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阅读指导课教案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阅读指导课教案
导读书目:《伊索寓言》
教学目标:
1
、
2
、
3
、
通过本
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伊索寓言》有整体而清晰的认识;接触更多的《伊索寓言》
小故事。
了解《伊索寓言》的作者。
听读《伊索寓言》中的小故事;了解其寓意。
教学准备:
仔细阅读《伊索寓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伊索寓言》是一本世
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也是世界上读者量最多的一本书。今天我们
就
再来读读《伊索寓言》
。
二、学习文章
1
、《伊索寓言》一共十卷;翻开目
录;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故事中的人物大
都是动
物或
与动物打交道;出现的频率最多的如:狼、狮子、狗……牧人、渔夫……)板书:<
/p>
[
人
物形象:
狐狸、狮
子、狗……
]
2
、哪些寓言故事非常熟悉?你读过哪些故事?
3
、在没有读过的这些故事中;哪个
故事题目最吸引你?读读题目;猜猜故事情节;看看与
你想的是否
一样?
三、边读边聊
1
、说说人物
(
1
)
p>
在这些(读过或听过的)故事中;你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
2
)
说说《蝉和狐狸》中的蝉。
(善于观察;机警、聪明的人)
具体
表现:仔细观察;察觉有诈;
摘树叶试探
用一句话概括: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2
、明白寓意
以《蝉和狐狸》为例;在
读过的故事中或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人或事呢?交流心得:
例故事中:《亡羊补牢》中的牧羊人;《装病的狮子》中的狐狸……
3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书中
的很多故事;反映的生活经验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
于生活;
反映
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
4
、最近所读的《伊索寓言》故事中
;还有哪些故事和故事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四、拓展延伸
《伊索寓言》中还有许多值得向大家推荐的地方:
1
、
故事中
人物的语言幽默夸张;生动、形象地再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2
、
不同的故事中相同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性格。
导读书目:《昆虫记》
教学目标:
1
.对《昆虫记》作者法布尔作初步的了解;推荐作品《昆虫记》
2
.激发学生对《昆虫记》的阅读兴趣;指导大家用浏览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封面、内
容提要和作
者简介。
3
.指导学生欣赏《昆虫记》精彩片段。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
兴趣;提高阅读能
力。
教学准备:
人手一本《昆虫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1
.听昆虫音乐、看昆虫图片;激发阅读兴趣。
2
.(出示法布尔的图片)
1 / 23
3
.作者及其背景介绍:
(投影出示文字资料)
法布尔;
1823
年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
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
由于贫穷;
他连中
< br>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
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
科学博士学位。实验生理学奖。
p>
师:请你轻声读读这段文字;看看通过这段文字;你知道了什么?
1879
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
1880
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不毛但却是
矢车菊和膜
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
。在余生的
35
年中;法布尔就蛰
居在荒石园;一边
进
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
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的后
九卷。
1915
年;
<
/p>
92
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
地长眠于荒石。(生交流)
二、了解《昆虫记》:
法布尔耗费毕生精力来观察、
研究“虫子”;他专为“虫子”写出十卷本的书;
不能不说是奇迹。
《昆虫
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先后被
译成
50
多种文字出
版;中国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故事”
、“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在他的笔下;每一类昆虫都有
自己独特的“音符”
:被人大加赞美的“勤劳”蚂蚁原来是它虫利
益的损害者;黄蜂会在地下建起自己的
“星球”
;吵翻整个夏季的蝉原来是个聋子;赤条蜂会像
一个神经科医
生般巧施麻醉术;让自己的猎物昏
而不死;使幼虫可以在自动保鲜的食物上长大;
美丽的孔雀蛾生到世上的唯一目的就是找配偶;它仅有两三
天时间的寿命;只来得及在世上找
一个伴侣……这就是世间最奇妙的秘密一一生命。
过渡:大家想去看看经典名著《昆虫记》吗;跟着老师一起了解一下这本书!
