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中国古代的称谓
-
第四讲
中国古代的称谓
•
宋人黄彻《碧溪诗话》深感《左传
》人名变化之繁杂而感慨道:“千变万状,有一人称目至
数次异者:族氏、名字、爵邑、
号谥,皆密布其中。”
•
西周的姜尚,又叫吕尚、姜牙、姜子牙、姜太公、太公望、吕渭。
第一节
姓与氏
•
一、上古的姓
•
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氏族都必
须有一个有别于其他氏族的称呼。这就是“姓”。
•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
„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
•
郑樵《通志²氏族略序》:
“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嬴、姒
(s
ì
)
、妫
(gu
ī
)
、
姞
< br>(j
í
)
、妘
< br>(y
ú
n)
、婤(
zh
ō
u
)、嫪
(l
à
o)
„„之类皆是
也。”
•
顾炎武《日知录》卷
23
:
“言姓者本
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子、风、己、任、
祁、芈(
m
ǐ)、曹、董、偃、归、曼、熊、隗(
w
< br>ě
i
)
、漆、允。
姓的作用
•
《白虎通²姓名》: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
别
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
明血缘、别婚姻。
二、姓氏的区别
•
宋代史学家刘恕《通鉴外纪》:“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²氏》:“
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
•
《左传²隐公八年》孔疏:
“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
族者
,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
•
顾炎武则在《原姓》中从另一种角
度给了很恰当的区分:
“氏焉者,所以为男别也;姓焉者,
所以
为女坊也。”
1
、氏的作用
•
氏的作用是
别贵贱
,是贵族男子身份地位的标志。
•
《白虎通²姓名》:“所以有氏者
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
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
”
•
<
/p>
春秋时代,贵族通常以祖父的名号
(
如名
、字、谥、封邑等
)
为氏。
2
、
氏的来源
•
《风俗通义》记载:“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
,
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
(
1
)
以官职或爵号为氏
1
•
以官为氏的有司马、司徒、司空、中行等氏;
•
以爵为氏的如皇、王、公、侯诸氏;
•
加国名如夏侯、葛伯等氏;
•
加世系如王孙、公孙等氏。
(
2
)
以居住地名为氏
•
以始祖住地为氏,如:西门豹、北
部骚、南宫括、百里氏、东门氏、东郭氏。
(
3
)
以
受
< br>封邑为氏
•
鲁大夫展禽食邑于柳下,以他为始祖的后裔称柳氏。柳下惠(展氏,名获,字禽);
•
这类氏名很多,如苏、毛、
樊、刘、费、成、栾、戚、聂、冯、崔、卢、屈、阴等。
•
屈原(楚国公族,姓芈
m
ǐ,祖先“受屈为卿,因以为氏”)。
(
4
)
以
祖先字或谥号
为氏
•
以始祖名、字、谥号、排行等为氏。
•
段氏是郑伯弟叔段的后裔;
•
展氏是鲁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后裔;
•
这都是以祖先
名
为氏。
•
孔丘:姓子。宋公孙嘉之后,嘉字
孔父,即以祖先的
字
为氏。
•
庄周是楚庄公后裔,即以祖先的<
/p>
谥号
为氏。
臧氏
•
<
/p>
《左传²隐公五年》把鲁孝公儿子公子彄(
k
ō
u
)追称为“臧僖伯”,孔颖达疏云:“诸侯
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得祖诸侯,乃以王父(祖父)字为氏。计僖伯之
孙乃得以臧为氏。”
•
诸侯
(<
/p>
鲁孝公
)
→公子(臧僖伯)→公孙→臧
氏(以始祖
字
为氏
)
(
5
)
以百工技艺为氏
•
如巫氏、卜氏、屠氏、陶氏、匠氏等。
三、姓与氏的使用特点
•
郑樵在《通志²氏族略序》中记载
:“
三代之前,姓氏一分为二。
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氏
所以别贵贱
,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
•
姓所以別婚姻
,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
姻不可
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
,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
秦汉以后,姓氏合一
•
顾炎武《日知录》卷
23
:
“姓氏之称,自太史下始混而为一”,
“自秦以后之人,以氏为姓。
以姓称男而周制亡。”
< br>
2
•
《史记²孔子世家》:“字仲尼,姓孔氏。”
先秦“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
•
男子称氏,是氏族制决定的。
•
通过称氏,可以
< br>別亲疏贵贱
。同族亲,非同族疏;大宗贵,小宗贱。
•
先秦时期,男子不以姓相称。
•
秦始皇不能称
“嬴政”,而应称“赵政”。
同姓不婚
•
女子称姓是父系社会同姓不婚制度的产物。
•
周人同姓不通婚,所以娶妇必辨其姓,女子也就必须称姓。
先秦男子的称谓
•
氏+名:
孔丘、屈平。
•
字+名:
孔父嘉,孟明视,叔梁纥
。
•
p>
秦汉以后的称谓发生了变化,是:
姓+名+字
。
•
《左传序》,晋杜预元凯撰;
•
《桯(
t
ī
ng
)史》,宋相州岳珂肃之著。<
/p>
先秦女子的称谓
•
未嫁时
:
•
在姓前加上排行:
•
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
•
孟姜,史无其人,但却是先秦时期妇女的常见称呼。
•
《白虎通²姓名》:“適长称伯,
庶长称孟。男女异长,各有伯仲。”
出嫁后
:
•
①
姓前加上所自出国名:
•
褒姒(周幽王宠妃,褒国)、齐姜、秦嬴、郑姬、晋姬;
•
②
加上丈夫国名、氏或邑名:
•
秦姬、棠(邑)姜、赵(赵衰)姬;
•
③
死后加上丈夫或本人谥号:
•
武姜(郑武公)、文嬴(晋文公)、穆姬(秦穆公)
第二节
名与字
•
《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
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
朱骏声云:名者声也,字者形也。
3
一、古人的名
•
《仪礼²丧服传》:子生三月,则父名之。
•
《白虎通义²姓名》说:三月名之
何?天道一时,物有其变。人生三月,目煦亦能咳笑,与
人相更答,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
。
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
•
商人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
•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
庚,帝辛(纣),太甲„„武丁(盘庚曾孙)。
1
.
