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化美文蝉和蚂蚁的寓言
-
蝉和蚂蚁的寓言
名
声大多是靠传说故事传开来的;
而无稽之谈无论是在有关动物还是人类的故事中,
都能
找到踪迹。
尤其是昆虫,
如果说它以某种方式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那是靠了民间传说才走运
的,而民间传说却最不关心故事的真实性。
p>
比如说,
谁不知道蝉,
就连它的名字都没听
过呢?在昆虫世界里,
到哪儿还能找到像它
那么出名的昆虫呢?
它那爱唱歌不顾将来的故事,
早在我们开始训练记忆时起就被作为素材
< br>了。那琅琅上口的短小诗句告诉我们,严冬到来的时候,
蝉跑到邻居蚂蚁家去讨吃
的。
这乞
丐不受欢迎,
得到的是一个令
人心碎的回答;
而这正是这个昆虫出名的主要原因。
那两行短<
/p>
短的答话粗俗而粗鲁:
你过去唱歌的呀!我很高兴。
那么,你现在就跳舞去吧!
p>
这两句话给昆虫带来的名声,
远远超过了蝉高超的演奏技巧。
它钻进儿童的心灵角落里,
再也不会出来了。
蝉生长在有油橄榄树的地区,
大多数
人都没听过蝉的歌声;
可它在蚂蚁面前那副沮丧样
儿却老少皆知
。
名声就是这么来的!
一个严重违背道德和自然史的传说,
p>
一个大可非议的传
说,一个只适合奶妈讲述的小故事,居然就这样造
出了名声。而这名声,就像小拇指〔小拇
指:
和后面的
“小红帽”
都是法国童话故事作家佩罗的童话中的人物,
收在
《鹅妈妈的故事》
中。
〕
的靴子和小红帽的饼一样,顽固地支配着岁月留下的破碎记忆。
儿童是恋旧的人。
习惯和传统一旦保
存到他们记忆的档案中,
就会变得难以摧毁。
蝉这
么出名,
应归功于儿童。
他们在一开始试着背书时,
就结结巴巴地背诵蝉的不幸。
有了儿童,
寓言中那些粗浅无聊的奇谈怪论就会保存下来。
说什么蝉永远会在寒冷的冬天挨饿,<
/p>
尽管冬
天没有蝉;
蝉永远会求人施舍几粒
麦粒,
尽管这食物根本不适合它娇弱的吸管;
蝉还会乞讨
苍蝇和小蚯蚓,尽管它从来不吃苍蝇和小蚯蚓。
这种荒唐的错误,究竟责任在谁?拉·封丹。
虽然他的大多数寓言观察细致入微,
令我
们着迷,但在
蝉这件事上他却考虑欠周。他寓言里的前几个主角,如狐狸、狼、猫、山羊、
乌鸦、老鼠
、黄鼠狼,还有很多别的动物,他都非常了解,因此他描述起来准确细腻、饶有
趣味。<
/p>
这些都是他熟悉的动物,
是他的邻居和常客。
它们的集体生活和私生活都发生在他的
眼皮下;但是,在兔子雅诺〔兔子雅诺:拉·
封丹寓言中的主人公。
〕蹦跳的地方,蝉是个
外乡人;拉·封丹
从来没听到过它的歌声,也从来没见过它的身影。他心目中这个著名的歌
手肯定是蝈蝈儿
。
格兰维尔
〔格兰维尔
(1803
—
1847)<
/p>
:
法国画家,
画风怪诞,
富于想像。
为拉·
封丹的
《寓
言集》配过插图。
〕绘制的插图,那狡黠刁钻的铅笔线条与这著
名的寓言可谓相得益彰;但
他犯了同样的错误。
在他的插图里,
蚂蚁穿得像个勤劳的主妇,站在门槛上,身旁是大袋大
袋的麦粒
;乞食者伸着脚,哦,对不起,伸着手;蚂蚁不屑地扭转身去。头戴
18
世纪宽边
女帽,
胳膊下夹着吉他,
裙摆被北风吹得贴在腿肚子上。
这就是这个角色的模样,
而
这完全
是蝈蝈儿的形象。和拉·
封丹一样,
格兰维尔也不知道蝉的真正模样,
倒是出色地再现了那
