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教学例谈
-
小学语文教材中,
神话故事所占篇目虽然并不多,
但有别于其他体裁,
内容具有
丰富的人性美,语言准确,优美
生动。神话类文体教学要寻求“语文味”,就要
抓住其语文的“根”,
< br>品味独特的语言“味”,
点燃语文的生命“性”,
丰富其
人文情感之“脉”,接牢语文的“地气”。
一、朗读感悟,浸润“英雄形象”
神话人
物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每个神话故事里都有一个或几个形象鲜明
的人物,这些形象都是正义的化身。我们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让
“神”
的力量转化为英雄形象永驻学生心间。
如
《普罗米修斯》
一课中“为人类
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
但决不会承认错误,
更不会归还火种!
”
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
想象普罗米修斯在说这番话的时候,
< br>表情是怎样的?
(坚
定、刚毅、义无反顾的)教师引读:
在普罗米修斯被鹫鹰啄食肝脏,生不如死的
时候,他坚定地对自己说——(学生读);在
普罗米修斯精神备受摧残折磨的时
候,他对狠心的宙斯说——(学生读);当火神奉了宙
斯之命前去劝降的时候,
他斩钉截铁地对火神说——(学生读)——这里就是抓住人物的
动作、语言、神
态,在教师富有激情的引导和回环反复的朗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激荡和
升华,
普罗米修斯宁折不弯的崇高品格和英雄形象就树立在学生脑海中了。
二、感受“神奇”,培植想象力
神话最大的魅力是奇幻的想象,
因此
进入神话类文本的通道最简捷最有效的
也就是想象。通过想象进入文本,方能更好地领悟
“神奇”。神话故事教学中,
教师应再现文字描述的情境,
引导
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描述的空间,
充分触摸语言,
通过角色情境,
激活内隐的想象。如《夸父追日》一文中“夸父拿着手杖,提起
长腿,
< br>迈开大步,
像风似的奔跑,
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
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
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夸
父追日的神速,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展开想象:
夸父一提腿,就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夸父一迈步,就
< 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夸父一奔跑,就
< 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夸父一
_
____
,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
学生尽情地展开想象:“夸父一提腿,就越过一片森林。”“夸父一迈步,
就把五座高山甩在身后了。
”“夸父一奔跑,
就像风
驰电掣似的。
”“夸父一腾
跃,就越过了滔滔江河。”形象的描
绘让夸父显得更神奇了!课堂上,教师抓住
神话的特点,顺应童心,让文本充满神奇的诱
惑,让想象展开神奇的翅膀,让创
造得到延展,让灵性在儿童的语言里张扬。
三、品文悟法,习得“诗性”语言
郭沫若在《神话故事》一书中说:“神话是绝好的艺术品,是
绝好的诗。”
神话体裁的课文充满魅力,
一方面是因为神奇的想
象,
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它特殊
的叙述方式,
也就是语言的“诗性”。
教学中,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感悟故
事本身
的神奇,
还要通过对语言的品析,
引导学生关注神话是如何表达的。
如一位老师
执教《猴王出世
》一课,十分注意挖掘课文独特的语言现象,将内容的理解、语
言的揣摩、情感的体验,
融合在一起,达到“在课文中走个来回”的效果。文中
有一个经典句段“那猴在山中,却
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
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
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
中。”教师引导学生:(
1
)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阅读
批注。
p>
(
2
)多读几遍,你发现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
3
)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
律,领
略对偶句的精妙。(
4
)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教
师引领着
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批注,体会到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
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反过来说,读着这样的
语言,
顽皮可爱、
活泼跳跃的石猴自然而然就呈
现在脑海中了。
经典的传世神话
类文本,必然有着诗意的语言,
必然是内容与语言的高度融合。因此,读神话类
文本除了要教文章写了什么,更要重视引
导学生品析作者是怎么写的。
四、复述故事,培养概括能力
神话类文本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主要有赖于其口口相传的特点。
学生
天生爱听故事,
爱讲故事。
教材中的几篇文章课后都有“我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
故事”的练习。
作为文学文本的神话故事,
该如
何在教学中培养复述能力呢?应
该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
如列小
标题法、
抓重点词连贯法、
按起因—经过—结果
的顺序叙述法等,
做到方法的指导在课内、
结果的呈现
在课内,
久而久之学生的
复述能力才会得到提高,课后“我来讲
讲这个故事”的学习要求也才能得到落
实。如何捷老师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时,先让
学生尝试复述,然后由学生讲
述各自的复述方法,
有的说采取段
意
+
段意
=
主
要情节的方法,
有的说通过多练习
达到目标——在学生共同分享
不同的复述方法时,何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个方法
——关键词扩展。老师提供了五个关键词
“黑暗—火种—惩罚—痛苦—自由”,
结合这五个关键词,
学生
较好地复述故事的大致情节。
这样做,
摒弃了教师的灌
输,充分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及时点拨方法,在运用中学
< br>习优化的方法。
五、仿创表达,实现读写融合
小语专家崔峦先生指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
强阅读教学,
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细细品读神话类文
本,
不难发现,
神话故事想象丰富,
但
往往言虽尽而意未绝,
文本中留有很大的想象
空间,如《女娲补
天》课文中“女娲为了寻找五彩石,花了很长时间,找了几天
几夜。
”在这几天几夜中,
女娲是怎么寻找的?遇到了哪些困难?
