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释
-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释
掌握使动用法对学习文言文帮助很大。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有三种形式,
分别
为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概念认识
例
< br>1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
故名曰“寤生”
,遂恶之。
(
< br>《郑伯克段于鄢》
)
引文中
加下划线的
“
惊
”
字是典型的动词使动用法。句中
“
吃惊
”
的不是庄公,
而是姜氏,是难产而生的庄公
“
使(她的母亲姜氏)吃惊
”
。
为什么这么说?从上下文意来看,
姜氏从此之后就不喜欢庄公,
其原因就是
庄公出生的时候是
脚先出来,这种
“
逆生
”
就是难产,很容易导致母婴的死亡,因
而,姜氏的
“
吃惊
”
就是很自然的。另外,刚出生的
婴儿没有意识,不可能对生养
自己的母亲表示
“
吃惊
”
。
所以说,
“
惊
”
这一动作行为的发
出者只能是宾语姜氏。
例
2
: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
苏轼
《赤壁赋》
)
此句中的
“
舞
”
、
“
泣
”
这一动作的施行者
分别是
“
潜蛟
”
和
“
嫠妇
”
,而使他们
“
舞
”
、
“
泣
”
的则是
“
余音
”
。
从以上例子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
1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某个动词充当句子谓语的时候,句子
的主
语并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行者,
也就是
说,
充当谓语的动词
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所代
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2
.解释这个动词时,应该在前面加
“
使
”
,成为
“
使(让)
< br>+
宾
+
动词
”
的格
式。
例
3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
秦
族不会主动灭亡自己,而是山东豪俊
“
并起
”
的外部原因使自己灭亡了。
所以,
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一,
就是看这个动
词的动作行
为是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的。
二、形式特征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p>
动词的语法特征是能带宾语,
但是,
并不是
所有的动词都带宾语。
能带宾语
的动词称之为及物动词,不能带
宾语的动词称之为不及物动词。
比如,醒、徘徊、合作、觉
悟、休息、前进、竞赛、冲突、灭亡等动词就不
能带宾语。
在古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常就是指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换言之,
古汉语里,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最多见。
不及物动
词本来不带宾语,
当它们以
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时,也就带上了
宾语。
例
4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苏洵《六国论》
)
例句中的
“
却
p>
”
是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指代
“
秦
”
的宾语
“
之
”
,
“
却
”
就是使动
用法,解释为
“
使(之)退却
”
。
所以,
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
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二,
就是看句中的作谓语的动
词是不是后面带
宾语的不及物动词。
如果是,
就可以尝试从使动用法的角度去理
解。
下列句中加下划词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p>
(
《郑伯克段于鄢》
)
< br>
1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p>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广故数言欲亡,
忿恚尉。
(司马迁《陈涉世家》
)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司马迁《淮阴
侯列传》
)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
元《捕蛇者说》
)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这种情况在古汉语里很少见。这种用法有两种情况:
一是及物动词带宾语,
在形式上和动宾结构没什么区别,
区别只是在意
义
上。也就是说,使动虽然也是及物性质的,但是,它的动作行为不是宾语所代
表的人或事
物主动发出的,
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使他们有这种动作行为。
例
5
:序八州而朝同列。
(贾谊《过秦论》
)
这句中
“
朝
”
是及物动词,意为
“
朝见
”
。但是,各诸侯国去朝见秦国,并
不是自愿的,而是能
< br>“
序八州
”
的强大的秦国迫使他
们来朝见的。所以,
“
朝
”
应解
释为
“
使(同列)朝
见
”
。
所以,
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
的方法之三,
就是看宾语是不是主
动发出这个动作行为,
如果是外部的原因使宾语施行了这个动作行为,
那就是使
动用法。
二是有些及物动词读音的改变(一般变为第四声)
,往往是使动用法。<
/p>
例
6
:
p>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
s
ì)以草具。
p>
(
《战国策
·
冯谖
客孟尝君》
)
这句
“
食<
/p>
”
字后省略了代词
“
之
”
,
应理解为
< br>“
使
(让)
(他)
吃粗劣的饭食
”
。
例
7
:
p>
中军置酒饮(
y
ì
n
)归客。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如俗
话说的
“
饮牛
”
。
这句诗中的
“
饮
”
的词义就是
< br>“
使饮
”
,使动用法就是当然的
了。
值得注意的是,
不是所有的使动用法的及物动词的读音都改变,
而且改
变读音的也不限于及物动词,因而不能单纯从读音的变化来判断动词的使动用
p>
法。
p>
所以,
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四,
< br>就是思考上下文意是
否表示的是使动的意思。
3
.使动用法的语法特点。
使动用法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
表达了兼语句的内容。
虽然古汉语里
并不常见兼语句,
但是,
能用兼语句的结构特点去理解古汉语的使动用法,
帮助
应是很大的。先分析两个现代汉语兼语句的结构。
句中的
“
我们
”
和<
/p>
“
我
”
都是兼语
,
“
让
”
、<
/p>
“
使
”
都是表示
“
使令
”
意义
的动词。
如果将这两个动词去掉,并且把兼语后面的动词
“
p>
读
”
、
“
吃惊
”
移到兼语前面去,
那原先的兼语句就成了使动句。
再看古汉语的例子:
庄公使姜氏惊
——
庄公惊姜氏。
这样分析只
是帮助理解使动用法,
决不要误认为古汉语使动用法是兼语句转
变而来的,其实古汉语里是极少兼语句的。
所以,
判断一个动词是否使动用法的
方法之五,
可借助现代汉语兼语句
表达内容的方式来判断。
p>
4
.使动用法的特殊现象。
使动用法会造成一些特殊现象。比
如:
“
胜之
”
和
“
败之
”
的
意义相同,而
用法不同。
“
胜之
”
是一般用法的动宾结构,
“
败之
”
是使动用法。
为了能区
别它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