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姓源流、洪氏家训、字辈

玛丽莲梦兔
555次浏览
2021年02月24日 00:3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4日发(作者:生产性活动)


洪姓源流(洪氏字辈、家训)




洪姓,拼音:


h


ó


ng


x


ì


ng


。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


92


位。在


20 07


年全


国姓氏人口排名第


107


位。


此姓氏



?< /p>



在韩国亦有分布,


约占当地人口


1.13%




洪姓 鼎盛于闽、粤、台。唐朝长安人洪扈迁居福建仙游;宋朝庆历年间


又有洪忠去福建;传至 洪皓之孙迁居广东。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以及妹


妹洪宣娇、兄长洪仁达、洪仁发,亲 属洪仁政、洪全福、洪和元,儿子洪天


贵福,都是广东花县(今花都)人。起义失败后, 纷纷逃至南洋、美国。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路史》中的记载,远古黄帝的帝号为“帝鸿”


,其 后裔中有以先祖


帝号为姓氏者,称鸿氏。在古代,


“鸿”



“洪”二字同义通假,后有假称洪


氏者,世 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 ,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属于以先祖官称名


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



《尚书》等的记 载,共工是上古炎帝的后裔,在黄帝时


期世袭为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后人尊为“水神 ”




史书中描述:

< br>“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美好描


绘。


古代共工氏部族以龙蛇为图腾,


其活动中心主要在大河


(


黄河


)


中游地区,

< br>以及伊水、洛河流域。共工氏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


< br>据古籍记载,原始氏族社会发展到了颛顼帝执政时期,共工氏以自己家族世


代治水 有功于民,而傲然起兵与颛顼争夺天下共主之位。虽然共工氏部落能


征善战,共工自己也 英武无匹,但由于其过于粗暴缺仁而最终失败。



传说,共工在 战败之后,羞怒之下一头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造


成了天塌地裂,造成了大洪 水时代,因此被民众逐出中原,落居于今甘肃省


的平凉市泾川县一带,因此其境在古代就 称作“共”




共工氏为了让子孙们牢 记自己是水神后裔,便在自己名字“共”的旁边加上


“水”偏旁,成“洪”字,留给后裔 子孙为氏,因此其后裔大多称洪氏,世


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 p>


姜姓洪氏族人大多尊奉共工为洪氏的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古洪洞国之子民,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早期的周康王姬钊六年戊辰


(


公元前


1073



)


,周康王封自己的堂弟姬


杼于杨


(


今山西洪洞东南部


)



为杨 侯,


史称杨侯国,


姬杼就国之后以杨为氏,

故称杨杼,其将国都筑于洪洞,因此又称其为“洪洞国”


。洪洞国后在西周


共和执政时期


(


公元前


841


~前


828


< br>)


之间消亡。



到了西周晚期的 周宣王姬静十九年


(


公元前


809



)



周宣王又封 自己的幼子


姬涧


(


字尚父


)


至杨侯国,再为杨侯,都城仍在洪洞,亦称“洪洞国”

。该杨


侯国在春秋中期晋厉公姬寿曼


(

姬州蒲


)


执政时期


(


公元前


580


~前


573< /p>



)



经被晋国 吞并。



整个姬周宗室杨侯国君主世系延续了二十二代,


大致为:


姬杼


(


公元 前


1073



1




989


年 在位


)


→姬伯沃


(

公元前


988


~前


980


年在位


)


→姬庚


(


公元前


979




966


年在位


)


→姬文


(


公元前


965


~前


923


年在位


)


→姬昭成


(


公元前


9 22




908


年在位


)


→姬康


(

< br>公元前


907


~前


883


年在位


)


→姬绍甲


(


公元前


882




842


年在位


)

< br>→„„中间历史断国„„→姬涧


(


公元前


809


~前


801


年在位


)


→姬其


(


公元前


800


~前


778

年在位


)


→姬丁宏


(


公元前


777


~前


742< /p>


年在位


)


→姬岑


(


公元前


741


~前

< br>727


年在位


)


→姬懿宣


(


公元前


726


~前


705


年在位


)


→姬来


(


公元前


704


~前


684


年在位


)


→姬惠


(


公元前


68 3


~前


640


年在位

< br>)



姬泰聘


(

< br>公元前


639


~前


609


年在位


)


→姬平芙


(


公元前


608


~前

608


年在位


)


→姬戴

< p>
(


公元前


608


~前


575


年在位


)


→ 姬盛石


(


公元前


574


~前


531


年在位,


期间晋国 上大夫羊舌肸被封于杨侯国,说明此际杨侯国已经名存实亡了


)



姬欢


(


公元前


530


~前


529


年在位

< p>
)


→姬季洪


(


公元前


528


~前


502


年在位


)



姬东莲

(


公元前


501


~前


436


年在位


)


→姬定悼< /p>


(


公元前


435


~?年在位待考


)


→此后杨侯国断灭国祚。


战国中期的周安王姬骄五年


(


晋 烈公姬止二十三年,赵烈侯赵籍七年,公元



397

< p>


)


,周安王再次赐封晋靖侯的儿子公子姬伯侨的 裔孙为杨侯,然而


这位杨侯的封国之地在今河南省的鹤壁市鹤山区一带,


其境此时已属于强大


的赵国势力范围之内,这位杨侯赴国与否失载,但其显然无 能就国。



这段历史,即史籍中所称的“周王三封杨侯国”




到了周安王二十六年

< br>(


晋静公姬俱酒二年,赵敬侯赵章十一年,魏武侯魏击


二 十年,韩哀侯元年。公元前


376



)


,韩、赵、魏三家彻底废黜了晋静公,


将晋国公室剩余的土地全 部瓜分干净,从此杨侯国不复存在,其国都所在之


地已成为赵国的一个城邑,称赵城。< /p>



在历代杨候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杨氏,亦有 以国都名称


为姓氏者,称洪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姬姓洪氏、杨氏族人大多尊奉黄帝、姬杼为洪氏的得姓始祖。



由于在春秋时期故杨侯国为晋国属地,因此后人多将其与历事晋悼公姬周


(


姬纠


)


、晋平公姬彪、晋昭 公姬夷三代君主的故荀国绛州人羊舌肸


(


羊舌肿,


字叔向,又字叔肸


)


混淆。



羊舌肸实际上是在晋平公执政时期


(


公 元前


557


~前


532


年在位


)


被赐封于杨



(


今山西洪洞东南部


)


而始称杨肸


(


杨肸肿


)


的,其称杨氏的时间要比姬杼


(


杨杼


)


所得之杨氏、洪氏晚五百二十八年之久。由于羊舌肸也是姬姓后裔,


后世杨氏、洪氏族人中凡以羊舌肸为得姓始祖者,皆属于错误,因此其不可


称“得姓始祖”


,只能称“受姓始祖”



姓氏学领域的诸位方家在研究杨、洪、羊、杼、肿诸姓氏渊源之时,应当注


意上述历史过程,并予以仔细甄别。



第四个 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郑国君主郑武公次子共叔段,属于以


先祖名号为氏。



共叔段,是郑武公姬掘突的次子。其母武姜在生长子姬寤生时受到 惊吓,从


此便厌恶公子寤生,而偏爱二儿子姬叔段,因此曾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姬叔段


为太子。姬叔段虽然长的英俊潇洒,但郑武公并未同意改立太子。



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二十七年


(


郑武公二 十七年,


公元前


744



)



郑武公逝世,


2



姬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



周平王三十七年


(


郑庄公十年,公元前


734



)


,武姜请 求郑庄公把京邑


(



河南荥阳


)


封给姬叔段,得到允许后,叔段得以居住在京邑,他肆意扩展私


家势力,时称京城大叔、京叔段。不久,姬叔段要将郑国西部和北部边境地

区都服从自己的管辖,野心开始张显。



为此,郑国上大夫 公子姬吕提醒郑庄公:


“一国之臣,不能两面听命,若您


打算让 位于姬叔段,那么就去侍奉他;反之就应该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


其他的想法。


”然而,阴刻的郑庄公依然不加干涉,任其弟弟暴露野心至叛。


由此, 姬叔段以为郑庄公无力管自己,更加肆无忌惮,乘机收取两属之地作


为自己封邑,并将控 制地域扩大到廪延


(


今河南延津


)




到了周平王四十九年

< br>(


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


722



)


农历


5


月,姬叔段在


母亲武姜的支持下,大力整治城郭、积聚粮食、装备兵器,充实战车,准备


袭击郑国都城。同时,他与都城中的武姜约为内应,武姜届时打开城门,迎


姬叔段入城推翻郑庄公。



郑庄公在确切掌握了姬叔 段准备造反,落实了反叛罪名后,遂抢先起兵,当


即令公子姬吕率领二百乘战车突然攻打 京邑城。全城百姓皆不支持姬叔段,


姬叔段遂大败,逃奔到鄢


(


今河南鄢陵


)


,郑庄公又亲率大军追击 ,再次大败


姬叔段,消灭了姬叔段的所有力量。



最终姬叔段带着零丁随从逃奔于共邑小城


(


今河南辉 县


)



再也没本钱与兄长


争天下了。郑庄公放过了这个反叛的弟弟,令其居于共邑,后死于斯地,史


称 其为共叔段。



在共叔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 ,称共氏、京氏、段氏。该


支共氏后裔后来因避祸,加“氵”偏旁改称洪氏,世代相传至 今。



第五个渊源:


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庆父,


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 br>


庆父,本名为姬共仲,字庆父,是鲁庄公姬同的弟弟,他时常与鲁庄公的王


妃哀姜私通。而哀姜是齐桓公姜小白的女儿,依仗父亲势力,私下要立姬共

< br>仲为君。



鲁庄公姬同有三个弟弟:

姬共仲、


姬叔牙、


姬季友。


其中的 姬庆父最为专横,


并拉拢姬叔牙为党,一直蓄谋争夺君位。


< /p>


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


(


鲁庄公三十二年, 公元前


661



)

,鲁庄公生了病,因


为夫人哀姜没有生子,即无“嫡嗣”


