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黎”关系考
-
“重”“黎”关系考
内容摘要:汉族上古神话中的“重黎”,在“绝地天通”这一
事件上是二
者,在其他地方皆为一者。他们形成上述关系的原因是由于汉语言文字的独特
性。汉语的语音、汉字的书写,以及中国古代称谓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重”、
“黎”关系的复杂性。
关键词:“重” “黎”
称谓
读音
书写
心理
一
.
p>
模糊的典籍记载和可以确定的关系
无论是谈论上古神话,还是研究上古天文历法,都要提及一个
重要的名字,
那就是本文所说的“重黎”,因为此人物出现在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帝
颛
顼绝地天通”上。
《国语
?
楚
语下》中记载说:“古者,民神不杂……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
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
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
谓绝地天通。”相同内容的记载还见于
《尚书
?
周书
?
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上文之《楚语》
正是观射父对此所做的解释。在这里,很明确,“重”与“黎”是两者。
但是,在其他一些典籍上,就有些模棱两可了。比如以下记载:
《大戴礼记
?
帝系》:“颛顼娶于滕奔氏,滕奔氏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
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涡氏,产重黎及吴回。”《史记
?
楚世家》:
“高阳生称,称生卷章(老童),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
火正,甚有
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
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史记
?
太史
公自序》:“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
林甫其后也。”《世本》:
“老童生重黎及吴回。帝喾时代,重黎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
,而其弟吴回复
为火正。”
那么,在这诸多的说法中有没有可以确定的关系呢?是有的,
那就是“重”
和“黎”在“绝地天通”这一事件上是二者。首先,《国语
?
楚语下》中很明确
将重与黎分开,书证见上文。重是
南正司天,黎是火正司地,显然不是一者。
再有,《左传
?
p>
昭公二十九年》上记载说:“少昊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
实
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
桑。此其三祀
也。颛顼氏有子曰?①,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
其二祀也。”这里“重
”是少昊氏的四叔之一,“黎”颛顼氏之子,他们为二
者是肯定了的。
< br>
二.“重”、“祝融”、“黎”其实为一
上文说明了在“绝地天通”这一事
件上,重与黎是两者。下面要说明的是,
作为颛顼氏的后裔、楚及司马氏先祖的“重黎”
是一者,其与“祝融”的关系
实为同一者的不同称呼。
1.
从古
籍记载上说,“黎”任火正“祝融”之职,故世以“祝融”称
“黎”。例如:
《左传
?
昭公二十九年》:“颛顼氏有子曰
?
,为祝融。”《风俗通义
?
祀典
篇》引《周礼》言:“颛顼氏有子曰
?
,为祝融,祀以
为灶神。”《国语
?
郑
语》:“夫黎为
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
融,其功大矣。”《史记<
/p>
?
郑世家》:“昔祝融为高辛氏火正,其功大矣,而其
于周未有兴者,楚其后也。”《汉书
?
地理志下》
:“黎为高辛氏火正,昭显天
地,以生柔嘉之材。”
由以上书证可以知道,“黎”在高
辛氏时做了“祝融”这一官职,故称黎
为祝融。那么“祝融”又是什么官职呢?《左传<
/p>
?
昭公二十九年》上说:“故有
五行之官
,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
土正曰后土。”可
见,“祝融”就是火正,这说明火正“祝融”与《国语
?
楚语<
/p>
下》中的火正“黎”,其实是一者。又《礼记
?
< br>月令》:“孟夏之月……其日丙
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注:“此赤精之君火
官之臣,自古以来著德之功
者也。炎帝,大庭氏也,祝融,颛顼氏之子,曰黎,为火官。
”《汉书
?
五行志
上》:
“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正。”说明“火官”就是“火
p>
正”,这同样证明了上面的结论。
2.
从古代姓氏称谓上说,以“祝融
”称“黎”为“祝融黎”是可能的。
在此,先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姓氏的由来。上古时,贵族有
姓氏,一般
平民只有名,而无姓氏。贵族的姓氏中,姓表示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姓是母
系社会的产物,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姓系由母亲方面来确定,因而姓大多从女
旁,如姜、姚、姬等。后来一族又分为若干支,每支有自己的称号,这就是氏。
在这个意义上说,姓是旧有的族号,氏是后起的族号。古代的姓氏,反映一定
的等级
和家族关系,有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的说法。后人的姓,大约
来源于这么几种情
况:一、得于祖先的号或谥号;二、得于祖先的爵位;三、
得于祖先的国名或采邑;四、
得于祖先的官名;五、得于祖先的字;六、得于
皇上赐予;七、得于祖先的居住地;八、
得于祖先的职业。②其二,《通鉴补
己》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
子孙之所自兮。”这说的
是“姓”与“氏”的作用。中国古代是宗法制社会,称谓词汇(
亲属称谓及姓
名字号)相当发达,其中的“姓氏”,刚说过,现在来说说其中的名、字、
号。
古人的称号特别多,除却姓名之外还有字、号、谥号、尊称、世(俗)称等等。
p>
③古人称呼某人,会用他的官职,比如司马迁自称“太史公”,王羲之世称
< br>“王右军”,就是因为他们担任过相应的官职。
明确了这两个问题,下面就好说明了。“黎”因为担任了“祝
融”这一官
职,被人们称为“祝融”或“祝融黎”。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黎”或者
说是“祝融”的后代,因为他们先祖的这一官职而得姓氏,亦称“黎”或“祝
融”,这也成了有关于他们的谱系记载各种古籍中有不同的原因。
3.
