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语文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

巡山小妖精
939次浏览
2021年02月23日 02: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心灯图片

2021年2月23日发(作者:超轶绝尘)


古代语文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








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如果把整个语文教育


史分为古代语文 教育期、近代语文教育期、现代语文教育期


[1]


,那么,从原 始社会文字产生至


1904


年语文独立设科前

< br>即为古代语文教育期。其中,从文字产生至奴隶社会中期结


合劳动和生活进行言语 和文字教育的阶段为言文教育期,从


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渗透在文化教育中的 读写


教化的阶段为古文教育期。古代语文教育期虽然没有独立的


语文教育,也没有语文这一学科的名称,但渗透在生产生活


和文化教育活动中的语文教育 理念、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


语文教育不乏启示。







一、生活教育:既重视语文课堂,更重视社会生活






生活教 育既是古代语文教育的理念,又是古代语文教育


的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p>



‘生活即教育’


,教

< br>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



[2]< /p>


“教学做


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



[3]


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


教育理 念与方法正符合教育的本源,当然也符合语文教育的


本源。






从原始 社会文字产生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言文教育,经历


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

< p>
在此期间,


人类经由洪荒时代、


蒙昧时代和野蛮时 代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言文教育期的教


育尚未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分离独立,是 一种名副其


实的“生活教育”


。它虽然内容贫乏、形式简单,处 于混沌、


粗疏的状态,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育,但它与生活这

一原始情结相联。学生活就是学语言,学语言就是学生活。


语言既来自生活,又服务 于生活。这种经由生活的原始途径


所形成的生活教育法,就是当时和此后语文教育最正宗 而本


真的基本方法。






到了古文教育期,与言文教育期的 生活教育一脉相承,


出现了以“家训”为标志的较为规范的家庭教育。尤其是那


些道德文章堪称楷模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


他们大都认为 “天下之本在家”


。由于没有独立的语文教育,


他们的家训自然 成为生活中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北齐颜之


推的《颜氏家训》


, 宋司马光的《家范》


,清朱柏庐的《治家


格言》


(世称《朱子家训》



,是影响较大的家教书。这类书


虽然在宣扬忠臣义士、贤妻良母等封建意识方面消极因素很


多, 但在指导学习包括语文在内的文化、培养社会人才方面


还是起过积极作用的。

< p>





古代的生活教育对于我们的启示主要在于:教育,尤其


是语文教育,不应仅限于 校内与课内,更要孕育并融入于生


活,每一个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应是学习语文以 及学


习做人的大课堂。我们今天常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


的外延相等”


,正包含着这样的原始含义。






在语文 教育中,如果单纯指望从校内课堂中学习,就会


因限于时空、缺乏广泛的生活基础和应用 舞台,从而削弱语


文学习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必须从社会生活

< p>
的现实中汲取语文营养,通过课堂学习提高语文的理解水


平、把握语文的应 用规律,并且最终将其应用于生活,从而


形成一个“生活―课堂―生活”的循环过程。这 一过程告诉


我们,学校语文学习、家庭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学习应构成

< br>一个大系统。就学校语文学习说,课堂语文学习也只是其中


一部分,因为还有课外 的语文学习。课堂语文学习只是社会


生活中语文活动的一部分,只有充分利用课内外(包 括校内


外)的各种课程资源,语文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言语习得:既重视语言知识,更重视言语能力






在言文 教育期,人们并不是先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再来


进行言语活动,而是在母语的言语环境中 把握约定俗成的语


言规则进行言语活动。正是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社会交

< p>
往的母语环境中,人们凭借口耳授受的方式,用口头言语传


播和学习劳动技 能,从而促使言语不断发展,以至创造了谚


语、歌谣、神话、寓言等口头文学。这些口头 文学作品,是


言文教育的极好内容和教材,而以此为内容和教材的母语教


育,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就是通过“言”――口耳相传的形


式来进行的。可以说 ,原始状态的这种粗糙而生动的言语教


育,就是母语教育的胚胎。在母语的海洋里学习言 语,通过


言语实践把握语言规则,通过把握语言规则进而提高言语水

平,这是当时乃至之后的古文教育期语文教育的一条根本途


径。孔子所说的“学而时 习之”也告诉我们,要想学到知识


和技能,就得不断从实践中习得。这些异常朴素的道理 ,正


是语文教育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言语习得规律。






古人的 言语习得经验看似简单朴素,却是十分宝贵的语


文学习真经,


其 对我们的启示在于:


语言知识尽管十分重要,


但渗透语言知识的 言语训练应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义


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语言是 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具有一定规则的完整的符


