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居
-
四川民居
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
不大,雨水较多。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
居的主要形式。阁楼亦成了贮藏
隔热之处。
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四合院
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而且宅出檐及悬山
挑出很大,也可防止夹泥墙或木板墙、桩土墙遭雨水冲刷。
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这里的
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拘成法。常常
在同一住宅中,地平有数个
等高线。住宅基地的退台有横向、有纵向,造成屋顶高低的配合。加上
屋檐一般不高,绿
影婆娑,润泽可悦,使人感到温适而明快。重庆及川东山区的民居不注重朝向,
依山崖而
建,吊脚楼伸出很大,有的层层出挑,气魄宏大,雄伟异常。
关于四川民居,一方水土必然形成一方特色。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第五章把四<
/p>
川
与云南<
/p>
进行比较,认为四川民居的风格是:
(1)
楼房小而多用平房人字坡顶,
城内瓦房不用筒瓦,
只用板瓦,
并常用雄大的挑山
(
即悬山
)
,
以防雨水淋湿墙壁;
(2)
天井较云南及长江
中下游为大
;
(3)
因四川多竹,
所以常用土墙。
(4)
乡间用竹架草房及土墙也很多。
(5)
平面
布置仍是一颗印制度。四
川的平房天井
大,显得安定稳重,墙壁多白灰夹泥墙或板屋,屋顶
挑出大悬山,显得雄伟而轻快。屋顶相交作出
各种各样的衔
接方法,使房屋风趣而不呆板。
二、宅院风格及其他
古代川渝的民居,我们很难看到一、二千年前的建筑了。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文献,加之图画、雕
p>
刻等清楚地了解其结构和风格。考古发现大批汉代画像砖瓦,在四川德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
有雕
刻的住宅庭院。其布局是:以栅栏为大门,分为左右两部分,左部分门内有
前后两个大院,以回廊
连接。前院养有家禽。
后院有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悬山式房屋。这是接待来客的地方。右部分也分为
前后两院,前
院是厨房、水井、晒衣的场所,后院有个
3
层高
的塔楼,底层有梯,中层有房,上层
可了望。据推测
,这个庭院就应是有一定地位的官人或
贵族的住宅。
川渝民居受地形制约而形成独自的风格。由于盆地湿热,民居必须出檐以挡雨,又必须敞
开门
窗而使空气流通。由于山地较多,民居建在山坡,横
向并列,不宜纵深发展,因地制宜,不拘方向。
以务实为特色。
川渝有丰富的建材资源,街道或天井以大青石铺盖。木材很多
,以熟桐油刷在表面以防腐
。遍
地是竹子,常以竹代木。
川渝民居流行穿斗式木架构,以柱承檩椽,很少用梁。柱密,
柱间穿插枋木。这样,可以
使较
小的
木材发挥作用,不必到深山老林砍粗树。
< br>川渝西部古称
“
蜀
”
,蜀地是个大盆地,盆地中间的成都平原以农耕为主。人们的生活习
p>
惯与江
汉平原、太湖平原的情况大致相同。大户人家的民居讲究中轴
线,大门开在中轴线上,俗称龙门。
进了大门有二门,二门之后是正厅,正厅之后是祖堂
,祖堂之后是后房,后房之后有花园。大门口
常有人围在一起滔滔不绝地谈天说地,俗称
“
摆龙门阵
”
。
一般民居都有天井,采用四水归
堂的形式。一院为一进,有的民居有五进七进。
房屋墙垣必得有进出之处,这就需要门。古代的人在门两旁挂桃板作春贴,表示一种良好< p>
的祈
愿。
《茅亭客话》
说:
“
蜀主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绘桃符一对,俾题
‘
元亨利贞
’
四字,此为
桃符题字
之始。
”
《宋史
·
西蜀世家》说:
“
蜀主昶
末年,学士辛寅撰词以其非上,自命笔题云:
‘
新年纳余庆,<
/p>
嘉节号长春。
’”
这些说明川渝很早就有
了贴春联的习俗。
川渝居民,有许
多是湖北、陕西等地的人迁来修建的。
《南溪县志》卷二记载明末战乱,
对社
会摧残严重,清初逐渐恢复。
< br>“
当时,故家旧族百无一存,人迹几绝,有同草昧。民人多习楼居,夜
偶不慎便为兽噬。二十年后楚粤闽赣之民纷来占插标地掘垦。
”
卷四谈民居建筑形式说:
“
住者多随
田散居,背高临下,其始犹村堡制也。说者谓明末乱后,侨民占插始更今制,意或然与
?
