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的手法
-
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一滴水可以
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写作文时,同样可以通过“一滴水”来表达思想情感,完成
对人物形
象的塑造,揭示重大而深刻的主题,这种写作方法就叫“以小见大”
。
< br>“以小见大”
的写作方法切入点小,角度新,素材易于选取,结构易于驾驭,描写
易于深入,往往可以起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写作过程中应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呢?
<
/p>
方法一:用小细节放大人物形象。即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某一方面的细微之
p>
处,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
有一次在急诊室看医生急救病人,
病
人已经昏迷了,
氧气罩也没用了。
医生使劲地用一
个类似皮球的东西往病人体内压氧气。
应该是呼吸系统有毛病。
两个医生轮流压,像打仗似的。
渐渐的,
病人清醒了,
但仍说不出话来,
医生只好不断发问,
让他用点头或
摇头来回答。
大概问了十几个问题才碰上一个点头的答案。
他是在路上发病的,一个亲人也没有,送他来的是陌生人。
后来发现他可以写字———虽然眼睛一直闭着。
医生问他的病史,问他是不是服过
某些药,问他现在的感觉,
忽然,一个医生惊喜地叫
了一声:<
/p>
“写下去,写下去,再写!你写得真好——哎,你的字好漂亮。
”
病人果真一直写了
下去。
虽然那病人从生死边缘被抢救回来后手颤抖不已——但还有人
赞美他的字!
也许是颜体,
也许是柳体,也许什么都不是,
p>
只是一个活着的人写的字,可贵的是此刻他的字是
“被赞美
的字”
。
那个医生救人的技能来自书本,
但他
赞美病人的语言却来自智慧和爱心,
后者足以使急
救室像殿堂一
样神圣肃穆起来。
作者抓住一位医生在抢救病人时鼓励其写字讲述病情这个很小的细节,
通过语
言、
动作
等描写,把医生的善良、细心、尽职等特点生动形象地
表现了出来,让人难以忘怀。这就是
“以小见大”的魅力所在。
方法二:用小题材表现重大主题。即用日常生活中普通事例,
来
反映爱国、
改革等重大
主题。请看:
认识一个广东高要人,姓章,三个
儿子分别叫长江、黄河、珠江。拿江河取名的不少,
如范长江、潘长江,都是不小的腕儿
,但同出一门,一口气将中国三大水系一网打尽,摆起
一统江湖之势,
< br>就少见了。
我调侃老章:
“难怪你们家财源滚滚啊,
p>
别人种菜种果严重缺水,
你们家却从无此忧„„”
< br>
哦,忘了事先介绍。
p>
老章虽说是广东高要人,
却早已移民澳大利亚,在悉尼拥有自己的<
/p>
农场,全家人都是菜农。老章略显尴尬地笑笑说:
“三个孩子的名
,全是他爷爷取的呢。
”
一个来自福清,
移民到澳大利亚来的
福建人,
姓胡,
给出生在澳洲的孙子外孙取名:华
泰(华山、泰山)
、恒岳(恒山)
、武夷(武夷山)
、昆仑„„幸而老胡不是清朝人,否则大
兴文字狱的皇帝佬可要
揪住他的小辫子了——十有八九是想造反了,
一家子将三山五岳全包
了。
我的女儿,
2006
年
11
月出生于悉尼,我给她取名蔡朵行之。注册出生资料时,注册官
一再拼读
:
“
duoxingzhicai
,<
/p>
duoxingzhicai
(西方人习惯名在前,姓在后)
p>
。
”
他不明白,为何不入乡随俗取个简简单单的、人人皆知的英文
名,如海伦、玛丽之类。
其实,女儿也有英文名,
isabel
le
,权当乳名使用,原意为高贵、美丽,受到了上帝的关照。
但正式进入法律文件的女儿的名字,我坚决要求采用中国式的名字。
1
<
/p>
注册官终于办好了女儿的出生证明文书,指着名字问:
“这是什么
意思?
