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尽孝?
-
民生视线
是格式化的形式主义,还是时代化的
善意提醒?“新二十四
孝”引发热议——
今天
我们如何尽孝
陆娅楠
阿润
来源:
2012
年
9
月
13
日人民日报
8
< br>月
7
日是江西南昌市福州路刘有连老人
< br>100
岁的生日,老人五世同堂。福
州路北社区街坊邻里
共同为老人祝寿,
为老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百岁生日宴,
并
送上了生日蛋糕和真挚祝福。尊老、爱老、敬老在这个社区蔚然成风。
余霞摄
1
.“父母在,儿远行”
城乡、跨国的距离,让相聚时难,新“二十四孝”成“二十四苦
笑”
1
卖身葬父、
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元代学者郭居敬编纂的《二
十四孝》作为孝敬父母的经典一直流
传至今。眼下,“二十四孝”的
热度因为一个新版本而再次飙升。
近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共同发布了新版
“二十四孝”行动标准。“经常带爱人、子女回家”、“教父母学会
上网”、“支持
单身父母再婚”等一系列新标准引发了社会热议。
“新
‘二十四孝’
基本是针对城市人群,
对于从农
村走出来的
‘凤
凰男’、‘凤凰女’们,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看完只能‘新二十四
苦笑’。”这是“北漂”郑翠翠的自嘲。
2010
年夏天,大学毕业的郑翠翠告别了河南商丘农村的老家
,来
到北京闯荡。从拖着一大箱行李挤火车、挤地铁、找工作、找房子开
始,“北漂”生活忙碌而疲惫。现在郑翠翠在一家教育机构工作,月
工资
4000
多元,省吃俭用每月能存
1000<
/p>
元。
事业梦想尚未实现,陪伴父母成了
一种奢望。“暂时计划每年春
节、五一、十一回家,但是估计很难次次都实现。而且回家
也住不了
几天,还要为买返程的火车票发愁。”郑翠翠觉得像她这样“漂”在
城里的年轻人,没有太多的机会好好孝顺父母。
古语说:“父母在,不远游。”然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
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加大,异地谋生已经成
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农村大学生的必然选择
。其经济条件又决定了
他们很难将父母接到异地城市共同居住。
目前我国
60
岁以上老人约为
1.85
亿人,农村老人超过
1
亿人,其中农村
留守老人
4000
万人,占
2
农村老年人口的
37
%。这意味着,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的农村,大
约每
3
位老人中,就有一位无法时常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比照新“二十四孝”标准,郑翠翠觉得目前能做到的,仅仅是每
周给父母打打电话,最核心的还是努力挣钱,有朝一日让父母过上比
较好的生活。“毕竟
我们农村孩子的父母没有退休金,没有单位的归
属感,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他们都
更需要我们。”
人口流动性增强并不仅仅局限于城乡之间。随
着全球化的深入,
异国定居生活也成为很多中国
70
后、
80
后的选择。而这些人中,也
有相当比例无法一一实践新“二十四孝”标准。
郭
昕和丈夫生活在澳大利亚,孝敬仍在国内的父母渐渐成了一件
有心无力的事情。“从我踏
上异国求学之路的那一刻起,我爸妈作为
曾经‘光荣的独生子女父母’瞬间转变成了空巢
老人。”
国内的传统节日与国外繁忙的学习工作安排相互冲突
,郭昕竭尽
能力,但觉得自己能尽孝的机会实在有限。“我每周给爸爸妈妈打语
音或视频电话,时常邮寄一些保健品,逢年过节订束鲜花表达感情,
还邀
请他们来国外度假,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虽然每年都会尽量安
排回国探亲,但是万家团
圆的春节,我已经连续五年没有和爸爸妈妈
一起过了。”
2
.“子欲养而亲不在”
新标准是种善意提醒,大多数内容属于精神沟通,做起来并不难
3
当一些人质疑新“二十四孝”标
准是否过于量化、是否很难实践
时,张智却觉得这个标准并不高,像支持父母的爱好、聆
听父母的往
事等,都是大家力所能及,但又很可能忽略的日常小事。“现在生活
节奏太快,人们的欲望又太多,常常会迷失自己。这种善意的提醒很
必要
,也很及时。”
4
年前,张智被父亲
的病危通知书急招回了山西老家。守孝的一
周,她才发现刚年过六旬的母亲竟已患了白内
障,一双大手上布满了
老年斑。“那一刻特别后悔,觉得母亲留给我尽孝的时间不多了,
而
我又很难很快接她来北京生活,毅然辞职回家了。”
刚毕业的时候,张智留在北京一家世界
500
强企业打拼,生存的
压力和混出个样子的决心使她一直未能回家探亲。
< br>有时父母电话打来,
她正在谈业务或开会,常常是直接挂断,并发去一条短信:“
正忙,
稍后联系”。可晚上八九点回到家,身心俱疲的她常常是倒头就睡。
“那时候总认为有的是时间听父母唠叨,只要每月给他们寄去
4000
元,让他们衣食无忧就算尽孝了,没想到‘子欲养而亲不在’。”
<
/p>
回山西后,张智在一家煤炭企业工作,薪酬在当地也算优厚。最
令
她满意的是,可以随时陪在母亲身边。“因为我在身边,母亲较顺
利地度过了父亲离开的
日子,而且现在日子过得更有精神头。大家不
要找太多借口去诘责这个标准,虽然孝敬不
能量化,但它却可以提醒
我们,父母正在慢慢变老,我们却依旧回报得太少。”
倡导以细微小事给父母以感情慰藉,
是很多人
支持新
“二十四孝”
的原因。子女尽孝,没有物质基础是不行的
,但仅强调物质付出也不
4
行。在
新标准里,像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带父母去旅行等涉及到
需要支付金钱才能完成的仅
有
6
条,而且成本门槛并不高,子女们均
可量力而行。绝大多数标准,例如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适当参与父
母的活动、支持单
身父母再婚等,都属于精神沟通。
“父母渐渐也到了一个需要
‘哄’的年纪。这个时候不能陪伴父
母是很无奈的,但是要尽量让父母觉得在精神上是与
我们相通的。”
在北京一家文化公司做编导的内蒙古赤峰人石越认为,游子尽孝也可
p>
以更多体现在精神方面。例如多打电话,耐心听父母的意见,就算不
能按照他们说的去做,也要态度认真地听完。
不养儿,不知父
母恩。有了子女的中青年更能换位思考父母需要
什么,而且往往认为新“二十四孝”的标
准也并不高,内容可以更丰
富。
“如
果把新‘二十四孝’标准反过来思考,其实就是我们年少时
父母为我们做的事。”年过<
/p>
40
的刘女士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夹
心层”。她回忆,一次自己教女儿弹琴,反复了七八遍仍不厌其烦。
一旁的母亲便落寞
地感慨,“小时候,我也是这么教你的,所以现在
才这么唠叨。不过,现在你大了,我老
了,你不愿意再教我了。”刘
女士这才想起,前两天母亲向她求教如何使用数码相机,自
己教了两
遍,母亲竟然还是找不到快门。由于当时自己要赶写一份材料,就说
了句“您自己琢磨一下吧!”没想到,这不经意的一句话,竟会伤害
到母亲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