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教案】
-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编了
4
篇课文,分别是《古
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
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三首》描绘了
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
景,表现了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
的发明过程,说明了中国古
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赵州桥》介
绍了赵州桥的
雄伟、坚固和美观,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
描绘了《清明上河图》中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
< br>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古诗三首
纸的发明
赵州桥
一幅名扬中
外的画
课时
3
教学目标
1.
会认
37
个生字,读准
8
个多音字,会写
36<
/p>
个字,正确读写
29
个词
语。
2.
能背诵、默写古诗
。抄写指定课文段落。
3.
能根据要
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做出解
2
2
1
释。
4
.
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1.
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
日的相关
风俗。
综合性学习
3
2.
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
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
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做出评价,提
出改进建议。
1.
能回顾、梳理“围
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2.
能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识字的途径及成果,认识“税、档”等
7
个
语文园地
2
生字。
3.
能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4.
能说出有关自然段的段式特点,并模仿写一段话。
5.
了解、积累“文房四宝”等有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
9
古诗三首
▶
教学目标
1.
会认“屠、苏”等
7
个生字,会写
“符、欲”等
11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
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
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
教学重难点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
教学策略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了节日习俗的特点,充分发掘
了传统节日的意义,赋予传统节日更为丰富的人文情感。
1.
创设情境,感知美点
教学时,可以充分挖掘该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在想象的世界里去感受古诗的画< /p>
面美,在吟诵中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领略古诗的意境美,让学生在学习
的过程中感
知美、体验美、分享美,进而获得感官和精神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2.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课文对有些字词做了解释,应放手让学生借助这些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没有注释的,可以让学生< /p>
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还可以结合诗句内容和课文插图来理解。如《元日》,可以让学生结
合对春节过
年习俗的亲身体会来理解。可以回顾二年级下册的课文——《传统节日》这首
儿歌所介绍的中华传统节
日,再结合本课三首古诗,了解不同节日的传统习俗,收集并积
累描写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
古诗,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丰厚的内涵。
3.
入情入境,朗诵为主
古诗教学应彰显朗读的作用,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引读、范读、听录音模仿读等方式,通过朗读加深< /p>
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加深对诗中情感的体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促
使其在反复
读的过程中做到熟读成诵。
▶
教学准备
1.
预习提纲:
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
2.
准备资料:
< br>查找有关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三个传统节日习俗的资料;查找中国其他传统节日的
资料;多媒体课件。
▶
教学课时
3
课时
第
1
课时
▶
课时目标
1.
认识并理解“屠苏”这个词语,会写“符”字。
2.
读出古诗的韵律感,读出沉郁的感情。
<
/p>
3.
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
▶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设疑揭题,理解诗题
1.
猜字:分步出示“元”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让学生感知“元”是“头、
初、首”的意思。
课件出示:
“元”字的演变过程
2.
解疑:为什么把正月初一叫作“元日”?
p>
3.
交流:你知道家乡在春节期间有哪些习俗活动吗?
通过“元”字的演变,理解诗题,从而引出有关春节习俗的交流,环环相扣
,水到渠成。
板块二多种形式,了解诗意
1.
p>
自由读古诗,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读。
(<
/p>
1
)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正确、流利。结合生字表或工具书,自由
朗读《元日》,把不流畅的地方
多读几遍。
< br>(
2
)同桌之间互读互听,互相正音。强调“屠苏”“曈
曈”的读音。
(
3
< br>)班级内交流、评价。教师范读。
(
< br>4
)指名读。(重点检查“爆、屠、换、符”等字的读音)
(
5
)推荐一名同学展示读。
p>
2.
读出节奏。
(
1
)古诗很有节奏感。你能尝试一边
打节拍一边读古诗吗?
(
2
)学生练习读。
(
3
)教师指名读,师生点评。(课件出示古诗的朗读节奏)
p>
课件出示:
爆
竹
/
声中
/
一
岁除,春风
/
送暖
/
< br>入屠苏。
千门
/
万户
/
曈曈日,总把
/
p>
新桃
/
换旧符。
(
4
)组内打节拍齐读《元日》。
p>
3.
了解大意。
(
1
)圈出习俗。朗读古诗,想一想诗
人写了哪些春节习俗,试着圈出来。
(
2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
3
)学生交流探究。
①理解“一岁除”。(除:除去,逝去)
②理解“屠苏”。(了解“屠苏酒”,课件出示有关屠苏酒的资料)
屠苏酒
屠苏酒,是中国古代春节时饮
用的一种药酒,又名岁酒。相传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以避邪不染
瘟疫,是由唐代名医
孙思邈发扬光大的。饮用屠苏酒,要按照先幼后长的顺序,原因是小孩过年又长一
岁,大
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又少了一年的生命,迟一点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
③理解“暖”字。喝了屠苏酒,有什么感受?是什么滋味?
④认识“桃符”。(课件出示“桃符”的图片)
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贴
桃符是中华儿女过春节的重要习俗,
人们通过挂桃符抒发美好愿望,祈祷新年新气象。<
/p>
(
4
)指导书
写“符”两个字。
①观察“符”字的字形:古代符节,一般用
竹子做成,可以在上面刻写文字等,所以是竹字头。
②观察“符”字的结构:上扁下大。
③师范写,生摹写。
(
5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 br>【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会通过看注释、图片理解诗文的大概意思,掌
握学习古诗的方
法。抓关键字词理解古诗,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板块三
读出美好,想象画面
1.
创设意境,想象画面。
(
1
)读这
首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2
)创设意境,引导想象。
(
3
)学生描述诗的画面。
2.
指导朗读,体会意境。
(
1
)再读《元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
字词。
(
2
)学生圈画交流。“暖”既指春风暖,也说明心情暖暖的;“曈曈”是指灿烂的阳光,表达了愉
< br>快的心情;“新”指新的事物替换旧的事物,心情愉快。
(
3
)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情。(课件出示王安石简介)<
/p>
课件出示: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20
岁以前,他随父南
北游学,了解民生疾苦。
21
岁起,当
过地方官员,做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在王安石
49
岁时,
宋神宗为摆脱危机,任命他为宰相,主张
变法,推行新政。此诗是诗人初为宰相执行新政
时,见到新年家家忙着过春节的景象,而联想到变法开
始的新气象,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
(
4
)说
说诗人写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
(
5
)指名读全诗。
3.
练习背诵古诗。
要走进诗人的内心,就要感受诗中的情感,借助古诗中的关键字词,细细品味、揣摩背后的意蕴,
与诗人感同身受,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
板块四
拓展延伸,读出情景
1.
课件出示描写春节的诗句,学生自由读。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p>
2.
议一议:说说这三句诗中诗人描写的是春节的哪些难忘情景。<
/p>
3.
课堂作业:用田字格写“符”字。
(
1
)学生练写。(提醒书写姿势、字
的结构布局等)
(
2
)交流评价。
4.
拓展延伸
:调查了解家乡过春节时的传统习俗,完成一份春节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