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
-
课题
课型
课时安排
新授课
3
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教学目标:
1.
会认
2
个字
.
会写
5
个字
.
其中重点认识“屠”字
.
重点指导书写
“屠”、“符”字
.
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并正确
读写“屠苏、
瞳瞳”词语
.
尤其是“曈
曈”注意是左边是日字。
2.
背诵课文
3.
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p>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 br>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导入
.
重视积累
让学生诵读《元日》等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师:对
.
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
.
农历正月初一
.
也
就是中华民族传统
的节日——春节。【扩词:元宵、元日。拓展“元”的理解
.
夯实语言基
础】
p>
二、初读古诗
.
解疑释难
< br>
1.
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
.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重点指导
“屠”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
.
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一边书写一边说
明:半包围结构】
2.
师:学习生字后
.
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尝试读出诗的节
奏。【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
诗——齐读】
3.
师:通过预习和初
读
.
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
.
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
词吗?【根据学生回答
.
p>
教师指导并总结】
三、研读古诗
.
理解诗意
1
.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
还要根据诗句的意
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同学们把
对
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
.
练习说说每
一句诗的意思。
2
.师:用自己喜欢
的方式读诗句
.
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
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
.
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年
年岁岁花相似
.
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
.
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
”
二次备课
9
古诗三首
1 /
21
的含义。】
3
.交流、评议、完善。
师: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
.
还有一句会让我
们感到温暖、幸福
.
那就是——
4
.练习说话。
师: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
.
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
.
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
的话语
.
身上暖暖的
.
心中更是暖暖的。<
/p>
师: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 br>师:你能把这份快乐
.
这份温暖读出来吗?
师: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
.
一边想画面。【多媒体出示】看
.
五彩缤
纷的礼花在天空中绽放;闻
.
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
听
.
到处都洋
溢着欢声笑语。置身在这
样的情景中
.
你的心情会如何?是啊!一元复
< br>始
.
万象更新
.
多喜庆啊!下面请大家继续用一边读诗句
.
一边想画面
的方
法读后两句。
我们和王安石在隆
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
.
又看到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呢?【课件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
你知道
桃符指什么吗?【桃符就是春联】简介“桃符”。
四、品读古
诗
.
体悟情感
1
.师:默读全诗
.
想一想全诗描写
了哪些场景。
2
.师:放爆竹、饮屠
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画面
.
寥寥数语
.
就给我
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
.
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
.
都会
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3
.师:孩子们
.
在诗人眼
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他笔下仅仅是一
幅其乐融融的春节图吗?
课件出示:当时的宋朝
.
百姓过着
贫穷的生活。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
百姓的疾苦
.
立志要为人民造福。在
49
岁时
.
王安石做了宰相
.
他积极进
行改革、推行新政
.
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在
这一年春节
.
他写下了这首
脍炙人口的
不朽诗篇《元日》。
现在
.
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他还期望
什么呢?<
/p>
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除旧革新】。请你再来读读这首
诗
.
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
.指导朗读。
五、补充诗句
.
拓展延伸
诵读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
板书设计:
元
日
燃
放
爆
竹
喝
屠
苏
酒
新
——
旧
清明
2 / 21
教学目标:
1.
会认
3
个字
.
会写
5
个字
.
其中重点认识“魂”字
.
重点指
导书写
“魂”字
.
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
左窄右宽。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
语
.
并注意“遥指”的“遥”。
2.
背诵课文
.
并会默写。
3.
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
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
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
激发兴趣。
教师:播
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
+
民乐《春天》】教师朗读
p>
《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
.
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
.
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
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
.
那么何谓
“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
.
作者体会了诗歌的
情
:清明时节
.
应当
是
家人团聚
.
悼念已逝亲人之际
.
可自己却孤身行路
.
不免触景伤怀
.
又加
上细雨纷纷
.
p>
更增加了愁绪。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
.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默读古诗
.
学习生字
多媒体出示“欲、魂
、借、酒、牧”
5
个生字
.
老师讲解“欲”
字与“浴”区别来记
.
“酒”和“洒”区别来记。
三、分组活动
.
构图绘画
学生:
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
.
根据自己的想象
.
给《清明》这首诗配
一幅插图。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p>
四、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
.
< br>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
.
正是作者赏
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
3 / 21
板书设计:
清明
画面: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
会认
1
个字
.
会写
3
个字
.
重点指导书写“异”字
.
上下结构
.
上边
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
注意“异”字
与“导”字区别。
2.
背诵课文
3.
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p>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 br>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抒发情感
.
导入课题
1.
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
为什么呢?
2.
师:看来
.
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
日呢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
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
一天?【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
.
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
.<
/p>
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
像】在重阳佳节这天
.
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
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对
.
它就是出自我国
著名诗人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
.
我们
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请打开
课本。
二、初读古诗
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
< br>.
诗
句读顺。
2.
指名读
.
正音。
3.
同学们真不错
.
字音读得准
.
诗句也读顺了。
4.
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
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
【课件出示:说起重阳节
.
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
.
在皇宫中
.