从读
音上说,“重”与“祝融”,实为一声之转。
“重”与“祝融”有读音上的联系,这不难理解,其实,两者
之间读音的
相似程度从上古到现在是逐渐加深的。先说上古音的情况。“重”上古属定母
东部字,“祝”属章母觉部字,“融”属余母冬部字。④它们韵的相近是显然
的,属于阳声韵之间的旁转。至于声母,定母和章母(照母三等)都属于舌前
音,读音大抵相接近。再说中古音的情况。“重”中古属澄母锺韵字,“祝”
属章母尤
韵字,“融”属以母东部字。⑤它们声母未变,韵已经完全相同了。
至于现在,“重”读
为“zhòng”,“祝融”读为“zhù
róng”,读音几乎相同,
甚至连声调都是一样的。
由此可见,古史传说时代,“重”
与“祝融”是有可能发生讹误的。这种
类似的情况亦不胜枚举,比如下列几对词语:孔―
窟窿;笔―不律;馆―勾栏;
鲧―共工;圈―曲连;叵―不可;瓠―葫芦;巷(hōng
)―胡同等等。而后来,
随着读音的变化,“重”与“祝融”越来越难以分辨,这也成了
各种典籍对
“重黎”的说法莫衷一是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除却上文所说的“绝地
天通”事件,“重”即“祝融”,它们都是“黎”的称呼,因此上文提到的
“祝融黎”也就是“重黎”。
4.
从古人认祖归宗的心理上说,“
重黎”、“黎”、“祝融”为一者。
上文说到,作为楚及司马氏先祖的“重黎”是一者,试看以下
书证。《史
记
?
楚世家》:“帝颛顼高
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
(老童),卷章生重黎。”《史记<
/p>
?
楚世家》:“齐桓公七子皆奔楚,楚尽以为
上大夫。灭夔,夔不祀祝融、鬻熊故也。”《史记
?
郑世家
》:“昔祝融为高辛
氏火正,其功大矣,而其于周未有兴者,楚其后也。”《史记
?
太史公自序》: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
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
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
守而为司马氏。”《世本》:“老童生重
黎及吴回。帝喾时代,重黎以罪诛,其后为司马
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
《国语
?
郑语》:“(楚)且重黎之后也,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
明地德,光照四海
,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汉书
?
地理志下》引上文
p>
《国语
?
郑语》云:“夫楚,重黎之后也,
黎为高辛氏火正,昭显天地,以生柔
嘉之材。”《晋书
?
宣帝纪》:“其(司马氏)先出自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
融。”《晋
书》卷二一志第一一载晋尚书令卫
?
、尚书左仆射山涛、石仆射
魏舒、
尚书列
?
、司空张华等奏,乃云
大晋之德,始自重黎,实佐颛顼,至于夏商,世
序天地,其在于周,不失其绪。《隶释<
/p>
?
楚相孙叔敖碑》:“其忧国忘私,乘马
三年,不别牝牡,继高阳、重?⑥、五举、子文之统。”《隋书
?
崔仲方传》:
“楚,祝融之后也,为火正,故复灭陈。”
由以上书证可知,楚和司马氏的先
祖为一者,就是“黎”,典籍中的“重
黎”或“祝融”只是别的称呼。在宗法制主导的中
国古代社会,古人认祖归宗
的心理是不可忽视的。无论是晋朝的司马氏,唐朝的李氏,还
是宋代的范仲淹,
他们认祖归宗的史实都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从这种心理出发,作为人
祖的
“重黎”也不应该是二者,“重黎为一人,不容一代乃有两祖,亦昔人相沿之
谬”⑦。
<
/p>
5.