三、书中片段赏析:
《昆虫记》
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耗费毕生心血著成的一部昆虫学巨著。法布尔怀着对生
p>
命的尊重与热
爱;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呈
现在人们面前。在其笔下;
昆虫的灵性栩栩如生;昆
虫世界成了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
1
.片段一
“蟹蛛是一只非常漂亮的小东西。虽然它们的身材并不十分好;像是一个雕在石基上的又矮又
胖
的锥体;但是它们的皮肤比任何绸缎都要好看;有乳白
色的;有柠檬色的;有碧绿色的。它
们中间有些特别
漂亮:腿上有着粉红色的环;背上镶着深红的花纹;有时候在胸的左边或右边
还有一条淡绿色的带子;人们
见了别种蜘蛛都敬而远之;
但对美丽的蟹蛛却怎么也怕不起来;
因为它实在长得太漂亮;太可爱了。
蟹蛛自从产了卵之后;比以前消瘦多了;差不多完全失去了以前那朝气蓬勃的样子;它全神
贯注地守护
着;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全身紧张;进入备战状态
;挥着一条腿威吓来惊扰它的不速
之客;它激动地做着手
p>
势;叫它赶紧滚开;否则后果自负。它那狰狞的样子和激动的动作的确
把那些或怀有恶意或无辜的外来者吓
了一跳;把那些鬼鬼祟
祟的家伙赶走以后;它才心满意足
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第二卷
蟹蛛
蟹蛛有哪些特点?蟹蛛的生活习性如
何?蟹蛛是如何工作的?<
/p>
想读这个故事吗?来;我
们来读读这个
故事;和法布尔一起感受蟹蛛的可爱
吧!怎么读这个故
事呢?
2
.片段二
萤火虫稍稍探察了全身都藏在壳里;只有外套膜的软肉露出一点儿的捕猎对象;认为可以开始
工
作了。这时萤火虫打开它的工具;这工具很简单但细小
的肉眼看不见;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
出来。这是两片
编程钩状的颚;十分锋利;但细得像一根头发。从显微镜里可以看到;弯钩上
有一道细细的槽。这便是它的
工具。
萤火虫用它的工具反复轻轻敲打着蜗牛的外膜;
就好像和蜗牛逗着玩;
而不是蜇咬。用一个“扭” 字来形
容萤火虫对蜗牛施行的手术
比较恰如其分。萤火虫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扭着;每扭一次;
还要稍加休息一
下;似乎想了解扭的效果如何。牛的次数不多;至多扭六次蜗牛就无法动
弹;
没有知觉了。萤火虫的方法是
这
么迅速奏效;几乎可以说是闪电般的;毫无疑问;他利用带槽
的弯钩已经把毒液传播到蜗牛的身上了。这
些看似温和的蜇咬;却能产生快速的效果。<
/p>
如果蜗牛的壳和它的支持物没有贴紧;这么一来;萤火虫就可以
安静地美餐一顿。
——第一卷
第九章
萤火虫
五、总结推荐:
1
< br>.几个小故事就已经把我们深深地吸引住了;书的序言里面有一句话:
大家一起读。(看书齐读。)
2 /
23
2
.同学们;这么畅销的一本书;感动了一个世纪的一本书;吸引了全世界读者的一本书;
也一
样吸引住了
我们。我想呀;目录
里还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去看看!我们还可以
利用空余的时间;再来读
读法布尔《昆虫记》的另外几卷书。下一回;想不想把自然界中
奇妙
的昆虫故事说给老师听呢?例如;瓢虫、蜣螂、……要是
你喜欢;就也买来读一读吧!
六、点拨读书方法:
1
.当我们要读一本书时;首先要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什么方法很快知道这本
书的大致内
容吗?
2
.阅读这些都是我们了解一本书的大概内容、写作特色等最快
的方法。尤其是在选择书籍的时
候;也可以
先去读这些内容。
3
.除了内容提要;我们还可以通过目录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目录就
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
通过看目
录
;我们就可以把书本读薄了。
导读书目:《上下五千年》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了解《上
下五千年》及作者。
2
.了解《上下五千年》对弘扬中国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贡献。
3
.通过导读;让学生
继续
学习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
中的几则故
事。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1
.同学们;你读过哪些中国历史故事?选择最喜欢的讲给大家听。
2
.简介《上下五千年》及作者。
<
/p>
《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该书作为当代中国通俗历史文化的经典;已成<
/p>
为广大青少
年的必读书。在这套书中;
作者选择著名的人物和重要的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
以组织
和裁减;用通俗的
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全书按历史顺<
/p>
序编写;涉及的时间自远古至清朝鸦片
战争前;共收有
260
多个历史故事。
《上下五千年》由林
汉达等编著。林汉达;浙江宁波人;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他致
< br>力于汉字改
革和文化教育工作;建国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教育部副部长
。
3
.老师也喜欢看《上下五千年》
;其中有两个故事我很喜欢;大家想听吗?
