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平衡
-
阴阳平衡: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朴素唯物观和自发辨证法思想。而古代
医家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
对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现象和与人类生活有关的自
然界事物,作了广泛的联系和研究。另外,阴
阳学说承认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阴阳两
个方面。如:天为阳、地为阴,如果天地
阴阳
不平衡,则生
< br>态不平衡,出现各种自然灾害;男为阳、女为阴,如果一个家庭中男人没有阳刚之气、女人没有阴柔之美< /p>
而阴阳不平衡,则家庭不和睦;脏为阴、腑为阳,如果脏腑阴阳不平衡,则会出现机体的紊
乱,导致疾病
的产生;阴阳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的;
既然万物是由阴阳所组成的,那么
脏与脏之间阴阳之分有:
肝阳亢
肝阴虚
一、肝阳亢:
心阳虚
心阴虚
脾胃虚寒
脾胃湿热
肺阳虚
肺阴虚
肾阳虚
肾阴虚
调肝要区别阳亢、肝气不足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如下:
p>
1.
肝阳亢者
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气不足
和肝阴虚者疲惫不堪。
2.
肝阳亢眼
红、干涩、眼角膜有斑
(
白翳
)
、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肝
气不足者眼窝内凹、干涩、
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眼花、色盲、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
白内障,重则患视神经炎
。
3.
肝阳亢者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
肋常胀痛;
肝气不足
、阴虚者右肋常隐隐作痛。
4.
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肝气不足、肝阴虚者两
膝酸软。
5.
肝阳亢者遇事急躁,处
事不周;肝气不足者办事,心有余而力不足;肝阴虚者焦虑
不安。
肝阳亢与肝阴虚可转换,物极必反。阳亢至极,耗尽肝阴,可转为肝阴虚;肝阴虚至
极,阴不制阳,可导致肝阳亢,故有肝阴虚和肝阳亢皆备者。
肝气不足和肝阴虚的区别在于前者自己感觉偏凉,后者自己感觉偏热。
< br>
二、
肝阴虚
肝病专家讲解到:
肝阴虚与肾阴虚并举则为肝肾阴虚,
常因肾阴虚而影响肝阴不足,
火由肝
阴耗伤及肾阴也形成肝肾阴
虚,肝肾虚常表现为目花、目干、易疲劳、肢麻、胁隐痛等证
;
肾阴虚则腰膝酸痛、遗精、耳鸣、不孕等证。
肝阴虚和肾阴虚合并成为肝肾阴虚,
肝阴虚主要是由于肾阴虚、
肾气不足导致的肝阴虚。
肝肾阴虚的
症状表现主要为:
头晕目眩、
目干、
容
易疲劳、
肢体麻木、
口燥咽干、
失眠多
梦、
胁隐痛,遗精、腰膝酸痛、耳鸣、不孕、舌红、少苔、女子月经量少等。
肝阴虚的症状
?
肝,
阴中之阳脏,魂之处,血之藏,筋之主,其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
藏血。疏泄指肝对于全
身的气机、血液、水道、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
畅达、宣泄的功能和特性。以保持肝本身
功能和其他脏腑功能活动的重
要条件。肝藏血,指肝具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即
“
肝主血
海
”
也。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肝疏泄正常、气机调畅、血运
畅达、藏血才能保障
;
反之也只有肝的藏血功能正常,肝血
充足,肝木
得养,
其疏泄始能正常发挥,
故前人有
“
肝体阴而用阳
”
之说。
肝之藏血,
其体为阴,是疏泄功能的物质
基础,也是肝本身乃至其他脏腑功能活动
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朱丹溪有云
: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
血常不足。何况
阳主动,阴主静,人体常居阳动状态之中,精血、阴气
最易耗散。故此示人保护阴精,强
调养阴在养生、治疗上的重要性。具
体对肝脏而言,肝常行疏泄功能,居阳动状态,肝体
精血则易耗散而常
虚。
肝阴虚的症状
?“
血液运行上下全赖乎肝,肝阴虚证则不能滋养血脉
”
。
阴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在生
理状态下,又是互相影响,
互为因果。
肝阴虚证,
营阴亏损,
血脉不充,
以致血液运行不畅而瘀滞。<
/p>
又因瘀血阻滞,妨碍阴精的化生,可加重瘀血,导致血液粘度增高,血
流缓慢,微循环障碍而出现微观血瘀证。
肝阴虚的症状
?
