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教学实录
-
- 1 -
《少年中国说》教学实录
这个教学实录是
2000
年我在嘉定区实验中学上课的记录,由我根据录音整理。后来全
国中语会在
兰州
(好像是在兰州,也许记忆有误)
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
赛,邀请魏书生
老师和我也去上一堂课,我教的就是《少年中国说》
,用的仍同样的教法,上了两堂课。到
第二课结束时,
学生
几乎已能全文背诵,
课后陈金明老师
(当时任全国中语会秘书长
)
对我
说:
“你的课是名副其实的‘教
----
读课’
!
”我至今仍记得他拖长了声调说出这个“教”字
时的欣赏的神态。
< br>有几位听课的老师也对我说,
他们一边听课,
一边用我指
导学生的方法背
诵,最后也都背出了全文。他们认为这样上课,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我教文
言文,历来反对串讲,反对一字一句嚼烂了“喂”
。文言文首先是“文”
,就应该
把它作为饱含思想感情的
“文章”
来教,
词句的解释应该在理解文章意蕴的前提下进行。
《少
年中国说》
的教学,
基本上体
现了我教读文言文的理念。
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把体会作者对<
/p>
国家前途满怀信心的豪迈感情作为教读的主线,结合“背读法”的尝试,
< br>指导学生在理解文
意的基础上背读,
在背读的过程中加深
理解,
学生最后不仅背出了文章,
而且对作者的思想
感情有了强烈的感受。
这两堂课较好地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
如果把整个教读过程看作一个
训练过程的话,那么这就是我所倡导的那种综合
的、立体的、灵活高效的训练。
我始终认为,
一堂课的或成或败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它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执教者的
教育理念。一堂
理想的语文课,首先应该看得出执教者在教育理念上的执着追求。
(一)初读印象大家谈
师:昨天请同学们自读《少年中国说》
,这堂课想先听听大家对这篇文章的总的印象。
请随意说,有什么印象就说什么。
p>
生⑴:
p>
这篇文章虽然是文言文,
但是我觉得并不难懂。有些句子虽然不完全
理解,
但我
感觉到作者的感情很强烈。
生⑵:文章写得热情奔放,用了很多排比句,读起来很有劲。
生⑶:作者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了信
心,字里行间有一种自豪感,读了使人振奋。
师:你们能不能具体说说,哪些句子读起来有劲,哪些句子使
人振奋。
生⑷:第二段写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性格,一句写老年,一句写少年很有意思。
师:什么叫“很有意思”?
生⑷:„„一句句对比,„„很新鲜„„
师:
你的
意思大概是说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
把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性格写得很充分,
很鲜明;而且这种句句对比的写法,给人一种新鲜感,是吗?(生点头)
生⑸:这一段里还用了大量的排比句。
师:读有时候感觉怎么样?
生⑸:觉得有气势。
生⑹:
我
觉得结尾处一些句子读起来顺口,而且有鼓舞人心的力量。不过,里面有些句
子我还不大
懂。
师:既然不大懂,怎么还会受到鼓舞?
生⑸:„„好像有一点感觉„„有些句子我翻译不出来。
师:哦,这叫做“跟着感觉走”<
/p>
(笑)
。你所谓的“不懂”
,大概是指不
会翻译,是吗?
(生点头)
其实,你感受到了作者的热情,这就
是一种理解,
不过这种理解靠的不是理性的
分析,而是靠直接的
感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
,它有时候比理性的分析更重要。读
< br>文言文,
我倒宁可要你们对文章有一种准确、
生动的感觉
,
而不要为了翻译而忽略这种直接
的感受。要知道,有些文言句
是很难用现代语对译的,这篇文章最后的一些句子,
就很难翻
译
得不走样,
因为它是韵文,
跟一般的散文句子不一样。
你既然已经从这些句子感觉到了一
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说明你已经大体上
读“懂”了,也说明你有很好的语感。大家还有意见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
/p>
)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2 -
要发表吗?(学生继续从课文中找出了一些句子,说了自己的感受)
(二)走近梁启超
师:
同学们自读了这篇课文,
你们不仅跟着感觉
“走”
了一回,
而且走得蛮有水平
(笑)
。
就是说,你们的感觉很准确,你们的确抓到了梁启超文章的主要特点。有人对梁启超文章,
有这样的评价:
“以饱含感情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
”你
们听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生齐
答:
“听懂了!