二、明确读书要求;制订读书计划
1
.《上下五千年》版本较多;选择合适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要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
.养成不
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
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借来的书:在自己
的读
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自制读书卡片。
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3
•制订读书计划;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
可在
月内完成。
三、后继活动;深化阅读效果
在全班
同学都读完《上下五千年》后;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谈谈自己有哪
些收获;获
得怎样的思想启迪。
1
〜
2
3 / 23
导读书目: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教学目标:
1
、
通过课
外阅读的指导;使学生初步了解作品的大致内容;把握作品的语言的优美和隽永;
体会感受
作者与生命作斗争的精神。
2
、
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人假如失去了视觉;失
去了听觉;失去了语言;永远生活在黑暗与寂静之中;那将是
多么的可怕
和不可想像的事啊。海伦•凯勒;就遭遇了这样极大的不幸。但她却是一位生
活在
黑暗中而又给人类带来光
明的女
姓;一位度过了生命的
88
个春秋;却熬过了
87
年的无光、无
声、无语的孤绝岁月的
弱女子;以其
勇敢的方式和杰出的成就震撼了世界的人类的“精神楷
模”。那么;海伦•凯勒巨大的生命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奇迹又是怎样出现的呢<
/p>
?
《假如给我三
天光明》使我们找到了答案;了解了海伦•凯勒的精神源泉;那就是她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存
的渴望;对生
活的赞美;对人类的友善情感和战胜困
难的坚定信念。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海伦•凯勒的精神世界;
去品味这被誉为“精神楷模”的杰出女作家
给我们展示的
丰富情感。
二、整体感知
1
.从文题来看;这是作者设想的三天光明生活;快速跳读课文;这三天光明带给海伦一种
怎样的感
受?
2
.眼睛是心灵的门窗。它既是人们摄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也是人们传送
信息的重要
工具之一。
秋波一送;表
达千般风情;眼神一瞥;会有万种暗示。可是具有正常视力的人你能
< br>想象得到一个永远处于黑
夜中的盲人对光明是何等的渴望吗?
提问: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三天美妙的时光
(自读课文;理清作者想
象中三天的活动内容;将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勾画
出来。
)
三、
亮点探究
1
•“有了”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为什么“首先”要“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
妮•莎莉文•麦
西夫人的脸”?
p>
2
.如何理解作者在能见到光明的第三天;最后一眼要看的是喜剧;
欣赏人类精神世界的
喜剧的泛
音
p>
?
海伦•凯勒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
/p>
3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了“有视
力的人”对诸多“奇观”的“忽略”;如何理解其中
所要表达
的感情
?
怎样认识海伦•凯勒心中的“奇观”?
4
.“有些场面是令人愉快的;让你内心喜悦;可有
些情景却使你感到悲哀和忧郁。对后者
我也不会闭
上眼睛;因为它们毕竟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它们闭上眼睛就等于紧锁心灵;禁锢
< br>
思想。”怎样理解这段
话?海伦•凯勒具有怎样的性格
特点
?
5
.“假如”是一种假想;从海伦•
凯勒的实际情况来看是不可能实现的;如何理解作者
4 /
23
在文章中所见、所闻和所感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
文章朴素的表达方式对体现真实性有什么作用
?