肝阴虚是肝的阴液亏虚,
儒养功能减
弱所致的病证,
为肝的虚热证。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肝病、温热病<
/p>
后期耗伤阴液使儒养功能不足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眩晕耳鸣,目涩干痛,胁肋疼痛,面部烘热,
五心
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燥,或手足蠕动后红少津,脉弦细数。
病机分析:本证为肝的虚热
证,以肝阴不足儒养功能减弱为特征。
肝阴不足不能上荣于头目则眩晕耳鸣;
肝开窍于目,肝阴亏虚则目涩于
痛;肝阴不足肝经失于儒养则胁肋疼痛;阴
虚生内热则面部烘热,五心
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肝阴亏虚
,筋脉失
于滋养则手足蠕动。
肝阴虚可下汲肾阴致肾水亏损而成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不能制约肝
阳,又可致肝阳上亢证。
相似证候的辨别:肝阴虚证当与肝火上炎证相辨别,两者均为热证,均有热象,但本证
为肝之虚热证,肝火上炎证为肝之实热证。
三、心阳虚
中医术语,即“心阳不振
”。是心气虚的重症。除了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四肢
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
迷不醒,脉微欲绝。多见于心力衰竭或休克等
病症。
心阳虚证的原因
< br>同心
气虚证
,
并多由心气虚证进
一步发展而来
.
临床表现是在心
p>
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
,
如畏寒肢冷
,
心痛
,
舌淡
胖
,
苔白滑
,
脉微细
.
心阳虚证的治
法为温通心阳<
/p>
,
方用桂枝甘草汤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保元汤等
主证:
除有心气虚的症状外,还出现畏寒肢冷,面色滞暗,心胸憋闷或作痛,舌
质紫暗而胖嫩,
脉弱。或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
口唇青紫
,呼吸微弱,脉微
欲绝,
神志模糊,甚至昏迷,为心阳虚脱的危候。
辩证:
多见久病体弱,暴病伤阳耗气,年老脏气衰弱,禀赋不足等情况。
心阳虚
,心阳不振,阳气不得外达,故畏寒肢冷,面色滞暗。心阳不振,胸中阳
气痹阻,故心胸
憋闷或作痛,舌质紫暗,口唇青紫。若心阳暴脱,宗气大泄,则四肢
厥冷,大汗淋漓,息
短气微,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脉微欲绝。
治法:温通心阳,
回阳救逆
。
方药:桂枝甘草汤加减或四逆汤加减。
附子、肉桂、干姜,五味子,桂枝等
五行之
说:
五行学说指出:五行是以相生相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因此,脏腑的阴阳不平
衡可导
致一脏影响其他脏。如:心肾不交是水火相克而致;肝肾阴虚是水不生木而致。那
么,我们在调养时运用
此方法就可寻其根本,以免只调养表面,而忽略了其引发的真正原
因。
以下只简单讲解一下五行的相生与相克关系。
五行与五脏的关系:
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
(一)相生关系:
木生火
木多火才能旺,所以木生火。
如果肝的功能阴阳失调,必会影响到心的循环出现障碍。如:肝阴虚
导致的失眠就会容易
惊醒,而醒后的表现就会心慌,有很多人就会错误的认为是心脏病,实际上根源在于
肝脏
。
火生土
火通过燃烧会化成土,所以火是生土的。而心的阴阳出现失衡时,也会影响到脾的功能。如:心阳
虚的少气懒言、面白,就会影响到脾胃,而形成脾胃不和的乏力、手脚凉、面黄白,实际是由于心脏的
动
力不足所致。
土生金
金属是从土中开采出来,
p>
所以土是生金的。如果由于脾胃湿热而贪食或喜欢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
食物,必会导致肺不主皮毛而生粉刺、痤疮等皮肤病。
金生水
金属化了就会变成水,所以说
金生水。当肺阴虚时,人会出现咽干、口渴、皮肤干燥、肠干燥等一
些虚热的表现,这时
也就会影响到肾,出现一些肾阴虚的表现,如:舌干裂、五心烦热、失眠、注意力不
集中
等肾的虚热表现。
水生木
树木的生长主要是靠水的滋润,所以说木不能离开水。当人出现手心、脚心、心里烦躁等一些肾
阴
虚的表现时,也必然会出现一些肝阳亢的表现,如:性情急噪、脾气暴躁、多动、少寐
等。
(二)相克关系:
木克土
木
只有破土才能生长,
所以说木是克土的。例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肝阳亢型经常会生气,<
/p>
而生完气