, 便准备从“庶子”中议立。鲁庄公找


来三弟姬叔牙商量,而姬叔牙因受了其二哥姬共仲的 买嘱,便吹捧并主张继


立姬共仲,鲁庄公当时不置可否。之后又与四弟姬季友商量,姬季 友则力主


立鲁庄公与其另一宠姬所生之子公子姬斑,


并当场要求 姬叔牙以死表明拥立


公子斑。



当年农 历


8


月,鲁庄公病逝,公子姬斑继位。姬共仲甚不甘心,便与哀 姜密


谋,欲暗杀姬斑。恰好有个叫荦的养马人,很有力气,也很鲁莽,因受过鲁


庄公的责罚而一直怀恨在心,姬共仲就唆使荦乘丧期打死了姬斑,另由姬共


仲立了哀姜的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姬开


(


姬贾

< br>)


,是为鲁闵公


(


鲁湣公


)


。此后,


姬共仲更加肆无忌惮,干脆与哀姜 打得火热,并越来野心越大。



到了周惠王十八年


(


鲁闵公二年,公元前


659



)


,姬共仲与哀姜又指使一个


3



叫齮的人杀了鲁闵公,欲自立为君。在鲁庄公死后的几年里, 由于姬共仲串


通哀姜接连弑杀了两个国君,且本人极度荒淫无耻,作威作福,横行无忌,


不但给鲁国政局造成了混乱,也给国人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故而,当齐国大


夫仲孙湫到鲁国吊唁回去后,曾叹息地说:


“不去庆父,鲁难末已。




姬季友在其时趁乱领着鲁闵公的弟弟姬申逃 到了邾国,


随后发出文告要求诸


侯声讨姬共仲,


并号召国人杀庆父,


立姬申为君。


鲁国人民早就厌恶姬 共仲,


立即纷纷响应,至此姬共仲方感到十分恐慌,遂逃亡到了莒国,而哀姜则逃


到了邾国。



姬季友领姬申回国继位,是为鲁 釐公


(


鲁僖公


)


。随后,姬季友买通了莒国,


押回了姬共仲,姬共仲自知回国无好,便在途中自杀了; 而哀姜是因为齐公


室之女,所以齐桓公姜小白对其也很生气,将哀姜召回也杀了。



在姬共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共仲氏、孟仲氏 、孟孙


氏、仲孙氏等等,后成为鲁国著名的“三桓”之一。其中的共仲氏分衍为单


姓共氏、仲氏,其中有改“共”为“洪”者,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


源于国名,


出自古代共国 之子民和邑地住民,


属于以国名为氏。



远在商王朝时期,即有子姓贵族封在共国,其方国故址在在今甘肃省的平凉


市泾川县境 内,是远古共工氏部落所居之地。



到了西周初期,有姬姓贵族 被周武王姬发重新封于殷商的凡邑


(


今河南辉

< br>县


)


,改称其地为“共”


,亦建 有共国,还是个伯爵国,君主称共伯。



这在史籍《通志•氏族 略》中有记载:


“周初,姬姓族人有封于共,为伯爵,


称共伯, 建共国。




西周时期的共国君主世系 史载不详,但历代共伯皆以仁慈著称。在周厉王姬


胡三十七年


(


公元前


841



)


大规模的“国人暴动”中,周厉王被驱逐出镐京


(


宗周,今陕西长安


)


,越过黄河逃到了周王室边 境的彘邑


(


今山西霍县


)


,再


也不敢回朝。周厉王被国人驱逐之后,由周公姬定


(


周公定


)


、召公姬虎


(



缪公


)


联合执政,期间没有另立新的周王,但以共伯姬和代行王政


(

< br>公元前


841


~前


828


年代政


)


,因此史称“共和行政”

< p>
,这说明共伯姬和在西周时期


的国人心目中是有崇高地位的。



到了西周晚期,共国被卫国所吞并,后来其地又在春秋初期为急于扩张势力


的郑国君主郑武公姬滑突


(


姬掘突,公 元前


770


~前


744


年在位


)


所吞占,就


此成为郑 国的一个边远邑地,仍与卫国接壤。后来的姬叔段与兄长郑庄公姬


寤生争位失败之后,即 避居于该共邑,因此史称其为“共叔段”



< br>一直到后世的先秦末期,秦始皇嬴政在秦王赢政二十六年


(


田齐王田建四十


四年,公元前


221



)


攻灭齐国之后,将齐王建也封在该共邑,并派兵封锁


了所有通往共邑的道路,任何人员和生活生产物资只许出不许进。齐王建没

有粮食吃,只好自己耕种,而当时的辉县一带全是穷山恶水,无法种粮。没


过多久, 这位齐国的末代君王就饿死在共邑。



在古代,居于共国之地的 王族子孙和住民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后有


加“水“字偏旁成洪氏者,世代相传至 今,其姓源繁复,姬姓、姜姓、妫姓


皆有,不可一论。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齐官吏洪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

4



氏。


洪赞,亦称鸿赞,就是秦朝时期的一种官职称谓,即“典客”



典客在汉朝时期属于行令,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


(


公元前


140


~前


87


年在



)


改为鸿胪寺官吏。



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北齐文宣帝高 洋


(


公元


550



559


年在位


)

< br>改设


其为“洪赞”


,为鸿胪寺官署吏员。鸿胪寺的最高行 政长官为鸿胪寺卿,副


长官为鸿胪寺少卿。


< br>在鸿胪寺中,洪赞专职负责掌管传宣赞礼,到了唐朝时期则按通义字改其称


为“鸿 赞”


。后历朝历代鸿胪寺皆设此官,一直到后来的明朝时期,最终改

称为“礼部侍郎”




在洪赞后裔 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称洪氏,世代相传至


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避讳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献文帝名叫拓跋•弘,北魏孝文帝名叫元宏,当时北方的


宏氏


(


弘氏


)


族人为避其字讳和音讳,多改为谐音的汉字“洪”为姓氏。



到了唐朝时期,豫章宏氏


(


今江西南昌


)


、常州弘氏


(


今江苏常州

< p>
)


为避唐高宗


太子、唐明皇李弘

< br>(


李宏


)


之名讳,多改为谐音字 “洪”为姓氏,这在据史籍


《百家姓考略》有记载。



而到了唐末五代时期,有刘弘昌、刘弘果二族,后来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之


父宋宣祖赵弘殷的字讳,


又改为谐音字


“洪”


为姓氏,


其在史籍


《姓源韵谱》


也有记载。



赵弘殷,涿郡怀戎人


(


今河北涿州西南部


)


,是五代时期的一 员骁勇异常、擅


长骑射的战将,历后唐、后汉、后周三朝。


< /p>


赵弘殷先仕于后唐政权,


曾带着五百兵丁在黄河边上救过后唐庄宗 李存勖的


性命,因此深得后唐庄宗的信赖,任为殿前将军。到了后汉时期,赵弘殷官


拜护圣军都指挥使。后周太祖郭威起兵推翻后汉建立后周政权后,赵弘殷又

< br>在郭威和周世宗柴荣手下效力,先后任铁骑都指挥使、检校司徒,专职统率


禁卫军 。



赵弘殷有三个儿子,


分别为庶长子 赵光美


(


赵匡美


)


嫡长子赵光胤


(


赵匡胤


)



嫡次子赵光义


(< /p>


赵匡义


)


,实际上赵匡胤是赵弘殷的二儿 子。在赵匡胤建立北


宋王朝称帝后,追封父亲赵弘殷为“大宋宣祖武昭皇帝”

< p>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 p>
⑴、蒙古族洪鄂罗特氏,亦称璜郭罗特氏、黄乌罗特氏,世居克什克腾


(< /p>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


)

< br>。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


Hongelot


Ha la


。清朝中


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黄氏等。



⑵、蒙古族乌兰氏,世居呼伦贝尔


(


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


)


、黑龙江流域。后


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


Ulan


Hala


,汉义“红”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


为洪 氏、红氏等。



⑶、蒙古族洪吉哩氏,亦称洪伊哩氏,源出元朝 时期蒙古弘吉刺部,世居乌



(


今吉林 永吉


)


、囊伊乌喇之伊蓝蜚儿塔哈村


(


今黑龙江富裕塔哈村


)


。后有


5



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


Honggir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洪氏,是元、明两朝时期入中原的西域回回人,为随汉俗,借用发音相


近的 汉字汉化原名为姓氏。



据文献《临清洪氏宗谱》记载,回族洪 氏始祖是元朝大臣“赡思丁”


,其后


裔洪巴丹是回族洪氏的先祖 。



古西域人


(


今乌兹别克斯坦


)


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

< br>(


赛义德•舍姆斯丁•欧麦


尔,


Al-Sayyid Shams al-Din



Umar)


,在成吉思汗西征时率千骑迎降,后


随大汗西征,立有大功。随 返中原后就任元廷财政官员,后出任云南行省平


章政事,洪巴丹是赛典赤•赡思丁•乌马 儿的后裔,曾有回族大阿訇之教职,


其后代子孙以其教职的谐音汉字“洪”为汉姓,世代 相传至今。



洪巴丹到底是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的第几世孙 ,还有待进一步详细考证,


其在山东禹城的生息繁衍之所,就称作洪官营,很是著名。< /p>



洪巴丹的后代建有清真北寺,史称“洪家寺”

< br>,系山东临清回族洪氏家族捐


银所建,有记刻古碑为证。该寺已被列为全国十大清 真寺之一,列第七位,


规模和建筑十分壮观。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



《八旗 通志》记载:



⑴、


满族宏义氏,


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霍域部,


以部为姓,


满语 为


Hongyi


Hala



世居洪扬子沟


(


今宁夏贺兰山汝箕沟

< p>
)


,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


姓为洪氏 、鸿氏等。



⑵、满族洪鄂氏,满语为


Honge


Hala


,亦称洪峨氏,以地为氏,世居尼马察


(


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


)


、 叶赫


(


今吉林梨树


)

< br>、哈



(


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


)


、伯都讷


(


今吉林松源


)


、长白山等地,后多冠汉


姓为洪氏、鄂氏、关氏等。



⑶、满族洪衮氏,亦称洪果氏,源 出唐朝时期古沙陀突厥汪古部,在金国时


期称女真黄帼部,以部为姓,满语为

< p>
Honggon Hala


,汉义“槐”


,世居萨 哈


尔察


(


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 河流域


)


、吉林乌喇


(


今吉林永吉乌拉街


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


)