从汉字文本的书写习惯上说,前人认为“重黎”为二是由于人
为标点。
汉字文本有其特殊的书写习惯,那就是没有标点,即便有,也是后人所加,
且只明句
读。古籍中的关于“重黎”的记载,后世的一些标点本子,由于标点
者自身的理解不同,
往往有很大出入。例如,《山海经
?
大荒西经》记载“颛顼
p>
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摇山,始作乐风。”晋代郭璞的
注为“即重黎也高辛氏火正号曰祝融也”,“重黎”如何标点就有分歧。袁珂
撰
《山海经校注》引此注,未加标点将“重黎”断开,在旁加一人名号。而王
红旗、孙晓琴
撰《经典图说
?
山海经》引此注时就加上了标点将“重黎”断开
。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这说明“重黎”的分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标点者自身的
理解有不同。
6.
身后之地相同――“重”、“祝融”、“黎”为一的旁证。
从下
面这些记载可以明确,“重”、“祝融”、“黎”在他们亡故后都葬
在了一个地方,如果
重黎为二,就很难出现这种情况。例如:
《左传
?
昭
公十七年》:“郑,祝融之虚也。”杜预注:祝融,高辛氏火正,
居郑。《路史
?
国名纪》:“今郑州有祝融冢”,“郐,祝融之后,复居祝融之
墟。”《毛诗谱》:“昔高辛氏之土,祝融之墟,历唐至周,重黎之后
?
姓处其
地,是为郐国,为郑武公所灭也。”《汉书
?
地理志》:“郑国,今河南之新郑,
本高辛氏火
正祝融之居地。”《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录张衡《思玄赋》云:
“流目眺夫衡阿兮,睹
有黎之圮坟。”下李贤注引南朝宋人盛弘之《荆州记》
作“重黎墓”。《水经注
?
湘水》:“(衡山)《山经》谓之岣嵝,为南岳
也……南有祝融冢……”今人伏元杰著《蜀史考》也说:“衡山的祝融峰上有
祝融氏黎
之墓,即黎的后裔南迁于此者。”⑧
由以上书证可知,老童之子黎的后裔,一支留在了北方(郑)
,一支迁到
了南方(湘)。但他们都保留了祖先的官职称号,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前文所
说的“祝融”与“重”的关系。
综上所述,汉族上古神话中的“重黎”,在“绝地天通”这一
事件上是二
者,在其他地方皆为一者,之所以形成这一关系,是由于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性
,
或是语音的讹误,或是书写的标点。由于这些原因,“重黎”、“黎”、“祝
融黎”、“祝融”,写法虽有不同,但其实为一。
注
释
① 按“?”即为“黎”的异文,贾彦《周礼注疏》引《国语》及《〈尧典〉
郑注》,凡“重黎”之“黎”皆作“?”,明古字通用。又“?”与“黎”上古
皆为来母脂部字,杨树达《词诠》也以此二字为一条,亦可证之。
②
参见唐金发
唐景莉编《中外姓氏名号趣闻》,
广
西民族出版社,
1989
年,第
3-8
页。
③ 参见陈书禄主编:《中国文化概说》,南京大学出版社,
2
000
年,第
280-282
页。
p>
④ 唐作
藩编著:《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
年。
p>
⑤ 李新
魁著:《中古音》,商务印书馆,
1991
年。
⑥ “?”即为“黎
”。《释名》:“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则谓借为
藜。”又,《康熙字典》引《易
p>
?
困卦》“?于蒺?”,以“?”同“藜”。
⑦ 清
?
顾炎武著:《日知录》,周苏平、陈国庆点注,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7
年,第
1091
页。
⑧
伏元杰著:《蜀史考》,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p>
35
页。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容摘要:汉族上古神话中的
“重黎
”,在“绝地天通”这一事件上是二者,在其他地方皆为一者。他们形
成上述关系的原因
是由于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汉语的语音、汉字的书写,以
及中国古代称谓等方面的原因
造成了“重”、“黎”关系的复杂性。
关键词:“重” “黎” 称谓
读音
书写
心理
一
.
模糊的典籍记载和可以确定的关系
无论
是谈论上古神话,还是研究上古天文历法,都要提及一个重要的名字,
那就是本文所说的
“重黎”,因为此人物出现在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帝颛
顼绝地天通”上。
《国语
?
楚语下》中记载说:“古者,民神不杂……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
p>
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
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相同内容的记载还见于
《尚
书
?
周书
?
吕
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上文之《楚语》
正是观射父对此所做的解释
。在这里,很明确,“重”与“黎”是两者。
但是,在其他一些典籍上,就有些模棱两可了。比如以下记载:
《大戴礼记
?
帝系》:“颛顼娶于滕奔氏,滕奔氏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
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涡氏,产重黎及吴回。”《史记
?
楚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