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 ▏成都街巷的来龙去脉,记得收藏

玛丽莲梦兔
928次浏览
2021年02月23日 14: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3日发(作者:组装变形金刚)


城市历史



▏成都街巷的来龙去脉,记得收藏。








府河上的捕鱼人成都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街巷极多,除 街、道、巷、路、桥等以外,还有以里、坝、


村、沟、湾、道、坊、池、堰、碾、山、口 、庙、坡等命名


的街道地名。



随着城 市建设及改造,原有的街巷名称变动很大,许多还永


远的消失了,成了老成都人的一抹记 忆。



我始终认为,一座城市应该保留自己的文化符号,这个作 为


城市管理者来说是不可推诿的责任,否则就不配来成都充当


管 理者的角色。



这几十年间,成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也无可


否认,许多像古皇城这样的历史建筑也遭到人为损毁,这不

< br>能不说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践踏。痛哉!惜哉!成都是一座


有文化的城市,许多的 街巷名称里都蕴藏着过去的历史沿革,


古迹名胜,人文地理,风尚传说。可以说,每一个 名称都是


成都文化的缩影。



现在就来摆摆成都街巷的龙门阵。




成都号称蓉城,有一条街道叫芙蓉街,后来街道依然,名称


不见 了,改叫陕西街了。芙蓉街不见了,而芙蓉巷还在,临


近光荣小区,目前所有的地图上与 地名录上都没有显示,只


能靠双脚去寻,


很短,


只有


3


个门牌号码,


有二三十 公尺长。




群星路、星汉路、星河路 、星科路、星辰路、星月街


......


成都多文人,富憧憬,星光闪闪的街道让人感觉很美。



一 心桥(一号桥)


、二仙桥(二号桥)


、三道堰(三官堂)



四道街(驷马桥)


、五世同堂街(五桂桥)


、琉璃场、七道堰


街、八里庄、九眼桥(九里堤)


、十里店、十二桥、百花街


(百卉路、百寿路)


、千 祥街、万年场。用数字来命名,念


起来是不是朗朗上口?



水津街,津,本指渡口,因这里是锦江与府河汇合之处,也


是渡口, 故称水津。



顺城街,因明代蜀王府俗称它为“皇城”。这些街 道,是顺着


蜀王府的萧墙建成的,萧墙清代就已经没有了,现在是按照

< br>从前的方位称呼在东的称东顺城街,在西的称西顺城街。




城根街,根是基脚的意思。因为这是过去满城的墙基,所以< /p>


称为城根。在东的称东城根街,在西的称西城根街。


< p>
西城角巷,


城角,


是城墙转弯的地方。

< p>
靠西城角边上门街道,


称为西城角边街。




西月城街,


月城,

< br>即月牙城,


是城外的一个月牙形的城墙


(出


兵的时候,


先将官兵山城内开出,


出完以后,


即将内城关了,


再开月城的城门,以防敌人袭击)

。以前城垣皆有月城,成


都亦如此。月城又称“拥门”,或瓮门。

< br>



东门街因它是满城的东方。满城,俗呼“少城”,当 时它的大


东门叫“迎祥门”,小东门叫“受福门”。


今天的东门 街,


是满城


大东门所在的地方,小东门在祠堂街东口。




小南街是满城的南门,当时南门的正式名称叫“通阜门”。




小北街是满城的北门,当时北门的正式名称叫“延康门”。




西大街(口)是满城的西门,也是大城的西门,当时的正式< /p>


名称叫“清远门”。




北东街因它位于北大街之东得名。




东、西御街



在明代蜀王府萧墙东垣外 ,是由北西南之御道


两边的街道。在东的为东御街,在西的为西御街。

< br>


御河沿


街,因沿御河得名,现按方位分为东西两段。< /p>




东、西丁字街



因街形如丁字得名,并有横街一条。




西府街,


因它位于正府街之西得名。


现 按方位分为南北两段。




半边桥街,


大城、


满城的区域划分。


以桥心为界,


各占一半,


故名。在清代,桥上还有棚栅式的建筑,并有人把守 ,现桥


已不存。



下河坝街,原系河边 荒地,民国初年,逐渐形成


街道。解放前为木材商人堆集木料的地方,因它位于北门大< /p>


桥的府河下游,故得名。



督院街,是因 为总督例挂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等头衔。


这些职务,是属于部院大臣的等级,所以 总督的衙署,就称


为督院。



东、南府 街,在盐道街东头,曾设四川总督行署。在署府之


东曰东府街,在南曰南府街。



藩署街,因清代布政司衙门设此得名,布政便称藩台(从二

< p>
品)


。藩库街,因是布政司衙门的库房所在地得名。




布后街,因在布政司衙门的背后得名。




提督街,因清代提督衙门设此得名(衙门所在地即劳动人民< /p>


文化宫,现已拆除)


。盐道街,因是清代盐茶道衙门的所在


地得名。


它主管四川的盐、


茶业务。


其他的省份,


只管盐业,


称为盐法道(设有盐运 使的,就不再没盐法道)





