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
小复习
第一课时
登险峰
教学内容
:
课本
P2
教学目标
:
1.
复习乘除法意义
,
熟练计算表内乘除法。
< br>
2.
复习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并学会用乘加验算。
p>
3.
正确计算两步混合运算—乘加、乘减
、除加、除减
,
进一步感知乘法分
配律得思想。
4
、
对学生渗透热爱祖国壮丽山河得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
复习表内乘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
:
乘法分配律得理解与
运用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诗歌
:
《题西林壁》
横瞧成岭侧成峰<
/p>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br>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
:
小朋友们
< br>,
我们中国地大物博
,
山水风光
非常秀美。小丁丁她们今天就来
到了一座山角下
,
准备登上山顶
,
在最高处插上红旗。
一路上
,
会有重重山门阻挡
,
所以小丁丁她们需要大家得帮助。
您
们愿意吗?
那就让我们帮助她们一起登上数学高峰吧!
(
出示课题
:
登险峰
)
二、探究
1.
复习表内乘法口诀。
(
第一道山
门
)
中国人过年有个传统
,
就就是要在大门上贴春联。小丁丁她们来到山脚下第
一道山门前。门上只
有上联
,
还缺少下联。小朋友们
,
p>
我们一起来开动脑筋
,
试试
对对下联吧!
五
二
六
一
六
四
二
八
(
十
十
十
平方数
)
十
九
七
五
八
四
八
四
原来这扇门上得对联就就是数学里得乘法口诀呀!恭喜您们首
战告捷
,
顺利
通过第一道山门。下面我
们还要用到乘法口诀来帮助我们继续登山。
2.
复习乘除法意义。
(
第二道山门
)
门上出示
:
小朋友们
,
请您瞧图列出两道乘法两道除法算式。
(
学习单
)
说一说
,
各个算式表示得就是什么意思
:
小结板书
: (
)
个
( )
(
)
得
( )
倍
乘法
(
)
里面有
(
)
个
( )
把
(
)
平均分成
( )
份
< br>,
每份就是
( )
除法
3.
乘
加乘减计算。
(
第三道山门
)
乘法、除法就是我们计算时得好朋友
,
还有两个好朋友也就是我们早就认识
得了。它们就是谁呀
?
(
加法、减法
)
打开第三道山门就要请这四个朋友一起出动啦!
5
×
6
+
8=
7
-
14
÷
2
= 6+4
×
8=
16
÷
2
×
4
= 81
÷
9
-
3=
0
÷
9
÷
9=
小结
:
我们在计算乘加、乘减两步算式
时
,
要先乘除
,
后加减。
4.
有余数除法。
(
第四道山门
)
计
算要仔细
,
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第四道
山门上
,
传说中得门神老爷遇到困难
了
:
有
28
个<
/p>
福
字
,
分给
3
家人家
p>
,
每家人家能分到几个?
请大家帮门神来算一算。
(
交流
)
引导学生运用乘加进行验算
:
加
减乘除就是好朋友
,
我们可以用好办法来检
查有余数除法算得对不对。
(
探究
)
板书
:28
÷
3=9
……
1,
验算
:3
×
9+1=28
练一
练
(
算好后用乘加进行验算
)
34
÷
8=
23
÷
7=
51
÷
10=
5.
< br>乘法分配律—合并。
(
第五道山门
)
加把劲儿
,
马上就要登上最高处
了。一起来瞧瞧最后一道山门上会有什么问
题等待我们解决!
3
×
9 +
4
×
9=
7
×
7 -
2
×
7=
4
×
8 +
8
×
6=
13
×
5 -
3
×
5=
*15
×
3=
小结
:
当每份一样多时
,
我们可以合并起来计算
,
也可以进行分拆使计算更
简
便。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得努力
与小丁丁她们一起登上了险峰。在这个过程中
,
就是什么帮了我
们得大忙?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所学得知识掌握得牢牢得才能感
受到其中得乐趣。
教后反思
:
学习单
姓名
( )
班级
( )
一、瞧图列出两道乘法两道除法算式。
二、算一算。
5
×
6
+
8=
7
-
14
÷
2
= 6+4
×
8=
16
÷
2
×
4= 81
÷
9
-
3=
0
÷
9
÷
9=
三、计算并口头验算。
1.
