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文言文
-
玉不琢不成器文言文
【篇一:玉不琢不成器文言文】
玉不琢
不成器
(1)
——
学习是为了开发潜能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
(2)
,
教学为先。《兑命》曰
(3)
:
“
念终始典于学
(4)
。
”
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礼》。②君
:这里的意思是统治。
(3)
兑
(yu
e)
命:
《古文尚书》中的篇名,也作《说命》。④念终:始终
想着。
【译文】
< br>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
理。因此,古代
的君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尚书
.<
/p>
说命》中说:
“
自始自终想着学习。
p>
”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吧。
【读解】
玉石是天生生
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
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大
概要比西方哲学家洛克的
“
白板
说
p>
”
切合实际一些。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天生来像一张白纸,后来通<
/p>
过经验积累和学习,便在白纸上画出了各种图画。
玉石同白纸显然不一样的。白纸什么都没有,而玉石则包含了潜在
的有用成分
和价值。白纸上的痕迹是外力机械地加上去的,琢磨玉
石则是让他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儒家的学者一方面承认了人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不像白纸
一无
所有),另一方面则强调了开掘和发展天赋、才能,必须通过学习
< br>的过程,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展现。确定了这个大前提,剩下的问题
便是开掘的具体
方法和技巧,是具体的操作方式的问题。
【篇二:玉不琢不成器文言文】
考点名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
翻译
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翻译的基本原则是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
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
简洁。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
必要的调整,使译
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
(
1
)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
物名、
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如:
“
庖丁
为文惠君解牛
”
中的
“
文惠君
”
。
(
2
)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
相应部分补足
。如:
“
果地震陇西
”
中省去了
“
于
”
。
(
3
< br>)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
用的实词或虚词中
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
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
“
夫六国与秦皆诸
侯
”
中的
“
夫
”
可略去不译和
“
初,奉使往来,无
留北者
”
中
p>
“
往来
”
是偏义复
词,陪衬部分
“
来
”
< br>,也没有必要译出。
(
4
p>
)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
单音
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
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
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
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
换成活用后的词,
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
“
乃使蒙恬北守藩篱
”
中的
“
藩篱
”
应译为
“
边防
”
p>
。
“
万钟于我何加
焉
”
中的
“
万
钟
”
应译为
“
高官厚禄
”
。
(
5
)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
宾短语
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
现代汉语习惯。
如:
“
p>
何谓得之于心
”
应翻译为
< br>“
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
”
;
“
石之铿
然有声者
”
应翻译为:
“
铿然有声的石头。
”
(
6
p>
)贯:即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
照原
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因为古代汉语
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
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
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
法,译出来以后
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 br>
如:
“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
帝遗德。
”
这个句子中的
“
开张
”
是扩大
的意思,<
/p>
“
圣听
”
是对皇
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
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
整句话可译为
“
确实应
当广泛听取群臣
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
古文
今译方法:
1
.直译
所
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
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
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
1
:
p>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
“
我不如
老菜农。
”
上面的译文紧
扣原文,字
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
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
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
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
要的。
例
2
: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
“
追赶
”
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
“
晋军
< br>”
,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
惯,把状语
< br>“
三
”
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
原文,译成
“
追赶他们,三
圈围绕华不
注山
”
,就不符合
“
< br>达
”
的要求。
2
.意译
所
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
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
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例
3
:
原文: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译文: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
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
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
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
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
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
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 br>
古文今译常见错误:
1
.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
/p>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
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
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
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
例如:
(
1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