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确定的方式方法-模板
-封的组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确定的方式方法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
综合性很强的课
程
,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综
合
性学习的目标
,
并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教学与写字”、“
阅读”、“写
作”、“口语交际”并列
,
成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内容的五大板块之一。因
此
,
p>
各种版本的语文实验教材无一例外地都让综合性学习占据了一席之地。教学
< br>中
,
如果仅仅依托教材里设定的几个实践专题是远远不够
的
,
无法充分实现综合
性学习的价值<
/p>
(
目标
),
这就
要求教师要结合文本的阅读为学生开辟综合性学习的
领域。
然而
,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别于以往任何方式的阅读、
写作教学
,
既没有现成
的文本
供学生阅读
,
也没有现成的写作题目或范例供学生练习写作
p>
,
甚至没有确
定的主题
,
学习资源只能靠师生共同去挖掘
,
学习主题也只能靠师生共同去寻找。
本文试通过具体实例
,<
/p>
探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确定及活动设计。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类型及其活动设计
(<
/p>
一
)
课文话题式
p>
所谓“课文话题式”,是以教材中课文的题目作为话题
,
让学生围绕此话
题展开一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选择课文题目作为话题时<
/p>
,
要注意课文题目所承
载的内容在生活中
不同角度的体现
,
让学生能够从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
/p>
视角出发
,
围绕中心话题进行综合性的学
习实践活动。
【案例
1
】
主题提炼
:
人教版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中国石拱桥》
,
如果就文学文
p>
,
学生
学到的仅仅是文中的相关内容
,
如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文章的说明方法、说明顺
序、语言特点等
,
枯燥乏味
,
p>
既不能引起学习兴趣、扩大学习视野
,
也不
能很好地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如何将实践、体验、获知与兴趣、能力融为一体呢<
/p>
?
可尝试以“桥”为话题让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
< br>,
教学设计如下
:
学习目的
:
1.
唤
起学生的生活记忆
,
激发阅读说明文的热情
;
2.
学会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
4.
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
5.
培养学生的调查、探究能力
;
6.
激起学生对家乡、对家乡人民的热爱。
学习过程
:
1.
搜
索记忆仓库
,
展现“桥”的美丽。
p>
同学们看过许多的桥
,
走过许多的桥。在这
众多的桥中
,
给你留下印象最
深刻的是
哪一座
?
为什么会给你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
先说一说
,
然后再以“我记
p>
忆中的桥”为话题
,
写一篇短文
(
可写成记叙文、散文、诗歌等
)
。写作的内容可
以是对桥的描绘
,
也可以是自己和桥之间的故事等
,
目的是唤醒对于桥的记忆
,
以
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桥是学生都熟悉的
,
对此有话可说。交流生活体验时
,
学生在看似闲谈中<
/p>
不知不觉进入了学习状态。同时
,
关于桥
的精彩故事又激起了他们阅读《中国石
拱桥》一文的兴趣。
2.
阅读《中国石拱桥》
。
p>
教师组织学生从阅读说明文的角度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
理解文章是
怎样把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解说得清晰鲜明的
< br>(
如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说明顺序
的合理安排、说明语
言的准确运用等
)
。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己提
p>
出问题
,
自己找到答案。
< br>如整体感知课文就可以从看到题目后产生的疑问开始
(
介
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些方面
?
怎么介绍
的
?
等等
),
然后带着问题读书
,
在阅读实践
中掌握
阅读事物说明文的方法。
3.“我”做设计师
,
设计一座现代化的桥。
通过对
《中国石拱桥》
的阅读
,
学生已经了解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功用
等
,
在此基础上
,
让学生
当一次桥梁“专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一座现代化的
桥。先画出图样
,
再配上文字说明。
这一教
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同时让学生尝试说
明文的写作实践。在设计的过程中
,
学
生超凡的想象力得以尽情的展现。
4.
