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重点

巡山小妖精
775次浏览
2021年02月23日 12: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3日发(作者:一个字的来历)


2.


试论档案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



(一)远古原始记事的几种形式:我国历史上主要有:









1


)传说 记事(


2


)实物记事: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



(二)结绳记事(识记)


:在绳子上打上大小不一 、各种式样的结子,以结子的大小、多少以及涂不同颜色等以表


示不同的意思。结绳是我 国最早的记事发法。







刻契记事(识记)


:在木片、骨片或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



(三)< /p>


原始记事的特点与作用:


尽管结绳、


刻契 图画是一些记事方法,


它们代替了部分语言,


与一定思想联系起 来,


在一定范围内有约定俗成作用,可以保存,可以传递。可以帮助有关人们唤起某些具 体事物的记忆。总之原始记事


在一定范围内已有备忘、信约和凭证作用。



(四)以档案本质属性说明原始记事是档案的起源:




1


)档案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活动的原 始记录。原始记事不是档案。因为人类的社会活动有言有事,所谓历


史记录,必须明确地 反映思想,完整的记录时间,而原始记事不能表达确切、完整、抽象的意思。




2



语言是人类特有 的表达和交流思想,


但所有的原始记事都没有记录语言,


和有声 语言不相联系,


因此,


具有记事人的随意性。

< br>



3


)原始记事主要依


*


历史事实尚存贮在人脑中。所以,这些原始记事方法只能帮助当事人 记忆,不能成为


普遍的社会交往工具。总之,野蛮人的原始记事和文明人的档案要区别开 来。故原始记事档案的前身,即档案起源


的形态。



(五)分析文字、国家的产生与档案产生的关系:


< p>
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有文字才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才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经验最 直接最


确切的工具。文字的产生为档案的形成了社会的客观可能性。文字是档案产生的条 件,文字是国家出现产生,文字


的出现、文明的诞生和国家产生应该是同步的。



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文字作为记录史事的工具而言,是 档案产生的条件。而档案的产生是直


接和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文字之所以产生,就 是因为国家管理的需要。文字之最初形式是文书,


“最初的文


字 ,是书契”


。总之,


“大道衰,而有书;厉害萌,而有契”


。说明,文书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即原始社会瓦解,


有了剥削和 压迫,人们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国家进行管理工作,才有了文书档案的产生。



档案是国家机关的产物,不等于说早期社会的档案都反映阶级关系,其中多数很可能是生产的记 录。但这些


系统的成文记录也只能是阶级、国家产生后才可能有。因此绝不是说它是整个 阶级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那么,国


家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应当是档案形成之时。



3.


评述商代史官的地位


< p>
答:我国奴隶社会政治的最大特点是神权政治,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神权政治的鼎盛时期,可成为第 一阶段(进入


西周,称第二阶段)


。商朝神权政治的基本内容是 天或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即商代一切大政不是由商王个人专


政,更不是由奴隶主贵族 共同议定,而是请示神祖命定的。



商朝的神权政治是早期社会 生产力低下在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必然反映。史官是司掌占卜的官员,即通过占卜替


神、祖 代言的宗教职官。



商代史官见于甲骨刻辞和史籍,统称巫和史 ,专掌占卜、记事和祭祀。



由于商王崇尚迷信,一切行事都要 由史官占卜、所谓“每日必卜,每事必卜”


。史官的主要职掌是一种古老的


“天人之学”


,他们起着神的作用,是神权的代言者。



巫史之能成为神权代言者,和他们掌握知识,是当时最高的知识分子分不开的。他们 运用自己的垄断的文字知


识,记载政事,制作策命,下达王命,掌管档案。史官是神权的 代言者和文化垄断者。一身二任,两者相互联系,


相互促成,更显得他们地位的显贵。< /p>



4.


商周时期的主要档案成分及保管方 法



答:



(一)



成分:




1




甲骨档案:以龟骨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朝的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在最早的系统的官 府


文书,是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体现了商代神权政治的基本特点。行文格式:叙辞 、命辞、


占辞、验辞。




2




金文档案:刻在青铜器上的记事叙文,兴盛于西周,商主要作为礼器。产生条件有:青铜冶炼 技


术提高,社会需求,商代礼法制度。内容有:为记录国主册命赏赐而勒铭留字,为记录 、祭祀先


祖而作器勒铭,为记载战争或重大事件,为记录田地疆界及其纠纷作为信守的凭 证。




3




简牍档案:西周政务文书称简牍或简策,简牍档案有户籍、版图、盟约、刑律、谱牒等。版图 档


案记载王朝山川领土、人口的重要资料,是周王朝进行政治统治与剥削的依据,为严格 区别奴隶


和奴隶主等级,按都城、城郊、村野严格编户,不能杂居;盟约是盟书和约剂的 统称,盟书是周


天子与诸侯、各诸侯国之间及诸侯与卿大夫之间的约盟记载,约剂是维护 统治秩序的各种规定;


