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2015
年成人高
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4
页,第Ⅱ卷
5
至
10
页。
第Ⅰ卷(选择题,共<
/p>
40
分)
注意事项:
1.
答第Ⅰ卷前,
考生须将姓名、
准考证号、
考试科目用规定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
p>
试卷中每题只选择一个答案,
选出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 br>一、语文知识鱼语言运用。(共
24
分,每题
4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毗邻
琵琶
筚路蓝缕
B.
伶仃
拎包
身陷囹囤
C.
格式
楼阁
恪尽职守
D.
拾掇
点缀
忧心惙惙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乖戾
过谦
荒无人烟
B.
松驰
聒噪
看风使舵
C.
聆听
门禁
天翻地复
D.
双赢
户籍
言简意骇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两支青年足球队旗鼓相当,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
B.
大佛湾的上万雕像居然无一雷
同,这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绝无仅有。
C.
为了改变经济困难的现状,老李不得不明珠暗投,开始四
处打工。
D.
卢梭晚年写的《忏悔录》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别具一格的名著。
4.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从巴丹吉林沙漠西端的戈壁向北张望,
的戈壁
一色铁青,
稀疏的骆驼草棵棵憔悴,一颗和另一颗之间的距离很远,像
< br>是
的战士,
伫立在广漠的戈壁当中,
看日月轮转,
大风奔流,
饱受严寒和烈日侵袭,这仿佛是它们的
的宿命。
A.
一望无边
独树一帜
根深蒂固
B.
阔大无疆
孤立无援
与生俱来
C.
阔大无疆
独树一帜
与生俱来
D.
一望无边
孤立无援
根深蒂固
5.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电影
《侏罗纪世界》
公映前一周,
制片
方为影评人和有关专家组织过小范围
试映,结果美言不多。
B.
要改变目前教学内容繁、难、偏、重的状况,就必须切实
转变思想观念,冲
出课本和教学的误区不可。
C.
科学家发现了大脑中能够控制恐惧的区域,
这将有助于改进创伤后压抑和焦
虑症的治疗方法。
D.
代表们从尚法守信、
励学思进、
务实求真等方面对如何更好地展现城市精神
风貌的问题进行了讨
论。
6.
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贯通的话,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
这种梦境往往会被顽皮的鱼鹰搅破。
②
p>
忽然间鱼鹰变得异常机灵,抖着翅膀扑进水里去,山影一时都搅碎了。
③
p>
赶上天气晴朗,
水面平得像玻璃,
满江就会
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
模模糊糊的,
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④
这时渔
翁站起身伸出竹篙,
挑上鱼鹰,
一捏它的长脖子,
那鱼便被吐进
鱼篓里去。
⑤
竹筏子的梢上停着几只鱼鹰,神气有点迟钝。
⑥
p>
一转眼,
鱼鹰又浮出水面,
长嘴里咬着条银
色细鳞的鲢子鱼,
咕嘟地吞
下去。
⑦
p>
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
老渔翁戴着尖顶竹笠,
安闲的倚着鱼
篓抽烟。
A.
①⑦⑥④②⑤③
B.
③①⑤②⑦④⑥
C.
①⑦②⑥③⑤④
D.
③①⑦⑤②⑥④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
10
题。(共
16
分
,每题
4
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
我国古代人民在
长期实践中,
早就开始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
并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地震前兆的
记载。例如,
1739
年宁夏银川地震以后,有人就总结出地震与井水变化、动物
不安、震前地
下发声、天气反常现象之间可能存在某些联系。古书《隆德县志》
上出记载了古人总结的
六种地震前兆现象。
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表明,
地震
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现象。
人的
感官能直接觉察到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比较
常见的有,井水陡
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
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
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光等。宏观前兆
在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p>
1975
年辽宁海城
7.3
级地震和
1976
年松潘一平
武
7.2
级地震前,
地震工作者和广大
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
为这两
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
供了重要信息。
不过也应当注意,
上面所列出的多种宏观现
p>
象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
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
< br>例如;
井水和泉水的小组涨落
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
/p>
也可能受附近抽水、
排水和施工的影响,
井水的变色变
昧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刺
激等
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
p>
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
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
p>
观前兆,简称微观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
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
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二是地形变化异常。
大
地震发生前,
震中
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
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
借助于精密的仪器,
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
分析这些资料,
可以帮助人
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三是地球物理变化。
p>
在地震孕育过程中,
震源区及其周
围岩石的
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些变化,
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
地电和
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四是地下流体的变化。地下水
(
井水、
泉水、地下层中所含的水
)
、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和贮存一些其
它气体,
这些都是地下流体。
用仪器测地下流体的化学成份和某
些物理量,
研究
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7.
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震前兆是地震前地表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
B.
1739
年宁夏银川地震以后,我国古代人民才认识到地震时有前兆的。
C.