每年阴
历九月九
日
.
都要佩带茱萸
.
< br>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
.
民
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
所以重阳节又叫“登
高节”。登高所到之
处
.
一般是登高山
、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
.
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了。
课件出示茱萸
:是一种落叶小乔木
.
有浓烈香味
.<
/p>
茎可入药。据
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
.<
/p>
可以避邪、消灾。】像在端午节这天
.
大
人们都
4 / 21
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见过吗?
5.
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
.
想想
.
题目中的“忆”
是什么意思?【想
念、思念…】
<
/p>
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
.<
/p>
与今
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
么?
学生交流。【重阳节这天
.
诗人很
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6.
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
.
同学们又知道多
少
.
谁来说说?【课件出示
简介王维<
/p>
: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
.
字摩诘。他多才多艺
.
擅长绘画、书法
.
精通音乐
.
宋苏轼称赞他“
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
< br>孟浩然并称“王孟”。】
7
.
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
到二十岁考
中进士
.
在
这段时间内
.
他一直漂波在外
.
自然产生
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
佳节到来之际
.
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8.
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
p>
.
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
那我们
再来读读这首诗
.
好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
/p>
恩
.
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课件
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
/p>
.
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
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
.
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
生读诗
.
师巡视。
2.
读了故事
.
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
受了?生交流。【师板书课件出
示:倍思亲】。
3.
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
感受
.
一边默读课文
.
一边画出这
些句子
.
试着把自
己的感受读出来。【课件: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
倍思亲。】
我们先
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
.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
.
自己试
着说说它的意思。【课件出示:独:独自
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
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
个人在他乡
作为他乡的客人
.
每当遇到
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4.<
/p>
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
/p>
岁那年
.
他就离开家乡
< br>.
来到京城长安
.
不觉已经两年
了。
(1)
从这句话中
.
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
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
边是家
乡
.
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
山以东的蒲州
.
长安在华山以西
.
p>
他这一别
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
.
p>
更突出了诗人的“独”。想想实际生活中
.
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
没有与亲人相见啊
!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
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
感受来。【指名读】
四、读中体会
感情
.
理解课文
1.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
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请同
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
p>
学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5 / 21
3.
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五、情感涌现
.
吟诗抒情。
1.
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
.
重阳佳节这天
.
看着家家户户欢
度节日的热闹场面
.
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
.
思乡之情愈发
浓了
.
思绪万千之时
.
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
示古诗
.
教师范读整首诗】
2.
刚才
.
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
.
把自己当作了王
维
.
借这首诗来表达我
对家乡的思念<
/p>
.
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
那就来吟诵
这首诗吧!
3.<
/p>
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
.
对比评价
.
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
.
p>
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六、
情感延伸
.
课外拓展:
1.
“每逢佳节倍思亲”
.
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
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
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
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
.
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
.
体会同样的思乡之
p>
情
.
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
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七、情感升华
.
再次吟诵。
1.
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
.
我们也即将结束这
堂课了
.
让我
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
配乐齐诵诗文。
八、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
.
他们外出学习、务工的时候
.
过节是否
思念故乡
和亲人
.
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念家人
登高
插茱萸
课后反思:
6 / 21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10
纸的发明
教学目标
1.
认识“创、携、蔡、伦”等
10
个生字
.
重点认识“携、蔡、”。会写
“录、册、欧、社”等
13
个字
.
注意指导
“录、存、阿、欧”的笔顺
.
尤其
是“
社”字左边是“礻”不是“衤”。能正确读写“
创造、阅读、
携带、
蚕茧、蔡伦、均匀、传承”等词语。
< br>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理解课
文内容并能概括出自然段意思。
3.
结合相关语句
.
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4.
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
/p>
,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能概括出段落意思
.
结合相关语句
p>
.
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
教
学重、难点
下来了。
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
,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法
:
讲授法、练习法。
学法
:
自读自悟、联想学习法。
课件、搜集造纸术相关资料
2
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教法与学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
.
激趣导入
1.
知道你们现在用的纸是谁发明创造的吗?【孩子们表达】
2.
板书课题。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纸的发明》。对于纸
.
你知道
些什么吗?
3.
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
在课件上出示蔡伦和造纸术等资料
.
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
文
.
认读生字
1.
初读
.
处理生字。
对于纸的了解
.
同学们知
道的真多
.
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
课文读的怎么样呢?
2.
检查生字和词语
术、创、录、册、保、存、约、验、阿、伯、欧、洲、社。【字】
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词语】
多种形式检查
.
单个读
.
齐读
.
男、女生等。
三、书写汉字
相机指导
1.
形近字辨析
“洲”和“州”
“洲”有水字偏旁<
/p>
.
是水中之地的意思。
“州”大体上同现在的“省”差不多。因此
.
现在我们
自己称中国还
有“神州”“九州”说法。
7 / 21
2.
笔顺讲解
“录”的第七笔是撇;“欧”的第二笔是撇。。
3.
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生字
.
老师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电脑屏幕出示术、创、录、册、保、存、约、验、阿、伯、欧、
洲、社。创
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检查生字新词
的掌握情况。
二、浏览课文
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
1.