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


冠汉姓为洪氏、淮氏等。



⑷、满族洪佳氏,满语为


Honggiya Hala


,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


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 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


(


今吉


林 永吉


)


、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宏氏、关氏等。



⑸、满族洪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霍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


Honglo


Hala


,世居松花江 流域,后多冠汉姓为何氏、石氏。



⑹、满族洪达哩氏,满语为


Hongdari


Hala


,世居嘉拉库


(


今辽 宁新宾伊勒登


河西岸,一称在辽宁抚顺东南部


)


,所冠汉姓即为洪氏。



⑺、满族洪鄂春氏,亦称洪厄 春氏、洪鄂绰氏,满语为


Hongecun Hala


,世


居伊汉阿拉屯


(


阿勒巴金,今俄罗斯西伯利 亚尼布楚


)


、雅兰


(

< br>今俄罗斯雅兰


河流域


)


、绥分< /p>


(


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


)


、辉发


(


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


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


)


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 氏、关氏等。



6



⑻、满族洪果奇氏,满语为


Honggoci Hala


,世居长白山区,所冠汉姓多为


洪氏、郭氏等。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裕固族洪氏,源出裕固族克孜勒氏部落,在明朝初期为了迎合明太祖朱元璋

的年号“洪武”


,其大首领下令族人改汉字单姓为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 p>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高丽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



清朝时期,朝鲜族人有洪氏,主源出四个支派:



⑴、唐朝时期,有文化使节洪肋悦至高句丽出使,之后定居于朝鲜半岛,从


第 十二代孙开始分为十三派,是为朝鲜南阳本贯洪氏。



⑵、公元 九世纪末,王氏朝鲜太祖王王建


(??


,公元

< br>918



943


年在位


)



)



后新罗国王弓裔衰败之机,有唐朝人洪奎辅佐打江山,因功赐海丰府尹


(




)


,是王氏朝 鲜的开国功臣,海丰府后因此称洪州,是为韩国本道洪州本


贯洪氏。


⑶、王氏高丽朝鲜高宗王皞


(


王 昊


)


执政时期


(


公元


1213



1259

< p>


)


,有宋朝


使者洪志庆 出使高丽,留任国学直学,后居于平山繁衍,是为朝鲜黄海北道


平山本贯洪氏。



⑷、李氏朝鲜政府的侍仲


(

< br>礼部尚书


)


中有一位洪兰,出自明朝中期的外使,


后留居朝鲜出任侍仲,居于富溪繁衍,是为吉林富溪本贯洪氏。



明、清时期,皆有高丽洪氏族人被编入三卫、满洲八旗,其将该姓氏又带回

< br>中国,成为今大陆境内朝鲜族洪氏的主源。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


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


均有洪氏族 人分布,


其来源大多是在唐、


宋、


元、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洪


氏,世代相传至今 。



得姓始祖:黄帝、共工、姬杼


(< /p>


杨杼


)


、共伯和


(


姬和


)


、姬叔段

(


共叔段


)


、姬

< br>共仲


(


庆父


)

< br>、姬涧、姬伯侨


(


杨侯肸


)


、刘弘昌、刘弘果、洪巴丹、洪肋悦、


洪奎、洪志庆、洪兰。



共工。上古炎帝的后裔,黄帝时任水官。史书云:

< br>“共工,人面,蛇身,朱


发。


”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描绘 。其活动中心应在黄河中游,近伊、洛流域。


据古史记载,


他曾 与颛顼争为帝,


怒而撞不周之山,


使支持天的柱子被撞断,


地的四角也裂开,


所有这些神话般的描绘都是在说明炎黄两系争权斗 争的激


烈。为了怀念这位先人,遂有共姓。后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成洪姓,


尊共工为洪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洪氏是一个多民族、多 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


上名列百家姓第九十九位,在台湾省 则名列第十五位,人口约二百四十六万


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0.15


%左右,多以平山、敦煌、宣城、豫章、辽


东为郡望 。



上古时期的共工,于四千二百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其后 代称洪氏。洪氏


一族形成后,直至汉朝,族人主要是在北方地区的河北、河南、辽宁一带 发


展繁衍。



7



洪姓形成后,主要活动地区在江西、湖北、湖南、江苏和浙江 等地,人口发


展迅速,这与东南地区的原山越族洪姓人群的汉化有关。

< br>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三国东吴庐江


(

< p>
今安徽庐州


)


太守洪矩是宣城人,


唐朝有


“清河丞洪孝昌,


代居舒州

(


今安徽舒城


)



状称矩后„„”


由此可见,


三国时期洪氏族人已有徙居 安徽者。



唐高宗总章年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 开漳,随从陈氏父子戍


闽的中原将士两次共约七千余人、六十四姓,其中有洪氏落籍福建 ,这当是


洪氏最早入闽者。唐玄宗时,豫章宏姓为避讳改姓洪,加之唐末世居徽州婺



(


今安徽婺源


)


黄荆墩的洪氏族人为避战乱行徙于饶州乐平


(

< br>今江西饶州


)


之东,凡七百余家,世代读书耕桑,逐渐昌 盛为洪氏豫章郡望。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说洪氏族人“望出 敦煌、豫章、宣城”


。望即郡望或


地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 贵的家族。这说明唐朝及其以前,洪氏族人不


仅称盛于安徽、江西,而且甘肃还有一支比 较兴旺。常州洪氏由洪察而改,


其子洪子舆、孙洪经纶皆显贵于当朝,并沿袭洪氏未改。



隋、唐以后,洪氏族人称盛于皖、赣一带。


< br>北宋初期,江西乐平的一支洪氏族人入迁福建宁化,后又派分出两支,一迁


广东海 阳汤田,旋迁嘉应州;一迁丰顺布心,再迁梅县石坑玉坪


(


奉洪 贵生


为开派祖


)



宋朝时期,洪姓大约有


19


万人 ,约占全国人口的


0.24%


;排在第七十五位。


洪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


43%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


于江西、浙江、江苏、福建,这四省洪姓大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 的


82%


,其


次分布于四川、河北、河 南、广东。全国形成了以赣、浙、苏、闽为中心的


洪姓聚集区。



明朝初期,


山西洪氏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 /p>


被分迁于河南、


河北、陕西、湖北、江苏等地。

< br>


明朝时期,洪姓大约有


17


万 人,约占全国人口的


0.18%


,排在第九十六位。

< p>
明朝时期,浙江为洪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


33%


。在全国的


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福建,这三省大约占洪姓总人口 的


64%


,其次


分布于江西、江苏、湖 北,这三省的洪姓又集中了


20%


。宋、元、明期间

< p>
600


余年,洪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 。全国


的洪姓中心仍在浙、苏、闽地区。


清朝时期,南方各省、台湾省、北方各省含甘肃、新疆等地皆有洪氏族人居


住。



当代洪姓的人口


200

< br>余万,为全国第九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


0.16%

。从明朝至今


600


年中洪姓人口由


17


万增到


200


余万,近


11


倍多,


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 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


1000


年中洪姓


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广东为洪姓第一大省,约占洪姓总人为


14%


。全


国形成了沿长江口、南抵海南的一片高比率洪姓分布区域。在

< p>
600


年间,洪


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 、明期间区别不大,由东南部继续向西、


向南移民。


洪姓在人群 中分布频率示意图


(


见图


99)


表明:


在浙沪赣、


苏皖大

部、鄂湘东段、闽台琼、广东大部、广西南段、云南东部、重庆中部、黑龙


8



江北部、吉林中部、内蒙古东北,洪姓一般占洪当地人口的比 例在


0.22%



上,


中心地区可达


1.5%


以上,


这一区域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


16%



该地区居住了大约


73%


的洪姓人群。在苏皖北部、 鲁部、广东西部、川渝黔


大部、云南西部、陕西南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般占当地人 口的比例


0.11%--0.22%


之间,覆盖面积占了国土总 面积的


23.6%


。该地区居住了大约


21%


的洪姓人群。



如今,洪氏族人 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江苏、浙江两省为多,这两省之洪氏


约占全国洪氏人口的


25


%以上。



排名



根据


2 005


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主持完成、洪姓

< br>袁义达钟蔚伦主编的《当代百家姓》里所发布的百家姓最新顺序,洪姓排名


99< /p>


位。百家姓排名


184


位!



入闽



关于洪姓入闽的记 载,主要见于各地族谱。其主要途径及时间如下:



唐高宗总章 二年(


669



,河南光州固始县


58


姓军校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


闽。相传 其中有洪有道,后裔居闽中、闽南一带。又据传唐末五代,有河南


光州固始人洪十四郎( 朝奉)偕二子随王审知入闽,驻武荣泉山,后迁居晋


江英林。



南宋建炎年间



1127-1130< /p>




江西乐平人洪皓之弟洪皎丞福州府。


后其长子迁居建宁府。次子洪道于南宋年间遵父训移居同安小嶝岛。



南宋乾道五年(


1169



,江西乐平人洪迈


(

洪皓之子


)


知泉州府,其子十九郎


暨诸从兄弟十六郎、十七郎、十八郎随洪迈到泉州,后裔分居武荣石竹(今


南安丰州)< /p>


、同安柏埔、金门烈屿等地。洪姓宋乾兴元年(


1022



,江苏吴县


人洪仁王遂任长泰知县,其后裔定 居长泰县。洪仁璲被尊为洪氏开漳始祖。



蕃衍



在漫长的岁月中,洪姓通过多渠 道迁徙南安,不断蕃衍生息,形成的主要派


系有:


< p>
石井古山洪氏始祖菊轩,宋太平兴国年间由仙游迁入。裔衍水头后房等。



洪姓石井岑兜洪氏明洪武丁卯年


(1387)