学道街,


是因清代学道衙门设此得名。


清初各 省都有督学道,


后又改称提学道。提学是提督学政的意思。道是道员(正四


品)


,是清代各省主管教育、考试的官员。




帘官公所街,因是清代帘官的住地得名。清代乡试时,从知< /p>


县中间挑选一部份出来担任帘官。阅卷的称内帘官,管理考


场事务 的称外帘官。他们来到省上时,或出场以后,都住在


这里,门口要垂帘,表示与外界隔绝 ,以免发生弊端,所以


这条街就称为帘官公所街。




前卫街,因明代的卫署设此得名。明代卫署有前、后、左、< /p>


巾、右之分,这里是前卫署。




总府街,


因明代都指挥使衙署设此得名。


都指 挥使称“阃司”、


所称“总府”故名。


(按照明代都指挥使,与 布政使,按察使均


为全省高级官员,其后才在都指挥使上设总兵,明末和清代

< p>
又在总兵之上再设提督,


都指挥使的权力,


就大大 地缩小了。




指挥街,


明初设古成都卫指挥一官,


因其衙署设此得名。< /p>


“卫”


的等级,相当于县,由军官兼管民政事务。




正府街,因清代成都府的知府衙门设此得名。




学署街,因清代教谕署设此得名。教谕称学官(正八品)



学署即学官的署衙之意。




马道街,在城东、南、北,原有六条马道,供马队走马练习< /p>


之用。


现在的马道街,


原名平安桥南街,


靠近城中西华门处。


这条街乃进出少城必经之

< br>


地,故名马道。辛亥革命后,城


市人口增加,扩建为街 道,取名马道街。清代每三年举行一


次乡试时,各县武生到省城赶考,也在这里骑马、射 箭、举


石、盘刀,总会吸引很多人赶来观看,热闹非常。走马街,


街的拐弯处是清化都督衙门,城北、城西官员上院的马队在


此街停下,


官员进见都督后,


徒步回来在此上马,


因而得名。


城守街,清制省城治安警卫事宜由游击办理。游击在武官品


位中,高 于都司。



所辖兵丁,白日在街巡逻,夜晚守护城


门,类似武装警察,职权甚大,可以入民宅搜捕罪人。游击


衙门又叫城防守御 衙门



(省图书馆后门位置)



