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题 (6)
-巡视利剑第一集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2020
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
期中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
共
42
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
.
连翘
(qi
á
o)
翩
然
(pi
ā
n)
褶
皱
(zh
é
)
大彻
大悟
(ch
è
)
.
.
.
.
B
.
潮汐
(x
ī
)
归省
(x
ǐ
ng)
烧灼
(zhu
ó
)
毫无疑
问
(y
í
)
.
.
.
.
C
.反弹
(t
á
n)
恬<
/p>
静
(ti
á
n)
劫
难
(j
ì<
/p>
)
偷偷摸
摸
(m
ō
)
.
.
.
.
D
.斡
旋
(w
ò
)
蓦
然
(m
ò
)
狩
猎
(s
ò
u)
天衣无缝
(f
è
n
ɡ
)
.
.
.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
别字的一项是(
)
(
3
分)
A
.叹为观止
人情事故
海枯石烂
天翻地覆
B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周而复始
天衣无缝
C
.再接再厉
义愤填膺
风雪在途
大彻大悟
D
.正襟微坐
惟妙惟肖
迎刃而解
自出新裁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A.
专家指出
,前段时间社会上流传的抽烟能抗流感的说法纯属
无稽之谈
。<
/p>
....
B.
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的背后蕴藏着一些
妇孺皆知
< br>的故事。
....
C.
妈妈
语重心长
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
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
D.
“低碳”的生活方式正
潜移默化
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并逐渐成为生活新时尚
。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3
分)
A
.我市启动市级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今年首批招收
320
人。
B
.只
有沿线的拆迁工作能顺利进行,是沿江风光带顺利施工的条件之一。
< br>C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发生,我校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D
.
“中国诗词大会
”节目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5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具
答之
(
详细
)
B.
全石
以为
底
(
把……当作
< br>)
.
..
C.
珠可历历
数也
(
分明可数的样
子
)
..
6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东晋
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
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
之宗”,有《陶渊明集》
。
D.
p>
蒹葭萋萋
(
凄凉
)
..
学
校
班
级
姓
名
座
位
号
B
.
《小石
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
写了“小
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C
.
《核舟记》是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言文,出自清代
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本文使用从
中间到两头,
先整体后局部,
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
核舟”
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D
.
《诗经》是中国最早
的一部民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
305
篇
,内
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赋、比、兴是其基本手法。
7
、根据课文原文填空(
12
分)
(
1
)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
(
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
?
《子衿》
(
3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勉励友人真挚的友谊可以克服空间的阻碍的千古名句
是
“
,
”
。
(
p>
4
)
《关雎》中“
,
”已成为人们
追求爱情的口头语。
<
/p>
(
5
)
《桃花源
记》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和平的句子是“
,
”
。
(
p>
6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达渴望出仕
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
,
。
(
7
p>
)
《核舟记》一文中能表现雕刻的艺术品形神兼备的句子是:
,
。
8
p>
、名著阅读(
6
分)
这是一
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
呕心沥血的教子
篇。
(楼适夷)
(
1
)这段文字是楼适夷对《
》的评价,作者是
,这本书主要讲的
是
。
p>
(
2
)作者在书中主要教导儿子
(谁)
,要做一个
、
的艺术
家。
9
、综合性学习:
(
6
分)
为配合班级拟开展的“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
活动,请你完成下列试题。
(
1
p>
)古诗中有成语,请你指出下列诗句中的成语。
(
< br>2
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
)
(
2
p>
)风花雪月是古诗中永恒的主题,请你各写一句(或一联)吟风和咏月的诗句。
(
2
分)
吟风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咏月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3
)
歌曲
《烟花三月》
中有歌词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
西湖瘦”
,歌曲《涛声依旧》中有歌词“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
双眼;留下一段真情,
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
初的夜晚”
。显然,这两首
歌词各是依据一首唐诗而创作的,请
你写出这两首唐诗的作者和题目。
(
2
分)
《
烟花三月》依据
________
的《
________
》而创作;
《涛声依旧》依据
________
的《
________
》而创作。
p>
二、阅读理解(
48
分)
(一)阅读《大自然的语言》答题
(
12
分)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
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
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
0
天,但是
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10
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
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
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
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
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1
°,
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
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
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
秋冬
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
较重,在
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
晨,极为显著,
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
成功,在山脚反不适
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
到
1750
年十年平均的春初
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
1921
到
1930
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
可
以
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0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4
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1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2
分)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选文,回答下面
问题。
(
6
分)
(
1
)
“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
是”有
什么表达作用?(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选
文
节<
/p>
选
自
《
大
自
然
的
语
言
》
。
请
问
,
以
“
大
自
然
的
语
言
”
为
标<
/p>
题
,
有
什
么
好
处
?
(
3
分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答题。
(
共<
/p>
17
分
)
【甲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p>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br>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
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
是何世,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
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
然不动,
俶
尔远逝,
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
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
之而去。
1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
分
)
(1)
< br>阡陌交
通
(2)
以
其境过清
.
.
.
号
考
题
答
场
p>
(3)
日光下澈
.
(4)
停数日,辞去
.
14
、下列加点的“之”同“乃记之而去”中的“之”用法相同
的是
( )(2
分
)
A
.忘路之
.
远近
(
《桃花源记》
)
B
.其反激之
.
力
(
《河中石兽》
)
C
.孔子云:何陋之
.
有
(<
/p>
《陋室铭》
)
D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
(
《核
舟记》
)
15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
(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甲、乙
文段画线句子都是环境描写,它们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
陶渊
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
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3
分)
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r>(三)
(2015
·济宁
)
p>
石崖上的枣树
(13
分
)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
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
儿;崖上又极少有土
,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的石缝
间,突兀地生了
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
几片叶子,
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
九月间
,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
色
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
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
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
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
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
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
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
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
县的能工巧匠,
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
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
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
水楼台,当然更想摘
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
把一块石子儿硬
是扔到枣树上,
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
“这枣真成了
王母娘娘的蟠桃
了!
”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
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
,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
离开的路
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
贵气
。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
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
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
“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
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
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
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
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
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
/p>
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
回
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
p>
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
终于不再悻悻了,
那是因为我重读了
《诗
经·蒹葭》
< br>: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
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
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
哟咱
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
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
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
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
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
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
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
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
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