< br>自同安小嶝岛迁入。



华美洪氏始祖洪天凤。宋末咸淳间 从武荣迁入。裔居霞美、大演。并分支码


头洪山。



杏埔洪氏宋末从武荣迁入。裔居霞美镇杏埔。



英都洪氏宋末元初,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之后裔陈顺斋,携子温斋为避元兵


追剿 而入英都,温斋入赘洪家,生子良斋,始承母姓为洪。考洪家先世,系


十六郎洪权之孙洪 天锡后裔。洪天锡子洪俊卿,因避难从武荣石竹迁英山,


埋名隐讳别号九使。九使身后仅 存一女,温斋入赘后,生子改姓洪,自立堂



< br>翁山



。裔居英都


10

< p>
个村。



丰州西华洪氏由石狮蚶江洪窟迁入。



丰州仙河洪厝崛洪氏由晋江屿头迁入。石井仙景、崛斗、营前,丰州沃柄,


水头油园,溪 美后楼,东田官田等洪氏,从晋江英林分支。洪姓唐高宗总章


二年(

669



,河南光州固始县


58< /p>


姓军校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相传其


中有洪有道,后裔居闽中 、闽南一带。又据传唐末五代,有河南光州固始人


9



洪十四郎(朝奉)偕二子随王审知入闽,驻武荣泉山,后迁居晋江英林。南

宋建炎年间(


1127-1130



,江西乐平人洪皓之弟洪皎丞福州府。后其长子迁


居建宁府。次子洪道于南宋年间遵父 训移居同安小嶝岛。



南安洪氏:



历史以来南安洪姓迁居外地极多,不及细载。摘其要者:



古山洪氏有十三世洪源迁同安



岗头。 华美洪氏有十二世洪日放迁福清县镜


洋。码头洪山洪氏后裔,曾于明代分居仙游黄沙、金 田及浙江的平阳桥墩。


英都洪氏东三房、东四房后裔在明万历间各有分支迁居浙江平阳< /p>



塘坡,还


有一支分居福清县江口。丰州 洪厝堀洪氏曾有分支福清龙田。至于历代以来


各派系均有外迁南洋诸国谋生而定居的,后 裔遍及印尼、新加坡、菲律宾、


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香港、 澳门自治区。近年


来又分衍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各国。改革开放以来,洪氏族人驰 聘商


海,遍居八闽各地,同时还分布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云


南、江西、湖南、湖北、东北三省及西部地区。








各派系洪姓均有族谱,


但历经各种动乱,


散佚损毁严重,


旧本族谱所剩无几,


近年来普遍重修。择其要 者略述如下:




《武荣翁山洪氏族谱》


(英都洪姓)



翁山洪氏共


4


次修谱,其版本为:一、 明弘治版(


1488



。洪阳道首编, 载


1-7


世世系。二



、明万历版(


1595



。洪 庭时、洪有相父子主持续修,历时


二十年,载


1-12


世世系。三、清乾隆版。乾隆十七年(


1752


)年退休在家


的老翰林洪科捷倡议续修洪氏族谱。


该族谱收录明 弘治版首编族谱及明万历


版续编的族谱全部内容,并续修第


13



17


世世系。东四房洪佑生和西长房


洪世谦分别撰写重修谱序。博学鸿词进士洪世泽撰写了部分行状录。该族谱


工程浩繁,文风严谨,记载详实,公允直书,且极具文采,堪称谱牒中之精


品 。现存乾隆版手写本一套


5


册(共


6< /p>


册,佚


1


册)


。 为海内外仅存孤本。


藏西二房裔孙洪榕光处。


又有民国年间手抄 本一套,


藏东四房裔孙洪春忠处。


四、民国版(


1944



。泉州商会会长洪恭树主编。铅印本。泉州 正平印刷所


出版。主要收录翁山洪氏渊源历史文献,科第缙绅名录等。国民党福建省保< /p>


安纵队兴泉指挥部指挥官陈重题写书名,县长李天赐题词。该书现在所剩无


几。五、


19 92


版《翁山谱志》

< br>。翁山学校教育基金会


1992


年出版。分上下


二册。上册分为洪氏宗谱志、古今人物志、文化风土志、山川经济志四卷。


下册为翁山洪氏自一世祖起至


1992


年已传至二

< p>


十五世





字辈的宗支世系


图。洪瑞生主编。第七届全国人大常 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题写封面、题签,


著名历史学家、党中央理论刊物《求是》杂志副总 编苏双碧和泉州地方史专




陈泗东分 别写序。该谱志特点是







兼容,体例创新,反映时代精

神,备受称赞。其中,上册又于


2003


年由翁山洪氏家庙 管理委员会校正后


再版重印。




下邳洪氏



下邳洪氏是汉魏时期彭城下 邳的望族。据《姓氏考略》的考证,邳州洪氏和


南方葛姓是出自东汉光武帝时的洪氏。< /p>


《姓氏考略》上的记载十分详尽:




10



洪●祖子浦庐,一作葛庐,起兵佐 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县侯,庐让封于弟


文,南渡江,家于句容,为吴中葛氏所出,望出 梁国。



简介




连葛姓都有源于下邳洪氏,洪葛庐(葛洪远祖)迁去句容,成为葛姓,洪


文(洪秀全远祖)留邳任下邳僮县侯,近三百年后洪秀全先祖因中原战乱,


可 能去追寻本家,也迁去这一带。这样算来,邳州洪氏、广东花都洪氏、镇


江葛氏同源于下 邳。



2


迁徙



洪氏于汉魏时世居彭城下邳(今徐州古邳)


,西晋怀帝永嘉之乱 ,永嘉五年



311


年)全家南迁京口 (今镇江)


,东晋安帝时续迁新安郡遂安县(今杭州


市淳安县)


,此后在各种战乱中,辗转经由江西、福建而入广东。今谱中有


洪皓之子洪适、洪迈、洪遵为前谱所写的几篇序,又鉴于洪轩所写的《叙》


中所说的情况 ,洪皓父子应该为洪秀全一族之远祖。洪适的孙子洪璞在南宋


绍兴年间为进士,授福建泉 州晋江尉,在那里落户。元末社会动荡,唯岭南


较安定,洪璞的第十世孙洪贵生从福建迁 往潮州府海阳县的布心。所以洪贵


生是洪氏迁入广东的始祖。洪秀全便是洪氏迁入广东后 的第十六世孙,也即


是迁到花县官禄土布后的第六代。洪氏南迁的过程,实是两广几百万



客家




辗转流徙的一个缩影。他们迁移到荒僻的地区开垦荒地,受尽当地土著


豪强的压迫,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社会原因之一,所以太平军领导层中


不少的



客家



贫农,大多是由 江淮地区辗转流徙去两广的。如今江苏邳州、


镇江、盱眙,浙江淳安、建德、临安、余姚 、宁海一带,仍多洪姓,追根溯


源,多数与广东洪氏同属一本,真所谓一千年前共一家了 。



3


后世



葛洪,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炼丹术家。字稚川,自


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镇江市句容县)人。东汉光武帝刘秀封其祖


骠 骑大将军葛庐为下邳郡(治下邳县)僮县侯,从历史渊源上讲,葛洪和下


邳非常有缘。< /p>



根据《邳州志》及睢宁《古邳志》记载:晋咸康四年(公元


338


年)



55



的葛洪来到下邳峄阳山采药炼丹,



《百家姓溯源:


葛》


载:


东汉时的葛庐,


他帮助光武帝起乒立了大功,封为下邳僮县侯,但他将封位让 给弟弟,自己


渡长江,居住句容(今江苏句容县)


,为吴中葛姓 始祖。葛洪来下邳算来祖


籍老家。他在下邳鉴定邳州生产的半夏属性是旱性,命名为



邳半夏



。为



邳半夏



的生产和医药 利用起到了推动作用。峄阳山因此又得到了葛峄山之


名。巨山顶上至今仍有葛洪井、葛洪 洞遗迹,证明葛洪在巨山上住了很长一


段时间。据传,葛洪洞为葛洪居住处,葛洪井为葛 洪取水炼丹所用。在古代


中国以



峄阳孤 桐



特产的这座名山,经过



葛大仙



的惠顾,更增添了神秘色

彩。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葛大仙的到来,无疑为邳州巨山增加了神韵。



洪氏家族是晋永嘉五年离开下邳,至今邳州占城洪党村一带仍有传说,


《 万


派朝宗》影印件归国,更加印证这种说法。洪秀全祖籍应该在这一带。



泉州洪姓



百余年前,在福 建省泉州市,曾经居住着一个大户人家。他们兴建了占地近


11



百亩、规模宏大的宗祠;而且每年都请戏班到祠堂里唱戏,来 宴请四方的亲


朋好友;他们的子孙将足迹延展到了东南亚和美洲。他们就是泉州的望族—


—洪姓。



中国的洪姓最早的一支发源 于四千两百多年前的幽州地区。在山西、江西等


地也发现了洪姓先民的足迹。尽管洪姓起 源各异,但他们都逐渐汇聚到江南


地区,并发展为当地的望族。泉州洪姓于清咸丰年间从 江西迁入福建泉州,


因世代做官而生活殷实、


繁衍昌盛,


很快就在泉州拥有了显赫的地位和声望。


为了纪念洪姓老祖宗,


百余年前的洪姓传人在泉州选择了这块临海望山的好


地方,建起了这座 洪姓大宗祠。



洪氏后裔:洪氏宗祠建在清同治七年,当时在我 们当地有一个比较杰出的士


绅,他叫洪团老,这个人他牵头发起建造洪氏大宗祠,当时各 地的洪氏子弟


都来响应。



史书上记载 ,


“洪氏系承三支”


。也就是说,今天各地的洪姓起源于三支不 同


的宗流。一支是上古水官的后代,而另两支则都是因避讳改字而来的。



公元


780


年,正值唐德宗 在位期间,一支久居于江苏丹阳一带的弘氏,因避


讳而改姓洪姓。在山西洪洞县,原来也 有一些以地名为姓氏的人。



历史最为久远的一支洪姓当属起源 于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氏的后


代。尧舜时代,掌管着民间水利的共工氏因办事不 利,被舜发配流放到了幽


州,


即今天河北辽宁一带。

< p>
在幽州发展的共工氏将姓氏省略为一个


“共”