刑律是维护周王朝统治秩序的重要档案;谱牒是周王室与贵族世子 的记载。



(二)



保管




1




甲骨档案:①集中保管:出土地点集中,宗庙建筑附近;以窖藏方式保管。

< br>


②有初步的整理方法:


原始的归档登记制度,装订,龟 甲兽骨分开保管,有目录



③集中归档:商王外地活动形成的档 案


也带回殷都,集中保管



④有专门的的经管人员:史官




2




简牍档案:①登于天府:天府是宗庙收藏机构,重视档案收藏于宗庙。②制作副本:为方便政 务,


保护正本,制作副本由不同的机关保存。③藏于金匮:档案保管场所,安全防水防火 防盗。




3




金文档案:类似甲骨档案窖藏,窖底与器物间用草木灰填充,大小相套,叠压有序。



6.


如何评价秦始皇在档案方面的历史功过< /p>



答:



(一)



文书制度的建立:①皇帝和臣 僚专用文书确立,皇帝“诏”


“制”


,臣僚上书“奏”


“议”


。②文书体式制定:


文书抬头制,文书避 讳制。③重视效率书面请示制度



(二)



重要档案的保管与利用:①秦 代律法、户籍和舆图档案的保管:多份副本,不准带火入府库。②利用:以


法为教,以吏 为师。推行“户籍相伍”制度,编户齐民,由县报郡,郡编成计书报丞相、御史大夫备考;


收藏于丞相和御史大夫府中,并设专官保管。



(三)



秦代对历史档案的破坏:①焚 书令是秦始皇为专制集权而施行的极端野蛮的措施,是在思想领域实施专制


主义的手段, 六国虽亡,但各国档案记录了各国传统和历史,成为被征服者的思想依托,同时,详记秦兼


并历史,多有指斥讥刺,为秦始皇所不能忍。焚书主要针对私藏,博士官职掌之内藏书仍许可,说明秦仍


要恢复春秋前学术统于官府制度,


春秋战国,


学术下移,吏师分工,是一种复古倒退。②不重视史官记注:


改变史官传统职任,取消谥 法。秦的文书工作具有开创性建树,巩固了中央统治,防止六国东山再起对档


案的破坏是 暴改的反映,文化专制的必然结果,古代长期文化财富受到严重摧残,对古代档案产生不良影

响。



7.


两汉时期档案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答:



(一)



吸取秦焚书的教训,重视档案的收集。萧何抢救收藏秦朝中央保存的地图、纬令、户籍等 档案,西汉统治


者广开献书之路,收集大量图书档案,东汉则进行了大规模的图籍收集。



(二)



建 立保藏图书档案的处所。著名的有石渠阁、兰台、赤观,西汉还有麒麟阁,天禄阁等,东汉有石室、宣

< p>
明、鸿都等处,这些既是皇家藏书阁又是王朝中央档案库,王朝中枢档案已从宗庙中分离出来。



(三)



两汉王 朝档案的利用。一方面是改务活动利用,萧何定汉律、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孙叔同定朝礼;


另一方面是文化学术活动利用,代表作有司马迁的《史记》


、班固的《汉书》等 。



(四)



汉代文书档案的制成材料主要是竹木简牍,少量的还有缣帛,东汉发明了纸但使用不多。



(五)



文书档案官员皇帝直接任命, 还有通过察举、辟除、考试等途径选拔任用。



(六)



中央三公地位下降,尚书台成 为文书档案的中枢机构,既掌管奏章收发、批阅、审查,同时负责诏书的起


草、转发、记 录;地方设刺史、治中、主簿、长史等职。



(七)



新的文书分类,皇帝颁布下行 的文书增策书、戒书,群臣上呈的文书增章、疏等。



8.


试论魏晋谱学的产生



答:



1


、谱 牒:有族谱、家谱、宗谱等不同名称。它以一姓一族的世系为纲,记其来源,繁衍生息,婚姻状况、人物事


迹等情况。



2


、谱 局:是政府设置的专门保管谱牒的机构,由令史具体管理。



3


、谱牒盛行的社会背景和官府对谱牒的管理和编修: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盛极一时,这 是与当时政治制度分不


开的。


曹魏制九品中正之法,

< p>
开六朝门阀之风,


门第成为每个人获得社会地位、


政治权利的依据,


国家以门第取士,


选官必依谱牒,不以人材优 劣为本,惟视门第高下为据,故世家大族特别重视编修扑跌,谱牒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


工 具。由于谱牒大量产生和广泛应用,专门编修谱牒的学也随之兴起。


< br>4


、谱牒是古代重要的档案史料,为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等提供各种具体 和典型的史料。家族主义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家族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 成部分,谱牒是研究中国家族制度形成、发展、功能、特


点的重要依据。



9.


