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与阴阳五行及堪舆学说
-
古建筑与阴阳五行及堪舆学说
兰溪市博物馆
陈
星
p>
中国的古建筑,源远流长。从河姆渡木榫结构房屋开始,已有七
千年
以上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血脉相承。中国的古建筑,历
来以木骨架结构为主,<
/p>
又兼地处东亚大陆,
气候复杂,
不得不与
飓风、
沙暴、洪水、寒流作斗争,其中火患又是建筑毁灭的重大因素,古代
由于科学不发达、
人们认为这些都是由冥冥之中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主
宰的,与建筑的定位、朝向等等密切相关,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
逐渐
发展成为一门专门讲究阴阳风水的堪舆学,
几乎与中国的古建筑
相终始。
堪舆一语,
据东汉许慎注:
“堪,
天道也;
舆,
< br>地道也。
”
张晏说:
“堪舆,天
地总名也。
”引申为阴阳风水。堪舆学的起源很早。中国
位于北
温带,
为了取暖,
居室最理想的朝向应是朝南。
《周礼》
说:
“唯
王建国,辨
方正位。
”
“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以天下土地
p>
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辩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
原隰之名物。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
正日景以求地中。
”
《周礼·
考工记》
“置
槷(标准)以悬,视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夜考
之极星,以正朝夕。
p>
”
《诗经·
豳风
七月》
:
“塞向瑾户”
,向是朝北的<
/p>
窗,户是朝南的。
《诗经·大雅·绵》说古公
颤
父,率周人迁岐,
“爰
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是说卜龟得兆,然后筑室。至公刘
迁豳,公刘乃“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源泉,度其隰原,度其夕
阳,
于豳斯馆,止基乃理。
”意思是说公刘测日影以定方向,观察山
1
冈的南北和水源,才筑室于豳。这可以视为堪舆学的滥觞。
至战国时
代,出现了七雄并争,竞相高以奢丽,楚筑章华于前,赵筑丛台于后
的大兴土木的局面,同时由于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应用到建筑上,
就发展
成为堪舆学。
《史记·历书》
:
“是时
独有邹衍,明于五德之传,
而散消息之分,
以显诸侯。
”
《封禅书》
:
“自齐
威、
宣之时,
邹子之徒,
论著五终始五
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秦始皇
自以为得
水德之瑞,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
《史
记·
日者列传》说:
“孝武帝时聚会占家问之,某日可取妇乎?五行
家曰可,
堪舆家曰不可。
”
可见西汉时
已有堪舆家这一名目。
《汉书·
艺
文志
》载有《堪舆金匮》十四卷、
《宫宅地形》二十卷,阴阳二十一
家三百六十九篇,
并介绍说:
“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
室舍,
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
”从战国
时燕人邹衍开始,经汉代司马季主、严君平、晋代郭璞等人的添加附
会,至隋唐时的袁天纲、李淳风,堪舆学发展到登峰造极。堪舆学与
周代
的礼制结合起来,
成为古代建筑设计上的一种出发点,
举凡城市
、
宫殿、陵墓、寺观、民居的定位形制及色彩装饰,无不贯彻了阴阳五
< br>行和堪舆学的种种原理。要研究欣赏中国建筑艺术,就不能不对堪舆
学有所了解。
一、城市设计
都城是帝王子孙的万世基业,在风水的选择上,尤其慎重。
《周
礼》
:
“唯王建国,辨方正位。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
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
右社,面朝后市。
”这就奠定了中国历代都
城的格局。明代的北
京城,布置了一条长达八公里的中轴线,堪称世
2
界城市设计中最壮丽的作品。
《诗经·定之方中》
:
“定之方中,揆之
以日。
”注云:
“定,营室也。方中,昏正四方也。以知东西南北。
”
是说以营室星和日影来确定正南。据《史记》记载,武王灭纣,
“定
p>
天保,
依天室,
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
p>
”
及成王时,
“使召公复营洛邑,
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
四方
入贡道里均。
”秦文公时,至
氵
开
p>
渭之会,曰:
“昔周邑我先秦嬴
于此,后卒获为诸侯。
”乃卜居之,
占曰吉,即营邑之。至秦德公既
立,
“卜居于雍,
后子孙饮马于河,
遂都雍。
磉狗邑四门,
以御蛊灾。
”
汉代的长安城,南北两边都是不规则
的折线,北城作南斗形,南城作
北斗形,号称斗城,除了与河流的流向配合外,显然有风
水之说的因
素在内。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唐朝和清朝以外,每一个新朝建立,都
要毁灭前代的都城,这几乎成了一个惯例,其原因就在于要破坏前代
的所
谓“王气”
。最典型的是明军攻破元大都时,毁灭了当时世界上
最壮丽的“汗八里城”
。到明成祖营建北京时,还在元大都宫殿的遗
址上用挖护城河的泥造了一座景山,以镇压元人的“王气”
。在城门
的命名上,也同样体现了阴阳风水的学说,如唐长安的宫城,北为玄
武门,南为
朱雀门,东为春明门,西为金光门。
就一般的中小城市的选址
来讲,
也是非常讲究的。
以浙江兰溪古
城为例,据《光绪兰溪县志·形胜》记载:
“兰溪由金华玉壶山翔舞
起伏,直走大河之滨,融结为县治,后枕层峦,前挹九峰,西北则寿
昌。
建德诸山排衙列乾,
周回环拱,
兰阴一山,
屹立横亘,
近如屏障,
衢、婺两港皆数百里奔
流至此,汇成巨渊,水陆通途,南出闽广,北
入吴会,故形胜甲浙东。
