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情绪的心理机制最全版
-
(情绪管理)
情绪
的心理机
制
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壹面,且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
为复杂”的,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
< br>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而至今仍未认识的壹面。
情
绪产生于生命的壹个古老的机制
,
它的性质能够归纳为俩种:快
悦的和不快的。我们知道,简单的生物没
有知觉能力,更没有思维,但它们却有生物学意
义上的“趋利避害”的本能行为
,
这种本能是靠什么得以实
p>
现的呢?只能是“趋悦避痛”的情绪机制,即:趋向快悦的情绪状态,逃避不快的(或痛的)
情绪状态,且
依此实现了自体保护和生存。
“趋利避害”是生物
本能行为的外显表现,
“趋悦避痛”是这壹行为表现的内在
本质
和原因。其实,
“趋悦避痛”是从最简单的动物体到最高级的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本能和
生命原则,情
绪是壹切生物体(动物和人类)价值判断的依据,是生物壹切行为原因的渊
源。
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壹面,且且是
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就
是情绪的心理机制。
< br>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
却因为没有重视
而至
今仍未认识的壹面。
需要说明的
是,我这里的“情绪”在概念上有所深入和拓展。首先,它指的是本质意义上的情绪,或是指所
< br>有情感和情绪中所包含的会引起我们喜爱或回避的主观态度的因素。
从个体体验方
面来说,
它是构成人的各
种感受和通常意义上的情绪的基本元素
,和我们通常对情绪的概念相比,它仍包括包含在诸如“饥饿”
、
“快
感”
、
“痛感”等等壹些感觉之
中且作为其主体的情绪成分,和“恐惧”
、
“悲伤”
、
“愉快”等通常意义上的情
绪壹样,它们的情绪
性成分是同源的。这是概念范围上的拓展。从内部过程上来说,它是指发生在脑内的和
网
状系统活动密切相关的壹切情绪性神经反应及其上传。
壹、制约性情绪反应
情绪的壹个主要
心理机制就是情绪的学习,
即个体对信号刺激的情绪性反应。
虽
然加涅早就提出信号学习包
括随意反应和情绪反应,
但在已有的
心理学研究和我们的所有教材中,对这点却完全地忽视了。
而情绪的信
< br>号反应恰恰是认识情绪现象的关键,我们壹直对复杂些的社会性情绪的不解,原因就在于对此的忽视。 p>
情绪反应按其反应的形式能够分为俩种,套用现成的词汇可称为“
自然情绪反应”和“制约情绪反应”
。由
信号刺激引起的情绪反
应就是制约性情绪反应,它占据着我们人类情绪表现的绝大部分。
“自然性情绪反应”
很直观易识,
它是我们的生理基础所决
定的对生理刺激的直接反应。
例如我们在夏天口
渴时喝下壹杯清
凉的饮料,生理上的适宜和满足自会通过对网状系统的激活而引起快悦性质的情绪性反应,
且由其和相关感官信息向皮层的上传形成我们对此快悦情绪和相关感官特征的意识,
这
种情绪反应的形式表
现为它是由刺激物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生理反应所产生的。
“制约性情绪反应”和情绪的“学习”有关。我们知道心理学的学习理
论中有“非制约刺激(自然刺激)
”
和“制约刺激”以及它们所
产生的“自然反应”和“制约反应”
。而在动物和人的情绪反应现象中,制约性
情绪反应也普遍存在,
即在壹些情境下,
当遇到
某壹能够产生某种生理性情绪反应的条件时,
在仍未受到该
条件
的真实刺激之前就产生了该条件真实刺激后所会产生的情绪反应。
例如我们在炎热的夏天
正口干舌燥时
突然得到壹瓶冰镇的凉饮,在喝入之前我们已立刻非常高兴——即我们的脑
中已产生了快悦性质的生理性
情绪反应,
这种快悦的情绪是怎么
产生的呢?其实这就是我们以往的在解渴后因生理适宜而在脑中产生的快
悦性质的情绪状
态的重现(由于特定情境往往仍会增加了它的强度)
,或称之为对以往相关情绪的记忆。
这
就是制约性情绪反应的基本形式和内容,
只是这里仍需要和认
知有关的情境的作用,
比如在不渴或者见到的
是自己得不到的凉
饮的情况下,制约性情绪的产生在强度上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引起相反的情绪。
认识了制约性情绪反应现象的存在,那么对各种复杂的情绪现象我们就会不难理解。再例如,<
/p>
“小孩见见护
士就联想到打针,从而就产生恐惧”
,其实这里的“恐惧”的主体就是重新出现的、包含在他以往打针时的
“痛”之
中的不快性质的生理性情绪反应,这里的护士就是信号刺激。
这壹恐惧的产生就是制约情
绪的简单
形式,而古典制约学习理论中的“类化”
、
“辨别”等现象在制约情绪中都有对照,尤其在人的较为复杂的社