开展调查实践。
要生分
成几个实践小组调查当地的桥
,
从数量、
建造的历史、
形状、
构造、
功用等方
面做好记录
,
并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p>
在调查的过程中
,
学生一方面印证了课文中
的内容
,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口
语交际能
力与问题处理能力
,
更重要的是
,
p>
学生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
激发了
p>
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
以“心桥”为话题成文一篇。
生活中
有着无数有形的桥
,
用途各不相同。
由
有形的桥我们联想到人与人
之间甚至人与动物之间也需要一座桥——心灵沟通的桥。生活
实际
,
写一篇以心
灵沟通为内容的作文
,
重点表现“心桥”如何架设。
p>
该环节把学生的思维引发开来
,
完成了由“
学文”到“做人”的过渡。
从以上五个教学环节可以看出
p>
,
整个学习活动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
p>
最后
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
,
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不断扩大的循环图。围绕“桥”这一话
题的讨论
,
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活
,
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
,
自主学习的能力、创
< br>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
获得了积极的学
习体验
,
做到了在生活
中快乐地学习、
在学习中快乐地生活。
(
二
)<
/p>
单元主题式
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分单元选编课
文
,
每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有一个
共
同的特征
,
或体裁一致
,
或主题类似等。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
,
可
根
据学生的学习能力
,
从一个单元的几
篇课文中提炼出一个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案例
2
】
主题提炼
:
苏教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这样几篇课文
:
《松鼠》
、
《松树金
龟子》
、
《国宝——大熊猫》和《黔之驴》
。这一单元表现生活的范围一
致
,
展现的
是动物世界的生活
,
我们从中也可以提炼出一个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
保护野生动
物行动。
学习目的
:
1.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
2.
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语言交际能力
;
3.
培养实践能力。
学习过程
:
1.
课
堂学习
:
保护动物从我做起。
(1
)
情境模拟
:
夏天的一个晚上
,
妈妈从厨房里端出了一盘香喷喷的油炸
“田鸡
”(青蛙
)
特意犒劳你
,
你很理解妈妈的心意
,
但青蛙是有益的动物
,
不能捕
食它。你怎样拒绝妈妈的好意而又不让
妈妈伤心呢
?
请你写下要对妈妈说的话。
(2)
师生共读搜集到的有关人类经常捕食野生动物的介绍文章
,
读后交流
心得。
(3
)
开展野生动物的捕食者与拒食者的辩论。
让学生从正反两个角
度认识
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4)
写一份保护野生动物宣言。
这一系
列课堂活动设计
,
旨在促使学生形成“保护动物从我做起”的自
觉意识。
2.
课外实践
:
开始保护行动
(1)
调查你所在的地区野生动物的生存情况
:
p>
①主要有哪些野生动物
?
哪些是属于国家保
护的
?
它们目前的数量有多
少
?
②当地群众保护这些野生动物的意识如何
?
有哪些伤害野生动物的现象
与做法
?
③有关部门是否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
,
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
调查之后写一篇调查报告
,
选送写得好的给新闻单位或环保部门。
(2
)
开展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活动。
宣传活动的形式可以是
:
印发宣传材料
,
开展
宣传汇演
,
张贴宣传标语等。
(3
)
选择一种自己想要保护的野生动物
,
先制订一份保护计划
,
再查阅介
绍该动
物的资料
,
向同学们介绍保护它的重要性。
通过课外实践
,
带领学生开展保护野生
动物的行动
,
实效显着。
(<
/p>
三
)
问题探究式
p>
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会发现许多不解的问题。
其中
,
有些问题很容易
就能找到答案
;
有些问题本身具有综合性
,
答案
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的。
对
于综合性较强的问题
,
就可以采用综合性学习的方式
,
让学生弄清问题背后所隐
含的知识。
【案例
3
】
主题提炼
:
阅读《
冰心诗四首》时
,
一位学生发现这几首诗的诗句不是整齐地排列
,
而是错落着排列
,
< br>而以前读的诗都是整齐地排列的。
阅读古诗时
,
有一位学生发现
了“新大陆”:好多古诗为什么总爱用“西楼”这个词<
/p>
?
还有的学生对于诗歌一
行一行排列的方
式不理解
:
诗歌为什么就得一行一行地排列
?
对于这些问题
,
老师
无法用“因为”、“所以”就能让学生理解。怎么办呢
?
< br>就让学生走进诗的王国
去自己体会。于是一个以问
题探究为目的的综合性学习主题诞生了——诗歌是什么
?
学习目的
:
1.
让
学生体会诗歌的特点
,
品味诗歌的韵味
;
2.
感受诗歌生动形象的表现力
,
激发
对诗歌的热爱
;
3.
用诗点燃学生生活的热情
;
4.
培养学生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学习过程
:
1.
诵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