我有点儿得意了:
“朵,寓意我的女儿像花骨朵儿一样美丽;行之,来源于一句佛语,<
/p>
唯有不停地走才能回家。
我们万里迢迢从中国来到澳洲,
但我希望她长大后不管走多远,
最
后都要回到中
国。另外,中国有句老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希望她长大后牢记„„”
说了等于白说,注册官满脸疑惑地看着我。
在澳大利亚,仅新威尔士一个省,
2007
年的新生儿注册名为杰克的男孩儿就超过
700
个,
注册伊莎贝拉的女孩儿则有近
600
人——外国人好像太不把取名当回事了,
在
商场里喊
一声“汤姆”
,会有十几个人同时回头。
注册官每天办理生、
死、婚、离各式文书,按说见多识广,可他未必知道,世上有这么
一种人,
哪怕移民到喜马拉雅山的山尖上或者被扔到斯堪的那维亚海沟沟底,
也绝对不
会随
随便便对待自己的名字,他们总会想方设法在这日常使用的符号里,留住自己的“根
”
。他
们用这种美丽的方式来提醒自己和告诫后代——我们来自
何方,我们的心在何方。
短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是海外华人浓浓的思乡情、
爱国情,
但作者没有直接写海外华人是
如何思念故土的,
而是
选取了他们给子女取中文名字这一现象,
巧妙地把他们内心对祖国的
深情表达了出来。如此“以小见大”
,令人回味。
三是用小故事揭示深刻哲理。
p>
即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
以及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小故
事,来揭示某一人生哲理。运用这一手法的小品文非常多,例如:
地理老师把一幅世界河流分布示意
图挂在黑板上,问:
“同学们,这幅示意图上的河流
有什么特点
呢?”
“都不是直的,而是弯弯的。
”同学们回答。
“为什么会这样呢?河流为什么不
走直路,而偏偏要走弯路呢?”老师继续问。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河流走弯路,
拉长了流程,
河流也因此拥有了更
大的流量,当
夏季洪水来临时,就不会水满为患了;有的说,由于河流的流程长了,每个单
位河段的流
量就相对减少,
河水对河床的冲击力也随之减弱,
这起到了保护
河床的作用„„
“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对。
”老师说,
“但在我看来,
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而走弯路,最
根本的原因就是,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
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
所以它只能选择弯路,绕道而行;也正因为走弯路,
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
远的大海。
”
说到这里,
老师突然把话题一转,
“其实,
人生也是如此,
难免遇到坎坷、
挫折,
要把曲折的人生看成是一种常态,不悲观失望,不长吁短叹,
不停滞不
前,
把走弯路看成是
前行的另一种形式、
另一条途径,
这样你也可以像那些走弯路的河流一样,
抵达遥
远的人生
大海。
”
< br>文中,
老师借助河流走弯路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
“走弯
路是人生常态,要坦然面对人
生挫折”这一人生哲理,是典型的“以小见大”写法。
p>
在运用“以
小见大”这一手法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小”和“大”之间要有
紧密联系,也
就是说借助于你所描绘的“小”要能看到你所要表达的“大”
;二是要尽可能
把“小”描写得详细一点儿,生动一点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要巧妙地将“大”点
出来,以凸现文章主旨。
【佳作展示】
三爷爷家的地板
一考生
三爷爷是木匠,听爷爷讲,
30
多年前
三爷爷成家时,仅分得两间低矮的草房。要强的
三爷爷新婚一个月后,就咬牙离开三奶奶
,去了东北打工。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三爷爷家
一鸣惊人,盖起了全庄第一座大瓦房,红砖、青瓦
、玻璃窗,让左邻右舍羡慕不已。更让到
三爷爷家参观的人咂舌的是,
< br>三爷爷家的地面上竟然铺着崭新的大青砖,
整整齐齐,
干
干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