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梁启超---论文
-
梁启超
---
之我见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一个异常响亮的名字。他集政治家、学者、作家于一身,以<
/p>
激情澎湃、
大开风气的文章,
为转折时期
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
身为民
初清华大学国
学院四大教授之一、
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他留下的
1400
余万字著作,
极大地
丰富了我国史学、哲学、法学、社会经济学、新闻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他不仅是中国
< br>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更是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
一、
在寻访梁启超少年时代的过程中
,
我们渐渐摸索出这位维新巨人从启蒙到成长的心路历
程。
p>
梁启超
12
岁
外出游学之前生活和成长的这个家庭,
一向以质朴、
端凝的家风
闻名乡里。
梁启超从小在品德修养上深受祖父的影响。
据资料记
载,
每年上元佳节,
祖父都要携诸孙来
到当地一座庙宇,对着庙内绘有忠臣孝子的图画,
“指点而示之曰:
”此朱寿昌弃官寻母也,
此岳武穆出师北征也‘,岁以为常。
“位于新会南端出海处的崖门,是南宋将亡时宋军与元
军最后激战至覆灭的古战场。<
/p>
每年清明祭扫路过崖门时,
祖父总爱向儿孙讲述当年南宋宰相
p>
陆秀夫背着幼主投海殉国的情景。
这些历史人物的爱国精神,
深深地激励着童年时代的梁启
超。而梁启超对爱国精神的诠释震撼着我
们。
在今天,梁氏宅院内中
规中矩的厅堂布置,让人依稀看到了这位祖父不苟言笑的面容。
正厅中间桌子上置放着一
对青天大花瓶,
两侧墙壁上悬挂着八仙图案的金木雕彩瓷画,
典
型
的正统家庭气象。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梁启超,日后却远远超越了父辈
“文死谏,
武死
战”的忠君思想。在封建王朝的尾
声,他以维新思想为基础,写下了《新民说》
、
《少年中国
p>
说》
、
《中国不亡论》等名篇,在一代又一
代青少年心中,描绘出一个改天换地的强国之梦。
终其一生,梁启超虽然因为政见的“多
变”屡遭诟病,但他爱国的宗旨却从未改变。
其实,
梁启超是一个完全符合我们对天才的定义的人物:
六岁学完五经,
p>
九岁能够写千
字文章,
在古老中国,
我相信这两件事情的难度同今天的小孩子学习
9
岁就精通外语的难度
相差不大。而梁启超
12
岁中秀才、
17
岁中举人的壮举同我们今天惊为天人的
中国哈佛少年
相比似乎难度更大。中举时的主考官以为梁启超“国士无双”
,竟然打破门第观念的束缚,
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梁启超做妻子,这是古老中
国表示对一个人的欣赏的最高礼遇。
光阴似
箭,
;梁启超有了一个和睦、幸福、兼具传统底蕴和现代风气的文化大家庭,他
的
9
个子女,在文学、经济、图书馆学等方面各
领风骚,其中尤以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
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
3
个中国科学院院士最为著名。
3
个儿子都是院士,
这在中国堪称绝无仅有的家族传奇。
梁启超虽以文风犀利激荡著称,
但在与家人的通信中,
却以晓畅、
亲切的文字表达了许
多关于教育的独
特见解。大到提倡智育、情育、意育三位一体(智育教人不惑,情育教人不
忧,意育教人
不惧)
,提倡
“
趣味学习法
”
,小到推荐鸟瞰、解剖、会通
“
三步读书法
”
,他总
是像朋友
一样,
循循善诱地为孩子们的成长、
发展提出建议。
我认为,
梁家的薪传不仅在于
学术成就本身,更在
于文化和人生价值的取向,这为当代中国家庭提供了厚重的借鉴意义
二、
梁启超的一生勤奋值得我们当代青少年学习。
他著述宏富,在将近
36
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
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
39
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
1400
多万字。其中以《饮冰室合集》较完备
,
《饮冰室合集》计
148
卷,
1000
余万字。
后期
,
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重点为
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
学和佛学。
1922
< br>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
1925
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
导师,
指导范围为
“诸
子”
、
“中国佛学史”
、
“宋
元明学术史”
、
“清代学术史”
、
p>
“中国文学”
、
“中国哲学史”
、
“中国
史”
、
“史学研究法”
、
“儒家哲学”
、
“东西交流史”等。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
《
墨子
学案》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
近三百年学术史》
《情圣杜甫》
《屈原研究》
< br>《先秦政治思想
史》
《中国文化史》
《变法通议》等。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
及文学新观念,
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
文学创
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梁启超独创了世称“新文体”的文章风格。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
格的“新文体”
,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
然值得学习和研
究。胡适先生对其有着很高的评价,说
:
“梁先生的文章„„使读者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
不跟着他想!
”
在书法艺术方面,梁启超早年研习欧阳
询,后从学于康有为,宗汉魏六朝碑刻。
三、
在
专修于文学的同时,梁启超还参与了维新革命的运动中。在从师于康有为后,在维
新运动
中表现活跃。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领
导人之一,戊戌变法令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名扬天下。我国
19
、
20
世纪之交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名宣传鼓动家。他主张
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
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
”的传统观点。指出“西人于民生
日用必要之物,
必豁免其税以
便民。
中国则乘民之急而重征之,如盐政之类是也。
亦有西人<
/p>
良法美意,
为便民而起,
而中国视为助帑
之计,行之而骚扰滋甚者,如今之邮政之类是也。
”
他提出应仿
效英国实行平税政策,
便民利民而后求富强。
这是一种把经济发
展放在首位,
财
政税收放在其基础之上的观点,对当时中国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梁启超认为公债也是一种
赋税,
所不同的是
“租税直接以赋之于现在,
< br>而公债则间接及
赋之于将来”
,
“不过将吾辈今日应负之义务,而析一部分以遗诸子孙云尔”
。但他承认公债
对经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租税尽其力于一时,
公债将纤其力于多次”
,
因此他认为公债虽
然增加了后代的负担,但也有利于后代。
梁启超曾宣称
,有朝一日
“
举国行当思我耳
”
。我们相信,大到
“
神舟五号
”
升空,小到每
一件具体工作的革新,
让维新故人留下的精神财富,
在百年之后的时空中再次焕发光彩,
便
是回应这一预言的最好方式。
< br>每一个向往大时代和大成就的年轻人都喜欢把自己所处的时代视为转折年代,
他们
都喜
欢引用查尔斯·
狄更斯描写大革命之后法国的一句话——<
/p>
“这是最好的年代,
也是最坏的年
代”<
/p>
,他们都喜欢用混乱来形容自己的年代,他们都渴望为这“混乱年代”理出脉络或者记
p>
录这“混乱年代”
。而用历史的眼光来看,真正经历混乱年代并且因
为自己在混乱年代中的
作为而被写入历史的年轻人却实在不多,
更令人感慨的是,
这个名单因为一些原因还会在某
些时候遗漏掉
一些人。
在我看来,
梁启超正是这样一位具备了众多伟大人物的
素质而又在一
定程度上被时代忽略了的人。
梁启超所处的年代是真正的混乱年代。
< br>这是一个为天灾人祸和内忧外患困扰的国度,
似
乎人人都
甘心做一个老朽帝国的奴隶,
平民以不谈国事为戒律,
政府呈现
给后人的则是贪污
腐化无能,
对外只希望妥协可以带来短暂和平
,
对内则盘算着同洋务运动后兴起的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