个普
遍的错误。
拉·<
/p>
封丹这个浅薄的小故事,
不过是拾另一个寓言家的牙慧而已。
p>
描写蝉遭受蚂蚁的冷
遇的传说,
如同利己主
义,也就是如同我们的世界一样历史悠久。
古代雅典的孩子们,
背着
装满无花果和油橄榄的草编筐去上学,
就已经把它当作背诵
的课文在口里嘟囔着了:
“冬天,
蚂蚁们把受潮的粮食放到太阳
下晒干。
突然一只饥饿的蝉来乞讨,
它请求给几粒粮食。
吝啬
的收藏家回答说:
‘夏天你在唱歌,那冬
天你就跳舞吧。
’
”这情节枯燥了点儿,而且有悖常
理;可这正是拉·封丹寓言的主题。
p>
但是,
这个寓言是出自希腊,一个盛产油橄榄和蝉的国家呀。
那么,伊索真的如传说那
样是这寓言的作者吗?我很怀疑。不过,没什
么关系。作者是希腊人,是蝉的老乡,那他应
该对蝉有充分的了解。
即使在我们村里也没有那么少见识的农民,
会不知道冬天是绝对没有
蝉的。临近寒冬,需要给橄榄树培土。这时节,那些经常翻弄土地的人,都会认得铲子挖掘
出来的蝉的最初形态──幼虫;
他在路边无数次看到过这种幼虫,
知道到了夏天,
它是怎样
从自己挖的圆井洞里钻出
地面,
又怎样挂在细树枝上,
从背中间裂开,
< br>把比硬羊皮纸还要干
的外壳蜕去,变成由浅草绿色很快转成褐色的蝉的。
那么,阿提喀〔阿提喀:希腊半岛
,雅典位于此半岛上。
〕的农夫也不会是傻瓜;连最
缺乏观察力
的人都不可能错过的,
他当然也会注意到;
他也知道我那土气的
邻居很清楚的事
儿。那么,创作这个寓言的文人,不管他是谁,都有最好的条件了解那些
事情。那么他故事
里的谬误是从何而来呢?
古希腊的寓言家比拉·
封丹更不可原
谅,
他只讲述书本上的蝉,
而不去询问就在他身边
像锣钹〔钹(
b
ō)
:一种
打击乐器。
〕一样喧嚣的蝉;他不关心现实,只因循传统。他只是一
个陈年旧事的应声虫,
复述从可敬的文明源头印度传来的故事。
印度人用笔描述的主题是展
示没有远见的生活会导致怎样的苦难;可是古希腊寓言家
似乎并没有真正搞懂故事的主旨,
还以为自己运用的这个小小的场景,
< br>比起昆虫的谈话更接近真实。
印度人是动物们伟大的朋
友
,不会出现这样的误会。这一切似乎都表明:最初寓言的主角并不是我们的蝉,
而很可能
是另一种动物,正如人们想像的是一只昆虫,它的习性恰好与寓言中的昆虫非常符合。<
/p>
这个古老的故事,
曾在很多个世纪里引起了印度河两岸哲人的深思,
也让那儿的孩子们
得到了乐趣。
它也许和历史上某个家长第一次提出厉行节约一样年代久远。
这个故事从上一
代的记忆中传到下一代的心里,
有的还保持原有风貌,
有的就传得走了样儿;
而进口到
希腊
的时候,故事已流传得不是那味儿了。就像所有的传说一样,
为了适应当时当地的情况,细
节已被岁月的流水磨损。
希腊人在乡间见不到印度人说的那种昆虫,
< br>就随随便便地把蝉给放了进去,
就像在
“现
代雅典”巴黎一样,蝈蝈儿代替了蝉。坏名声就这样形成了,错误刻进了孩子们的记忆中,
再也抹不去。从此,谬误压倒了真实。
p>
还是设法给这个被寓言诋毁的歌唱家平反吧。
确实,
它是个讨厌的邻居,
我得毫不迟疑
地承认。每年夏天,
它们被我门前两棵高大葱郁的法国梧桐吸引,
数以百计地前来安
家;它
们从早到晚地不停地鼓噪,
敲打着我的耳膜。
在这震耳欲聋的奏鸣曲中,
我根本不可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