后有一种人没有胃口,什么都不想吃;还有一种人却大开
胃口,而特别能吃,在中医理论认为称为肝气犯
胃。所以有很多一部分人的胃病是由于肝
的阴阳失衡所致,因此有经验的医生在治疗脾胃病时是先从调理
肝的功能入手的。
土克水
古时有
句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有沙土才能制服水。所以,脾胃不和的人会影响到肾脏的
功能而出现运化功能失职导致的水肿等一系列肾病。
水克火
水能把火扑灭的道理都知道。
如果人肾阴虚,
就会很容易导致心不主神志的心肾不交型失眠等
心脑
血管疾病。
火克金
只有火才能把金属融化,后煅
造成刀剑、首饰。所以火是克金的。平时我们会注意到一些人由于心
火过旺、急性上火,
脸上就会长疙瘩,这是因为心火过旺克了肺金所致。
金克木
树木需要金属器械来砍伐,<
/p>
后又需要锯刨的雕刻才能成为人们所能用的桌椅、
家具,所以只有
金属
才能克木。例如肺阴虚的人皮肤就会瘙痒、过敏,同时也会影响到人的情绪不稳定,
出现烦躁易怒等肝阳
亢的表现。
子午流注:
“子午”二字,具有时辰、阴阳和方位等含义。从时
辰看,一天
24
个小时,两个小时为一个
时辰,就是十二个时辰;从阴阳变化来看,子时为阴盛时,午时为阳盛时;从方位来看,子午为经,卯酉 p>
为纬。
“流注”二字,
是形容自然界水的流动转注,它涉及宇宙万物的变化。
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十二条经络对于
气血的运行起着重要作用,而每条经络又都有其兴衰
的时辰。从古到今已被证明:在每条经最旺的时辰,
运用针灸或口服相应的药物和食品,
疗效可以高出其他时辰若干倍。
仁康源就是根据阴阳五行和
子午流注等理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养生方式。专家在研制仁康源时,把子午流
注作为一个
重要条件,与仁康源有机的结合。例如有黄精配料的仁康源
9#
则在肾经最旺的酉时服用,对
补肾
有
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人在对症
的经最旺时服用仁康源,其效果可高出其他时辰若干倍。通过
下面的讲解便可得知:
p>
子时
(23
点至
1
点
)
,
胆经最旺。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
谢。“胆有多清,脑
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
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
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
“胆怯”。由肝阳亢盛引起的胆病诸证可服
1#
;因肝
阴虚引起的胆病诸症可服
2#
。时间均在
p>
21-23
点为好。
丑
时
(1
点至
3
点
)<
/p>
,肝经最旺。
“肝藏血。”人的思维和
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
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
旺的丑时完成。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
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
代谢。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
倦怠而躁,
易生肝病。因为肝胆相表里,服用调肝的
1#
和
2#
一般情况下不放在丑时,而用在子时,以免
影响
睡眠。但有些重症者需在丑时服用。例如:三叉神经痛会使人彻夜难眠,可在
1
点服
4
粒
1#
;又如一
些重症者本来已经不能入睡,可根据肝阳亢还是肝阴虚的证状,
在
1
点服
1#
或
2#
。
寅时
(3
点至
5
点
)
,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
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神充沛。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剧咳或
哮喘或发
烧。在
3
点服
5#4
粒、
7#2
粒,可以
清痰并补肺阳之气;白胖之人打酣严重者,可在此时服用
7#
、
9#
;黑、
红胖之人打酣者服用
8#
。感冒发烧者可以在这个时辰分风寒、风热而进行调理。
卯时
(5
点至<
/p>
7
点
)
,大肠经
最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
紧接着促进大
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如果大
肠秘结,可在
5
时
-7
时服
2-4
粒
6#
、
8#
;如果便溏(五更泄),可在
5