字,


以后又为了避仇,在“共”字旁边加上三点水。变为洪姓。南北朝时期,由


于中原战乱导致了民族大迁移,大批洪氏后代随之南迁至今天江西等地,而


泉 州洪姓的老祖宗正是这支起源于远古共工氏的后代。



洪氏后裔 :这个房子到我已经是第五代了。是我的高祖留下的。我原来老家


是河市的。我们是从河 南搬到江西,江西后来到了惠安,惠安到了河市。我


高祖原来是清朝的恩科举人,他在家 里心心念念想着以后有出头之日,一定


要给老祖宗盖一座祠堂。



虽然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早已使洪氏大宗祠难见全貌,


但透过现存 宗祠的遗迹


和博物馆里收藏的资料,我们不难想见洪家当年的兴旺之势。随着洪姓的不< /p>


断发展,这支起源于北方的姓氏,如今在北方却相对少见了。迁移到南方的


洪姓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开始向东南亚地区继续播迁了。


洪氏后裔:我高祖当了举人以后,就在金门当了知县,管辖东阳那个地方。


他在那开 办私塾,很多学生知道老师要盖房子,都来赞助。



在明永历二 十八年,也就是公元


1674


年,一个叫洪应兴的福建人与其他 七


人从福建迁往台湾,以捕鱼为生。并在这里修建了妈祖宫。以后,来自福建

< p>
的洪姓人氏不断增多,足迹也遍布台中、南投等地,并最终成为台湾岛上的


望族之一。



历史的风雨沧桑造就着一代又一代洪姓英杰。清康 熙七年,浙江钱塘人、国


子监生洪昇创作的古典文学作品《长生殿》用历史影射现实,是 中国文学史


上不朽的佳作。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广东花县人,是农< /p>


民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于


1851


年< /p>


1



11


日在广 西桂平金田村举行起义,


建号太平天国。此外,清乾隆时期进士洪亮吉在


1793


年提出的人口学观点,


12



比西方的《人口原理》早了


5


年。如今,洪姓后人们,继续谱写着洪姓人家


的历史。



浙江苍南洪姓渊源



苍南洪 姓,系历史悠久的家族。时因年远代湮,清初又值“奉旨迁界”


,资

料散佚,


致世系鸿支俱难查考。


经过反复对照史料和苍、< /p>


平两县


《洪氏宗谱》


< br>《洪氏通志》等资料考证,基本上理清洪姓是从福建泉州、晋江、永春、南


安、安 溪等地入迁苍南定居,繁衍成族。今将收录部分迁徙附载于下:



洪远治,号治(生于南宋咸淳丙寅年正月十五日辰时,卒于元顺帝至正丙戌


年三月二十 日寅时,享寿八旬晋一)


,系共普公四十二世孙,崇弼公长子。


乃入闽始祖,隶婺源官源籍。元朝初,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迁闽南泉州府永


春州卓口章< /p>


(今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汉口镇达坡村)


定居。

后裔居苍南范围的:



大观下庄垟洪姓



始迁祖(洪氏)平, 系远治公第九世孙,国重公次子。约


于明万历年间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霞 浦竹流、白露湾、福鼎


县山坪、乐清等地。



渡龙西程洪姓



始迁祖(洪氏)忠,讳 平川,字学高,系远治公第九世孙,


国重公三子。


约于明万历年 间入迁来此定居。


配郑氏,


生子三:


政 德、


政诚、


政性。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横屿、渎浦金家楼、观美 六亩内、南堡顶村、赤


溪流岐、中墩、马站街、城门半岭、炎亭、莒溪,以及平阳大坑、 岙内、乐


清沙头埠、瑞安梅岭、安吉、杭州、福鼎竹宅、泰顺大安、台湾基隆等地。



华阳楼下洪姓



始迁祖(洪氏)质,系远治公第九世孙,国重公五子,约于


明万历年间入迁来此定居。配 潘氏,生子六:振政、振峻、振广、振望、振


岳、振惠。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埔坪赤土山 、马站和平阳万全仙口等地。



浦亭大亭洪姓



始迁祖(洪氏)梁,系 远治公第九世孙,国治公次子。约于


明万历年间入迁来此定居。配吴氏,生子三:政时、 政俊、政明。繁衍成族,


后裔分居各地。



南堡顶村洪姓



始迁祖(洪氏)普,系 远治公第九世孙,国华公长子。约于


明万历后期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



马站街洪姓


始迁祖(洪氏)桂,系远治公第九世孙,国华公三子。约于明


万历后期入迁来此定居 。


繁衍成族,


后裔分居魁里顶魁、


渔寮 、


览瑞、


霞峰、


三叙溪等地。



炎亭东西沙洪姓



始 迁祖(洪氏)任,系远治公第九世孙,国钊公长子。约


于明万历后期入迁来此定居。繁衍 成族,后裔奕彭徙居斜路,奕厚徙居南洋


山等地。



观美凤鹤(伏鹰)洪姓



始迁祖(洪氏 )凤,系远治公第九世孙,国怀公三


子。约于明万历后期入迁来此定居。配胡氏,生子五 :亦成、亦聪、亦微、


亦腾、亦口。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城门半岭、南宋等地。



沿浦大姑洪姓



始迁 祖(洪氏)学、


(洪氏)理兄弟,系远治公第九世孙,国


祯公长 子与四子。


约于明万历年间入迁来此定居。


繁衍成族,


后裔分居各地。



浦亭小亭、灵江浦边洪姓



始迁祖洪政 应、洪政惠兄弟系远治公第十三世孙,


志文公五世孙。


(洪氏) 文约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泉州府永春县卓口章入迁


福鼎定居,传至政应、政惠,由福鼎入 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霞


13



浦竹流、白露湾,福鼎林山坪,莆田、仙游、泉州等地。



注:洪辉公,生南宋嘉泰元年(


1201



,号十七郎公,系皓公五世孙(皓公,


字光弼。


登北宋政和五年



1115



乙未科何卓榜进士。


建炎三年任礼部尚书。

使金不屈,留冷山十五年。还后,赐“忠贞贯日月”五字,封徽猷阁大学士,


右朝散 大夫,加封鄱阳郡开国侯,赐紫金鱼袋,晋爵魏国公。配沈氏夫人,


生八子。

< p>
)原籍江西鄱阳岳平。进士出身。官授泉州太尉。定居泉州城内,


为入闽始 祖。



桥墩凤岭洪姓



始迁祖洪善政、洪善教兄弟,系辉公第五世孙,洪品公之子。


约于明嘉靖年间由 泉州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灵溪街、灵江联


进、下庄垟、渎浦、钱库、南麂 岛、瑞安城关、温州白塔殿、泰顺罗阳、横


坑、文成大峃、丽水碧湖、杭州临安、安吉、 福鼎城关、店下、嵛山、霞浦


花园内、台湾高雄以及意大利、荷兰、菲律宾等地。



凤池前山洪姓



始 迁祖洪茂生,建泉公之孙,与时荣及洪玉生系辉公第六世


孙。由凤岭入迁来此定居。繁衍 成族,后裔分居瑞安、温州鹿城等地。



桥墩三十六洪姓



始迁祖洪章台、洪章 鉴兄弟,洪文泳之子。系洪辉公派下


天凤公支脉。原籍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华美乡蕗荇村, 于清乾隆年间入迁来此


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五凤嘉隆洪姓



始迁祖洪弓弼,字治康 。约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泉州府永春


县柘仔里入迁来此定居。配周氏,生子四:齐贤、齐 智、齐紫、□□。繁衍


成族,后裔分居桥墩、温州、泰顺、玉环、福鼎城关、点头、前岐 、霞浦、


嵊山、福州、同安、江苏等地。



注:是否远治公后裔,有待考证。



望里溪头埠洪姓


(洪辉公后裔)



始迁祖洪开泰,


字恩吾,


系洪振省四子。< /p>


(振


省公,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内苏里上屿。明季时迁温州平阳 ,转迁处州青


田县十都双港,置有产业。妣罗氏,生七子:长子回祖地泉州,其余六子均


落籍温、处两地。


)配萧氏,生子三:应德、应仕、应元。繁衍 成族,后裔


分居不老垟、云亭、干溪等地。



洪石缨



(注:据《洪氏宗谱》载,系 洪辉公之孙)


,福建晋江县龙山,其故址也。


夫山曰龙山,又曰 名山,亦以其人如龙,望重声高,因以为誉。迄今子孙蕃


昌,歌葛藟,赋行苇,又曰洪窟 者是也。



碗窑磨石岗洪姓



始迁祖洪甲祚,号立玉,系石缨公第十世孙。约于明末由


福建晋江县洪窟 入迁桥墩大玉沙,旋迁来此定居。配颜氏,生子三:启山、


启应、启乾。繁衍成族,后裔 分居桥墩街、库区、灵溪,以及平阳、南麂、


水头、洞头、温州、福建建瓯、台湾等地。



桥墩镇三十六金山头洪姓



始迁祖洪文炳,于清乾隆年间由闽泉州南安入迁


浙江温州平阳三十六都桥 墩金山头(今属苍南县)定居,配姚谢氏,生子五


女二:桂英、桂荣、桂华、桂茂、桂芳 。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凤池浦内洪姓



始迁祖温赞卿、温申元 兄弟系洪仰山之子。


(仰山公名邦作,


号子英,邑庠生。宗旦公 之子。系洪氏五十三世,英都洪氏东轩四房九世。


明万历间客游平邑,见山川之秀美,风 土之醇饶,挈家同伯叔兄弟自福建泉


14


< br>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后按内(今英都镇)迁居浙江平阳县四十二都墩头,后


居驷马 。妣吴氏,生子三:赞元、赞卿、申元。


)申元与兄赞卿于清康熙初

年由腾蛟驷马入迁南港半垟,旋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凤江潘家庄洪姓



始迁祖洪宗玉,系洪 心溪之孙、洪廷王之子。


(心溪公,名


存德,系洪氏五十二世, 英都洪氏东轩三房八世洪樾公五子。于明万历间随


兄从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大厝( 今属英都镇)迁浙江平阳县四十三都


塘坡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一:廷王。


)洪宗玉于清康熙年间由塘坡入迁来


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项桥、桐桥洪姓



始迁祖洪启养,系洪进溪之孙,洪延耀之子。


(进溪公,名


存 贤。系洪氏五十二世孙。英都洪氏东轩三房八世洪樾公四子。于明万历年


间随同兄存敬公 由闽南安二十七都大厝(今属英都镇)入迁平阳腾蛟塘坡。



( 注:存贤、存敬可能是希福、希煌、请进一步考证。


)洪启养于清康熙年


间由塘坡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效外后半垟洪姓



始迁祖(洪氏)麒、


(洪氏)谟、


(洪氏)显兄弟,系少渠


第五世孙,洪文圣之子。


(少渠公,系洪氏五十二世,英都洪氏东轩三房八


世洪枢公嗣子。


于明万历年间随东轩四房仰山公由闽泉南安县二十八都东山< /p>


桥头迁浙江平阳四十三都定居。


)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苍南县洪姓人口



苍南洪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 ,


1981


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



7


月< /p>


1


日零时,


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 ,


全县洪姓在籍血缘人


口为


10647


人(其中


2


千人以上的有灵溪、桥墩< /p>


2


镇,千人以上的有观美、


凤池


2


乡镇)


