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日的古诗和习俗
-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
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
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
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
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
1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
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
)
(唐)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
思千里,霜鬓明朝
又一年。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
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
节。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
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
始进行,直至深夜。
p>
1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
尘随
马去,明月逐人来。
2
)(宋)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
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3
)(宋)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
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
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
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
饮。王家《社日诗》
:“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
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
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
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
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
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
日。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元镇《连昌宫词》
:“初过寒食一百六,
店社无烟宫柳绿。”寒食禁火
< br>
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清
明禁烟
,雨过郊原”
2
)韩
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
)
(
唐
)
韩
偓《寒食夜》: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
梅飘雪杏花红。夜深斜搭
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清明
阳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清明
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
日。早先,
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
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
《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
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
比赛,吃粽子,
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
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
尊敬的屈大夫。
七夕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
于庭中,以乞巧。有人主张将“中国的情人节”定为“七夕”。
< br>杜甫《牵牛织
女》诗:“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和凝《宫
词》
:“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宋)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
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
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
为赏月佳节。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
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
之意南宋
时的中秋夜,都要燃放十万羊皮纸做的灯,让它们顺钱塘江水飘流,是夜星星
点点的钱
塘江面上,宛如星汉,良多乐趣。
韦庄《送秀才归荆溪》<
/p>
:“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1)
李白《静夜思》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
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
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br>
3)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
长好,明月明
年何处看。
4)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
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