四、
收束全文:
同学们;我们从海伦的三
天光明中;丝毫没有看到恐惧、凄凉、悲哀;看到的是光明的内
心世
界;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的爱。纵观全文;我们看海伦是用一颗怎样的心去“
看”外部世
界;去
安排这想象中的三
天光明旅行的。
学生能联系课文内容、阅读资料的简介;讨论、交流。
品冰心作品
教学目的:
1
、学生汇报在阅读冰心作品的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
整理学习
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的
特点;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
2
、
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冰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
生感悟、欣
赏冰心作品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冰心
为代表的优秀儿童文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
交流在活动中阅读的作品
;并通过诵读、研讨等形式来感悟、品味冰心其人其文。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老师利用课件和语言创设情境。
用优
美音乐作背景;及教师深情的语言;营造出学习氛围;将学生引进冰
心作品爱的意境使<
/p>
师生很快受到感染。
二、汇报展示所了解的冰心其人及作品。
1
、简要介绍所了解的冰心。
2
、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
了解两个问题:
(1)
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冰心。
(
引导学生了解冰心作品中体现的童心、母爱、对大自然之爱的主
题。
)
(2)
你读了多少篇冰心的
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
在了解学生课外
阅读的质和量;问题
(1)
通过汇报交流对冰心其人其作品
的认识和了解;给学生勾画出冰心其人其作品的大
致轮廓;弥补
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问题
(2)
则重在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
阅读资料的方法;
增进交流;
引导学生“取长补短”;
启发学生学习运用更多、更好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三、回顾学习方法
回顾在学习《海伦
凯特》时用
“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抓住冰心作
品清新秀丽;语句优美;同时又抒发作者某种思想
感情的特点;用“抓精
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
的学习方法去品读。
四、欣赏、品味作品
1
、学生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
味” 的学习
方法去品读最喜爱的作品。并请推
荐同学;参加集体汇报。
2
、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1
、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
< br>
请各小组将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我们共
同来品味
冰心的作品;教师适时点拨。
为了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除各小组推荐的人选外;鼓励学生自
荐。展示朗读的形式不限;展示的作品多篇。
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
解;引导学
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
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作品。
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
理
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
五、推荐名句段
学生用情去读;用心品味冰心作品中的名段。
老师推荐名段。(课件展示)
通过配
乐朗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的品味到冰心作
品中“爱”
的主题。旨在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展更广阔的思
维空间。
通过今天的“品冰心作品”活动;我们对冰心其人、
其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位伟大的
儿童文学家
5 / 23
冰心;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你们、我
们、他们以及天下所有爱好她作品的人们。希望
同学们在课外再继续去品
味冰心作品。
师生的情感都融入冰心作品的
“爱”中。冰心的名篇佳句;将久久地停留在学生心中。
6 /
23
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设计意图
本课为单元整组”教学的起
始课;预设用
30
分钟左右对第五单元组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做一
通览;进而
对分课学习做个简单
的规划。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单元导语;明确本组学
习的意义和要求;培养
学生浏览的阅读能力;全面感知单元学习内容;促进他们重局部轻
整体
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学目标
1.
交流已有知识储备;激发学习本组课文的兴趣。
2.
初步浏览本组课文;了解本组课
文的大致内容、出处和主要人物;明确学习本组课文的基本
要求。
3.
能按照自己的阅读起点;师生共同制定学习规划。
教学过程
一、
游
戏识人;激趣导入
1.
看图识人。
2.
看片段猜人物。
3.
读作品识人。
4.
激趣导入;把握导语
刚才我们所认识
的这些人物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
许多多栩栩
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
去细细品位。本组的
几篇课文;正是从我国
< br>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根据名著改编的。让我们马上启程;开始中国名著之
旅吧!
5.
【出示单元导语第一段】
⑴学生自读
⑵反馈。找到关键词了吗
?你能用关键词概括这个单元的主题吗?
二、
浏
览导语;明确重点
1.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
90
页;自由读单元导语第二段;你读懂了什么?
2.
如果概括一下就是
【课件出示】:(
1
)理解主要内容(
2
)感受人物形象(
3
)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三、
指
导方法;形成规划
1.
看目录;读一读;想一想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
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本单元的三个学习重点快速浏览本单元的
4
篇课文;注意浏览和默读、
预习不一样;不用圈生字;不用标自然段号;要有速度;一目几行;整体上去捕捉信息就可以。
注意不要
落掉每篇课文前面的导语提
示、下面的注释、后面的资料袋;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个
性格
鲜明的人物;这
些人物又出自哪本古典名著;作者是谁;找到有关的信息圈圈画画;试着
填写下表中的前三栏:
单元学习导读卡
主题: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学习者
:
你还想了解的信息
.
《草船借箭》
1
你了解到的信息
出自哪部名著
作者
对主要人物的
初
主要人
物
步感受
《将相和》
7 /
23
《景阳冈》
《猴王出世》
3.
交流。
4.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选择一篇大家一致认为比较感兴趣的课文;
致内容、对主要人物的初步感受、你还想了解的信息)
6.