时
-7
时服
2-4
粒
5#
、
9#
。
辰时
(7
点至
9
点
)
,胃经最旺。
所以,人在
7
点吃早饭最
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
或生疮,可以在
7
时
-9
时服
4
粒
6#
。胃寒者
7
时
-9
时服
4
粒
5#
。
巳时
(9
点至
11
点
)
,脾经最旺。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
p>
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是
红润的。否
则唇白或唇暗、唇紫。脾虚者
9
< br>时
-11
时服
2-4
粒
5#
;口干者
9
时
-11
时服
2-4
粒
6#
。
午时
(11
点至
13
点
)
,心经最旺。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推
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
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
晚上精力充沛。心率过缓者
11
点服用
2-4
粒
3#
;心率过速者服用
p>
4
粒
4#
。
未时
(13
点至
15
点
)
,小肠经最旺。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
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输送进脾。小
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
肠有热,人会咳而排屁,未时服用
4#
、
6#
、
8#
各
3
粒,可清热
消病;饭后两肋胀痛者在此时服用
1#
各
2-4
粒;小肠吸
收功能差者在此时服用
4#3
粒。
申时
(15
点至
17
点
)
,膀胱经最旺。
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
p>
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尤为突出,在这个时间服
10#4
粒可调此证。
肺
阴虚可在申时服用
8#2-4
粒;
肝阳亢者可在申时服用
1#2-4
粒,可从尿中泻掉肝火。在申
时
1#
、
8#
、
10#
型号同时服用可各
2
粒,作用在于泻掉虚火,补上阴津。
酉时
(17
点至
19
点
)
,肾经最旺。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体
p>
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者酉时服用
9#2-4
粒,最为有效。
戌时
(19
点至
21
点
)
,心包经最旺。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
p>
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
完好状态。
心发冷者戌时可服用
3#2-4
< br>粒;心闷热者戌时可服用
4#4
粒。
亥时
(21
点至
23
点
)
,三焦经最旺。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
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
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
分有益。可惜现代人能做到的很少,亥时百脉皆
通,所以可以用任何一种型号进行调理,
需要加量的,也可在这个时辰进行,如心阴虚严重者,除了在
11
时服用
3
粒外,在
21
时再加服
3
粒;如果其它时辰忘记服用的,可在这
个时辰补上。
五脏: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与皮、肉、脉、筋、骨(称为
“五体”),
以及目、舌、口、鼻、耳(称为“五窍”)
等组织器官,通过经络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同时,脏腑生
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津
液,气血津液又通过脏腑的生理活动而进行新陈代谢,所以五脏还与汗、涕、
泪、涎、唾
(称为“五液”)有关。另外,中医理论还认为五脏与喜、忧、思、怒、恐(称为“五志”)
等情志活动有关。
下面所说的
“主”是指某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华”是指某脏的精气表现为体表某部
位的光彩;“开窍”是指某脏与某一官窍的关系最为密切;“在体”是指某脏与形体某部分的关系;“在
液”是指某脏与五液的关系;“在志”是指某脏与情志的关系。
