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隧道坍塌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
隧道坍塌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1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目前,
公司承建的隧道和地下工程项目众多,
从客观方面来说存
在长大隧道、浅埋隧道、偏压隧道、黄土隧道以及富水软弱破碎围岩<
/p>
等不良地质情况的风险;
从主观方面来说存在开挖方法不当、
p>
进尺过
大、支护不及时、监控量测不到位、工序安全距离超标等危险
因素,
极易造成隧道的坍塌事故。
隧
道坍塌事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机械损坏等危害,
甚至可能造<
/p>
成数人死亡的灾难。
2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领导,分级管
理;资源共享
,反应迅速;依靠科学,规范管理。
3
、组织机构及职责
3.1
公司成立生产事故应急处置指挥中心,
下设生产安全事故应
急处置组,
安全质量管理部为归属
职能部门,
其他相关部门分工合作,
事发单位具体负责。
指挥中心及其成员、
公司各相关部门的主要
工作职责见公司
《生
产事故应急预案》。
3.2
根据生产事故的性质和危及程度由上级或公司在事
发现场
设立现场指挥部,作为现场抢险救援的指挥机构。
p>
指挥长由事发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担任,
副指挥由事发单位的副职
p>
领导担任,
事发单位各部门负责人为现场指挥部成员。
根据实际情况,
现场应组建指挥联络组、抢险救援组、警戒保卫组、医疗救护
组、安
全疏散组、后勤保障组、善后恢复组等应急处置工作组。各应急处置
工作组人员构成及具体职责由各单位在现场应急预案
(处置方案)
中
1
进行明确
(各应急处置工作组的主要工作职责可参照公司
《生产事故
应急预案》进行补充和完善)。
4
、预防与预警
4.1
监控及预防措施
4.1.1
各项目部应根据具体隧道特点,结合本专项预案,编制现
场应急预案(处置方案),并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
<
/p>
4.1.2
各项目部应按照设计及相关规范、标准要求的间距进行
布
点和频率进行监控量测,
对可能发生坍塌危险的部位要加大监
测的频
率。并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及时掌握围岩、杆件受力情况。
监测对象:围岩、衬砌、锚杆、钢拱架及其他支撑等。
监测部位:地表、围岩内、洞壁、衬砌内和衬砌内壁等。
监测类型:位移、压力。
监测方法:
(1)
< br>监测人员
:
在监测之前,
首先要
细致地观察隧道内地质条件的
变化情况,裂隙的发育和扩展情况,渗漏水情况,观察隧道
两边及顶
部有无松动岩石,
锚杆有无松动,
喷层有无开裂以及中墙衬砌上有无
裂隙出现,
尤其是中墙衬
砌如发现有裂缝则要用裂缝观察仪密切观测
记录裂缝的开展情况。
(2)
位移监测
:
在隧道入洞口一定范围内及埋深较浅的隧洞,
需监
测地
表沉降和水平位移。
拱顶沉降通常采用水准仪监测,
隧洞拱顶一
般较高,
可在拱顶用短锚杆设置挂钩,
悬挂长度略小于隧
洞高度的铟
钢丝,下面悬挂标尺的方法监测。
(3)
压力监测
压力监测包括地下洞室内部和支衬结构内部的压力,
以及围岩和
支衬结构间接触压力的监测。
压力监测通常采用应力计或压力盒。
< br>在
2
支衬内部及围岩与支衬接触面上的压力盒的埋设,
只需要浇筑混凝土
前将其就位固定;
监测围岩压力的压力盒则需专门的钻孔,
将压力盒
放入钻孔内预定的深度后,用速凝砂浆充填密实。
4.1.3
洞口段开挖前,
首先要检
查边、
仰坡以上的山坡稳定情况;
施工中应经常对边、仰坡进行
检查、特别是在雨雪之后,发现裂隙及
其他可能滑塌的迹象,及时进行处理。
4.1.4
洞顶边、仰坡周围的排水系统须在雨
季及边、仰坡开挖前
完成,减少对坡面的冲刷。
4.1.5
偏压洞口施工应先做好支挡、反压回填等工作后,再根据
地形或设计进行开挖。
4.1.6
根据勘测设计资料,采取合理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对地质
情况及时预测预报
,
穿越不良地质地段时要制定详细的安全施工方案。
4.1.7
每次开挖后,由地质工程师对掌子面进行观察并做地质描
p>
述记记录,及时进行
支护。
4.1.8
根据设计情况以及开挖揭示的实际地质,
保证各工序间的
安全步距。
< br>4.1.9
各项目部应整合现场应急资源,建立由本项目员工组成的
专职或兼职应急处置队伍,
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 br>提高应急
能力。
4.1.10
隧道施工时应在Ⅳ、Ⅴ、Ⅵ级围岩地段预先设置逃生管
道。管道
采用φ
600
~φ
800mm
的承插钢管,从衬砌工作面布置至距
离开挖面
2
0m