”
)
“流利畅达”会写吗?
(一学生上前板书)很好,完全正确。我测试一下大
家的即时记忆能力:有人怎样评梁启
超的文章?
生⑹:以饱含感情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
师:你们看,刚才我们谈初读的印
象,跟人们的这个评价一致吗?(生齐答:
“一致。
”
)
梁启超的这篇文章确实笔下饱含感情,
文字流
畅,
很有感染力;
从这篇文章我们还看到了作
< br>者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可是,
你们知道这样一篇有
自信、
不自馁的文章是作者在怎样
的处境中写的吗?为了回答这
个问题,
我们有必要复习一下近代史。
看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
/p>
梁启超的情况。
生⑺: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
之一,
当时和他一起主张变法的有他的老师康有为,
还有谭嗣同
等人。
生⑻:他们想改良政治来挽救国家,但不久就失败了。
师:历史上把这次变法维新叫做什
么?(生⑻答:
“百日维新。
”
)百日
维新失败以后的
情况怎样?
生⑼:
支持他们变法的光绪皇帝被慈
禧太后囚禁。谭嗣同等六人被杀,
康有为、梁启超
逃到了日本。
师:<
/p>
你们还能知道这些历史知识,
我很高兴。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运动。
这次运动虽然失败了,
但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尤其是因为梁启超文章写得好,
还办
了报纸
宣传维新的思想,
对知识界的影响极大。
当时不少人还模仿他的文笔写文章,
叫做
“新文体”<
/p>
(板书)
。今天看来,梁启超的思想虽然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但作为中国近代向西方资
产阶级寻求“真理”的先驱者之一,他关注国家的前途、民族的
命运,这种精神是值得称赞
的。请同学们再注意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它写于
1990
年,也就是百日维新失败后的第二
年。当
时梁启超在哪里?
生:
(齐)日本。
师:对,这篇文章是他逃亡日本的
时候写的,当时他
27
岁,正是一位有抱负的“中国
少年”
。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变法失败,同志被杀,清政府
要捉他,他不得
不寄身异国,过着流亡的生活。
我再补充一点背
景材料:
当时正值中日甲午海战以后,
中国
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至此,中国与英、法、日、俄、美等国签订的
不平等
条约,
多得已经使我们记不清楚了,
国家正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可见梁启超写这篇文
章的
时候,
不仅个人的政治主张遭到严重的挫折,
弄得有家难归,<
/p>
流亡异国,而且整个国家
都处于危难之中。
可是,
你们有没有从这篇文章中感觉到一点点灰心丧气的情绪?没有!
刚
才同学们谈读后的感受,
大家都觉得作者对中国的前
途充满信心,
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昂扬
奋发的朝气,这是多么不
容易!下面我们来具体地揣测一下作者在当时写这篇文章的动机。
这从文章的第一段中可
以看出。谁先来把这一段读一遍?
(学生一人朗读)
师:
“老大帝国”是什么意思?跟“
老大帝国”意思相反的是什么?
生⑽:
“老大帝国”就是“年老的帝国”
(师插问:
“你怎么知道老大是年老的意思?”
生答:
“过去读到过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
。
”
)跟“老大帝国”相反的是“少年中国”
。
师:这里的“老大”还有“
衰老”的意思,日本人所以这样说我们,因为从当时清政府
的腐败无能看,中国似乎是正
在一天天走向“衰亡”
。不过,把中国称做“老大帝国”
,是不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
)资
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3 -
是日本人首创的?
生⑾:不是的,是西欧人先这样说的。
(师插问:
“你怎么知道的?”
)文章里说,
“是语
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就是说这句话是从
欧洲人那里抄袭来的。
师:那为什么文章一开头要说日本人,而不是说“欧西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
国,再则曰老大帝国”?