五脏之
肝:
肝在腹腔,位于右胁。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开
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
(
1
)主疏泄:疏是疏通、疏导的意思;泄,有发泄、宣泄之意
;疏泄,即疏通发泄,舒畅条达。古人用树
木生发的冲和调达现象来形容肝疏泄功能的正
常。疏泄代表肝柔和舒适的生理状态,肝既不能抑郁,又不
能亢奋,而应经常保持着一种
活泼的生机。肝的疏泄功能主要与肝性喜条达,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有关,
是调畅全身气
机、维持和推动血液运行及津液输布代谢的重要环节。这一功能的作用有:①调畅气机:气
机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畅达,气血和调,脏腑组织功能正常。若肝的疏泄功
能异常,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理现象:一是疏泄不及,形成肝气郁结的病理变化,出现胸胁、乳
房、少腹
胀满疼痛,喜欢叹气等;二是升发太过,形成肝气上逆,出现眩晕、头痛、急躁
易怒、面红目赤等表现,
由于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又可引起吐血、咯血,甚至昏厥等病
变。②调畅情志:人的情志活动、精神状
态,除由心主宰外,还与肝有密切关系。生理情
况下,肝气既不抑郁亦不过亢,气机畅达,气血和调,则
五志安和,心情舒畅。若肝脏患
病,就会引起情志变化,表现为抑郁或亢奋(疏泄不及,肝气郁结,则郁
闷不乐,多愁善
感,时时欲哭等;肝气亢奋,则失眠烦燥,急躁)。反过来,外界的精神刺激,尤其是长
期的郁怒,又可引起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俗话说“暴怒伤肝”,肝“在志为怒”就是这个道理。③促进消
化:脾胃消化吸收饮食物的功能,与肝的疏泄有密切关系。这是因为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使气机调
畅,协
助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使脾胃功能正常,消化能力旺盛。另一方面,肝能分泌胆
汁,促进饮食物的消化
(古人已认识到胆汁是由肝分秘的)。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
如果肝失疏泄,可影
响脾胃之气的升降和胆汁的分泌、排泄,从而出现消化功能异常,出现嗳气、呕恶、
泛酸
、胃脘痛、肠鸣腹胀、腹痛泄泻等。
此外,血的运行和津液
的代谢也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因此肝调畅气机的功能失常,会导致血液运行
障碍,
形成血瘀,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气机失调也会导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出现痰饮、水
肿等病理变化(如肝硬化后期的病人会出现腹水)。
(
2
)主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人
体各组织器官中的血液量,常随着人体的活动
情况、情绪变化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有所
改变。当人在劳动工作或者情绪激动时,机体各部分需要的血
量增加,循环血量也须相应
增加,这时,肝脏就把所贮藏的血液输出,以供机体活动的需要。当人在休息
安静及情绪
安定时,全身活动量减少,机体所需血量也减少,部分血液便贮存于肝脏。
如果肝脏有病,藏血的功能失常,既会影响人体的正常活动,亦可出现血液方面的病变。如肝血不
足,不
能滋养双目,则两目昏花、干涩、夜盲;不能滋养于筋,则四肢拘急屈伸不利;不
能充盈血海,则妇女月
经量少,甚至闭经。若是肝失疏泄,易引起出血病变,可出现咯血
、呕血,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等。
(
3
)
在体为筋,
其华在爪:
筋就是筋膜,
它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
具有联络
关节、肌肉,
主司运动的作用。
筋的营养来源于肝,只有肝血充
足,筋得营养,才能正常运动。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四肢麻木,屈
伸不利,运动不
灵,甚则手足震颤、抽搐等。
爪,即爪甲。“爪为筋之余”
肝主筋,爪甲的营养来源于肝。肝血充足,则爪更坚韧,红润光泽。若肝血
虚,则爪甲淡
白、软薄、变形枯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