唐代甲历档案和甲库评述



答:



1


、甲 库:是唐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机关中分别设置的专门保管官员甲历档案的机构,这是国家机关中现行档案的


专职管理机构。



2


、甲历: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官员铨选、任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专门档案,可谓官员人事档案。

< br>


3


、甲库产生的历史条件及意义:





历史条件:唐代甲库的产生是唐代 封建官僚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及铨选制度的


产生有了直 接的关系。科举制是从隋代开始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唐时为确保任官权利完全集中到

< p>
中央,又创立了铨选制度,所谓铨选制度就是锄王朝中央最高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外其余官员一般都 由吏部按照规


定选补某种官缺的需要统一选补,不论是考试、门荫或原官起复都由吏部统 一铨选后报丞相,再上奏皇帝。由于铨


选制度的实行,吏部要对候选人员的各种材料进行 审核,确定任用。这类官员档案称作甲、甲历或官甲。由于铨选


官员数量很大,大量甲历 档案形成,也就设置了专门保管甲历的库房,称甲库。



意义: 唐代甲库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出现的具有专门性质的档案库,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档案工作的发展。



4


、甲库令史的入选条件:要求采择公清勤干 人员充任,后又要求选派人士充任,以减少流弊。



5



三省甲库职任的联系和区别:


甲历档案主要由 吏部形成。


吏部所拟注之官,


就形成


“ 甲”



经尚书省长官


“署甲”


后,由门下过门下省。申门下的甲,称“官甲”


,谓之过官。

< p>
“过官”既由门下审核。拟官不当,门下可予以驳正。


门下省同意则由门下 再过中书,中书省同意则在所进官甲上画“可”字,称“敕甲”


,原件退回门下省归档。 并抄


送尚书吏部执行,盖“制可”骑缝印。对授官者,谓之告身。可知,三省甲库既有分 工、又有联系,形式上是中央


三省机关三个官员人事档案库,实质上是一个统一的封建国 家中央人事档案库。



6


、唐王朝为加 强甲库甲历档案管理,要求除在三省贮存甲历外,还要多制一分送内库保存。唐王朝还规定甲库甲


历“每逢选时,常加检点收拾,


”关于官员升迁需查阅家里唐王朝也有严格规定 。对于向吏部提出授官人员必须由


三库共同检查他们的甲历



10.


隋唐工作制度简析



答:



(一)形成管理阶段的制度



1


、四禁制度



这是针对负责起草皇帝记令文书的中书舍人而制定的。


其内容为


“一日漏泄,


二曰稽缓,


三曰违失,


四曰忘误,


所以重王命也。


”即在起草文书时,必须注意保守机 密,及时迅速,并杜绝出现遗忘和其他差错。



2


、避讳与平缺制度



在起草文书的过程中,


有严格的避讳制度,


违反者会受 到相应的惩罚。


中国历代王朝都极为重视避讳之事,






则渐次发展到极致。


“公文起草时



必须遵守避讳制度。


”唐政府通



过律令,



在这些方面作了大量细



致的规定,


“诸上书若奏事,



误犯



宗庙讳者,杖八十;口无及余文书



误犯者,



笞五十;



既为名字误犯者,徙三年。




3


、用纸制度



唐代随着纸张的普遍应用,


在文书用纸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制度。


当时,


纸张的种类很多,


原料、


色泽 各有差异,


其用途也有区别,如黄纸


(


中书会人起草记令文书时用


)


、白麻纸


(


翰林学士起草文书时用


)


、白藤纸< /p>


(


皇帝为赏赐、征


召而颁发的救书用


)


、黄麻纸


(


慰问 出征将士的叙书用


)


、五色金花白背纸


(


对邻近少数民族国家国王的赏赐放书用


)


金花五色统纸


(


用于任命将相的 告身文书


)


等。仅从公文用纸上就可以判别出不同的发文机关和 文书的种类。这一制


度使文书整齐、统一,便于分类保管。



4


、贴黄制度



也称贴黄、押黄。是唐代首创的公文改错制度。宋代叶梦得在其《石林燕语》中写道:


“唐制,降放有所更改,


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放书用黄纸,则贴者亦黄纸也。


”即唐代的救书是用黄纸书写,当公文有错误需改正时,


便用同样的黄 纸,覆盖在有错误的地方。这一制度历代沿用。



5


、一文一事制度


< br>即规定一份公文只叙述一个问题或一件事情,


不同的事件要分写不同的公文。


这一制度防止了公文行文的混乱,


对提高公文的准确性,及时性有积 极作用。



6


、公文签押判署制度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