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整理

巡山小妖精
837次浏览
2021年02月23日 20:3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3日发(作者:觥筹交错读音)





















































































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词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


/


明月光


,


疑是


/


地上霜。举头


/


望明月


,


低头


/

< p>
思故乡。



【注释】①床:指井台。②疑:怀疑, 以为。③举头:抬头。④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


起的乡思。




【译文】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 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


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



【注释】






①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②不觉: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






③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④夜来:夜里。



< br>【译文】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




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庭院石阶上一定铺满缤纷的 落花。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 p>
,


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 童放学归来早


,


忙趁东风放纸鸢。


< /p>


【注释】


1.


拂堤:形容杨柳枝条很长, 下垂着,像



是抚摸着堤岸。




2.


醉:作动词用,即迷醉于。



3.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的雾气。


4.


纸鸢:鸢:一种


鹰;纸鸢即风筝。




【译文】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 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


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是早春


二月的明媚景色。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风光,用一个 “拂”字,一个“醉”字,


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后两句叙写了儿童

< br>


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出了孩子们


的天真烂漫 ,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小池



南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


早有蜻蜓立上头。



【分析】杨万里(


1127



1206



,字廷秀。他的诗意境鲜明,富有生 活气息。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 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



1





















































































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词



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题解:杨万里(


1127

< p>


1206



,吉水(今 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著名诗人。与尤袤、范成


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





【注释】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爱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译文】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 这晴天风光的柔和。鲜嫩的


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p>




诵读:


1.


内容浅析:诗人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初夏小荷花池宁静而又充满生


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热爱之情。


2.


写作特点:将蜻蜓拟人化,增添了


诗的情趣。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 p>
,


歌声/振/林樾。



意 欲/捕/鸣蝉


,


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


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 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题解】



袁牧(

1719



1798


< p>
,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


集》与《随园诗 话》等。


“所见”


,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 p>
,


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


,

< p>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


)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 :喻指荷叶)



2


)傲霜:不怕霜冻, 坚强不屈。



3


最:一作“正”


(4)



:


你,指刘景文。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 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


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 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


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 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


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 文学家,


政治家,书画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 和曾巩并


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 都有很高


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

;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



2





















































































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词



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


他的词气势磅 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共为豪放派词


人。





嘉佑二年


(1057)


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 、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


宗元丰二年


(1079)


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

< br>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


(1086)


还朝 ,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


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 年


(1100)


,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

< br>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 p>
,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

< p>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 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


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 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注释】



1


.山行:在山中行走。


2

< p>
.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


.径:小路。


4


.白云生


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 态,也说明山很高。




< p>
5


.斜:此字读


xi


á, 为伸向的


意思。




6.


坐:因为。


< br>简析: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

< br>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

< br>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


“白云生处有人家”一 句就自


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 还在山


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 定看得


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 何处来。



【注释】


1.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 难改”




3.


衰:疏落。





4.


相: 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译文】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



口 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村童看见我却不能


相认,



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 /p>


简析


]


贺知章


( 659-744)


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


,越州 永兴(今浙江萧山县)



3





















































































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词



人。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 p>
,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

< p>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


、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后来也指“行吟”


,即漫


步而歌。



2< /p>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3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


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 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译文】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又作






1


、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


、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


萋萋:


茂盛的样子。



【译 文】原野上的草长得很茂盛,每一年都要由枯到荣。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过来


又滋 生起来。远处的芳草蔓生到古道上,阳光照射下草色青翠连接着荒凉的城堡。又要送


你远 去,繁盛的草似乎也充满了别情。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寓意常常是指一件


事物或一种现象虽然经过很严厉的打击和制止,但就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能断根,只


待条件一成熟,又爆发出来。




望庐山瀑布



唐•李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①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


内。



②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 ,因形状像香炉且山上笼罩烟云而得名。



③紫烟:指日光照射 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的云雾水气。④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⑤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⑥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⑦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此处指极高的天空。⑧遥:从远处看。




【译文】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 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4





















































































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宿新市徐公店



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 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p>
【注释】


1


.新市徐公店:地名。


2.


篱落:篱笆。


3.


径:小 路。


4.


阴:树叶茂盛浓密。


5.



走:奔跑着。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 的诗歌,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


图。





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 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的背景。这儿有一道稀疏


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 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成阴。篱


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

< p>
“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 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


的欢乐场面。


“急走”



“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 贴切,将儿童


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跃然纸上。而“飞入 菜花无处寻”


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


“无处寻”三字给 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我们面


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 所措的儿童。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杨 万里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罢


官后长期村居,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 感人,别有风趣。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 里船。



【注释】西岭:西岭雪山。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 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窗口 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


雪,门口停着从万里东吴开来的船只。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 p>
,


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 岸青山相对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 < /p>


【注释】①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


形似天门,故得名。②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


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③回:转变方向。④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


山。⑤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5





















































































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词



【译文】高高 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饮湖初晴后雨



北宋•苏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 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 注释】


[


饮湖上


]

在湖上喝酒。


[



li4n


)滟(


y4n



]


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


[



]


正,


恰恰。


[< /p>


空蒙


]


形容山岚迷蒙的样子。

< p>
[



]


也。


[



]


想要。


[


西子


]


西施,春秋末年越 国的美女。


[


相宜


]

< br>适合。




【译文】在晴日的阳 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


天气里,山峦在细雨 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


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 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⑴



柳:柳树,落 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⑶



妆:装饰,打扮。





一树:


满 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


,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 一丝丝像


丝带般的柳条。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二月:农历二


月,正是仲春时节。





似:好像,如同。




【译文】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知道这细嫩的柳


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题解】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 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春日



南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 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风和日丽的好日子。寻芳:到郊外春游。芳,泛指花草。泗水:水名,


源出山东省东部。滨:水边。


2.


光景:风光景色。一时:一时 间。


3.


等闲:随便,很容易。


识得: 认识到。面:面貌。



4.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绚丽多彩。



【译文】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到泗水边去郊游寻春。看那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


都焕然一新。很容易就和东风相识了,因为它带来了百花盛开、绚丽多彩的春天。




6





















































































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词








这首诗歌颂了春天蓬勃兴旺的生命力。


“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用 艳丽的色彩描写


了泗水之滨的美好春色,又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春天的突出的特征,富有哲 理,成为被人们


常常引用的名句。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 万条。



【注释】七夕


: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


七 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碧霄


:


天空。




几万条


:


虚 指


,


比喻多




【译文】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


,


仰望 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向会



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千条红丝线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 山中。



【注释】


< br>1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


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


)横看:从正 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


)各不同:不相同。


4


)识:认 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


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 意思。



5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 色。


6


)缘:同“原”


,因为;


由于。


7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 处、近处、高处、


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 面目,是因为自己


身在庐山之中啊


!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1


、深:暗。


2


、长河 :银河。


3


、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


的海,深蓝色的天。


4


、夜夜心:指嫦娥每 晚都会感到孤单。



【译文】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 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


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 心。




游山西村



南宋•陆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 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 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 p>
拄杖无时夜叩门。




7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