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读书心得

绝世美人儿
545次浏览
2021年02月23日 04:4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3日发(作者:幽兰操)


《论语译注》读后感



还依稀记得,

< p>
第一次接触论语是过年的时候妈妈的一句话,


“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那时候太小,不知道是《论语》里的,但


是却马马虎虎知道它 的意思了,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


令人高兴的吗< /p>


?


”妈妈解释的很简单就是对远方朋友的欢迎。自古以

< p>
来来,


中华名族是礼仪之邦,


中华五千年文化一直 是历史上的一朵奇


异之葩,


而中华礼仪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自 然是源远流长,


博大精


深的。


而我们作 为新时期的大学生,


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弘扬与传播发


展自然肩负 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与义务。



从小到大,从身边的很多大事小事 ,生活里的习惯的方方面面


上可以看得出来,家长、学校、国家都在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的 普及与


灌输中发挥着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颗种子质量再好还是 需要水分和


营养才能健康成长的,


所以,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着。


我们经历了小学,


初中,高中,现在正 在上大学,可以说直接接学习,间接理解到的论


语知识有很多很多的,而《论语译注》一 本就较好的整合了我们以前


学过或者没见过的论语语录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有惊喜,有重 逢,有


懵懂,有领悟,惊喜其中的奥妙,重逢旧时的“故人”


, 懵懂于其中


的古文言,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大家知道,


《论语》是孔子(公元前


551

< p>
年——公元前


479


年,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的弟子及其后人对孔子,孔子弟子言论的记


载的整合所成。班固 的《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


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辩命论》


注引


《傅子》


也 说:


“昔仲尼既殁,


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

< br>谓之


《论


语》



”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一是“论语”的“论”是


“论纂”的意思 ,


“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


把“接闻于夫子之语”


“论纂”起来的意思。二是关于“论语”命名


的意义,


后来还有些不同的说法,


例如刘熙 在


《释名·


释典艺》


中说:

< p>


《论语》


,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 ,有伦理也。语,叙


也,叙己所欲说也。


”对于《论语》


,我们通过这些了解到它最根本的


来源,对我们理解和研究它是很有帮 助的。读了《论语译注》对其中


的孔子的许多言论和主张肯定是有或多或少的感悟的,< /p>


同时也加深了


我们对孔子这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更多的了解。



下面我就说说自己感触最深的几则吧,


但绝对是不只是这些的。



春秋时代重视“礼”



“礼”包括礼仪、礼制、礼器等,却很少



“仁”



《左传》


“ 礼”


字被统计一下,


一共讲了



462


次,


但讲


“仁 ”


不过



33


次。


《论语》讲“礼”


75


次,包括“ 礼乐”并言的;讲“仁”




109< /p>


次。由此看来,孔子批判地继承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


核心,


而以仁为核心。


而且认为没有仁,


也就 谈不上礼,


所以说:


“人


而不仁,如礼 何?”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仁”的消


极面。另一面是积极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p>
”而“仁”


并不是孔子所认为的更高境界,


“圣”


才是更高境界。


“圣”


的目标是: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修己以安百姓”


。这个目标,孔子认为尧、


舜他们都未必能达到。


“孔孟”经常被我们说在一起的,可以说孟子


是对孔子的继承吧。在孟子看来 ,



民心向背



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


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



得天下有道:得


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



意思是说,


得天 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



得民

< br>”


,就是得到人民的


支持、


拥护 和帮助。


所谓的



得天下




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



王天下




而 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


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 ,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


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



得其心



之政。



孔子讲究孝道,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而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 /p>


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


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我们的古代的二


十四孝故事一直以来被许多人传颂着,孝感动天、

< p>
、鹿乳奉亲、百里


负米、芦衣顺母、亲尝汤药、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 跃鲤、哭竹


生笋、


卧冰求鲤、


尝粪忧心 、


弃官寻母等。


现在,


一系列的新闻报 道,


关于子女对父母的不赡养越演越烈,


这在迫切的要求人们对 于孝道的


发扬是不可懈怠的。


这儿还有一个小故事,

< p>
是很久以前在某个杂志上


看到的,很具讽刺意味:一对夫妻父母早逝,家中 无长,缺憾承膝之


欢,妻子便责令丈夫外出寻亲。另外一对夫妇,家中有一耄耋老母,< /p>


口流涎眼生疮,


越看越令人生厌,


于是妻 子责令丈夫将老人送至野外,


盼其



自 然



死亡。



从这些故事我们感悟到了什么呢,


大家自己可思考。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


矣。


”“


事父母能竭其力;

< br>”


等。即孔子说;



当他父亲在 世的时候,要


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