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全民性的交际 工具。言语则是


人们对那套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过程,及


其所形成的结果,是一种个人行为。语言和言语虽有质的区


别,但又有着十分 密切的联系,并且互为前提,互为因果。


首先,语言离不开言语,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 过人们的言


语活动才能发挥交际作用,都必须从言语中汲取新的营养才

< br>能不断发展。同时,言语也离不开语言,任何个体只有借助


语言中的语音、词汇和 语法结构,才能正确表达思想情感,


并借此接受别人言语活动的影响。

< br>





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开设母语课程,究其本意,都是为


了让下一代热爱并掌握母语,包 括母语的知识系统――语


言,和母语的实际应用――言语。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母


语教育的重点则更在于提高下一代的言语能力。语文教育过


程应当是 “言语―语言―言语”


。这就是说,在语文教育过


程中,要让学 生从他人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中领悟语言规


则,进而形成学生自己做人须臾不能离开的 言语行为和言语


作品,这是母语学习的基本模式。






借鉴由 古代语文教育沿袭的言语习得经验,我们应当进


一步明确,语言是规则,言语是行为,行 为离不开规则,规


则为行为服务;


语言侧重于知识体系,


言语侧重于能力表现,


能力离不开知识基础,知识又要以能力为目标。 同时尤其需


要强调,在语文教育中,应当十分重视言语习得,着重培养

< br>言语能力。






三、学法指导:既重视教师教法,更重视学生学法







言文教育期后,我国的语文教育进入了古文教育期。这一时


期从奴隶 社会末期开始,历经我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古


文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以“五经”


“四书”为教材,或


以历代名家名篇为范本,有时读专书,有时 读选文,学的都


是书面的“文”


;二是文、史、哲不分,甚至自 然科学、社


会科学也不分,是一种广义的语文教育。当时十分重视学法

< br>和教法的研究,而且具有学法与教法融合、学法与教法并重


的特点。正是由于学法 与教法相融合,所以学法指导其实也


就是一种教法,


从而体现了


“学法教法化,


教法学法化”


[4]< /p>







古文教育中的学法指导十分普及,当时推行最广的学习


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记诵和积累,要多诵读,边读边记


(忆)


,读得多,自然积累丰富。二是多闻和阙疑,要常见、


常闻,即多观察 ,多体验;同时读书时先要有疑,有疑处又


“须看到无疑”


,< /p>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三是熟读与


精思,读与思互相为用,熟读与精思也互为表里。古代语文


教育在这一点上十分讲究, 熟读以诵读为基础,熟读又是深


思的依据。


读和思关系十分密切 ,


熟和精的关系也不可分割。






在学法指导中,识字和写字作为读 写训练的基础和前


提,历代都非常重视。那些以“三、百、千”



《三字经》


《百


家姓》


《千字文》


)为代表的蒙学课本,使用时都先从识字教


育开始,然后再进行写字训练。阅读和写作指导则是在经过


识字和写字训练之后进行的 。王充在《论衡


?


自纪篇》里说:


“手 书既成,辞师受《论语》


《尚书》


,日讽千字。




“讽”


即诵读的意思)可 见,多读是古代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曾


经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br>“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


也会吟”


等说法。


当然,


多读、


熟读也要伴随多方面的思考,


所以朱熹在总结读书经验时说,要“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


思”


。古人还十分讲究消化吸收,使所读所思变为自己的东


西。黄宗羲在 《宋元学案》里说: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


次则渐渐有疑,中 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


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至于古代的写作指


导,一点也不亚于阅读指导。欧阳修谓为文有三多: 看多、


做多、商量多。唐彪在《读书作文谱》里说:


“文章惟多 作


始能精熟”



“读十篇不如作一篇”


。这些话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写作教学的规律。





关于具体的阅读和写作指导法,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


宝贵的研究成果,值得借鉴。 讲阅读指导法的书,如《程氏


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元


?


程端礼)



依朱熹< /p>


“读书明理”


思想,


针对当时学子学习的 缺点立论,强调学习要遵从一定的程


序;


同时集纳了许多传统的 读书法,


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如圈点评注法、问难自学法、 思路探寻法、抄读法、精读体


验法、贴壁熟读法、比赛正误法、以读促写法、自学检查法


等。


讲写作指导法的书,


如评点文章精 粹的


《文章精义》


(宋


?



?



?

< br>;


评介名家名篇命意布局独到之处的


《古文关键》


(宋


?


吕祖谦)


;倡 导写“放胆文”


“小心文”的《文章轨范》


(宋


?


谢枋得)




20


种古文笔法的


《古文笔法百篇》


(清


?


李扶九)


< p>
提倡以读促写、以读悟写,明确作文要求与构思方法,在炼


字、修辞上下功 夫,改文要顺乎学生“资禀”


,助其发展的


《学海津梁》


《幼训》


《少学》


(清


?


崔学古)等。






为了更好地进行学法指导,古代教 者通过总结自身的学


习实践,提炼和升华自学方法,形成了许多切合语文教育实


际的教法。一是导与喻。导,是诱导、引发,即要求教师发


挥主导作用。 喻,是譬喻、举例,即要求教师善于打比方,

-心灯图片


-心灯图片


-心灯图片


-心灯图片


-心灯图片


-心灯图片


-心灯图片


-心灯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