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灯里的将军》阅读练习及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灯里的将军
王宗仁
①我要说的是一盏马灯,今天
的人们大概只有走进博物馆才能看
到它了。马灯;主体结构为铁质,圆形的底座,玻璃做
的灯罩,用铁
丝横竖固定着。底座上有可拧开的盖子,好灌煤油、汽油,还有可以
调大调小以及闭合的开关。
这只是马灯中的一种,
形形色色的马灯到
底有多少种类,
恐怕谁也难以理出个眉目
。
我说的只是我在昆仑山下
某部队的军史展览馆看到的一种马灯
,也就是
60
年前慕生忠将军挂
在昆仑
桥头的那盏马灯。
②慕生忠将军被后人称为“青藏公路之父”
。
1954
年之夏,他主
动请缨,率领
一支队伍苦战
7
个月零
7
天,在世界屋脊上修筑起了
2000
公里青藏公路。
那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呢?只有
10
个工兵的工
程连,
加上临时征来的
2000
个民工,
1200
把铁锹,
1200
把洋镐,
300
公斤炸药,
10
辆大卡车。这就是将军的队伍和全部家当。如果把他
< br>修筑青藏公路比作一本书,
那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盏马灯,
充其量
只是这部书里的一个标点符号。
2009
年
7
月,我在昆仑山下某部队
的军史展览室里看到这盏马灯时,它浑身锈迹斑斑,底座也有
几处凹陷。但是我仍然确信,一旦点燃灯捻,它还会光芒四射,
犹如翅膀变换着各种
光波的姿势,照亮在当年的筑路工地上……
③将军踏上修路征
程前,特意到西宁东大街一个回民小店买了这
盏旧式马灯。那个年代,不要说电灯,手里
攥个手电筒也是奢侈品。
将军说这盏马灯就像他的第
3
只眼睛,
夜里看得见大家干活,
干活的
人也能看见他。领导和群众不分离,才能互相吸取温暖的力量。深夜
将军
休息了,
马灯就挂在他的帐篷外面,
灿灿的光亮像青藏高原上一
颗不眠的星星。
④新筑成的公路在亘
古荒原上一公里一公里地向拉萨延展。修路
进入昆仑山不久,一道无法通过的断崖挡住了
筑路队伍前行的脚步。
此处是达布增河和舒果勒河汇流后的出口,
公路必经的地方。
只见汹
涌澎湃的激流,顺着山势直泻而下,
蹦蹿出数尺高的排空巨浪,在两
道石崖中间削出一条深不可测、面宽约
< br>10
米的石谷,谷底的水声发
出撕人心肺的吼声。架桥,
必须在石谷上架一座桥,公路才可以跨过
这道险崖!
⑤作难的是,
没有架桥的木料
< br>(
那个年代使用水泥对于他们太困难
了
< br>)
和设备。工具倒好说,铁锹、十字镐和炸药,虽然简陋,总能作
为。
最要命的是用什么架桥?筑路队从兰州带来的一些红松木和杂木
最长的只有
9
米,而石岸的宽度也是
9
米,木料根本搭不到对岸。将
军下了死命令;石岸
哪怕是一座碉堡,我们也必须在
3
天内拿下它!
⑥那一夜,星月全无,昆仓山的夜色很黑,过去从来没有过的黑。
雪上加霜的是天还变了脸,不紧不慢的雪花在风里不安分地旋飞着,
天地间
一片混沌。
没有电,挂在临时军用帐篷里的那盏马灯,已经添
过
3
次油了,
将军主持召开的“神仙会”
还在热热火火地进行着。
战
士、民工、技术员……你献计,他送
策,一个又一个闪亮着普通人智
慧的架桥方案,
早就超过了马灯
光焰的亮度。
“神仙会”还迟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