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材分析定稿
-
《杨氏之子》文本分析
一、
文体分析
1
、文体分析
《杨氏
之子》选自《世说新语》
。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
文言文
是我
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
/p>
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杨氏之子》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
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首句总领全篇,“甚聪惠”实为文
眼,统照全文。后四句叙事,详写杨氏之子的“设果”与“应答”,凸显“聪惠”
之内涵。全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
本文是高年级学生接触的首篇文言文,又编入“语言艺术”的主题单元。它犹如
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
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
下基础,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课文分析
< br>
2
、内容分析
p>
全文一共五句话,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
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
是夫子
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p>
1、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简介文中主人公――杨家
的儿
子,突出人物的特征是“聪惠”
(聪明、智慧)
,不是一般的聪明,而是“十分
聪明”
。二三四五
句讲了一件小事来证明这个孩子的“聪明”
。这句话起到总起
全
文的作用。
2、第二句: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是事
情的起因,将孩
子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但是他的父亲不在,于是孔君平就
把这
个孩子叫出来。
从这里可以看出,
孔君平和这个孩子一家很熟,
两家经常来往,
孔君平和孩子也很
熟悉。
3、第三句“为设果,果有杨梅。
”讲了孩子热情招待客人,为客人摆上
水果,从这里可以体会到这个孩子很有礼貌。
4、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br>”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
家的果实。孔君平在和孩子开玩笑呢!看到杨梅,想
到这家人姓杨,于是借此
调侃杨梅是杨家的果实。
5、第五句“儿应声答曰:未闻孔
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小儿对孔君平开
玩笑的作答。
“没有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鸟。
”
小儿迅速听出了
孔君平话里有话,
明白了客人是在用自家的姓开玩笑,于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同
样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
,并且说:
“没有听说孔雀是你
家的鸟。
”小儿的话里也有话,如果孔雀是你家的鸟,那杨梅就可以说是我家
的
果实,如果你不承认孔雀是你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果实了。由此
可见这个小儿
不一般,思维敏捷,善于抓住别人话中的要害,并且很快联想,
用对方的办法反驳对方,
让对方陷入两难的选择,只有哑口无言。而小儿的话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采用了正话
反说的句式,他要表达的意思是“孔雀不
是你家的鸟”
,但为什
么不直接写“孔雀不是你家的鸟”而要说:
“没有听说过
孔雀是
先生您家的鸟”意思一样,但表达的效果则有区别,用否定的说法让小
儿的回答更加有趣
,更能体现小儿和客人斗智的乐趣
四、五两句是文章的重难点,也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但文章写道这里戛然
而止,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可以想象孔君平听了小儿的话,会有什么
神
情,会怎么说。他首先会感到惊讶,在心里默默地说:
“这孩子真不一般!
”
然后,他会怎样夸奖这个小孩呢?这些都可以继续延伸下去。
3
、作者简介: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临川王,曾任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