古时庐舍有
制,
下不得僭上
,
僭者有罪。
明制庐舍不过三间五架,
不许用斗拱,
饰彩色,
不许造九五间数
房屋,
嗣变通架多而间少不在禁限。清制士庶人惟
用油漆,逾制者罪之。故旧时庐舍至五进而止,数多三
间,乡居或为五七间
一列式,中产以
上为三合式。三合式者中为堂,两翼卧室庖氵
鬲而下旁向为廊
庑者也,下周以厅屋则为四合式。有土筑、有木建、有砖砌。土筑者饰垩
,
木建者饰油漆,土筑者
多用草覆。
……
民国以来营建无制,筑屋者喜楼居较为高敞,间有用
砖柱水泥模仿西式者,以今较
昔,大概屋较
高,窗较低,室较明
梁柱较小,雕文少而已。
”
这段文字把川渝农耕地区明代以来的
民居变迁描述了一个大概,为我们了
解当地的民居提
供了资料。
四川犍为县有个罗城镇,
镇里的民居
布局很有特色,
即:
俯视如同一条起航的船。
< br>镇子坐
落
在铁山北麓,镇周围
无溪河,人们靠雨水生活,期望用船形布局引来充沛的雨水。也有人说,
这里的地形是两
头小,中间大,老百姓自然地建成了船形镇。只见街两头的房屋两端互相接拢,
由两端向
中间不断扩开,
中间的古楼处宽达
20
米。
两侧的房屋如船舷,
古楼如中仓,
街头的“灵
官庙”如舵叶,大山起伏、植被苍翠如同大海。街面以青石板铺地,房屋多是
前店后宅,覆以
青瓦。街两侧有长
200
多米、宽约
5
米的“凉厅子”,穿逗木结构。四方的乡民来此
赶集,节
日在此耍狮子,玩龙灯,踩高跷。罗城镇的建筑风格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注意
p>
。西南建筑设计院
按照罗城镇的样式在澳
大利亚墨尔本以西
24
公里处设计了一处“中国城旅游中心”。
川渝的建筑材料很多,
竹林丰富,
也有花岗岩、
青石。
川渝以汉族为主,
盆地边缘住有苗
、
< br>羌、回、藏、彝等族。四川民居有多种形式,汉族人有院落式房屋,少数民族有碉房、干阑、
帐篷等。《蜀中广记·风俗记》记载川西北的乡民“叠石为巢以居,如浮图数重,门内以梯上
下,货藏于上,人居其中,畜囿于下,高二三丈者谓之鸡笼,十余丈者谓之碉,亦有
板屋土屋
者,自汶川以东皆有屋宇不立碉巢。”可
见,即使在以碉房为主的西北也有板屋、土屋。
古代川渝的
山区曾流行石碉房。《后汉书》记载汉代“元鼎六年
(
公元前<
/p>
111
年
)
以为
汶山
郡……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
”汶山郡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北
。
四川的茂汶、
汶川、
松县等居住着羌族
。
他们把平顶碉房称为“邛笼”,
当地的工匠有丰
富
的建筑经验,建房不需要绘图和吊线,用乱石为
料,以泥土为粘合剂,把房子砌得坚固而平整。
有的村寨砌了高达数十米的碉楼,用为了
望台。许多房顶都有一块乳白色石英石,居民把它
作为天神。<
/p>
据孙旭军等编的
《四川民俗大观》
p>
介绍:
四川藏区藏房常见的有四种:
一是“
孙根卡”,
意
即狮子口,房屋楼顶有
缺口,凹形。缺口实是一个平台。二是“洛本卡”,意为直尺,房形如
直尺。直尺的内角
向阳。三是“降桶卡”,意即打茶桶,天井式建筑,窗户在内壁上开设,沿
边有长廊。四
是“贡贡”,意为方木箱,方形平顶如箱,向阳开窗。有的藏房以原木
对剖,一
根根垒起,内平外凸,
12
< br>根半为一层。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汉、藏杂居,房屋的样式多。
清代时,头人
居住的寨子称为官寨
,礼佛场所称为转经楼。民间盖房,先砌
石作墙,然后架木
为梁,再以杂木横搭,盖土于其上,筑之极坚,不怕倾盆大雨。还有一
些碉楼,用乱石砌成,
远望如水裂纹,整齐如刀削。上楼用的阶梯,是以独木截成锯形,
凹处仅容半足,村民负重上
下如飞。《金川锁记》记载
:“碉楼如小城,下大巅细,有高至三、四十丈者,中有数十层,
每层
四方各有方孔,可施枪炮。家各有之,特高低不一耳,顶上四围遍竖杂色布旗,旗各印佛
经,以多为贵。”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寨民靠山建房,不用瓦,内无楹础,仅横施椽木,上栈
以板,覆盖土
,略倾斜,使雨水不停蓄。房屋的下层置牛
马,中层为灶房,贮粮食,设经楼。
房顶为场圃。从房顶可
望四
方,亦可防范外来的劫掠者。
四川忠县境内,
在长江北岸有石宝寨,