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
2.
蔡伦为什么要改进这个造纸的方法呢
?
3.
蔡伦用什么方法改进造纸呢
?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
三、品读课文
深入探究
1.
默读课文
.
抓住重点词语
.
小组讨论
.
请将课后题补充完整。
p>
2.
小组讨论后
< br>.
选出本组发言人汇报。
3.
再次默读第四自然段
,
想一想:<
/p>
【
1
p>
】把描写蔡伦改进造纸方法的动词画出来
剪碎、切断、浸在、捣烂、铺在、揭下等动词
【
2
】从
这些动词中你可以体会出蔡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
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
说说为什么只有蔡
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
来了?
四、总结全文: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
极大地促进
了人类社会的
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
影响
了全世界。通过学习这篇课文
.
我们了解了造纸
术的发明
.
造纸术是中国古达四大发明之一
.
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
化。
< br>
板书设计:
10
、纸的发明
蔡伦
→<
/p>
总结前人经验
→
自己专研
→
造纸术
课时作业:
1
、书写本课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课下在搜集一下中国古代另外三大发明。
8 / 21
课后反思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1.
会认
11
个字
.
重点认识“智、慧”两个字
.<
/p>
会写
11
个字
.
重点指导书
写“县、设、史”
3
个字。正确读写“雄伟、坚固、创举、美观、缠绕、智
慧等词语。
p>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
抄写第
3
自然段
.
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
观”写清楚的。
p>
3.
读懂课文内容
.
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历史
遗产的
热爱与保护。
了解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 br>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历史遗产的热爱与保护。
教法
:
情景教学法、点拨法。学法
: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课件
2.
生字词卡片
3.
收集有关桥梁方面的资料
2
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一
、播放课件
.
激趣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欣赏
【各种桥的课件图片】
在生活中个<
/p>
.
千姿百态的桥为我们构成了一道独特的优美风景。乡下
村头
.
潺潺流水的小石桥;街头闹市
.
人来人往
.
川流不息的
天桥。车水马
龙、耸立空中的立交桥
.
构成人间独特的风景线。一桥飞架南北
.
天堑变
通途。雄伟的长江南京大桥
.
横卧在滚滚江涛之上的郑
州黄河公路大
桥
.......
见证了
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
.
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和聪明才干。
1400
多年前
.
隋朝的李春设计参与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石孔桥。谁知
道它的名字叫什么?同学们想知道吧
.
请欣赏【赵州桥的课件】
请大家说一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
:
雄伟、坚固、美观
课文是怎样描述这
座桥的呢?今天
.
我和大家一起欣赏、学习课文内
11
赵州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设计
9 / 21
< br>容
.
领略赵州桥的飒爽英姿。
板书:【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
p>
.
感知大意
1.
自由读文
.
读准字音
< br>.
读通语句。
2.
用笔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
.
多读几遍。
3.
同桌间
.
相互说一说赵州桥的建造特点。
三、检查学
习字词
.
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
1.
展示生字
.
指名
拼读
.
认读
县
济
匠
砌
横
坚
雕
抵
智
慧
设
参
部
跨
举
击
固
栏
案
爪
贵
2.
指名学生教读
.
同桌间互读
.
相互检查
3.
教师引导学习识记生字
.
辨析字形、字意
4.
指名认读多音字、组词
.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字
义、读音
c
ā
n
(
参加
) h
é
ng
【横跨】
zhu
ǎ【鸡爪】
g
à
p>
n
【干
部】
参
{
横﹛
爪﹛
干﹛
sh
ē
n(
人参】
h
è
ng
【蛮横】
zh
ǎ
o
【爪牙】
g
ā
n
【干
净】
5.
检查词语认读
.
教学
让全班学生参与
.
自由选择词语
.
练习说句子。
生:雄伟
.......
p>
高大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真棒】
生:精美
...
...
朋友送我一个精美的文具盒。
【多么深厚的友
情啊】
生:宝贵
......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财富。
【珍惜我们的
生
命
.
让生命更精彩】
生:创举
....
...
北京鸟巢的造型设计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伟大创
举。【说的
多好啊】
........
6.
请同学们小组推荐代表
.
说说赵州
桥设计上的特点
四、精读课文
.
p>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朗读第一自然段课文
.
读出自豪的感情
2.
指名生说一说
.<
/p>
读懂了什么?
生:交流汇报
文中介绍说明了赵州桥的位置、名称、设计者、历史状况。
<
/p>
师:赵州桥成为我国桥梁建造史上一颗璀璨的奇葩
.
体现了我国古代
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
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下面
.
我们带着自豪<
/p>
的感情诵读课文。
五、赏析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
请同学们品读本段课文。
2.
引导感悟:【
1
】写赵州桥作者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它在本段
中起什么作用?介绍了桥的
哪方面知识?
【
2
< br>】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
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这种设
计好出在哪里
?
【
4
】写作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
汇报
生:围绕“赵州桥非常雄伟。
”写作
.
是本段中心句
.
具有总领全段
10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