以内的适当位置,管内预留工作绳,方便逃生、抢险、
联络
和传输各种物品。
承插钢管纵向连接可采用链条等措施,
防止坍
塌时将钢管冲脱。
4.1.11
p>
各项目部应当根据现场需求
,
做好应急资金
、
设施、
设备、
3
救援物品等储备工作。
在隧道开挖工作面、
衬砌作业面附近应设置移
动式
急救箱,除配置必需的生存食品外,还应配置部分自救、互救用
品和应急用具等;
隧道洞口应设置固定急救箱,
配备急救用医疗器械
和应急药品,
其种类和数量应根据隧道所处地理位置、
附近
医疗机构
状况、风险主要类型、作业人员数量等因素,进行配置。
4.2
预警行动
4.2.1
预警条件:
(
1
)
监控量测信息所反应的围岩变形速度或数据值超过允许值;
<
/p>
(
2
)洞口仰坡或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突
然开裂或原有裂隙逐渐
加宽;
(
p>
3
)顶部或掌子面不断掉下土块、小石块或构件支撑间隙不断
变大、张开;
(
4
)岩层的节理缝或裂隙变大、张开;
(
5
)渗水、滴水突然加剧或变浑等。
4.2.2
现场人员发现上述异常现象后,必须立即通知隧道内
所有
作业人员停止作业,紧急撤离至安全地段,并报告本项目部负责人。
4.2.3
项目部应急救援机构接到预警信息后,<
/p>
应按照应急预案
(现
场处置方案)
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方案,
采取下列措施,
预防
事故发生。
(
1
)发布预警公告。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
和重要物资,并进行妥善
安置。
(
2
)加强相关信息监控、收集、实行日夜值班制度。
(
3
)封闭、隔离或者限制进入危险地段,终止可能导致危害扩
大的活动。
(
4
)指挥应急处置所需物资、机械设备、救援队伍等相关保障
部门进入应
急状态。
4
5
、信息报告
5.1
坍塌事故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项目部负责人
报告。
项目负责人接到报告后,
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p>
实施现场处置,
防止事态扩大,
及时向指挥
中心报告,
发生亡人事故还需在
1
个小
时
内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5.2<
/p>
生产事故报告内容包括:
事发单位、
时间
、
地点、
工程名称、
伤亡人数、事故简
要经过,事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抢救处理的
进展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5.3
指挥中心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根据事故
情况启动相应的
应急响应级别,
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并及时将有关事故情况快速
报告集团公司相关部门。
< br>必要时,
可向地方公安
(
110
)
、
消防
(<
/p>
119
)
、
医疗
急救中心
(120)
等外部单位进行求援。
5.4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生产事故
,
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
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同
时事故出现新情况后,应当及时补报。
6
、应急处置
6.1
分级响应程序执行公司《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公司各
相关单位和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
必须按应急指挥中心和上级领导的
要求,立即赶往事故现场,根据各自职责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6.2
现场指挥部及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按照各自职责、应急指挥
中心和上级领导的要求,
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
防止事
故扩大,并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因抢救伤员、防止事故的扩大及疏通
p>
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必须做出标志、拍照、录像、详细
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并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