,占全县总人口


1.02%


,分布全县


72


个乡镇, 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洪姓(


19 90


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灵溪镇



361



江山乡



15



渡龙乡



321




南堡乡




154


灵江镇



145



湖前镇



6



繁枝乡



7




马站镇



155


沪山乡



23




钱库镇



72



挺南乡



17



沿浦乡




22


凤池乡



1045



芦浦镇



8




桥墩镇



1445



南坪乡



173


渎浦乡



62



望里镇



273



观美乡



372




渔寮乡



70


浦亭乡



292



仙居乡



14



南水头乡



114



蒲城乡



26


对务乡



92



新安乡



26




黄檀乡




78




云亭乡




5


大观乡



197




陈东乡



6



莒溪镇



94




霞关镇




32


龙港镇



99




项桥乡



347



五凤乡



408




城门乡



125


沿江乡



3




夏口乡



21




碗窑乡



379




魁里乡



31


龙江乡



19



括山乡



712



腾垟乡



40




岱岭乡



94


白沙乡



1




金乡镇



517


大龙乡



119




澄海乡



25


海城乡



19



巴艚乡



84



天井乡



4




赤溪镇



三、郡望堂号



1


、郡望



平 山郡:就是中山郡,请时期称巨鹿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洪氏


的中山郡指战国 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


(


今河北定县


)< /p>


一度为魏国所灭,


复国后


15



迁灵寿


(


今 河北平山


)


因此称平山郡,为中山国所占,又称中山郡。周郝王 十


九年


(


乙丑,公元前


296



)


中山国为赵国所灭 ,平山郡归属赵国。秦始皇灭


赵国后,平山郡被并归于巨鹿郡。



敦煌郡:西汉朝元鼎六年


(


庚午,公元 前


111



)


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


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 县、效谷县、


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


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


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


,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 /p>


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宣城郡:即古宣州,是秦、汉时期的吴国地名。宣城郡始建于晋朝,西晋朝


太康二年


(


辛丑,公元


281



)


从原丹阳郡中分出来置为郡 ,治所在宛陵


(



安徽宣城

< p>
)


辖十一县。辖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


泾县、宁国、广德等地。隋文帝杨坚灭南朝陈之后,改南豫州置宣州。到了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改宣州为宣城郡。在唐朝历史上,废州存郡则为宣


城郡,


废郡存州则为宣州,


但皆不离其地。


南宋孝 宗赵昚


(


赵慎


)


乾道二年


(



戌,公元


1166



)


改升宣州为宁 国府。民国元年


(


壬子,公元


1912



)


改为


宣城 县。


1952



1

月,宣城专区撤销,辖县并入新成立的芜湖专区。


1980



2


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


19 82



4


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


1987



8


月< /p>


15


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


2000



6


< p>
25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 设立


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叠


嶂中路。


2000



1 2


月,正式撤市设区。


2001



2


月正式挂牌成立。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


为九江郡 。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


(


今江西南昌


)


,其时辖地在今


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 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


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 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


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 改为南昌。五


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


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辽东郡:在中 国历史上,


“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


时 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


(


今辽宁辽阳


)


,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


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 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


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 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


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 在昌黎


(


今义县


)

,其


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


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


(


辛亥,公元


1371



)


置定辽 都卫,明朝洪武八年


(



卯,公元


1375



)


改为 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


(


今辽宁辽阳


)


,其时辖地


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 族南移,渐失辽河河套


(



辽河中游两 岸地


)



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


(


公元


1621



1642



)

期间,


全境为后金


(


< p>
)


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


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


(


今辽宁北镇


)


明朝隆庆元年


(


丁卯 ,公元


1567


16




)


后冬季则移驻辽阳


(< /p>


今辽宁辽阳


)


;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 ,泛指辽河


以东地区。



2


、堂号:



平山堂:以望立堂,亦称中山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亦称燉煌堂、西交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亦称宣州堂、宛陵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昌堂、九江堂、锦江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双忠堂:源自宋朝鄱阳人


(


今江西乐平


)


洪皓,是著名的宋朝大臣、词人,宋


政和年间进士。


他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


金人扣留了他,


他坚不屈服。


在被扣押的十五年中,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汇 报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


比作苏武。


他的儿子洪迈,

< p>
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


金人强迫他称


“陪


臣”


(


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自称陪臣


)


,他坚决拒绝,因此也被金人拘留。


他们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三瑞堂:源自洪皓,他在公元


1115


年登进士 ,状元及第,中进士后任海宁


主簿时,蠲免赋税,抚恤贫民,县中的荷、桃、竹都成连理 ,便命名自己的


住房为“三瑞堂”




燉成堂:敦煌堂的分支堂号。



崇星堂:台湾省彰化县芬园乡洪氏自立堂号。



醉经堂:马来西亚雪蘭莪宿神潭洪氏自立堂号。



义居堂、招隐堂、积德堂、听彝堂、务本堂、怀本堂、敦本堂、本立堂、楚


宝 堂、永锡堂、和顺堂、敬爱堂、洪福堂、著存堂、积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家谱文献




1


、家谱:



江西鄱阳洪氏统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



)


洪璐纂修,明嘉靖二十七



(


公元


1548


< br>)


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西婺源云山洪氏家誊谱六卷,


(


< p>
)


洪天民纂修,


明万历三十二年

< br>(


公元


1604



)


修,清道光二十六年


(


公 元


1846



)


洪福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


北大学图书馆。



四川遂安洪氏家谱,


(


)


洪汝仲等主修,洪子明等纂修,明朝年间手写本。


现被收 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 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浙江淳安遂安洪氏家谱一卷,


(



)


洪汝仲等纂修,明朝年间手抄本。现被收


藏在上海 市图书馆。



洪氏族谱四卷,


(



)


洪震老纂修,明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 收藏在中国国


家图书馆


(


存一卷


)




江西婺源重修 洪氏统宗谱,


(



)

< br>洪允温纂,明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


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 br>洪氏祠堂簿,


著者待考,


清朝初年手抄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休宁丹阳云 山洪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初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


17



上海市博物馆。


< br>四川遂安续修云山洪氏家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



)


洪令长等纂修,清


康熙三十四年


(


公元


1695



)


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今仅存第一~二 卷、


第四~


五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


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安徽休宁云山洪氏重修家谱,


(


)


洪文寿等纂修,


清乾隆七年


(< /p>


公元


1742



)


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

< p>
所图书馆、安徽省屯溪市文物商店。



四川遂安、 淳安严陵洪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



)


洪光家主修,


清乾隆十五年


(


公元


1750


< br>)


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今仅存第一~六卷、


第九~


十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


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安徽歙县 歙西王充东源洪氏宗谱十卷,


著者待考,


清乾隆二十一年


(


公元


1756


年< /p>


)


木刻活字印本九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 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


信息 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安徽歙县歙西王充东源洪氏宗谱十卷,


(

< br>清


)


洪定渭纂修,


清乾隆二十一 年


(




17 56



)


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


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安徽歙西王充东源洪氏谱十卷,


(



)


洪定渭纂修,


清乾 隆二十一年


(


公元


1756

< p>


)


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

< p>
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湖南衡阳洪氏家谱四卷,


(



)


洪锺纂修,清乾隆三十六年

(


公元


1771



)



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p>



浙江萧山浦阳海塘洪氏宗谱十二卷,


(



)


洪献文纂,清乾隆四十五年


(


公元


1780


年< /p>


)


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 案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 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江西婺源敦煌郡洪氏家谱十五卷,末一卷,


(



)


洪世聪纂修,清乾隆四十七


年< /p>


(


公元


1782



)


新田和顺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今 仅存第一~二卷、


第四~


十五卷、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 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


业 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江西婺源官源洪氏总谱十八卷,首二卷、末二卷,


(

< p>


)


洪士衔等编,清乾隆


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四 川遂安、淳安洪氏后庚宗谱十二卷,末一卷,


(



)


洪柱主修,清嘉庆五年


(


公元


1800



)

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八卷、第十一~


十二卷、卷末。现被收藏 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


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 br>1


号楼


14E)




安徽泾县燉煌郡清塘洪氏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



)


洪国楷、洪吉炜

< p>
纂修,清嘉庆十四年


(


公元


1809



)


紫云书局木刻活字印本 四册。现被收藏


在安徽省博物馆。



洪 氏宗富公谱,


(



)

< br>洪仁甫、洪蔚文纂修,清嘉庆十六年


(


公元


1812



)


< p>
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18



江西婺源燉煌郡洪氏宗谱六十 二卷,首一卷,


(



)


洪朝祥编辑,洪庥衡文,


清嘉庆二十三年


(

< p>
公元


1818



)


轮溪书屋木刻活字印本。注:版心、扉页作


《燉煌郡洪氏通宗谱》




福建漳浦洪氏祖谱,

< br>(



)


洪道南修,清道光十一年


(


公元


1831



)


手抄本。


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p>



福建金门洪氏始祖十七郎公传派顶寮私录族谱,


(



)


洪海树修,清咸丰四年


(


公元


1854



)


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洪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咸丰四年


(


公元


1854



)

< br>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


台湾省。


浙江余姚洪氏宗谱,


(



)


洪维典总辑,清咸丰六年


(


公元


1856



)


绩古堂木


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四~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浙江萧 山浦阳洪氏宗谱,


(



)


洪孝点等纂修,清咸丰七年


(


公元

< br>1857



)



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 br>14E)




浙江余姚洪氏续修 宗谱十卷,首一卷,


(



)

< p>
洪维重修,清咸丰年间古堂木刻


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 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