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发现同学们对(
四、
引领方向;充分准备
1.
现在咱们再来翻看一下后面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
组课文可以做哪些学前准备呢?
2.
交流。
五、
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浏览;我们对
第五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有了大致的了解;知道本单元的学习
主题是中
国古典名著之旅”;学习的重点是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
著的乐
趣。看来本单元要学
习的内容
和要准备的工作还真不少!为了学好这个单元;希望每个同学下
课后都能去按照自己的学习规划
去好好地准备准备。
第二部分品读名著
第一模块精读名著
(
4
课时)
第二模块
略读名著(
2
课时)
精读根据名著改写的故事《将相和》《草船借箭》。
略读名著选编《景
阳冈》和《猴王出世》。
拓展五》的交流平台;想一想:学习本
。
)比较感兴趣;很想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5.
交流。(每课交流
1-2
个;简单互动;提示学生整体上去把握。)
试着填写上表中的后三栏(大
在品读课文过程中;要加强指导学生表演朗读;在上完
第三模块
演读名著(
2
课时)
课文后;让孩子在口语交际课上演一演课本剧
第四模块
缩写名著(
2
课时):在略读课文《景阳冈》后;
借鉴缩写示例《
景阳冈》的基础上
;
指导学生缩写名著选段
第三部分回味经典
教学目标
1
、
回顾单兀内容;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对作品和人物发表看法。
2
、
乐于交流课外阅读收获;在交流中提升人物形象的了解。
3
、
初步了解中国四大名著;激发后续阅读的兴趣。
一、
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的古典名著在时间长河洗涤后更是闪
耀着
智慧的光
芒。本组课文让我们感
受着先人的哲思;感动着人物的精彩;感想着想象的魅力。现
在让我们一起回忆。
(齐读:回味经典)
二、
回顾
1
、
知识连线
本单元四篇课文分别来自四
本古典名著;你能帮它准确连好线找到作品和作者吗?
《将相和》《史记》司马迁
《景阳冈》《水浒传》施耐庵
2
、
故事链结
四篇课文讲述了四个引人入
胜的故事;你最喜欢哪个故事;能把故事简单地向同学做个介绍吗?
3
、
镜头扫描
让我们继续将目光定格故事
中那几个精彩镜头;在镜头中走近人物。
①
出示《将相和》课文插图一和相关文字
齐读;面对职位比自己低的下属;面对背后在非议自己的下属;蔺相如选择了(点击
8 / 23
《草船借箭》《三国演义》罗贯中
《猴王出世》《西游记》吴承恩
迎接”)
一迎”迎出了一个宽宏大度、国家至上的贤者形象。(板书:贤)
②
出示插图二
插图三
插图四
课文的哪段是图片的相关介绍
?请快速找出;读一读;体会人物形象。
预设
1
:
背后是敌方的十万人马;背后是己方的居心叵测;谁能明白此时的诸葛亮在笑些什么
(点击
“笑”)?一笑笑出了一个上
知天文;下知地理;又识人心的慧者形象。(板书;慧)
预设
2
:别小瞧武
松的一
“按”;
面对凶猛的吊睛白额大虫;你认为按出了武松怎样的形象?
(板书:勇)
预设
3
:
此时的石猴端坐在上;你认为怎样读才像你印象中的猴王。(自由
-
推荐)这一坐;坐
出了后来
腾云驾雾、笑傲天宫的美猴王神者形象。(板书:神)
4
、
人物评点
古典名著之所以是经典;除
了故事跌宕起伏;让人意犹未尽外;栩栩如生的人物也是关键。
刚
才我们用经典镜头回忆了主人公;本组课文还有很多人物;选择一位;可以是你喜欢
的;也可
以是你不
喜欢的;结合课文
内容;用一两句话写写您对他的评价。(写话
-
展示)
三、拓展
1
、汇报阅读收获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
;我们还在课后阅读了相关的书籍;现在我们一起展示阅读收获。
①
出示
P106
人物插图;这几个人认识吗?(宋江、林冲、吴用、
李逵、张顺)教师出示绰号
让学生对
比;体会表达的生动形象。
②
通过阅读;你还知道
108
位好汉里谁的名字;他又有什么绰号?谈谈你的理解。
③
着力“及时雨宋江
”和“智多星吴用
”。这两个在梁山好汉里举重若轻的人物;他的绰号体现着
<
/p>
作品
人物的命运与作者的深刻反思。引导学生从巧妙的绰号通假字
中感受施耐庵对农民起义注
定失败的感概。
④
经过课外阅读;你对四篇文章中的人物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
、推荐四大名著
①
古典名著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中;
在深厚的文学积累上;
精心创作出来的不朽之作。
记得英<
/p>
国人有一种说法;他们宁可失去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确实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民
p>
族丰厚文化的载
体;其中中国四大古典名
著更是博大精深。对此;你有哪些了解?
