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1《杨氏之子》教学论文附课堂实录
-
1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21
《杨氏之子》
教学论文附课堂实录
三个一点
打开文言学习的启蒙之门——以《杨氏之
子》为例
文言文,
即用文言写成的文章
。
首都师范大学刘
占泉教授,在《文言教学的反思及建议》中,
钩沉了
20
世纪后期
50
多年来的文言教学改革,把文言教学
思路分成“启蒙—入门—提高”三个阶段
。
“启蒙”
阶段,在小学的中高学段,以“初步积累文言语感、
初识文言常用字和大致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为主要
任务。
p>
”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五年级下册起,共安排了
4
篇文言文:
《杨氏之子》
、
《伯牙绝
弦》
、
《学弈》
、
《两
小儿辩日》
。
四篇文言文皆篇
幅短小,
可称
“小古文”
。
从教材编排意图来看,确是为初中文言文学习奠定初
步基础,打开学生学习
文言文的启蒙之门。
“认识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
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
p>
”
(叶圣陶语)小学“小古文”
教学,应遵
循其“小”的特点,启蒙的阶段目标,把
2
握三个一点:
“激发一点兴趣”
“读出一点韵味”
p>
“揣摩
一点语言”
。
一、
激发一点兴趣。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 br>,
小学生初学文言文的“利器”
,当首推兴趣。
第一,营造古文
氛围,激发兴趣。因“文言”与
“白话”是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学生对文言文有独
p>
特的敏锐性,生活中,文言并没有与孩子们绝缘,比
如,
“氏”字,学生已经从街边的“李氏包子店”中获
得理解。
《杨氏之子》课前交流,从生活入手,
“老师
认识一位
饱读诗书的老先生,他特别有意思,向别人
介绍我的时候,
说我
是
“王氏之女”
,
知道什么意思吗?”
学生联系生活明白是
“姓王人家的女儿”
。
课中让孩子
试想黄君平、
柳君平来
了之后,
运用文中相仿的句式、
语言说话,意在营造学古文的语
境。
第
二,
降低学习难度,
激发兴趣。
“难读
”
“难懂”
造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我们不妨降低难度,学
生不会读,教师范读、带读、教读。学生不理解,教
师可以铺设
台阶。
如:
《杨氏之子》
是学生第一次
接触
古文,理解分了四步:第一,理解生字,引导学生看
注释;
第二,
师加动作演读,
帮助学生初步感
知故事;
第三,看注释再读文,尝试读懂;第四,抓人物,从
发
现
“孔君平”
、
“孔”
、
“夫子”
都指孔君平;
“杨
氏子”
、
3
“其”
、
“儿”
、
< br>“儿”
、
“儿”
、
“君”都指杨氏之子,发
现第三句的省略,帮助学生疏通文意,初步感受文言
文语言的凝练。四个台阶,放缓学习的难度,拾级而
上。
第三,引发拓
展阅读,激发兴趣。
《杨氏之子》从
《世说新语》
导入,
拓充谢道韫的故事,
拓展徐孺子、
孔融等名士,让学生了解像《杨氏之子》这样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有两千
多个,里面有原文、有注释、
也有译文,引发学生阅读小古文的兴趣。
< br>
二、读出一点韵味。古人
文章妙处,全在“沉郁
顿挫”
,
在沉郁
顿挫中,
文章精神必显,
清代姚鼐等人
提出
“因声求气”
。
“声”
,
就是文句的音韵、
节奏,
“气”
就是作者表达的精神、气势。由此,
“读”
,既是文言
文教学的主要策略,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线索。
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
学生来说,
文言文教学
“读”
的指导要
“实”
,要求要适度。
《杨氏之子》的读分四
< br>个层次:音、断、意、情。
“音”
,字字咬准,读准字音。
《杨氏
之子》的教
学关注了两类字,一类是多音字“应”
、
“为”
,一类是
生字“惠”
、
“曰”
、
“禽”
< br>。
“断”
,正确停顿,读出节奏。这是文言文朗读的
难点,
p>
正确停顿,
要结合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
杨氏
4
之子》中指导了两句难句“
孔指以示儿曰”和“未闻
孔雀是夫子家禽。
”
< br>运用的是突破关键字的意思,
根据
意思断停顿。
“意”
,体会文句,读出意思。这样的练读要结合
文言文内在的意思和情感,<
/p>
一步不能到位,
要反复读,
且不同的文章
有不同的突破点。
《杨氏之子》
是一个趣
味横生的小故事,
理解文句的环节,
指导抓住关键词,
准确揣摩,或创设体验的情境,层层深入,体会杨氏
子的甚聪慧。
p>
“情”
p>
,入情入境,读出情境。在学生入情入境之
时,情感蓄积到饱涨之际
,引导读出韵,读出情。在
深入体会杨氏之子的甚聪慧后,引导学生同桌一组,
练习对话,看哪组同桌读出了“一个玩笑开得幽默风
趣,一个接话答得机
智巧妙”的神态、语气。进而师
生配合直接朗读对话,配乐诵读。
三、揣摩一点语言
“文言共生”是语文教学的性质,教学中当警惕
“废于清议”或“死于章句”的偏颇现象。
《杨氏之子》
,
在
“文”
“言”
共生共融中渗透<
/p>
“初
识文言常用字”的教学。
“禽”
的
造字演变,
“惠”
的通假用法,
“孔君
平”
、
“孔”
、
“夫子”等同一个人的不同称谓,谁为谁设果
5
的省略……语言文字的教学放在文字文化的大背景下,
扎实而不枯燥,浅
白而不浅薄。
< br>此外,
《杨氏之子》
分两个层次感受文言文语言的
凝练;通过师生合作读引导学生揣摩总分关系的语言
表达方式;
抓住
“甚聪慧”
,
立
足语言,
从
“言下之意”
、
“言外之意”来体会听得明,答得巧,从“未闻”体
会有礼貌、委婉得体;
从“应声答曰”体会接话快、
反应快等都渗透了文言文的“语言”揣摩。
附:人教版五下第二十一课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师:第一次见面,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王,同学
们喊我——
生:
(齐)王老师。
师:喊得这么亲切,王老师觉得跟
你们一点陌生
感都没有了。在座的有些老师是王老师的好朋友,知
道朋友喊我什么吗?
