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问题研究报告
-burndown
学生厌学问题研究报告
在当今这个复杂纷繁的
社会里,人们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
中站稳脚跟,一刻也不敢放松自我,拼命学习,拼命
工作。
以致不少人由于生活过于紧张而精神崩溃,还有一些人因为
不堪忍受生活和工作压力而自我结束宝贵的生命。
紧张、<
/p>
繁忙、
竞争的气氛也同样笼罩中小学校园。
家长的
“
望
子成龙
< br>”
、
“
望女成凤
”
;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片面追
求分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
……
致使那些脸
上写满
稚气和青春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该悠
闲的双休日,奔波于各种为他们特设的学习场所。经过了一
天的学校生活,疲惫不堪地
回到家中,大人们都在悠闲自在
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
也
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
的
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
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
,有些孩子因为不堪忍受而逃学拒
学,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究竟是什
么原
因导致了孩子的脆弱?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的反
叛?
如今的孩子吃穿不愁、生活优裕,却为什么总是喊苦、
喊累?为什么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
通变得如此困难?孩子
应该有怎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孩子应该过怎样的学习和
娱乐生活?
……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师大教
育系在全
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大型调查,因
“
喜欢学习
”
而上学
的小学
生仅有
38.4%
.
学生们最喜欢的学
习方式依次为实验、
用电脑、读课外书,而认为最有效的即适合应考的学习方式
则依次是听讲、作业练习,这恰恰是造成他们厌学的重要因
素。
学生的厌学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我们是二十一
世纪的起跑线上的教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急需解决,我
们肩负的任务重
如泰山。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对学生中
出现的厌学情绪要及时的分析与研究,找出问
题的根源,寻
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
< br>手,给他们一片蔚蓝的天空。
一、厌学产生的原因
厌学是学生消极
对待学习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模式,其表现为
对学习的认识存在偏见,情绪表现消极,行为
上远离学习活
动。它是一个从轻到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厌学不是某
些学生所特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
题,一旦造成厌学的
客观条件发生作用,便会在行驶表现出
来。逃学则是厌学心理发展到高阶段的一种行为表
现形式。
(一)小学生对学习转型期的不适应
孩子从幼儿园升小学,教师是第一个学转型期,在此期间幼
园教学目的、任务、纪律等与
小学并不一样有很大的区别。
在幼儿园孩子的活动性强,上了小学孩子就要学会安安稳稳
地坐在书桌旁边读书,要应付更难的功课等。教师的教学方
法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的深度也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这些变化给孩子的心理带来重大的
冲击,处理不好产生厌学
情绪。
(二)小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不认同
我
们的教育方针是主张学生全面发展的。那么,什么是全面
发展呢?不少人往往认为一个学
生的各门功课都考高分就
是全面发展了,踏入了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就会导致片面追
p>
求升学率。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危害就是使大部分学生都厌
学。因为
它对所有的学生都用同一个标准衡量,要求他们把
上重点中学作为奋斗目标。学校好比是
“
工厂
”
,学
生是这个
“
工厂
”
生产出来的一批批
“
标准件
”
p>
。这就造成如下现象:一
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是为考高分、升学,
为了回报来自社
会及家庭的过高期望值而不敢不学,不得不学,其实并非对
学习活动本身有兴趣。学习成绩也许提高了,但学习的兴趣
和追求知识的精神
却逐渐泯灭了,最后由于动机水平过高而
导致厌学。而另外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因
屡屡失败,
学习负担更加沉重,从而对前途丧失信心,越学越没兴趣,
< br>最后自暴自弃而厌学,这是由于动机水平太低而导致的厌
学。
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学生被考试所束缚,成了分数的奴隶,
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创造性、个性的发展受到压抑,当然
也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而
教师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
下,仅仅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
趣的激发和对学生学习动机、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习活动
对学
生应该产生的深远的心理上的积极影响。这是
“
片追
”
造
成的另外两个恶果。
其实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有一种勃勃的生机,对一切未
知事
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如饥似渴地想了解
这个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
想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上
更好地生存。这可以说就是巴甫洛夫所指出的那种一切健康
p>
的有机体与生俱来的原始的学习需要。例如小孩子经常发
问:
“
这是什么?
”“
那
是什么?
”
这就是原始的学习需要的表
现,也是学习的心理取向。而学校的学习无疑是满足和发展
这种需要的良好手段。从这个
意义上说,学生是应该喜欢学
习的,追求和满足就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学习过程本身能
满足学生的这种原始的学习需要,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
知欲
。而且随着原有需要的满足又不断产生新的更高的需要
和追求。这种手段与目的统一使学
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同时心理也得到发展。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并不是对所有的学科都厌
学,据调查显示,
学生之所以对某学科厌学往往与授课教师
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有些教师不能采用生动活泼
的教学方法
去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是简单粗暴,过多地运用惩
< br>罚甚至是变相体罚的方法去纠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错误,
例如某校一学生上数学
课总是睡大觉,上课有时竟自由出入
教室,对老师也不屑一顾,教师批评他还强词夺理,
他说:
“
我从上学到现在还没碰到过理解我,
< br>关心我,
能让我对学习
产生兴趣的老师,老师动不动就辱
骂学生,一有什么事,就
找家长告状。
”
原来小学时,
一次他与其他学生一起打扫卫生,
地没扫干净,
就被班主任辱骂,他刚争辩几句就被老师一巴
掌。从此他恨透了这位数学老师,这位老师
来上课,他就是
不听,甚至捣乱,他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据问卷调查,相
当多的学生过去曾受到老师的体罚或变相体罚,从而
“
厌师
”
导致学生的厌学。
由此看来,
有相当多的学生厌学起因于
“
厌
师
”
。
这样做不但不
能使原始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反而失去
了学习活动中最珍贵的
东西
--
好奇心与求知欲,更谈不上新
的学习需要及欲望的产生和发展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
到的不是新奇、探索、自信等
一些积极的情感,而是枯燥、
乏味甚至是痛苦等消极的感觉,久而久之必然厌学。这是由
于手段没有为目的服务而与目的产生的厌学,它是导致学生
尤其
是小学生厌学的直接原因。
(三)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
读书无用论的滋生漫延,使许多不明事理的人和一些目光短
浅的人也认为读书无用。另外
,
“
打工热
”
的兴起也使一些人
认为
“
与其花钱读书
,不如打工赚钱
”
。有些打工者确实赚了
点钱,使一些人更加确信这一点,所以这种
“
去打工
”
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