业基地 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湖南云山洪氏乘,


(


)


洪文纂修,清乾隆七年


(


公元< /p>


1742



)


木 刻活字印本


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 p>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


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浙江金华凰山洪氏宗谱 ,


(



)


洪肇 旭纂,清道光八年


(


公元


1828



)


木刻活


字印本 两册,今仅存第四卷、第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浙江义乌洪氏宗谱,


(



)


洪庆澜纂修,清道光 十年


(


公元


1830

< br>年


)


木刻活字


印本两册,今仅存 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


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 业园


1


号楼


14E)

< br>。



四川遂安敦煌洪氏续修新谱,


(



)


洪培麟等纂修,清道光十一年


(


公元


1831



)


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三卷、第六~七卷、第九卷 、第十二卷。



浙江金华凰山洪氏宗谱,


(



)


洪肇康等纂,清道光二十八年


(


公元


1848



)


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今仅存第七 ~九卷。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 br>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




四川遂安、淳安严陵洪氏宗谱十 五卷,末一卷,


(



)


洪良策主修,清道光二


十九年


(


公元


1849



)

< br>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今仅存第一~十四卷、


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 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

< br>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四川遂安、淳安严陵洪氏宗谱十五卷,末一卷,


(



)


洪良策主修,清道光二


十九年


(


公元


1849



)


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一卷。现被 收


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 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


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 p>



河北大营洪氏世系图一卷,附宅记,


(



)


洪瞻台薹,清道 光年间木刻活字印


19



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义乌洪氏宗谱,


(



)


洪景莹纂,清咸丰元年


(


公元

< br>1851



)


木刻活字印


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浙江临海 洪氏宗谱,


(



)

洪瞻台纂,清同治六年


(


公元


18 67



)


木刻活字印

< br>本,今仅存第六~十五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 br>甘肃燉煌郡洪氏续修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



)


洪聲等編輯,清同治戊辰



(


公元


1868


< p>
)


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


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 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浙江萧山浦阳人峰洪氏宗谱四卷,


(



)


洪可鼐纂,


清同治八年


(


公元


1869


< br>)


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


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 p>
14E)




安徽歙县金 山洪氏宗谱四卷,


(



)


供承科、洪必华修,鲍信林纂,清同治十


二年


(


公元


1873



)


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档案馆。



湖南宁乡岿山洪氏续修支谱,


(


< br>)


洪慎修纂修,清光绪四年


(


公 元


1878



)


永锡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


站档案馆< /p>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14E)



< p>
湖南宁乡洪氏续修族谱十三卷,首一卷,


(



)


洪先富修,洪尚勉纂,清光绪


七年


(


公元


1881


年< /p>


)


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卷首。现被收藏在


湖南省图书馆。



洪氏续修族谱十四卷,


(



)


洪尚祁主修,


洪尚勉纂修,


清光绪七年


(

< p>
公元


1881



)


义居堂补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


< p>
洪氏续修族谱,


(



)< /p>


洪尚祁、洪尚勉纂修,清光绪七年


(


公元


1881



)


义居


堂木刻活字印本,清光绪十四年补修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 br>14E)




浙江萧山浦阳人峰 洪氏宗谱六卷,


(



)


洪可鼐纂修,清光绪十年


(


公元


1884



)


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 仅存第一~三卷、第五~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


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



1


号楼


14E)




湖南宁乡 符山洪氏续修支谱六卷,


(



)


洪汉章修,


清光绪十五


(

公元


1889



)


年敦煌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三~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档案 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浙江金 华凰山洪氏宗谱,


(



)


洪庭守等纂,清光绪十八年


(


公元

< br>1892



)



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 p>
北京市


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四川遂安、淳安严陵洪 氏宗谱十五卷,末一卷,


(



)


洪一焕主修,清光绪十


九年


(


公元


1883



)

< p>
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 br>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 园


1


号楼


14E)



安徽歙县梅溪洪氏支谱,


(< /p>



)


洪筱图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


(


公元


1898


年< /p>


)


20



本立 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 海淀区


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 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浙江临海洪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 五年


(


公元


1899

< br>年


)


木刻活字印


本一册,今仅存 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


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浙江松阳括松潘山头洪氏宗谱二卷,

(



)


供嘉烂、洪嘉璟等重修,清 光绪二


十七年


(


公元

< br>1901



)


木刻活字印本。现 被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交塘乡大树


后村。


浙江萧山浦阳人峰洪氏宗谱六卷,


(


)


洪可鼐纂修,清光绪二十七年


(


公元


1901



)

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


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p>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浙江义乌洪氏宗 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


(


公元


1902



)


木刻活字印


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 br>北京市海淀区上


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 E)




甘肃墩煌洪氏宗谱二十卷,首 一卷,


(



)


洪家境总理,清光绪二十九年


(



元< /p>


1903



)


木 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 /p>


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 业园


1


号楼


14E)

< br>。



浙江临海洪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



)


洪文灏纂,清光绪二十 九年


(


公元


1903

< br>年


)


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三卷、第八卷。 现被收藏在浙


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浙 江余姚洪氏续修宗谱七卷,首一卷,后编一卷,附编一卷,


(



)


洪大本纂


修,清光绪二十九年


(


公元


1903


年< /p>


)


古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


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


业园


1


号楼


14E)


< br>


洪氏系谱,


(



)


洪一许纂修,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


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14E)


< br>


浙江萧山浦阳洪氏大宗祠祭簿,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


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 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国际科 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四川遂宁遂安云山洪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 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


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br>(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


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p>


14E)




安 徽歙县歙西王充东源洪氏宗谱十三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敏慎堂木刻活


字印本十二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


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浙江义乌洪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 收藏在中


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 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

< br>业园


1


号楼


14E)

< p>



湖北新洲洪氏宗谱二十二卷,


(


民国


)


供才佐、供才全等续 修,民国二年


(



< br>1913



)


木刻活字印本。现 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徐古镇乌钵窑村。



21



福建建邑洪氏重修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年

< p>
(


公元


1913



)


木刻活字


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悬下 陈乡大下口村。



浙江金华凰山洪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


民国


)


洪傅墨等 纂,民国二年


(



< br>1913



)


敬爱堂木刻活字印 本八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十~十二卷、


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


息路< /p>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 br>号楼


14E)




江西广丰洪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


民国

< p>
)


周文隆督,洪诗继等倡修,民国三


< p>
(


公元


1914



)


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

< p>
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14E)




浙江宁波皎西洪氏宗谱六卷,


(

< br>民国


)


陈祖诏、杜项斯纂修,民国六年

< br>(


公元


1917



)


听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


理所。



浙江镇海蛟西洪氏宗谱,


(


民国


)


杜项斯纂修,民国 七年


(


公元


1918

< br>年


)


听彝


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

< p>
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浙江临海洪氏大营谱,著者待考,民国十年


(


公元


1921


< br>)


铅印本,今仅存


第二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 馆。



四川遂宁遂安云山洪氏宗谱八卷,


首二卷,


(


民国


)

< br>洪锡韩纂,


民国十一年


(




1922



)< /p>


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 p>
北京市海


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广东潮州洪氏族谱,< /p>


(


民国


)


洪已任 纂修,民国十一年


(


公元


1922



)


汕头升


平路名 利轩印务局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 市海


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 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安徽歙县桂林洪氏宗谱八卷,

< p>
(


民国


)


洪叶远纂修,< /p>


民国十二年


(


公元


1923



)


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 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

< p>
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 p>
1


号楼


14E)




浙江宁波汉塘洪氏八修宗谱二十五卷,


首一 卷、


末一卷,


(


民国

< br>)


洪曰湄总纂,


民国十二年


(< /p>


公元


1923



)


著存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今仅存第二十五


卷。现被收藏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


物管理所。



浙江宁波汉塘洪氏支谱,


(


民国


)


洪曰湄纂修,民国十二年


(


公元


1923



)



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 宁波市天一阁


文物管理所


(


有两部


)




浙江萧山浦 阳海塘洪氏宗谱二十六卷,


(


民国


)< /p>


洪祖观纂,民国十三年


(


公元

< p>
1924



)


木刻活字印 本二十八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


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 4E)




上海贞溪洪氏宗谱六卷,< /p>


(


民国


)


洪濬川 总理,民国十四年


(


公元


1925



)



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


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 /p>



浙江古堇洪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毛雍祥总纂,民国十 四年


(


公元


22



1925



)


成志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p>


(


北京市


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 p>
浙江鄞县洪氏支谱四卷,


(


民国

< br>)


洪昌楣纂修,民国十六年


(


公 元


1927



)


怀


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


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 p>
14E)




安徽绩溪坦 川洪氏纂修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


民国


)


洪濬瑞、洪濬


伟主修,民国十六年


(


公元


1927


< p>
)


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


绩溪县文 物管理局


(


有两部


)

< br>。



湖南宁乡山洪氏三修支谱八卷,

(


民国


)


洪汝中修,


洪本源纂,


民国十六年


(




1927



)


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八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


馆。



湖南宁乡岿山洪氏三修支谱八卷,

(


民国


)


洪汝冲主修,

< p>
民国十六年


(


公元


192 7



)


永锡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 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五~八卷。现被


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 br>号国


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江苏润 州润东吴沙洪氏宗谱十卷,


(


民国


)< /p>


洪仁文纂修,


民国十九年


(


公元


1930



)


楚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


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 p>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 楼


14E)




安徽歙县飞山洪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


民国


)


洪德明等纂修,民


国二十年


(


公元


1931



)


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

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14E)




河北常山章内金川洪氏宗谱,


(


民 国


)


洪佑寿等修,民国二十一年


(


公元


1932



)


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六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四卷、卷

< br>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 信息产业基地信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 园


1


号楼


14E)



湖南攸县竹林洪氏二房五修宗谱十卷,民国二十五年< /p>


(


公元


1936



)


木刻活


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 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


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甘肃墩煌洪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九年


(

< p>
公元


1940



)


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文物管理局

< br>(


存三卷


)


< br>


湖南醴陵醴西洪氏四修族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

(


公元


1946



)


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p>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


业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14E)




浙江常山湲南 洪氏宗谱,著者待考,年代和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


山县同弓乡伏江村


(


仅存十三册


)