会性情绪
和情感中更是如此。
人的再高级的情感也不是无源之水,
它们都
是由情绪的制约刺激物所产生的以
原初的生理性情绪为基础的制约情绪,只是这里的“联
想”大多数情况下不是随意联想,而是在潜思维活动
下进行的潜联想,因而表现出这些情
绪产生的直接性和原因的曲折性。
比如在我们见到要好的朋友
时会油然产生壹种非常愉快的情绪,
这是由于彼此之间曾有过很多交往,
壹起有
过很多美好往事、
很多理解和很多支持,
再想起或见到他时这壹情境的刺激就会制约出你曾在那些美好往事、
那
些理解和支持中所获得过的快悦情绪的重新出现,且成为现实的情绪反应,这种现象和“望梅起液”的生
理反应壹样,都是神经活动的制约反应现象。
其实,人的所谓社会性情绪和情感,不论是正面的(快悦的)仍是负面的(不快的)
,都
是制约性情绪反应
的产物。
另外,
在制
约性情绪反应中仍有
“反制约”
现象,
比如,
当你突然接到了壹所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
由于你联想(
或潜联想)到种种它所意味的事情,所以在你头脑中引起了非常快悦的制约性情绪反应,即遇
到了能产生快悦情绪的条件而引起了当前的快悦情绪,
这是正制约。
而如果你此时知道的是你没考上大学的
消息,你十分失望,且且确实非常痛苦,
在这“痛苦”的内容中,除了你因联想到壹些社会性压力而产生的
内容外,
仍有壹种更直接而深刻的内容,
这就是这壹消息所意味的你曾经或所能联想到
的那些会制约出你的
快悦情绪的事情的失去,而这壹“失去”的意味却制约出了那些反之
该有的快悦情绪的相反的情绪,即“反
之”的快悦有多大,当下的痛苦就有多深,这是真
正的“失望的痛苦”
。这种现象在小孩身上的表现更易于
我们理
解。
比如给很小的小孩壹个苹果,
他在仍没吃到嘴里就引起了吃
到嘴里后由味觉等反应而在脑内引起
的快悦性质的生理性的制约性情绪反应,
而使他表现出非常高兴。
可是这时苹果突然掉进了路边的下水道里,
他壹般会大哭起来,
显然他很痛苦,且说明在他当前的脑中产生了现实
的不快情绪,
这种不快情绪是怎样产
生的呢?只能是和刚才引起
了他的快悦性质的制约性生理情绪的过程和机制壹样,
此时因
“
失去”
的刺激而
引起了相反而现实的脑内情绪反应的生理过程。
这里也见到,
虽然我们的任何情绪和情感都是壹种心理过程,<
/p>
但它们必然伴随着脑内相应的和情绪有关的神经生理上的反应。
二、情绪的对象化
情绪本身且非不可
感知(有的心理学理论说它本身不可感知)
,它只是没有空间特征,因此情绪的对象化也
是情绪过程的壹个主要心理机制。
由
于情绪自身没有位置特征,
在皮层对之的反映中,
总是把它和其
它内部或外部事物的壹些特征联系在壹起,
使其感官化或客体化。
“情绪感官化”
是在皮层过程中把对情绪反应的反映和来自
感官上的信息建立联系,
也就是说,
大脑在对此
情绪进行反映的过程中附加了壹些对来自感官上的信息的知觉。
例如把之和某处
皮肤上的内部变化和位置等
特征或者对心脏跳动的变化以及其它内部感觉联系在壹起。<
/p>
比如饥饿感,
它的主体就是和其它任何不快情绪
< br>壹样的单纯的生理性痛苦情绪,
只是在对这壹情绪反应的皮层过程中伴随着对胃壁
内部变化和位置等特征的
反映。这种现象仍使我们在感到或谈论饥饿时,
往往只注意到胃的位置和内部变化等特征,
而忽视了它的情
绪主体。
再比如,
当你突然接到了壹所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
,
在你头脑中引起了非常快悦的制约性情绪反应,
而这壹快悦情
绪本身只有强度特征没有位置特征,
但由于它引起了心跳速度和强度的明显增加,
当这种心脏
的变化和位置特征被皮层和当前快悦情绪壹同反映,这时我
们感到的就是“心里好快活”
、
“心里真高兴”
。
当情绪被感官化时我们体验到的是快感或痛感。
<
/p>
“情绪客体化”
是皮层在反映过程中把某壹情绪性反应和外界事物
联系在壹起,
尤其是那些由外界对象的刺
激直接引起的情绪性反
应。比如壹只癞蛤蟆形象的物理的和形式的刺激引起了我们不快性质的情绪性反应
(和壹
些线条流畅,
色彩鲜明的形象的刺激往往会引起我们的快悦情绪相反,
< br>癞蛤蟆之类的满身凸凹,色彩
灰暗的形象的刺激往往会引起我们的不快情绪,
p>
这和视觉反映它们时的内部运动是否顺畅和接受到的物理能
量是否充
分有关)
,当这壹不快情绪和癞蛤蟆的形象壹同被大脑皮质所反映,我们就在癞蛤蟆的形
象上见见
了“丑”
,即,我们就在癞蛤蟆的形象上见见了自己的
不快情绪。
“丑“作为壹种视觉事物,简单地说,它是
由情绪客
体化现象所引起的、个体在外界对象上见见的自己的不快情绪。
而
“美是什么”
之所以至今不被人们认识,
< br>就是因为对大脑在情绪的反映中出现的情绪客体化现象缺乏了解。
当下我们应该见
到:在视觉对象中作为和“丑”相对应的“美”
,它就是我们在外界事物的形象中所见见
的
自己的快悦情绪。那么“美的事物”
,它就是那些具有能够产
生或引发我们快悦情绪且使之发生对象化之条
件的客观事物。立的事物。而“美感”
p>
,能够说它是我们在把快悦情绪客体化以后对其的感受。它的主体就
是我们的快悦情绪本身。当快悦情绪和来自某个感官的信息复合在壹起时,形成“情绪感官化”
< br>,这时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