生⑾:因为日本人最坏。
(笑)
师:当时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
,没有一个不是坏东西。你说的恐怕不是理由。
生⑿:因为作者当时住在日本,他只听到日本人这样说。
师:这样理解比较合理。作者一定
是先听到日本人这样说,然后指出这种说法的来源。
注意句子里这个“盖”字,有推断原
因的作用,可以解释为“原来是”
。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当时东
方人、
西方人都这样看中国。
关注着国家命运的梁启超听到日本
人这样说,
当然深有
感触,
但又不能同
意这种说法,
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请注意下面这个
句子:
“呜
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谁先来解释一下?
p>
生⒀:唉,我们中国他果真衰老了吗?
师:
基本
正确。
“呜呼”
这个感叹词你们在
《捕
蛇者说》
里遇到过,
还记得那个句子吗?
生⒁: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师:记得很准确。不过我说他(指
生⒀)的解释“基本正确”
,因为还有一点小小的不
正确。他把
句子里那个“其”字解释为“他”
,是不对的。这里的“其”字只表示一种语气,
你们再体会一下,这是一个带有什么语气的问句。
(学生各自诵读、体会)
生⒂:带有反问语气。
师:你的语感不错。现在我们为了
加强反问的语气,常常在句子前面用什么词?
生⒂:难道。
师:
对极
了!
这个
“其”
就相当于现在说的
p>
“难道”
。
这是一个语气很强的反问句。<
/p>
“唉!
咱们中国难道果真衰老了吗?”从这个句子看作者同意中国
已经衰老的观点吗?(生齐答:
“不同意!
”
< br>)说说理由。
生⒃:下面他反驳了这种观点。
师:
你没有弄清我问题的要求。
p>
我要求从这个句子本身看作者对这种观点的态度。
你能
回答吗?
生⒃:作者用了个反问句。
师:这就对了。比如我问你们:
“难
道我老了吗?”其实我并不认为自己已经老了。不
过,这里要注意,作者用“呜呼”领起
这个反问句,说明他既不能同意这种观点,但又表达
了一种深深的感慨,
因为从当时中国一次次向帝国主义列强屈辱求和的情况看,
确实处处显
示出一种衰亡的迹象。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下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谁来说?
p>
生⒄:梁启超曰:恶(è)
,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
国在。
师:他有没有读错字音?
生⒅:第一个字读
w
ū,他读了è。
师:这个字书上有注解,以后要认真看注解。那么什么情况下念è?
生⒅:
“可恶”的时候念è。
生⒆:
“
可恶”的恶读
w
ù,他也读错了。
“恶
劣”的“恶”才读è。
师:对了。这个字有三个读音,谁来总结一下?好,就你(指生⒅)来吧!
生⒅:
“恶劣”的时候读è,
“可恶”的时候读
w
< br>ù,这里读
w
ū,是表示感叹的助词,有
反对的意思。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
p>
)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4 -
师:现在我们对别人的意见表示强
烈的反对,一般用什么表示感叹的助词?
生:
(众)
“哼!
”
“呸!
”
“喝!
”„„
师:如果要为这个“恶”找一个大体相当的字,找哪个好?
生:
(齐
)
“呸!
”
师:为什么?
生⒆:这个“呸”最有力,还有斥责的味道。
师:我猜到你们会找这个“呸”<
/p>
,因为你们的感觉总是很准确的,现在请一位同学把这
个句子解释
一下,谁来?
< br>生⒇:梁启超说:呸!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我的心目中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着。
师:这里,作者针对“老大
帝国”的说法,提出了一个“少年中国”
。这个“少年”相
当于
我们现在说的什么年龄?过去在文言文里读到过这个词吗?
生
(21):
初二的时候在《冯婉贞》里学到过这个词,
“谢庄少年”
,就
是谢庄的青年。
师:你的记忆力很好。古代称青年男子叫“少年”
,比我们现在说的“少年”要
年龄大
些。那么“少年中国”现在该怎么说?
生
(22
)
:青年的中国。
生
(23)
:年轻的中国。
师:两种说法请选择一个,说明选择理由。
生
(24
)
:
“年轻的中国”好。
“青年的中国
”
,别人会理解为“青年人的中国”
。
师:还有一个问题请思考一下:<
/p>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为什么不说
“世上有一少
年中国在”
,而要说“少年中国”存在于我的“
心目”中呢?
