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导学案及知识点

余年寄山水
837次浏览
2021年02月23日 22:0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3日发(作者:我18岁)


9.


《古诗三首》导学案




一、新课导入



出示:



1.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


你能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吗?这些传


统 节日里,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



2.

< br>是啊,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们来学习


< br>9


课《古诗三首》,这三首诗是以三个传统节日为主题来写的,让


我们通过这三首诗的学习,了解一些传统风俗习惯吧!



3.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元日



清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

< p>
读题、释题,了解这三首古诗里讲了哪三个传统节日。


< br>5.


(回顾学法并板书:古诗学法:解题目


------


知作者


-------


释词句


------


懂诗意


------


品诗味)




二、目标引领



(一)知识与能力



1.


认识“屠、苏、魂、酒”等


7


个生字。会写“旧、符 ”等


12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能分别讲述

< br>三首古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3.


能默写《清明》。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字词运用



(一)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jiù






xiōng


hún



jiè



jiǔ


jiā


























屠苏



断魂



喝酒



牧童



兄弟



加倍



(二)比一比,再组词。



换(


更换




借(


借书




异(


异形




佳(


佳节




唤(


呼唤




惜(


可惜




导(


指导




挂(


悬挂




(三)近义词。



千门万户——


千家万户



异乡——


他乡



(四)反义词。



新——




异——




(五)词语解释。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一岁除:一 年已尽。除


,


去。


< br>屠苏


:


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p>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新桃换旧符: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


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遥指:指向远方。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此处指华山以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四、示范朗读




五、初读感知



(一)从题入手,质疑释题



1.


问题引领:



1


)这三首诗分别讲了哪几个传统节日?




2


)你能根据课前收集到 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这三个节日的习


俗吗?



2.


学习过程提示:



学生把课前查找到的有关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3.


梳理小结:



1


)三首古诗分别讲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这 三个


传统节日。



< br>2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

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古代民间,人们从


腊月的腊祭或腊 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


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 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


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期 间,人们祭


灶、


扫尘、


购置年货、


贴年红、


张灯结彩,


吃年夜饭,

< p>
燃放烟花鞭炮,


长辈发“压岁钱”给晚辈,“守岁”,互相拜年,等等。“


元日


”即


农历正月初一,


这一天的传统习俗有:


开门炮仗、


拜岁、

< p>
祈年、


拜年、


占岁、聚财。



清明节:


又称踏青节,


得名于节气 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4< /p>



4



5



6


日。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生气始盛 ,大地呈


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洁齐而清明。祭祖与

< p>
踏青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习俗除了踏青、扫墓之外,在历史发


展中还 吸收了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节充分体现了人们“天 人合一”的自然观。



重阳节


:


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在我国古代思想中,“六”为


阴数,


“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


它叫做“重 阳”,也叫做“重九”。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


初。


汉 初皇宫中,


每年九月初九日,


都要佩茱萸、

食蓬饵、


饮菊花酒,


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时,民间又有了重 阳登高的风俗,重阳节因此又



“登高节”


之后,


每逢农历九月初九,


插茱 萸、


登高和饮菊花酒,


便成了历代相传的风俗。



(二)初步理解诗意,读出节奏



1.


问题引领:



1


)你能把这三首古诗按照节奏朗读吗?




2


)联系课文“注释”, 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这首


诗的意思。



2.


学习过程提示:




1


)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解题目——知作者——释 词句——


懂诗意——品诗味




2


)自由朗读,给古诗划分好节奏。




3


)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 语手册,逐字逐句理


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4


)把理解的诗句串联,尝试理 解整首诗的意思。



3.


梳理小结:




1




元日



[



]


王安石



爆竹声中


一岁除,



春风送暖

< p>


入屠苏。



千门万户< /p>



曈曈日,



总 把新桃



换旧符。




清明



[



]


杜牧



清明


/


时节


/


雨纷纷,



路上


/


行人


/


欲断魂。



借问

< br>/


酒家


/


何处有?



牧童


/


遥指


/


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


王维



独在



异乡




/< /p>


异客,



每逢



佳节




/< /p>


思亲。



遥知兄弟



登高处,



遍插茱萸



少一人。



< p>
2



《元日》这首诗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人们过新年 时的情景: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


旧的一年已经过去;


和煦的春风吹来了新年,


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 p>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为庆


祝新春,人们都 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清明》整首诗的意思 是:


清明的时候,又下起了纷纷的春雨。


旅行在外的人,心里更 加增添了一分愁苦。向当地人询问,附近哪里


有小酒馆可以歇歇脚,

放牧的孩子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


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整首诗的意思是:


独自一人客居异乡,


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


遥想家乡的兄弟们一定登< /p>


上了高处,身上都插戴着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六、精读感悟



(一)想象画面,赏析《元日》



1.


问题引领:



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请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


学习过程提示:




1


)在诗中圈出所描写的场景。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 ,同桌互相说一说展现在自己眼


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 /p>



3



一边有感 情地朗读诗句,


一边想象画面,


练习背诵


《元日》




3.


梳理小结:


燃竹子、


饮屠苏、


迎朝阳、


换旧符 ,


几个典型的画面,


寥寥数语,


就给我 们勾画出欢度新年时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二)赏析《清明》



1.


问题引领:



1


)诗里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怎么样?行人的心情又是怎 么样


的?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