《隆德县志》最早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发生现象。
D.
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证明了古人类关于地震的某些认
识是正确的。
8.
对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井水的涨落泉水水温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地声地光都属于地震宏观前兆。
< br>
B.
根据大量的宏观前兆,
有关部门成功预报出了
1975
年辽宁海城
< br>7.3
级地震。
C.
p>
自然界发生“宏观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
D.
燃放烟花爆竹和发射信号弹等人为事件,
有时候会被人们误以为是地震前兆。
9.
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或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来进行测量。
< br>
B.
大地震发生前,
震中
附近地区的地壳以及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弱的变
化。
C.
利用精密仪器测定震源区的重力、
地电和地磁,
可以判断地震时地球的物理
变化。
D.
用仪器测地下流体的化学成份和某些物理
量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的发生。
< br>10.
下列语句,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
地震的预防
B.
地震的预测方法
C.
地震活动的异常情况
D.
地震的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10
p>
分)
三、(
2
5
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
p>
11~14
题。
人生识字糊涂始
鲁迅
中国的成语只有“人生识字忧患始”,这一句是我翻造的。
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其一是学
话。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
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的听取,记住,
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
意义,到得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
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
误。小孩子往往喜欢听人谈天,更喜欢陪客,那大目的,固然在于
一同吃点心,
但也为了爱热闹,尤其是在研究别人的言语。
我们先前的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
,
教师并不讲解,
只要你死读,
自己去
记
住,分析,比较去。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并且竟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
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得很。自以为通,别人也以为通了,但一看底细,还是并
不怎么通,
连明人小品都点不断的,
又何尝少有?人们
学话,
学不会的是几乎没
有的,一到学文,就不同了,学会的恐
怕不过极少数,就是所谓学会了的人们之
中,
请恕我坦白的再来
重复的说一句罢,
大约仍然胡胡涂涂的还是很不少。
这自
然是古文作怪。因为我们虽然拚命的读古文,但时间究竟是有限的,不像说话,
整天的可以听见;而且所读的书,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
常驳杂,
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
弄得乱七八遭,
但蹄迹当然是有
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这一种“有
所得”当然不会清清楚楚,大概
是似懂非懂的居多,所以自以为通文了,其实却没有通,
自以为识字了,其实也
没有识。自己本是胡涂的,写起文章来自然也胡涂,读者看起文章
来,自然也不
会倒明白。因此我想,这“胡涂”的来源,是在识字和读书。
例如我自己,
是常常会用些书本子上的词汇的。
虽然并非什么冷僻字,
或者
连读者也并不觉得是冷僻字。
然而假
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
请了我去,
交给我一
枝铅笔和一张纸,说道,“您老的文章里,说过这山是‘崚嶒’的,那山是‘巉
岩’
的,
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样子呀?您不会画画儿也不要紧,
就钩出一点轮廓来
给我看看罢。请,请,请……”
这时我就会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
说是白话文应该“明白如话”,已
经要算唱厌了的老调了,但其实,现在的
许多白话文却连“明白如话”也没有做到。倘要
明白,我以为第一是在作者先把
似识非识的字放弃,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
搬到纸上来;也就是学
学孩子,只说些自己的确能懂的话。至于旧语的复活,方言的普遍
化,那自然也
是必要的,但一须选择,二须有字典以确定所含的意义。
< br>
11.
第三段所说的“同样的方法”是指什么?这
种方法有什么局限?(
6
分)
答:
12.
作者认为,学话容易、学文难的原因是什么?(
6
分)
答:
13.
第四段中,作者为何会“恨无地洞可钻”?(
6
分)
答:
14.
作者认为,如何才能让白话
文变得“明白如话”?(
7
分)
答:
p>
四、(
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17
题
。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
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
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
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
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
p>
何也?”
胡君闻之,
以郑为亲已,
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
取之。
< br>宋有富人,
天雨,
墙坏。
其子曰
:
“不筑,
必将有盗。
”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
厚
者为戮,
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韩非子·说难》)
15.
将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联系这些语句的内容,说说胡国被
消灭留下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8
分)
答:
1
6.
文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
4
分)
答:
17.
宋国的富人“智子疑邻”表现了什么心理(
4
分)
答: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18~19
题。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众芳摇落:百花凋谢。暄妍:明媚鲜艳。霜禽:寒冷季节里的鸟儿。疏影横斜:
梅花疏
疏落落,斜横枝干投在水中的影子。合断魂:一定会深深迷恋。微吟:低
声吟唱。狎:亲
近。
檀板:檀木制成的柏板。
18.
诗人首联就将与
对比
,
写出来梅的不同凡响、
不染尘俗
p>
的格调与品质。(
2
分)
< br>
19.
第三、四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梅花的?
第五、六句写梅花使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
7
< br>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