②
学习阅读资料;你又有什么新的了解?
(板书:忠义、智勇、神奇、唯美)
③
毛泽东说过:
“生子当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
”研读中国四大
名著;是浏览中国古
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
民俗、心
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
3
、自订阅读规划。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看图谈话;引发兴趣
1
、出示世界地图;同学们;这是一
张世界地图。我们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
名
字吗?
(学生回答)【出示课件:七大洲是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
、
大洋洲;四大洋是:
太平洋、大西
洋、北冰洋、印度洋。】
2
、师
:
同
学们;就是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地图;面对它;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
<
/p>
物理学家魏格纳却有了重大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
一一
3
、出示课题;读题。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
请同学们尝试用五分钟时间想办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最难的或最喜欢的部分可以再反复
地读
9 / 23
一读;看谁最会利用时间。
2
、
时间到
!认为自己已经把课文读通顺的同学请把小腰板挺挺直。真自信!请同学们翻到书第
<
/p>
35
页;这里有个《词语盘点》;它就是帮助我们进行自我检查学
习效果的。
看!读读记记中
除了前两个;后面的词语全来自于我们这篇课文;请同桌马上互相检查一下。
< br>
3
、
同学们互帮互助学得可认真了!刚才老师发现有同学读第二段课文有困难;确实这一段真的
很难!现
在你再去读一读一定会感觉顺畅许多!快;开始
吧!
4
、
看到同学们的认真劲儿;我想把课文读通肯定没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把课文读懂。大家
知
道略读课
文前面都会有一段话提示
我们怎么读懂课文;这段话又给了我们哪些提示呢?赶快读
一读;划一划。交
流。
三、
细读课文;解决问题
1
、
好;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静静地默读思考;并
在书上做做相应的记号。
2
、
刚才大
家根据学习提示再次默读了课文;你一定有了不少收获。谁来
简单地说一说?
3
、
刚才有
同学讲到魏格纳在观察(板书:观察)地图时产生了一个奇想;师边讲述边演示。我
们一起来
读一读!
l
这个奇想是凭空出现的吗?那
一一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的第
2
—
4
自然段;一边读
一边想;还可以圈一圈、划一划。(巡视了解学情;最好找到三次发现都
划出来的学
生)
指名交流;并相机引导看图。(相机板书:发现)
l
我明白了;有了这三次不同的发现
;所以魏格纳的脑海里才形成这个崭新的奇想;对吗?
课件出
示:
第一次发现: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
盯住非洲西
海岸成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
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的吻合。
第二次发现:果然;巴西东
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
同时;巴西
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第三次发现: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
相似
情形看;地
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
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l
让我们反复读一读这三次发现;让我们也去发现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预设发现一:魏格纳的发现一次比一次深入、细致。(三次发现的内容不同。)
p>
发现二:(这三次发现是
在不同情况下产
生的)第一次发现是偶然的;不曾想到的。引导联系
课文:突
然、竟、这般不可思议!
(读句)
一一无聊、消磨时光一一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读
句)
第二次发现是有意识的;应证了
猜想。
(
那么
)
当魏格纳偶然发现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和几内亚湾不可思议地吻合时;他精神大振
;(心里
会怎么想
呢?板书:思考<
/p>
2
、
3
人)心想
:
(魏格纳就是这
么想的;)于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读他”仔细端详……”;果
然
(引读)
师:亲爱的魏格纳先生;当您的想法被证实时;心情怎么样?