< br>生
(25)
:因为这个“少年中国”实际上不存在。
p>
师:
你说对了,
因为当时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的确处处显示出衰老的迹象。
但如果把认
识再推进一步,你们会发现梁启超这样说还有更深一
层的意思。
生
(26)
:这个“少年中国”是作者心中所追求的一个未
来的中国,作者主张变法维新,
就是要创造一个未来的中国。
师:说得好极了!但你能从文章里找出根据证明你的观点吗?
生
(26
)
:
下面有一句:
“制出将来之少年中
国者,
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
句子里
有个
“将
来”
,说明作者说的“少年中
国”
,不是现在这个中国。
师:对!就应该这样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作者认为创造出这个
“少年中国”是中国少年
的责任,当然也是作者的责任,因为他当时就是一个有抱负的年
轻人。可见,作者说“吾心
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不仅针对日
本人和欧洲人的言论亮出自己的观点,而且也寄托着作
者的抱负和追求。
现在让我们回到对本文写作背景的讨论上来。
谁能小结一下,
< br>作者是在什
么背景下,由于什么原因而写这篇文章的。给大家两分钟考虑的时间。
(学生思考)
生
(27)
:作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听日本人说到中国的时候,都说是“老大帝
国”
p>
,意思是中国已经衰老,没有希望了,作者强烈地反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
师:小结得很好。谁还有补充的?
生
(28)
:当时正是中日甲午海战以后,中国被迫和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生
(29
)
: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为了驳斥日本人和欧洲人,也为了表明自己的抱负。
师:经过他们二
位补充,小结就更完整了。我们读文章,尤其读过去的文章,如果能走
近作者,
知道作者在特定的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缘由,
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
容和作者
的思想感情。
(三)尝试背读法[上]
师:
刚才
我们讨论作者和背景的时候,
已经读了课文的第一段。
现在请同
学们不要看书,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
)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5 -
尽可能用文章里的原句
回答我的问题。
作者到日本以后,
听到日本人是怎么说我们中国
的?
生
(30)
: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
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
”
师:为什么这里用“一则曰„„再则曰„„”这样的句子?
生
(31
)
:为了强调。
师:作者强调什么?
生
(31
)
:强调日本人都这样说。
生
(32)
:我认为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日本人对中国只有这一种看法。他们把中国看死
了。
p>
师:
两位同学说得都有理。
我们可以把两人的意见合并起来:
作者既强调在日本这种看
法的普遍性,也强调了它的唯一性:日本人看中国,
除了“老大帝国”
,还是“老大帝国”
。
那么首先说中国是老大帝国的,是日本人吗?
生
(33)
:
“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
师:作者是怎样通过自问自答严历地驳斥这种谬论的?
生
(34
)
: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
何言!
”
师:他针锋相对提出了什么观点?
生
(35)
: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
师:你们看,作者的思路十分清楚
。请按这条思路,把作者的话连贯起来说一遍。谁来
试一试?
生
(36
)
: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p>
”
师:你们看,我没有提出背诵的要求,可是事实上已经把第一段背出来了(向生
< br>(36)
)
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为什么你很容易就把这一
段背出来了?
< br>生
(36)
:我理清了这一段的思路,再想想作者的原句
,把它们连贯起来,就记住了。
师:你觉得这样背诵文章有什么好处?
生
(36
)
:不仅背出了文章,而且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不要忽视他(指生<
/p>
(36)
)说的这些话,因为这些话里包含着读文言文的一
种重要方法:背读法。具体的说,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
p>
解”
(板书)
。下面,我们是不是就用背读
法学习第二段。这一段不仅长,而且句子有点“缠
绕”
,特难背
。看我们能不能用这个方法把它攻下来。
(学生诵读第二段)
师: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生
(37)
: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性格。
师:上一段结尾说“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这一段紧承上
段,应该论述“少年中
国”的特点,思路才顺。可是作者却不说“国”而要说“人”
p>
,这是为什么?能从文章里找
出句子来说明作者的意图吗?