湖南衡阳洪氏六修宗谱十卷,


(


民国


)


洪積训、洪润等纂,民国年间木刻活字< /p>


印本。现被收藏在陕西省平利县县志办公室


(

存有三卷


)



< br>甘肃敦煌郡洪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七~八


卷。现 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浙江萧山浦阳洪氏大宗祠祭簿,著者 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


23



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 产业基地信息路


2



国际科技创业园< /p>


1


号楼


14E)




浙江鄞县洪氏支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怀本堂木刻活字印 本两册,今仅存


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


基地信息路


2


号国际科技创业园


1


号楼

< p>
14E)




洪氏宗谱,


(


现代


)


陈周 棠校补,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年铅印本。公开出版


发行。



广东洞美廷弼敦煌堂漳州派洪氏族谱,


(


现代


)


洪成 创主编,阳春市信息中心


2003


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 /p>



2


、祖训:



一、谕族人:子必孝亲,弟必敬兄,幼必顺长,卑必承尊;处宗族以和为贵


先,处乡党以忠厚为本,凡我族人尚其勉诸。



二、 戒族人:毋以强凌弱,毋以众暴寡,毋以富欺贫,毋以尊欺卑,以少凌


长;毋用诈伪以弄 忠厚,毋事诡计以坏公正,惟我族人悉宜儆省。



三、


祖宗坟墓:


每年祭扫当先修整,


必诚必信而尽仁 孝之心,


子孙不许附葬。


如有持强侵犯迁起重整惩,知情不首者 同。



四、族大人繁:不平事务势不能无须先投族众,鸣官处死 其受贿党奸者,亦


逐出外境,不许回家。断勿姑容以玷先声。



五、子弟之行:不谨皆父兄之教不严,为父兄者朝夕教训子弟使其以良善存


心,亦礼义恃身,所谓乐有贤父兄者此也不率教者鸣族众公责,又不听者鸣


官 究治,若父兄容纵许族人一同究论。



六、子弟力学:在宗族宜 作兴之,每年暇会族之斯文考其优劣,优者奖之,


劣之勉之。至有掇科出仕者,务以补报 朝廷光显宗祖为心立身扬名,圣有明


训。宜服膺弗失,若贪墨败官负朝廷以辱祖宗非贤肖 也。



凡我同宗诚遵守祖训,皇天共庇,不则众怒难免,天谴难 逃,言之再三,各


宜深省。



3


、族训:



一、必忠君:君恩重于亲恩,谚云宁可终身无父,不可一日无君。生当明圣


省刑薄敛敬先 尊贤永享太平其敢忘诸。



二、至爱亲:亲固当敬,为爱为先, 爱而能敬,斯为孝子,亲爱者不敢恶于


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二十四孝除郭巨外,皆可 为法。



三、尊隆师:师严则道尊正。献云人生内无贤,父兄外 无严师友,而能有成


者少矣,故人必择师教子,然恭敬无实,岂为隆师之道。

< p>


四、善教子:子曰:爱之能勿劳乎,石蜡云爱之教义,方弗纳于邪,若顾 复


鞠育慈母之道责,善则离战国之风。



五、友兄弟: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兄弟翕斯父母顺语。兄弟不和邻里


欺可无畏乎 ,


慎勿以财物细事伤兄弟至情,


故薜包兄弟分居,


器物取朽败田,


庐取荒颓,王览弟也。其母恶祥数,使扫除牛下览,与祥俱虐 祥,使妻览妻


亦趋而供之。



六、和夫 妇:夫妇和而后家道成,然勿溺于床第,晏子云:夫和而义,妻柔


而正,礼之善物也。< /p>



24



七、 睦族党:宗族于吾固有亲疏,然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无亲疏也。


邻里乡如同骨肉,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其可忽乎?勿以小嫌


害大,勿以富贵欺孤贫。



八、友正人:子曰,无友不如己者,又曰友其士之仁,然人而不仁, 疾之己


甚乱也。孟子亦云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惟泛爱众而亲仁,斯得处世


方亲者,朝夕密迩往来,就正之谓也。



九、 敦忠厚:人不忠厚,则言行浮薄,败名丧拈,残忍酷毒,无所不至,故


与为智术宁为蠢直 。



十、戒淫奢:奢则不逊,百恶淫为首,故妻妾婢外,皆非正 色;食非三餐,


衣非常服,皆为奢端。因淫损命,因奢为丐,又其甚者。



十一、择学:术矢亟巫,匠不可不慎,耕读为上,商贾次之。



洪氏家训•勤务歌



或农或士或工商,


为着生涯时时忙;



耳闻鸡鸣宜早起,


莫到日出未离床。



勤耕下苦诸般好,


浪荡闲游莫学它;




公侯将相多么大,


也须早起去朝王。



昼出耕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家庭妇少共耕织,


地旁桑荫学种瓜。



手拿书本论古今,


你问我答来追寻;




读书需要常勉励,


成功之本在于勤。



每日清晨一枝香,


谢天谢地谢山岗;




只求处处禾苗熟,


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贤臣社稷乐,


家无逆子闹爷娘;




守国法梦里无惊,


吃菜根淡中有味。



忍几句无忧自在,


让三分何等清闲;




大丈夫成家容易,


是君子立志不难。



五、宗族特征



1

、洪姓源起庞杂,虽源起脉落清晰,但时至今日已混沌难辨,成为中华大


家庭中不可 或缺的一份子。



2


、先秦至五代十国 的漫长历史时期,见诸于史册之洪姓人物寥寥无几,纵


有亦知名度不高。从宋代开始,入 载史册之洪姓名人日盛,既有外交家、史


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学者,又有农民起义军 领袖等等,可谓人才济济。



六、字辈排行



安徽桐城洪氏字辈:< /p>


“吉行传兴业关前雨后万年长”




安徽东至洪氏字辈:


“家邦同忠孝学宗先圣象贤大”




安徽颖上洪氏字辈:


“克绍祖训„„”



安徽巢湖洪氏字辈:


“世德作求„„”



安徽徽州洪氏字辈:


“腾贵忠良仕家昌世德恒”




安徽宿州洪氏字辈:


“有 广丙春长”




安徽泾县洪氏字辈:< /p>


“炜天有吉祥锡尔子孙长文学承佳贞忠先永世昌”




安徽歙县洪氏字辈:



三 阳支派:


“光允茂芳声道学名昭邦点”




(引自另一篇文章:重兆文恒允茂芳声道学名昭邦典大昌)



守训堂支派:


“顺时有学士本寅”


。< /p>



安徽黄山洪氏字辈:



徽州支派:


“腾贵忠良仕家昌世德恒”




另一支派:


“维继作


(< /p>



)


克念先昆”




安徽寿县洪氏字辈:


“克绍祖训德 世尚友和大启尔宇庆祝三多”




25



福建福州洪氏字辈:


“可茂鼎启安居 ”




福建福清洪氏字辈:


“茂淦发支„„”



福建南安洪氏字辈:



翁山支派:


“庭有启承士奕世昭文光孝恭维敦本诗礼永传芳振兴崇祖志俊杰


继华 章智勇树伟业家国福泽长”




石井支 派:


“古山昭穆宣体本汝质迪尚伯朝纯懋甫祥日彦文公候世德作求惟

尔招兹来许永锡祚胤绳其俎武”




福建石狮洪氏字辈:



洪窟支派:


“兴仁朝明耿伯可启孟仲叔季和能致祥惟孝及友奕世其昌”




后厅支派:


“文中华国宝诗礼传家星维谋燕 力清绳武鸿道远”




福建晋江洪氏字辈:



钱屿支派:


“元仕恩廷谦世国文子孟景载肃恭宽信敏惠孙曾承祖德诗书裕后


昆缵 绪传家宝迪贤叙彝伦”




英林支派:


“亶兹孙子尔玉汝球溯源我祖肇于光州瞻斯英里乃奠厥攸诗书礼


乐燕翼贻谋分支析派近远一俦掇科取第文采风流忠孝廉节令闻长悠谟烈昭


垂亿万春秋后昆 踵武仪式作逑曰昌载炽克绍箕裘敬勖来许交勉家修名题麟


阁身登瀛洲为国祯干德业炳彪永 似以续弗愧前猷”




福建同安、台湾 洪氏字辈:


“纯阳仙章行而宪世荣与子必元培以学宗尧绍舜


钦时 炳若禹文继承大其邦国一友维孚全家式则于斯从之君可正格”




浙江安吉洪氏字辈:


“家庭成继尔福其昌”



浙江瑞安洪氏字辈:


“清光汝 成东根”




浙江象山洪氏字辈:


“大德先忠孝修为家吉麟祥贤良光祖武道学欢文章宝善


瑞”




浙江宁波洪氏字辈:


“世存思文良士光廷锡汝正学允启大成”




浙江宁海洪氏字辈:


“万邦立身光作孚”


< p>


江西鄱阳洪氏字辈:


“修德恢世显足厚永承恩”




江西南昌洪氏字辈:


“承先继美万世荣宗”




江西都昌洪氏字辈:


“丙师延汉古玉蔚献帅知杰干士炳彦皓遵杆焱芳亮禄奇


廷兰萃锦繍銮文钦奉圣道学大明辉坤昭昌宗长定显耀祖庆隆恩书礼从周政


忠良 孝义全经纬辉腾达弘道典漠传佐政咸韬略兴邦重俊贤”




江西乐平洪氏字辈:


“忠贞贯日月仁义壮山河”



江西九江洪氏字辈:



星子支派:


“日月星光斗孝友承遗训道义振家风”



昌洪支派:


“登科明世显爵厚 永承恩忠孝加兴进”




江西婺源洪氏 字辈:


“祖德□英贤礼乐齐世法”




湖北武昌洪氏字辈:


“道义承家法文德维世光修齐登仕楚佑起必 荣昌”




湖北广水洪氏字辈:


“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节义重重演出


漫道逢场作戏或 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管都是


拍案惊奇”

。注:此为康熙大帝所赐对联,以其为字辈。



湖北郧县洪 氏字辈:


“玉蔚献师知杰乾士炳彦皓适樇伯菕原仲明均和隆庭胜


琇友简正良其楞景文啟达定高攀科登翰苑班声华光简册勋业羡人寰忠孝传


26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