生:很高兴、很兴奋;兴奋极了等
师:请再次表达一下您的心情;好吗?齐读
此时;正如同学们体会到的那样;当时魏格纳师
一一兴奋极了(引读)。
(
5
)小结:魏格纳就这样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发现又不断地思考;然后又不
断地观察、发现、思
考;所以
他的发
现才越来越深入。正是有了这一连串的发现;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
了一个奇思妙想:一
一齐读
(二)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
< br>1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魏格纳又展开一系列行动。请你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话
;看看哪些地
方使你感受
最深;待会
儿我们交流交流。
2
、交流。交流过
程中引导学生反复回读中心句: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
这部分的教学较
略;随机抓以下几处进行点拨。
10 /
23
枉费心机
你懂吗?
是呀;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回读
考察:(板书:考察)
考察就是
---
到实地观察、调查。魏格纳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亲自到各
大洲去
考察;足迹遍布美洲、欧洲
非洲、南极洲、印度和澳大利亚;先后考察了山系、地层、
<
/p>
动物化石、植物化
石和冰川等。当时魏格纳的身体尚未康复;医生
千方百计进行劝阻;但是;
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
p>
己想法的人。他始终没有放弃。回读
浩如烟海
你懂吗?是呀;在这样地资料中寻找犹如大海捞针呀!回读
2
、引读最后一段。
魏格纳这样持之以恒地考察、考证;终于
―― 引读。
3
、面对魏格纳大陆漂移的假说;老一代地质学家并不承认;当时的人们更是嘲笑他荒唐;斥责
他不知天高
地厚;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
一个
“大诗人的梦
”而已。但魏格纳仍孤独
地吟唱着自
己的诗
篇;继续坚定执著地为自己的假说寻找着证据;。最终于
1930
年深入格陵
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
冰天雪地之中。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地质事业
。像这样感人的
故事在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的身上还有许
p>
多许多;课后让我们继续找一找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
的故事读一读;也可以找一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
资料。
< br>
六、自主选择、分层作业
1
.读一读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的故事。
2
、找一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预设:
一.
营造氛围;整体感知
1
.
导入:这个单元;我们将一起到祖
国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今天;我们先
跟随诗人去欣赏
两大
景点。齐读课题;要求读正确。
2
.
学生自由读古诗。
3
.
指名学生读一首诗;帮助正音。(
“淡妆浓抹
”的“妆”是翘舌音;也是后鼻音;重
点正音)
4
.
引生细品:现在谁能告诉大伙儿;
今天我们所欣赏的两处景点分别是哪儿?(天
门山;西湖)常言道: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请大家静静地用心读读两诗;比较一下;你更喜
欢哪一
首。
二.
分分合合;品悟诗情。
1
.
根据选择;重组团队
1
团队
2
;分别简称为
“望”队和
“饮”队。
师:既然做出了选择;必
有你选
择的道理。可能暂时难以言表;不急;让老师来听听你做了比
较后的朗读。
指生分别朗读两诗。师予以肯定;并分别在两诗附近板书
“美
”字。
2
.
定出基调
师:你读的山也好;他读的
水也罢;的确都是美不胜收。但是聪明的;这两种美是相同的
吗?
试着将两首诗对照着读读看;读读这首;再念念那首;或许你会感受到更多。
生自由读两首诗;感受
两首诗所现之景所含
之情的迥异。
师:对;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能不能根据你
目前的模糊感受来谈谈?
两团队内部交流;反馈板书:
(壮)美(柔)美(或其他字词)
3
.借助音乐推波助澜;引生入情
<
/p>
师:你们感觉得非常细腻;老师这儿准备了两首曲子。(音乐起)
在音乐中;指两团队的代表吟诵两首诗;力求借助音乐将原有的模糊感觉走向清晰。
p>
5
.
品字词
师:的确天门山气势磅礴;西
湖婉约可人。不知同学们是在诗中何处捕捉到这美感的。请同学
们借助注释细细地读;尽情地发挥想象;在相关的字词下边做上记号;组内交流完毕后;我们
< br>
再集体探讨
一下;如何呢?
预设交流点:
《望天门山》
(
1
)
天门
引生顾名思义:从他的名称你可
以想象到什么?(山的突兀险峻;直插云霄)
(
2
)
中断
;开
很有力度感;足见长江之势不可档。引生想象:能让天之门为其断继而为其开;这让你<
/p>
感觉到
了什么?
(
3
)
至此回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画面了。(
播放课件;学生观看课件。)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
的
长江水流到这里就产生了回旋;水势更猛;非常壮观。(适时引生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
水东流至
11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