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外国名著
-
想要赏析外国文学名著,
首先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
< br>莎士比亚
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和诗人。
他的作品是
人文主义文学的最杰
出代表,
对后代作家的影响颇为深远,
p>
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莎士比亚是英国人。幼年家境
不错,在当地接受基础教育,
接触过戏剧并产生了兴趣。
后来因
家道中落而被迫辍学。
曾去伦敦谋
生,当过剧院的打杂工、演员
和编剧等。正是莎士比亚的坎坷人生经
历给了他日后写作丰富的灵感和思考。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
名的—部悲剧,
它突
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雷特是文
艺复兴时期人文
主义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
当然继承者。
但是,
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
戏一开头,
p>
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
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世界仿佛到
了末日。
于是这个王子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人们
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个正
直、乐观、有
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
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
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
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在《哈姆雷特》这部戏
剧中,处处可
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
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
地进
行斗争,
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个个圈套:
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
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
又使王后发现天良;<
/p>
接着采
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
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
得粉碎;
最后“以其人之道还
治其人之身”,
把双重陷阱——毒剑和
毒酒还给了奸王。在每一
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
所以有评论说,
《哈
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剧,此话不无道
理。
作者能成功
塑造出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于作者的人生经历十分
不开的。
还有,赏析外国名著还需了解时代背景
1830
年
28
岁的维克
多·雨果开始奋笔疾书他的“命运三部曲”之一《巴黎圣母院》
。巴
黎圣母院,威严赫赫,以其不朽的智慧,在它存在迄今八百多年中,
默
默注视着滚滚河水、芸芸众生,曾经是多少人间悲剧、人间喜剧的
见证!在雨果的这部小
说中,它仿佛有了生命的气息,庇护爱斯美腊
达,
证实克洛德的
罪行,
悲叹众路好汉尝试打击黑暗统治而英勇献身
的壮举,惊赞
卡席莫多这“渺不足道的微粒尘芥”把一切豺狼虎豹、
一切刽子手踩在脚下的侠义行为;
它甚至与卡席莫多合为一体,
既是
这畸
形人灵魂的主宰,
又是他那怪异躯壳的依托。
在雨果的生花妙笔
下,它活了起来,
同时也以它所铭刻、记述并威武演出的命运交
响曲
增添了伟大作家的光辉。美丽的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建筑艺术的珍品。
雨果早在少年时代就对建筑艺术——尤其是哥特建筑艺术有浓厚的
兴趣,及至青
年时代,他至少进行了三年的准备,熟悉中世纪的法国
社会,
特
别是屡次亲身钻进圣母院的旮旮旯旯,
同时广泛阅读有关资
料,
掌握了法国人引以为荣的这座建筑物所有的奥秘,便于
1830
年
7
月着手写稿。他假托在那两座巍峨高耸的钟楼之一的黑暗角
落,发
现墙上有这样一个中世纪人物手刻的希腊词:
命运!
p>
说是这个支配人
类的命运,
事实上支配那愚
昧时代一切人的黑暗之力亦即魔鬼,
它无
所不在的宿命寓意深深
打动了作者。确实,
《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就
是为了叙说“命运
”一语而写作的。
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雨果寻求的是
命运的真实内
涵。无论是克洛德,还是卡席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
会的人,
他们内心的分裂、
冲突,
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
/p>
愚昧与求知之间,
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
分
裂、冲突,终于导致悲剧中一切人物统统死光的惨烈结局。我们在这
< br>部巨著中看见的命运,
就是在特定环境即中世纪的法国首都,
愚昧迷
信、野蛮统治猖獗的那个社会之中,发挥其横扫一切的威力。
《巴黎
圣母院》
作为一部浪漫主义代表作,
正是由于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
刻画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真实生活,
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
依据
动人的情节
发展,
凝聚、
精炼在这部名著中而呈现出它们的生动面貌
和丰富蕴涵,赢得了继《艾那尼》之后浪漫主义打破古典主义死板桎
梏
的又一胜利。这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可以说,
《巴黎
圣母院》在某种程度上是法国社会的产物
此外,
还可以从作品独有的艺术特色上对作品进行赏析如
《荷马
< br>史诗》采用六音步诗行,不用尾韵,但节奏感很强。这种诗体显然是
为朗诵或歌吟
而创造出来的,在歌吟时,大概还
弹着琴来加强其节奏效果。
由于这种叙事长诗是由艺人说唱,
因此常
常重复不少惯用的词句,甚至整段重复,一字不改。有时有些形容词
的重复使用,
p>
只是为了音节上的需要,
并不一对本文意思有多少加强。
而许多重复词句的一再出现,
象交响乐里一再出现的旋律,
又能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