生:喊你的名字。
师:你真聪明,我的名字叫“玲湘”
,
“玲珑”的
“玲”
,
“湘江”的“湘”
。
(指生)
,连上姓,我的姓名
6
是——
生:王玲湘。
师:握个手,一听就知道你把我当大朋友了。我
呀,还认识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他特别有意思,
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
/p>
说我是
“王氏之女”
,
< br>知道什么
意思吗?
生:王家的儿女(众笑)
师:我到底是王家的儿子,还是王家的女儿?
生:王家的女儿。
师:这就对了,氏,指的是姓,
“之
”就是——
生:
“之”就是“的”
。
师:谁能用老先生的方法做自我介绍?
生:我姓李,是“李氏之女”
。
生:我是高氏之女。
(指一男生)
师:你姓什么?
生:我也姓高。
师:也是高氏之女?(众笑)
生:不是,是高氏之子。
师:
“儿
子”用“子”
,你很会变通。让我们把掌
声送给这位会变通的高
氏之子。
(热烈的掌声)
激趣,导课题,了解出处
7
<
/p>
师:
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
“杨氏之子”<
/p>
,
看老师板
课题。
(师板题)
师:
“杨氏之子”指的就是——
生:杨家的孩子。
师:一起读课题。
生:
(齐)杨氏之子。
【评析】课的开始就如歌唱家定调
,第一个音定
准了,就为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亦如此,第一锤应
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谈话的相互介绍,看似无意,实则
从相互了解、介绍
开始,学生轻松愉快中走近了文言,不知不觉中走进
< br>了“杨氏之子”
。
师:
《杨氏之子》
< br>出自哪呢?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
绍一下。
(课件出示
p>
《世说新语》
封面、
相关资料:
《杨
氏之子》选自一本古代小说——《世说新语》
。
《世说
新语》由南朝的文学家刘义庆编撰,共
36
门。
《杨氏
之子》是“言
语第二”中的第
43
个故事。
)
(一生读资料)
一读,正字音,初识古文
(课件翻页,出示《世说新语》中
《杨氏之子》
的原文)
师:这个故事选自古代小说,所以用的语言也是
8
古人的,这样的文章叫古文,也可以叫做文言文。
【评析】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
出示古代小说
《世说新语》的封面,并翻页出示《杨氏之子》
,
原汁
原味介绍文言文,
直观、
清晰,<
/p>
学生易留下深刻印象。
师:这个故事已编入我们的课本。请大家翻开书
48
页,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
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很新奇,各自朗读课文)
师:谁尝试着读一读?
(一生读)
师:你读得很仔细,不添一字,不漏一字。两个
多音字读得准,请你当小老师。
生:为
w
è
i
应
y
ì
p>
n
ɡ
(生齐读两遍。
)
师:就像他这样,字字咬准,谁再读?
(一男生读)
师:口齿清晰,生字读得很准。
(课件:生字“惠”字变红)
师:
“惠”什么意思?
生:这个惠在古代,是“智慧”的
“慧”
。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
9
师:一起看看,课文下面一共有几个注释?
生:
(齐)八个。
师:
这八
个注释,
是我们学习这篇古文的好帮手。
(课件:生字“曰”字变红)
师:一起读。
生
:(<
/p>
齐
)
曰。
师:
“曰”和什么字长得很像?
生:
“日”字。
师:
抬起
右手,
我们边比较边书空,
(生抬起右手
书空)又瘦又高的是——
生:
“日”字。
师:又矮又胖的是——
生:
“曰”字。
师:
注意
“曰”
字中间一横不挨着
“横折”
p>
。
“曰”
是什么意思?
生:说。
师:孔指以示儿曰,谁对谁在说?
生:是孔君平对儿说。
师:
那么
,
这一句
“孔”
和
“儿”
后面应停顿,
(
出
示:孔
/
指以示儿
/<
/p>
曰
)
,谁来读?
(一生读,停顿很生硬)
师:画了斜线的地方要拖个长音,读起来就有味
1
0
道,谁再读?
(另一生读)
师:—齐读。
生:
(齐)孔
/
指以示儿
/
曰。
< br>
(课件:生字“禽”字变红)
师:
“禽”什么意思?
生:就是兽。
(众笑)
师: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造“禽
”字的。
(课件
出示
“禽”
的造字变化)
上部是
“今天”
的
“今”
,
“今”
j
ī
n
、
“禽”
q
í
n
,记住,
“禽”是前鼻音;下半部分是
有长柄的捕鸟网,<
/p>
这形象的捕鸟图演变成的就是
“禽”
字。
师
p>
:
(指刚才的学生)现在,你说”禽”指什么
?
生:
(不好意思地)指“鸟”
。
师:
“禽”指鸟。这一句中,
“家”和“禽”是两
个词语,
“禽”字前面要
停顿,让人听明白。
(课件出
示:儿
/
应声答曰:
“未闻
/
< br>孔雀
/
是夫子家
/
禽。
”
)自由
练练。
(生各自练习朗读)
【评析】生字教学不走过场,扎扎实实,各字突
破。
“曰”
重形的比较,
“
禽”
结合造字正音。
“曰”
“禽”
p>
意思的理解与准确断句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