄影师梁时泰由上海来天津开业当时除梁氏所开的“梁时泰”照相馆外,
还有
广
东人黄氏所开的“恒昌”照相馆,德国人来兴克所开的照相馆等。
光绪十一年
(
1885
)
醇亲王奕譞受命总理海军事务,
于是年四月赴天津巡阅海
防。为了加强宣传,大造声势,特召梁时泰和德人
来兴克进行拍照。梁时泰从业
多年,技法熟练,且深知封建官僚的口味。经过数日操劳,
从不同角度拍摄了北
洋舰队的官兵,建制、规模等情况的照片。这些照片于次年由醇亲王
进呈皇帝。
这样,使照相馆拍摄的照片首次进入宫廷。梁时泰的作品得到了醇亲王的赞赏
。
巡阅结束时,奕譞嘱人赏银四百两,以示嘉奖。光绪十二年(
1886
)梁时泰为奕
譞拍摄了立像一幅,
身旁有一鹿相伴。
照片盖有“皇七子和硕醇亲王渤澥乘风”
和“东朝御赐思合符契”二方印鉴。
这种装饰形式同中国古代的“行乐图”有异
曲同工之妙同年,清迁下令绘制“四案图”用以表彰为维护清朝统治而丧命的
“功臣”,奕
提议绘画时应以“照相为准”。光绪十五年
(
1889
)梁时泰再次
为醇亲王拍摄
“五十岁照相”,
该片也用了中国传统书画的装饰形式,
上
p>
题“赏
戴头品顶戴花翎载涛三岁”下
题“光绪十五年清和五粤东梁时泰照”,中上方
为“醇亲王五十
岁照相”。画面中奕譞便服而坐,载涛旁立,饰以花瓶,书籍,
盖碗。值得注意的是,摄
影师能在王公大臣的照片上提
留名,说明摄影师的地
位有所提高。
北京照相业的创始人任景丰和杨远山
北京第一家照相馆“丰泰”开业于
光绪十八年
(
1892
)
。
创办者为辽宁法库县
人任景丰,其家世为法库荐绅
,富甲一乡。清末肃王耆善赴辽“曾主其家”,任
景丰“愤志上多趋学仕两途,乃锐意经
营实业。所手创者,中药则有保和堂,庆
馀堂。西药则有老德记,中西大药房。摄影事业
,则有丰泰照相馆……。晚年,
竭其毕生心血于东安市场,卒以八十二岁休龄,今距其死
,亦仅十余年也。”任
景丰在同治光绪年间,
自费出游日本考察
实业。
时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
资本主
义商业和文化也在逐步形成。
他从日本的实例中预料到摄影事业在中国发展的可
观前景。
于是回国后,
首先在北京这样一个还没
有照相馆,
封建势力极强的都城
开创此业。
“丰泰”创业初期,
中国正值甲午战争前后,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思想在社
会上形成了一股潮流,照片已受欢迎。正如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指出。“照
相片”在中国已存“家置户有,
人多好之”的趋势。
照相馆在北京一出现,
很快
受到市民的欢迎。很多
人见到照相业有利可图,于是纷纷开办照相馆。清末,北
京琉璃厂土地祠一带成为照相业
聚集的地区。
丰泰照相馆规模较大,
职工达十多人,
曾先后聘用摄影技师刘仲伦、
徐<
/p>
子和等人。在拍摄方面作了很多尝试,以拍戏照,合影著名于京城。并出售照相
片。现在看到的“丰泰”早期作品有
1894
年拍
的清末名伶“田际云、朱素云、
路三宝合影”,
1905
年摄谭鑫培和杨小楼合演“定军山”戏照等。此外,任景
丰还兼营照相
器材。
十九世纪末,北京杨远山开设了“鸿记”照相馆。史料
中记载:“杨远山者,鸿
记照相馆主人也。人极倜傥,广交游,庚子以前,上至公卿,下
至胥书,无不识
之,文士亦多与之善,当时有‘二杨’之目,即与杨豫甫(立山)尚书并
称,言
其无人不知。”“其筵客处日鸿雪草堂。今庙内外照相馆,不下十数家,皆其弟<
/p>
子徒孙也。”杨远山一派雅士风度,广交名流。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封建文人
的闲情逸趣。
他拍摄的“狎客群居”是赵尔丰,
宝
杰等人的化装像,
反映了封建
官僚玩世不恭的放荡思想。
杨远山在创作态度上,
也以“玩票”为主,
带
有极大
的局限性。现在看到的作品,有
1898
年所拍摄朱素云、王瑶卿等三人《反串溪
篁庄》剧照等。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这段时间,
还有不少摄影师在各城
市活动。
如同治末年,
广东人童月江到重庆开设了一家照相馆,
使用的是老式四吋镜箱,
银版法。
在武
汉,
1872
年有位广东人开设了荣华
照相馆及江苏人开设的鸿图阁照相馆,
1881
年武昌的黄鹤楼
前设显真楼照相馆。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日本人木村夫妇来到福州,
开设了卢山轩照相馆,
招收了陈
岳甫、张叔和等十余位中国学徒。
蒋
丹(
1877
一约
1916
)于二十世纪初在云南昆明开设了水月轩照相馆。
薛桐轩(
1872
—
1948
)在热河流动摄影,后开设了萃芳照相馆。
此外尚有广东刘晋三、谢智卿和天津画师张和庵等业余摄影师在一些城市中活
动。
十九世纪中国的职业摄影师,
是在封
建文化和帝国主义文化的夹缝中活
动的,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无不受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
的影响。
在作品的内容上,
除了日常营业中为各阶层人士拍照肖像外,
妓女、
名花和一
切能迎合市民口味的题材都成了照相馆获取利润的手段,
< br>然而由于封建迷信思想
的作祟和人民的贫困,许多人对照相馆敬而远之。据说,武
汉照相业出现后,很
多人在观望,不敢拍照,后来湖广总督张之洞路过美华照相馆,一时
兴起,进入
馆内拍了一张半身像。
店主翁耀卿征得张之洞的准许
后,
将照片在门口悬挂陈列。
这才打消了当地人的迷信恐惧心理
。
在技术和设备上,中国早期的摄
影师先后使用过银版法、卡罗法、安布罗法、
锡版法和湿版法等多种方法。
有些流动摄影师,
生活尚无保障,
因而很难革新技<
/p>
术,
在干版法流行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仍
使用陈旧的技术设备,
依然带着摄影术
发明初期的痕迹。
早期拍摄人像,
由于感光速度慢,
常使用一种
金属叉来支撑被
拍摄者的头部,以防其晃动。这一时期使用的多为大型镜箱,这从
1884
年《申
工名胜图说》、同年《点石斋
画报》第一期的《奇形毕露》图和
1887
年该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