《普罗米修斯》
一课中人类在“没火”和“有火”时人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是怎样的?——
如果
能找准、
用好这些“空白点”,
有
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发挥其想象思维能力,
提升表达能力。
如《盘古开天地》第四自然段描写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变化,
这段文字极富想象力,充
满节奏感。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段文字重新排列,让
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
/p>
想象补白省略号的内容,
并模仿创作:
“
他的
(?
摇?摇?摇?摇?摇?摇),变成了(?摇?摇?摇?
摇?摇?摇)的(?摇?
摇?摇?摇?摇?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想象无穷,如:
他的头发,变成
了嫩绿的柳枝;
他的胡须,
变成了金灿灿的丝线;
他的牙齿,
变成了坚硬的石头;
p>
他的五指,变成了壮观的五指山;他的鼻子,变成了大大的山洞;他的骨骼,变
成了连绵不断的山峦;他的经脉,化作了清澈的河流;他的头颅,化作人类的智
慧。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
语言质
量,实现了用教材教语文,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六、拓展阅读,链接广博文学
教材这个“例子”所传递的信息是
有限的,
“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引我们要
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
的阅读方法,
运用到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中去,
在一个更
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
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引子,
带动学生多阅读其他类似的文章。
< br>《普罗米修斯》
是学生在教材中接触到的首篇
希腊神话,
学完课文后,
可以布置“搜集各个民族的神话故事”,
如
《圣经神话》
《希腊神话》
< br>《埃及神话》
《印度神话》
《少数民族神话》等。学了《
哪吒闹海》
一课,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精卫填海》
《八仙过海
》
《猴王出世》
《神笔马良》
等故事。
学了《嫦娥奔月》一课,可安排学生再读《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
故事。
这样可以让学生受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激发更高的阅读热情,
p>
进
一步领略神话的魅力。
期刊
>>
《小学语文》
20
12
年
>>2012
第
01
-
02
期
让学生在
“奇幻之园”游历和成长
──神话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王鉴
<
/p>
我现在是老人,谁来当当年轻人?过了溪后,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为什么?(生: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听了你们的回答,
我想这个老人年轻的时候一定也伏下身子帮助过别人,
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事;
当这个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必然会有人去背他,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通过
这个“伏”字,你感
受到了什么?(透过这个“伏”字,我们也看到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
除了
以上两点,在阅读与识字整合过程中,低年级要关注学生读通、读好课文,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
< br>书写习惯的养成;在中、高年级对识字教学的处理上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对字音易读错、字形易写错、< /p>
字义易混淆等字多指导。
神话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和丰富大胆的想象,是文学创作和语
文学习的丰厚土壤。现行教材对神话这
种文体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
材为例,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盘古开天地》《女娲
补天》《夸父追日》《猴王出世》
等十余篇神话。如此众多数量的神话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充分说明了此
类文本具有不可替
代的积极意义,因而,考察神话故事类文本的教学很重要。
一、当前神话类文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神话类文本教学中,教师常常
只体现了它是一个阅读的文本,而没有顾及它是一个神话故事,它
有与其他文体文本不一
样的特点。如一位教师教学《普罗米修斯》时,教学目标这样预设:(
1
)认读文中
的人名、地名,掌握“小心翼翼”
“烈日暴雨”
“悬崖绝壁”
“迈进”等词语;(<
/p>
2
)能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3
)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感受普罗米修斯勇敢、
坚强、博爱、无私的伟
大精神。以上三个目标的设定,只关注了文本的共性教学价值,而
没有关注神话文体特有的教学价值。教
师通过对内容、
文字、<
/p>
学生的起点等方面再深入思考,重新制定了教学目标:
(
1
)
认读文中的人名、
地名,
掌握“小心翼翼”“烈日暴雨”“悬崖绝壁”
“迈进”等词语;
(
2
)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初步感
受神话故事的神
奇魅力和故事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感受普罗米修斯的善良和勇敢,激发对神话的浓厚兴
趣;
(
3
)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抓
要点、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
(
4
)能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句式“没
有„„只好„„”练习说话。上述教学目标中,(
1
)和(
4
)是与其
他文体共性的教学目标;(
2
)是最能
体现神话文体特点的教学目标;而(
3
)是介于两者之间。也就
是说,这个目标设定,重点考虑了神话的本
体教学价值,
也关注了课文的共性教学价值。
除了上述的忽视神话特有教学价值外,当前神话类文本教学还
存在着以下两重、两轻的现象:
1
.
重内容分析和主题挖掘,轻文本内涵和言语表达。
教学过程突出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
、内容、蕴含的道理、阅读后的启示等,而忽视了故事本身承载的
神奇想象,把“神奇”
教得无影无踪。一些课堂,教师所提问题大部分都在围绕内容、情节、内涵挖掘做
文章,
走的是“内容—内涵”的套路。很少从“形式”入手,探究“语言”是如何承载或表达“内涵”的,
这是典型的“得意忘言”。其实,神话类文本不仅在负载、传达的内容、情节,更在语文本身,也即引
领
学生揣摩课文是如何表达的,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
、生动活泼的语言
文字。
2
.
重情节分析和情景再现,轻“趣味性”的品味和想象力培养。
教学的重点落在分析故事的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上,关注了情节的梳理与情景的再现,对于神话
故事丰富想象的挖掘和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没有着力研究和体现。如我们谈到盘古开天地时,一味追寻斧子
从何而
来,则显然没有懂得神话具有诞谩的特点,所以,减少一些分析的因素,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和学生共同徜徉到那邈远的岁月中去,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应有的教学神话类文本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