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导语:对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大家来细细品读吧
。下面是小编
整理的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四》
,
供大家阅读与参考,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
释
p>
1.
青海:
指青海湖,
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
置神威军戍守。<
/p>
2.
长云:层层浓云。
3.
雪山
: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4.
孤城:
即玉门关。
玉门关:
汉置边关名,
在今
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5.
楼兰:
汉时西域国名,
即鄯善国,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
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
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
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译
文
青海湖上的层层浓云使祁连雪山暗
淡,
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便是玉门雄关。
遥望玉门关矗立着一座孤城。
p>
尽管在大漠中身经百战的将士磨破了盔甲,
但
是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历史背景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
与突厥的交通,
一镇兼顾西方、
北方两个强敌,
p>
主要是防御吐蕃,
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
地区,
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
而“玉门关”外,
p>
则是突厥的
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
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
而且点出了“孤城”南
拒吐蕃,
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
正是戍守“孤城”
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
是将士望中所见,
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汉代
,
霍去病西征后,
基本控制河西走
廊,
于公元
111
年设四郡二关,
其中就有玉门关和敦煌郡,
玉门关距离现在的敦
煌市西北
90
公里。
在河西走廊,
p>
出嘉峪关后,
城市的设置基本是根据水源而建,
也就是说,水源控制了从乌鲁木齐至嘉峪关的战略补给。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
往往因为诗中所
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
空间悬隔而感到
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
,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
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
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
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
于
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
玉门关在后,
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
玉门关西的西域,
那不是汉兵,
倒成
胡
兵了。
另一说,
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
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
长云暗雪山”,
这里存在
两种误解:
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
二是把对西
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
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
一种误
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
上空,长云弥
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
廊荒
漠中的一座孤城;
再往西,
就是和
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
中了东西数千里广
阔地域的长卷,
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
战斗的典型环<
/p>
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
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
北方
的强敌,
一是吐蕃,
一是突厥。
河西节
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
一镇兼顾西方、
北方两个
强敌,
主
要是防御吐蕃,
守护河西走廊
。
“青海”地区,
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
而“玉门关”外,
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
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
景象,
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
蕃,
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
< br>方向的强敌,
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
宜乎在
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
这是将士望中所见,
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
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
对自己所担负的
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
壮、开阔
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
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
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
是
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
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
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
冠以“黄沙”二字,
就突出了
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
至“穿金
甲”,
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
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
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
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
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
豪壮的
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
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
这一句便越显得铿
锵有力,
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
境界阔大,
感情悲壮,
含蕴丰富;
三四两句之间,
显然有转折,
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
< br>但整个形
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
而不是低沉伤感
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
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
、
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
深沉的誓言,
盛
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
,
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此篇就是一个显例。
< br>可以说,
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
的抒情,
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
p>
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