这是明代万历年间修建的古寨,
它的基址是在一座
四
壁如削的孤山上
,寨门朝南,砖石结构,有“五龙捧圣”等浮雕。寨身是
12
层
塔形亭阁,依山
顺势,扶壁直达山顶。寨顶有古刹,平坦。寨子四周有林木。这里一直是
宗族居住,环
境既险
要又优美。
古代四川流行干阑。
《魏书》
卷一百一记载:
“僚者,
盖南蛮之别种。
自汉中达于邛笮川
p>
洞
之间,所在皆有,各类甚多,散居山谷
。略无氏族之别……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
干阑大小,随其家中之数。”
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村寨的房屋有个明显的特点,
即:
房顶无瓦,
盖的是木板。
房屋大多
是
双斜面屋顶,盖以<
/p>
6
尺长的木板,木板层层相压,盖住缝隙,不用钉子。之所以这样
盖房,是
因为木材多,木板盖顶冬暖夏凉。
彝族人盖房,
放弃平地,
选择山坡。
< br>一户一屋,
一列三间,
中间有厅,
厅左侧有火塘,
火
塘
用石块架锅,烘烤食物。塘火终年不熄,严禁脚踏火塘。客人来到家中,不得随便坐座,主人
和客人的座位有严格讲究。厅左是主人的内室,外人不得随便进入,右边放杂物。室内的窗子
p>
小,或无窗。有的房屋有围墙。
在成都
十二桥发现一处商代遗址,其建筑墙体及屋顶用竹篾绑扎成方格网状及榫卯结合,
有木桩为基础,据有关专家推测这是干阑式建筑。
20
世纪,
民居的样式有些变化,
但仍很简陋。
四川绵阳地区的
《安阳志》
(
民国二十七年
石
p>
印本
)
记载民国时的居住情况:“安县居四
山之中,在昔木料价廉,且随地可以烧瓦,故以片瓦
盖房。但向时屋舍矮小,近则形式一
变,有因屋起楼者。城内皆瓦房,而城外草房亦
有之,平
p>
均比较,不过百分之四、五。此外,场镇如东乡之黄土场、花街场、界牌场内尽瓦房;场头、
场尾、场后房,唯一贫民小贸自搭草房以居。自民国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年间
,土
匪焚掠后,场中亦搭草房,至今尚未恢复原状,亦可见民力之薄矣。”
三、成都等地的名宅
(
一
)
名人故居
成都是我国西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传说公元前
p>
4
世纪前,蜀王开明氏
的
后代迁到此地,始建成都。其后,
名人辈出。汉代司马相如、扬雄、严君平;蜀汉诸葛
亮;
晋代左思;唐代李白、杜甫、
白居易、刘禹锡、玄奘;宋代苏轼、陆游、范成大;现代郭沫
若、巴金等都在成都游历或居住过。因此,成都有多处名人旧居。成都市内的君平街道以
西
汉
隐士严遵
(
字君平
)
在此居住而得名。严遵一生不愿当官,闭门读《老子》,著《道德真经
指归》。成都的状元街,因明代宰相杨廷和曾在此居住,他的儿子杨升
庵
24
岁时中了举
人。
成都市双流县的黄龙溪古镇保
存了许多清代建筑,街面用整齐的石板铺成,民俗特色很浓。
李白故居
在四川江油县青莲场。唐
代诗人李白自幼随父迁居于此,博览群书,吟诗作赋,唐开元
十
三年
(<
/p>
公元
725
年
)
外出远游。故居是清代建筑,殿宇四重,有陇西院、粉竹楼、太
白祠、
李
白衣冠墓。
三苏故居
在四川眉山城内。宋代文
学家苏洵、苏轼、苏辙居住于此。史载三苏是唐代武则天时宰
相
苏味道的后人,苏味道贬官为眉山
刺史,遂落藉于眉山。明代建有三苏祠,其后屡有扩
建,
建有抱月亭、云屿楼、披风楼
。祠内供奉着三苏塑像,陈列着三苏全集,殿后有启贤堂,堂
后有木假山堂,庭院西边有苏洵的洗砚处——瑞莲池,池上有百坡亭。
郭沫若故居
在四川乐山市东
35
公里的沙湾场正街。故居是一座三进中式木结构小四合院,背靠绥
山,
前
望沫水。郭沫若出生在第一院的左侧房间,后院有一间厅房称为“绥山馆”,郭沫
若四岁
半时在此受启蒙教育,中院
有郭沫若当年结婚的新房。郭沫若早年在此写了《村居即景》
等
作品。
朱德故居
在重庆仪陇县城东
36
公里的马鞍场效。
1886
年,朱德迁到琳琅山下的大湾居住,
后来在药
铺垭私塾读书。
1982
年,在此建成故居纪念馆。
(
二
)
豪门大宅
四川民宅,刘致平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作过调查,试举几例:
陈举人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