有
28
个
福
字
,
p>
分给
3
家人家
,<
/p>
每家人家能分到几个?
算式
:
答
:
2
.
34
÷
8=
23
÷
7=
51
÷
10=
四、用方便得方法算一算。
3
×
9 +
4
×
9=
7
×
7 -
2
×
7=
4
×
8 +
8
×
6=
13
×
5 -
3
×
5=
*15
×
3=
第二课时
植
树
<
/p>
教学内容
:
课本
P3
教学目标
:1.
学会搜集信息<
/p>
,
解乘除法应用题。
2.
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得能力。
3.
探究乘法不等式中形如“
(
p>
)
×
5<40
”得
题目
,
找到合适得解与最大
得解。
p>
教学重点
:
从总
题中寻找条件解子题中得应用题
教学难点
:
乘法不等式应用题
教学过程
:
一、情景引入
,
激发兴趣
小朋友
p>
,
您知道植树节就是哪一天呢?今天
,
p>
小巧、小丁丁她们也在植树
想不想瞧瞧?不过她们在植树中碰到一些
问题
,
请您们帮忙行吗?
(
出示题头图
,
揭题
p>
)
二、新授
(
一
)
植树中得数学问题
:
1.
一步
:
二
(2)
班有
42
名同学
,
平均分成
6
组
,
每个小组有几人?
①读题后
,
同桌交流已知条
件与问题。
②说说数量关系
③列式解答
④教师板书
:42
÷
6=7(
人
)
2.
两步
: <
/p>
(1)
为了方便种树
,
< br>小胖为她们分发了铁锹
,
但她忘了一共发了几把
,
您能帮忙算
一算吗?
出示
:
每个小组配
3
把铁锹
,
另加
< br>2
把铁锹备用
,
需要几把铁锹呢
?
(
想一想
,
画画
简图
)
①读题后
,4
人一组找已知条件
,
要求
一共需要几把铁锹需要哪几个条件?除了
知道每个小组
3
把外
,
还需要什么呢?
(
有
6
组
)
也就就是从前面得条件中去找。
②
先算出什么再加上
2
呢?算式就是什么?
③学
生交流后教师板书
:6
×
3+2=20
(
把
)
④小结
:
小朋友真聪明
,
我们在解应用题中
,
有时还应该从总题中找相关连得已知
条件
,
才能计算。
(2)
如
果分给每组
2
只水桶
,
还缺
3
只水桶
,
一共有多少只水桶?
学生小组讨论
解题
汇报
(3)
如果每组种
4
棵树
,
< br>还剩下
2
棵树
,
一共要种几棵树?
学生独立解题并反馈。
(
二
)
乘法不等式
1.
每组种
8
棵树<
/p>
,50
棵树苗够不够?
独立思考后交流您就是怎样想得?反馈并列式计算。
小结
:
做这题时
,
p>
先计算出每人种
8
棵树
,6
组需要几棵?再与
50
比较。
引出不等式
:8
×
6
〈
50
2
.每组种
7
棵树
,40
棵树够吗?
(
用不等式
表示
)
3.
二
(1)
班也种了很多树
,
可就是班长
不小心弄丢了记录纸。
她只记得
5
组同
学种
得总数不超过
40
棵树。小朋友们
能不能帮她算一算每组可能种了几棵树?每组
最多种了几棵?
讨论交流
,
探究解答方法。
三、练习巩固
1.(
)
里能填几?
2.(
)
里最大能填几?
3.
探究
(
)
×
6
〉
50
四、总结
同学们
,
生活中得数学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
我们要学着做一个细心得观察者
,
善于发现这些问题
,
还要用我们学过得数学本领来解决问题。
教后反思
:
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
教学内容
p>
:
课本
P4
教学目标
:
1.
分配律得初步认识
,
能将
14
×
6
这类表外乘法题拆成两个表内
乘法题来完
成。
2.
学会用递等式格式来书写分拆过程。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得能力。
教学重点
:
理解与运用乘法分配律
p>
教学难点
:
递等
式格式得正确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