街弈因此得


名。


东、西马棚街:在少城内。原系满、蒙骑兵养马之处。


棚为篾棚,高大宽敞,无一住 户。现在街房,均是辛亥革命


后陆续修建的。



较场坝街、


点将台街及东、


南、


西北较场,


都是驻兵的地方。


大,小福建营,清初福建籍士兵 驻扎营地,故得街名。宁夏


街,清初,宁夏籍士兵奉派入川,扎营于此,



街名得以流


传。



炮厂坝街,清代在成都造牛耳大炮,留下街名。旧成都号称


“两根半烟囱 ”,指全城没有工业,烟囱少见,其中一根就是


炮厂的烟囱。



暑袜街,四川天暖,多以卖夏天穿的油灯布袜为主。因此,


街名 得名暑袜街。后来洋袜(机织线袜)入境,这条街的袜


铺逐渐倒闭,

暑袜店已然无存,


街也曾被改叫成“水花街”。


“水


花”含意,


据说在靠三义庙处有一眼井,


能通 大海,


井内常冒


水花,故而得名。线香街,线香,指无骨燃香, 药料拦合搓


成如火柴粗细的香,为区别敬神祭鬼的竹芯的燃香,故名线

< br>香。清代有福建籍士兵钟姓者流落到此街,开设线香作坊,


因而得名。后一度改为 “代书街”,因拐弯的正府街,


1949


前为省法院所在地。打官司需写状纸,而诉状又有一定的格


式,一般人写不了。就有 一些人,专门或业余在此街开设代


写状纸小店或字摊,帮人写状得些钱财。这类人中,亦 有专


门代写代打官司的讼棍,故取名“代书街



”,不久又复原名。



椒子街,系东门 外靠北一条小街。据说源于货币之“交子”而


得街名,故名“交子街”,讹音“椒子街” 。紫泉街,这条街街名


演变较大。因靠近椒子街,监近锦江,取水方便,开有制纸


手工业作坊。纸制出后,



用以印纸交子。



汉代王莽曾发行


铜币,



称为“泉



货”。交子又叫“纸泉”, 不叫“纸钱”。因以草


纸打孔的纸钱用来追荐亡人焚烧在阴曹使用,为避不祥,故


纸币不叫“纸钱”而叫“纸泉”。


到清代,


这 条街系郊外墓葬区及


猪牛市场,又脏又臭,住户不多。后扩成市街,常遭火灾。


为取吉利,


四川人翰林顾汝修将这条街取为茝泉街。

茝读纸,


即香草。定名时,取茝压臭,取泉压火之意。茝字不好认,


谐音为芷,故一度命名为“芷泉街”。芷字也不认,又谐紫,


留名紫泉街。顾汝 修曾任过驻越南使节,出入府廷时,身后


有人撑打黄伞,以示中华象征。他在成都居住的 街,取名为


黄伞巷。锣锅巷,古代军中使用炊具之一的铜锅,



晚上可


敲击作为报更报警响器。



康熙、雍正时代,为统一西藏,


曾在成都着手准备,


扩充军队,


使这条街的铜器业得到发展。


< p>
打铜街,拐弯是锣锅巷,锣锅巷系马前大道,设有出售铜器


的门市部,加工 铜器的熔炉和敲捶作坊,则设在打铜街。以


后打铜作坊迁走不少到祠堂街开店,


出售铜制壶、


瓯、


墨盒、


镇纸等,但打铜街名流传下来。



骡马市街:清初,成都驻有 满、蒙八旗兵丁、陕、甘、宁、


蒙马群骤增。为适应满族贵族买马需要,在少城外,皇城 后


门处设骡马市场。康熙、雍正年代之后,


< br>四川无大战乱,


马队作用减小,


马市迁到城外,


但街名犹存。


相邻的羊市街,


则因皇城后门为回 族集居地而开设羊市,地名留存下来。



天祥寺街,

< p>
清初名金贤寺,


后因纪念南宋末年的丞相文天祥,


才改为天祥寺,并以此名街。原来的高坟坝街,现改为天祥


寺横街。


方正街,因纪念明代的方孝儒得名。方在洪武时曾应蜀王之


请,来蓉讲学,后因不肯替明成祖起草登极诏书被杀,还诛


十族(九族及方的学生)< /p>


。他的书斋叫“正学斋”,所以人家称


他为正学先生,方正两字的 涵义即在于此。




宋公桥街,因纪念明代文学家宋镰得名。




君平街,因纪念汉代学者严君平得名。原来的君平街,在今< /p>


天的支机石街那里,因修建满城以后,就改成君平胡同。民


国初年 ,又改成支机石街。但感觉得君平街的名称,还是应


当保留,所以才把陕西街挨着的那条 街定名为君平街,这就


是现在的君平街了。




桓侯巷,


因纪念张飞得名。


巷内有桓侯庙,


附近还有桓侯墓。


但墓是假托的 。经过发掘,证明是一座“成汉”时期的墓葬遗


址。时代比张飞要晚一百多年,因为墓里 发现了李寿发行的


钱币—“汉兴钱”,所以可以断定时间,原来的桓侯巷新村,


现改名桓新巷。



衣冠庙,因纪念关羽得名(庙 内埋有纪念


关羽的衣冠)




状元街,因纪念明代状元杨升庵得名。




玉泉街,原名老关庙街。过去军阀强占庙产,把老关庙卖给< /p>


豪家修建公馆。老关庙没有了,街名就得变更,于是就改为


玉泉街 。



故《三国演义》中“玉泉山关公显圣”的意思,以资纪念。




石室巷,因纪念汉代文翁石室兴学得名。此处原名何公巷,< /p>


系纪念明代成都府学教授何忠夫妇死于此处的关系。


(

< p>
是当年


藏书的地方,因防火灾故用石头修建)




点将台街,属西安路办事处。关于点将旧有两说,一说是诸< /p>


葛亮点将,一说是张献忠点将,现有东、西、横三街


.


文庙


街,全国普遍修建文庙,专祀孔子,这条街原名文翁坊,是


以街口立有纪念文翁的牌楼而得名。文圣街,宋代,将广平


县衙移入成都 城内,改广平为华阳县。从此,成都城内便有


一个郡


(后又改为 府)


衙和两个县衙。


郡有郡学,


县有县 学,


郡、县又各建自己的文庙,郡守、县令各率其直属的学生到


郡、县文



庙内祭奠孔子。这样,成都便有三座文庙。成都


东南属华阳县,文庙建在石室巷



(旧名何 公巷)口。成都


西北属成都县,文圣街便是成都县文庙所在地。因此,有老


话说:“成都到华阳,县(现)过县(现)”。与文圣街接近


的武圣街,是专 祀关羽的关庙。大慈寺街,学佛人多言玄奘


法师在成都大慈寺受戒,但无充分根据。喇嘛 寺街,清时,


班禅、达赖每年要遣使向中央政府进贡,路经成都即住喇嘛


寺街此寺中。尼泊尔、不丹、廓尔喀的使者路过成都,亦在


此寺接待。寺中所奉 之佛为宗喀巴,非释迦牟尼,与西藏、


青海、


蒙古相同。


和平街,


旧名骆公祠街,


再前为子龙塘街,< /p>


相传为赵云故第所在地。蓥华寺街,相传彭县蓥华山有一个


学佛的 人,心极慈悲,乘驴行而不施鞭。成正果后,善男信


女为他立庙,号“蓥华祖师”。而后 在成都亦立了庙,在东较


场附近。成城中学创办时,租其殿为礼堂,至今如故,这就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