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word版】.doc
-
中小学习题试卷教育文档
《元日》教学反思
一节赛课刚刚结束
,
我的脑海中还在不断地回放课上的一幕又一幕,
心里也
一直难以平静。耳边依旧回荡着孩子们朗诵古诗那稚嫩的声音:
“
p>
爆竹声中一岁
除,春风送暖
……”
在陌生的地方,与陌生的学生,上了一节公开课,缘分竟如
此莫名其妙。
我们从陌生开始,在依依不舍中结束,这个过程是何等的愉悦,又
是何等的幸福,我享受
这样的感觉。
回顾这次讲课,我经历了理论考试,现场抽课、
抽班级,再现场设计教案等
环节,
也许对别人来说是一种痛苦地
折磨,
对我而言却是兴奋与快乐的。
由于抽
讲课的时间有些靠后,这让我有机会又经历了试讲、磨课,修改教案的过程。
p>
在与代玲校长磨课的过程中,
她尊重我的想法,
适当点拨,
使课堂设计的环
节有张有弛、有声有色,巧妙的
解决我可能容易
“
断片
”
的部分,让我呈现了一节
理念较新的识字课。春来校长的一句金言:
“
旧符,我试听时,有个孩子当成衣
服了,换了
别校的孩子,也可能出现这种现象,想想如何解决。
”
这让我做
好充
足的准备,
解决孩子容易误会的词语。
刘影老师给我带班,
我在比赛现场就接到
微信:
“
祝今日好运,稳稳发挥,不必急着回来。
”
p>
这让我放下班级的繁杂琐事,
安然参加比赛。
一节课的背后,
承载了太多人的辛劳付出,
而我只有在反思中带着一颗感恩
的心前行,回味本节课,有
三处设计较为出彩:
一、看图猜节,激趣导入。这环节设计较为巧妙。
课前,我先后出示了三幅图,图中提供了节日的习俗,让学生
看图猜猜是
什么节日,重点了解春节的习俗,也解决了课后的练习。再引入新课《元日》
设计意图:
这样导入设计,
不仅满足低段孩子的好奇心,
同时让学生了解中
国的传统节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学古诗做好了情感和知识地铺垫。
二
.
分散识字,降低难度。
本课《元日》要求会认
2
个字,本
课打破了以往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的习惯,将
识字分两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识字是让学生在古诗中寻找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随着学生的汇报,
我
中小学习题试卷教育文档
板书:爆竹
屠苏
桃符,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学
习,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总
结识字的方法。
第二部分识字是在了解诗意后,读成语来识字。
“
除旧
迎新、春风送暖、千门万
户、以旧换新
”
让学生用第一部分的识字方法来自学,并汇报以上成语中的生字。
< br>设计意图:由合作识字,到自学识字,学生的识字有了层次性的变化,识字
做到了
,字不离词,词不离诗,将识字、读诗、背诗紧密结合,突出了本课的教
学重点。
三.感悟诗意,巧妙渗透。
低段古诗的理解不要过深的挖掘,所以本节课我通过创设过
年的情景,用教师
的语言描写诗意,
学生去想象过春节的画面,
读出相应的古诗,
这样的导读设计,
迎
来了本节课中的情感高潮。
一节课虽然精心设计,还是美中不足:
一.板书设计不美观。
当我看到照片
中的板书时,
我真想冲进画面里,
擦了重写的感觉。
由于黑板块太
小,
我的板书设计就显得太满,
p>
字也写得有些歪扭,
当时代玲校长也建议我写到
虚宫格中,
我觉得麻烦,
浪费时间,
图省事,
懒于约束导致自己觉得失去了颜面。
二.写字时间还应该再充足些。
课上我让一名学生指导我写字,我再指导其他同学写,这环节是我课上随机生
成的,
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可是在展示一名同学
写的字时候,
由于调整投影仪
的大小时浪费了时间,
让写字的时间变得紧张,
就完成了这预设的一个字,
有些
遗憾。
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
的确是这样,
上完课
后的兴奋,
兴奋过后的
沉思,似乎总有
“
如果
”
相伴,
“
如果,这一环节,我
……”
唉,没
有如果,只有结
果。在这次比赛中,磨课再一次让我成长,总结得与失,才能让自己更自
信的前
行。
《清明》教学反思
初听大讲堂,脑海
中立刻浮现出两个词:
“
文化
”
和
“
学者
”
,总觉得那是离我
辈一个比较遥远的的舞台,
是
我辈不能企及的领域,
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后来
中小学习题试卷教育文档
学校展出的精彩纷呈的大
讲堂,
让我认识了它的亲切平和,
拉近了我和它的距离。
今年,
在姐妹们的帮助下,
我有幸斗胆尝试,
鼓足勇气在天华杯赛课中开出了一
堂《传统节日
——
清明》的大讲堂。课后学校领导和语文组教师的点评,使我受
益匪浅,让我对大讲堂有了新的认识。
大讲堂不像
阅读教学课有纲可依,
有本可循,
授课内容全靠组织者去课本外
去寻找确立。在主题确立的层面上,我将
“
大
”
字理解为
“
< br>深度
”
。夏虫不语冰,我
们的大
讲堂的听众是我们的小学生,
他的认知状况,
文化底蕴,
兴趣价值取向等
决定了我们主题的确定。
组内
天华杯赛课时,
正值梨花落尽清明时,
学校组织学
生参加了清明实践活动。在我们班上我组织学生进行了
“
清明实践活动分享
”
以及
“
清明诗会
”
的班队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
,我了解到孩子们对清明这个传统
节日有着浓厚的兴趣,
于是我
就抓住这个契机,
带领孩子们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
惊鸿一瞥,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去探寻,将我们
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
所以我确定了
“
清明
”
这一主题。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将
“
大
“
字
理解为宽度。
清明历史悠久,
文化内涵非常的丰富,
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文化密码,
涉及到许许多多的方面。
在搜集了许许多多关于清明的材料中,
我进行筛选和取
舍后
,择取清明的来历,清明的习俗,清明的诗词作为授课内容。单
“
清明来历
”
这个教学点就涉及到阴历、阳历、节气、清明得名
、清明气候、清明农谚、寒食
节、
上巳节等知识,
将这一系列的知识串起来方才向学生讲清楚清明由
“
气
”
变
“
节<
/p>
”
的过程。现在回头来反思,仔细盘点我的授课内容真不是一个<
/p>
“
宽
”
字了得。
因宽
则
“
泛
”
,
水过无痕了,
我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
和兴趣选择适量的内容,
重在激趣,
而不能广撒网,
让学生产生疲劳,
了无收获,
将原本欲将开启的那
扇窗给堵上了。
大讲堂作为一个新型的课堂,
它不同于传统语文课堂,
有明确的语言文字目
标,他的
安身立命之于推开一扇窗,引领学生自己去探寻。在倡导
“
自主
、合作、
探究
”
式学习方式,凸显学生
主体地位,还课堂于学生的教育大改革的背景下,
我们教师在讲堂中如何定位?如何组织
讲学?令我困惑。
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和
实践,
我个人认为大讲堂是指向课外,
比较综合性的内容,
从
学生具体的知识结
构中,所能提取的信息相对是比较匮泛的,大讲堂顾名思义应落实一个
“
讲
”
字。<
/p>
但是一堂课下来,我们讲的形式,讲的量,该怎么去把握,才能使课堂不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