生
(38)
: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
p>
”
师:可为什么说“欲言国之老少”
,先要“言人之老少”呢?两者有什么
关系吗?也请
用文章里的句子回答我。
生
(39
)
:
“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说明国
家的老少和人的老少是一样的。
师:你能把你找出的这句话具体地解释一下吗?(生
(38)<
/p>
:不会。
)你不可能全句都不
会解释,<
/p>
要不你怎么会正确地把它找出来呢?我敢肯定,
你已经大体读懂了
这个句子,
只是
句子里有个别字眼还不能确切地理解。
是这样吗?
(生点头)
那请你把不会解释的字提
出来。
生
(38)
:
“固”
< br>,还有“宜”字。
师:我估计你会提出这两个字来,因为它们在文言文里这种用法你们过去没有学到过。
现在我讲一讲。
“固”
是
“固然”
,
这里和下面的
“亦”
p>
字配合使用,
相当于我们说的
“固然„„<
/p>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
)资源
,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6 -
也„„”
。
“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
“也”表示进一步肯
定另一个相关的事实。如“你说
的固然正确,他说的也没错”
。
“宜”
,这里是“应当”的意思。现在你能不能把这个句子的<
/p>
意思连贯起来讲一讲?
生
(38)
:人固然有老和少的不同性格,国家也应当这样。
师:对了!可见作者阐述“人之老少”
,正是为了论证“国之老少”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
作者是怎样
阐述人之老少的。这一段除了开头一句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
领起
下文,
最后一句
(此老
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国亦宜然)
点明中心外,中间写老年
与少年不同性格,一共有几句,大家数一数。
生:
(众)七句。
师:同学们大概已经发现,这些句
子都用了排比的句法。句子的结构都差不多。因此,
如果我们理清了思路,要背下来是不
难的。相反,
要是思路理不清,就难免被这些句子缠绕
得昏了头
。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一开头就抓住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主要特点的。
生
(39
)
: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
师:你们认为作者说的是不是符合实际?
生
(40
)
:事实是这样,我爷爷就老爱说他们从前怎样怎样。
(笑)<
/p>
师:是啊
,
老年人常常要怀旧。
年轻人会这样吗?你们常说“我从前在妈
妈怀里吃奶的
时候怎样怎样”吗?(笑)那你们爱说什么呢?
生
(41
)
:希望以后考取重点高中。
(笑)
师:是啊,年轻人总是计划着未来
,憧憬着明天。不同年龄的人,经历不同,也就会有
不同的心态。
我们先来看看,
作者是怎样写老年人的。
请同学们把这个比较
长复句中写老年
人的小分句挑出来,连贯起来读一读,看看句子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p>
生
(42)
:
“老年人常思既往„„惟思既往也故
生留恋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保守
也故永旧。
”
师:请大家从两
个方面观察这组句子的特点:
1.
每个小分句的结构特点;
p>
2.
小分句和小
分句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问
题有相当难度,看谁能够说清楚。
(学生思考两分钟)
生
(43
)
:从第二句开始,每句的结构相同,都用了“惟„„故„„”这样的句子。
(师
插问:上半句和下半句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因果关系。
师:对了,
“惟”就有因为、由于的意思。
“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这句话现在怎
说?
生
(43)
:因为思念过去所以产生留恋心。
师:很好,你圆满地回答了
我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谁能作出同样圆满的回答?
生
(44)
:每个句子之间好像也有因果关系。
师:你看出一点头绪了。不过,
光说
因果关系,
还不能完全说明这些小分句之间的确切
关系,请进一
步作整体的观察:句和句之间在因果关系的构成上有什么特点。
生
(45
)
:上一句的果,是下一句的因,下一句的果,又是再下一句的因。
师:你准确地抓住句子特点
了。这组句子像一根链条,因和果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最
后推出老年人“永远守旧”<
/p>
(永旧)的结果。我给这种句子取个名字,叫做“因果连锁句”
,
你们赞成吗?(生齐答:赞成!
)
师:赞成的理由是什么?
生
(45)
:这个名字很形象,能够表示这种句子的特点。
师:
你能不能看着板书,
用自己的话把作者说老年人的一组句子的意思说出来。
说的时
候,清注意句子间的因果连锁关系。
生
(45)
:老年人常常想以往的事,因为常常想以往,所以产生留恋心,因为留恋所以保
守,因为
保守所以永远守旧。
师:说得很好!
育星教育网——中学
语文资源站(
)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