古人的命名原则与方式
•
春秋时,给人命名有
5
种方式:
•
信:上天的授意
•
义:祥瑞之事
•
象:像貌特征
•
假:用身边的物品之名
•
类:与父亲相似的某些特点
命名的禁规
•
春秋时,命名有
< br>6
条禁规
:
•
p>
本国国名、本国官名、本国山川之名、疾病之名、畜牲之名、礼器礼品之名。
2
.古人命名的其它情况
•
宋俞成《萤雪丛说》卷一解释道:
古者命名,多自贬抑,或曰愚曰鲁,或曰拙曰贱,皆取谦
抑之义也。
•
《颜氏家训²风操》:“周
公名子曰禽(伯禽),孔子名儿曰鲤„„卫侯、魏公子、楚太子
皆名虮虱。”
•
虮虱、猪狗、无知、不臣、黑卵、瘸驴、虾蟆之类。
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二、古人的字
•
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
,起名讲究高雅。盛行以“之”命名。
•
王羲之,子王献之,孙王静之、桢
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
•
《说文解字》释:“字,乳也。从子在宀下。”
就是孳乳、孳生,即是在“名”之后新增
的称呼。
•
《礼记²曲礼上》:“男子二十,
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1
.古人取字的原因
•
《礼记²檀弓上》:“幼名,冠字。”
4
•
<
/p>
孔疏:“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
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
《仪礼²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
一方面多年来被长辈所称的名不便
再在社交场合呼来喊去,
需要另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可以
称呼的
新名。
•
另一方面是因为避讳的需要。
•
一个人成年之后,就要参加包括祭
祀在内的各种正式的社交活动,在很多场合,人名是要避
讳的,这也是得另取字的原因。
2
.古人名与字的使用
•
一般是长辈对晚辈称名,同辈之间
称字。这种习惯在战国以前尚不严格,战国以后就成为一
种比较严格的礼制。
称名
•
自称、谦称、上对下称名:
•
《论语²季氏》:子曰:“
丘
也闻有国有家者„„”
•
《论语²季氏》:子曰:“
求
!无乃尔是过与?”
•
《后汉书²赵孝传》:“尝从长安
还,欲止邮亭。亭长先时闻孝当过,以有长者客,扫洒待
之。孝既至,
< br>不自名
,长不肯内。”
•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
18
:贾魏公为相日,有方士姓许,对人未尝称名,无贵贱皆称“我”,<
/p>
人谓之“许我”。
•
《礼记²曲礼上》: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
杜预注:在君前,故子名其父。
•
孙希旦集解:谓卿大夫于君前名其
僚友,子于父前名其兄弟,盖至尊之前无私敬也。统以父
则皆子,统以君则皆臣,故对父
,虽弟亦名其兄;对君,虽子亦名其父也。
称字
•
敬称、尊称、下对上称字:
•
《韩诗外传》卷九:堂衣若扣孔子
之门曰:“
丘
在乎?
丘
在乎?”子贡应之曰:“君子尊贤
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亲内及外,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子何言吾师之名为
?”
•
《汉书²外戚传》:霍光夫人显„
„辟左右,字谓(女医淳于)衍:“
少夫
幸报我以事,我
亦欲报
少夫
,可乎?”
•
如淳曰:称衍字曰少夫,亲之也。
•
《后汉书²隗嚣传》:光武素闻其风声,报以殊礼,言称字。
称字为贵
•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称字》:“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成人,则贵其所以成人
,
5
于是命以字之。字之为有可贵
焉:《春秋》以书字为褒,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字而不名者,
十二人而已;昌黎墓志数十
篇,标题概称官阀,惟
李元宾、柳子厚、樊绍述
称字,以见其人
不必以爵位为重,是亦所以贵之也。”
三、
古人名字相应的原则
•
1
.
同义互训
:
•
宰予,字子我;诸葛亮,字孔明;
陆游,字务观;秦观,字少游。
•
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回,渊水也。”);周瑜,字公瑾。
2
.
反义相对
•
曾点,字皙;
•
端木赐,字子贡;
•
朱熹,字元晦;
•
韩愈,字退之;
•
赵孟頫(俯),字子昂。
3
.
近义联想
•
冉耕,字伯牛;
•
冉求,字子有;
•
•
岳飞,字鹏举;
•
苏轼,字子瞻;
赵云,字子龙。
4
.
同类相及
•
孔鲤,字伯鱼;
•
白居易,字乐天(乐天方可易居);
•
郑樵,字渔仲(樵夫常与渔翁为侣)。
5
.
追慕古人
•
司马相如,字长卿;
•
“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蔺为赵国上卿。
•
颜之推,字介(晋国的介之推);
•
袁尊尼,字鲁望(景仰孔子)。
6
.
古语活用(引经)
•
(五代)冯道,字可道(《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
(晋)陆云,字士龙(《易²乾》:“云从龙,风从虎。”);
•
曹操,字孟德(《荀子》:“夫是之谓德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