< br>”从实际来看,
兰溪古城位于三江之汇,挂
3
p>
榜山(即大云山)
,青龙山(即金钟岭)回环左右,山河襟抱,正是
综合了堪舆学上的飞龙饮水、金凤归巢之形。城以海拔
1300
余米的
金华山主峰大盘山为祖山,以金台尖为来龙,具山林川谷
之美,层峦
朝拱,气象尊崇。城内又以天福山作为来龙的结穴,实际上起到一种
内聚中心的作用。同时地势高敞,有利于防洪。兰溪于唐咸亨五年建
县,
为衢、婺之门户,杭严之屏蔽,地理位置颇为重要。
在沿江一
带远眺,则有兰荫山如锦屏,如笔架,如卧龙,隔江相
对,
有浮
桥可渡,
正符合风水学上案山的要求。
城东大云山原有能仁,<
/p>
同仁二塔,溪西排岭有辅仁塔,乘舟溯江而上,首先映入眼中的是三
塔。最有特色的是横贯全城的官塘。官塘实乃一条小河,引后山溪之
水从城北水阙门入
城,经今人民路一带,从城南出城注入荷花塘,河
上架着思亲、庆成等大小七八座桥梁,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沿河又
有官井亭,阁老亭等亭阁庙观点缀期间,真是典型的“水巷
水桥多,
人家尽枕河”
、
“岸上垂扬水
上楼”的江南风光。按风水学说,北水南
流,
能给城市带来巨大
的财富,实际上当时箬篷小船可直接驶入商家
作坊门口作交易,益于古城工商业的繁盛。
二、帝王的居室和宗庙
宫殿的建筑几乎与都城同时。
同样离不开堪舆学。
帝王迷信堪舆
的,代不乏人。
《史记·封禅书》记载:
“秦献公时,栎阳雨金,秦献
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而祀白帝。
p>
”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
秦始皇时代候星气者至三百人,
“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更名为
信宫为极庙,象天极。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
小
,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作朝
4
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为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
丈,上可
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
之颠以为阁。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
营室也
。
”
《史记》
说:
“秦每破诸侯,
写放其宫室,
作之咸阳北阪上。
”
很可能是拆迁重建了六国的宫殿,
其用意显然是
为了把六国的王气集
中到咸阳来。
汉
高祖七年,萧何依龙首山作未央宫,
“壮丽以重威。
”文帝时,
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上,
言
“长安东北
有神气,
成五采,
若人冠冕焉。
东北神
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天瑞下,宜立祠上帝,以合符应。
於是作渭阳五帝庙,同宇,
帝一殿。面各五门,各如其帝色。
”武帝
时,听方士公孙卿君言
,作柏梁台、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又作通
天茎台,取甘露玉屑服食,以为可得长生。
又听了公孙卿“仙人好楼
居”的话,在长安大兴楼观,出土的汉代陶阁楼,模型很多,有
三至
四层的,可见当时造楼风气之盛。其后柏梁灾,有人曰:
“
越俗有火
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
”於是作建章宫,度为
千门万户。前
殿度高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其西则唐中,数十里虎圈。
其北治大池,
渐台高二十余丈,
命曰太液池,
中有蓬莱、
方丈、
瀛洲、
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其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乃立神
明台、井
干楼,度五十丈,辇道相属焉。其后武帝东巡,以迎仙人。
武帝乃作五城十二楼于海上,
命曰迎年。济南人公王带上黄帝时明堂
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
,以茅盖,通水,圈宫垣为复道,上有楼,
以西南入,命曰昆仑。于是武帝命作明堂于汶
上。据《礼图》记载:
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作明堂,上圆下方,十二堂法日辰,九
室
5
法九州。室八窗,八九七十二
,法一时之王,室有十二户,法阴阳之
数。又据《白虎通》
:<
/p>
“天子立辟雍,辟者象璧,圆法天,雍之以水,
象教化流行。
p>
”这种形制一直影响到明清天坛祈年殿皇穹宇和国子监
内辟雍的设计
。
古人正都邑、立室家,未有不择地者。再如宋哲宗“素精测
验,
常置《已己占》在侧。士木华侈,靡费金宝,何可计数,中殿宇用金
箔一十六万余片。
”
《履园丛话》
:初宋徽宗未有子嗣,听方士刘混康
言,东城东北形势增高,富有多福多寿之祥。政
和七年,遂命户部侍
郎孟揆,于上清宝录宫之东筑为山林,象曰万岁山,周十余里。求天
下奇花异木,太湖灵璧、珍禽异兽以进,号花石纲,飞楼繁阁,瑶岛
琼台,雄奇壮丽于斯为极。在国之艮方,号艮岳。
三、在地方和民间的影响
由于历代帝
王的提倡,上行下效,影响到地方和民间,凡官衙、
寺观、学宫,王公府弟及民间村落、
住宅,无不讲究风水。早期最明
显的是毫无例外地布置一条中轴线,
如学宫,
中轴线上依次为棂星门,
庙门、大成展、明伦堂、
尊经阁等。儒家著作就有这方面的记述,如
《礼记》
:
“南向北向,西方为上。
”
《尔雅》
:
“西南隅谓之奥,尊长之
处也。
不西益,
难动摇之尔,
”
《风
俗通》
:
“宅不西益,
俗说西者为上。
上益宅者,妨家长也。
”
《论衡·四纬
》
:
“俗有大讳四,曰讳西益宅。
西益
室谓之不祥,
不祥必有死亡”
。
《左传
》
:
“鲁哀公欲西益宅,史争
不祥。<
/p>
”
《涧时》
:
“
世俗起土兴功,岁月有所食,所食之地必有死者。
”
《诸术》<
/p>
:
“阁室术曰:商家门不宜南向,徵家门不宜北向。
”
“坎宅巽
门”之类的术语,在古籍中比比皆是,至
于一般的堪舆书中,这一类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