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
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
“
察色按
脉,先别阴阳。
”
,还说
“
阳病治阴,阴病
治阳
”
。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
属寒
,正气不足
,机体反应多呈
衰退的表
现均属
阴证
的范畴。其症状
为精神萎靡、
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
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
体弱或
内伤久病
,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
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
凡病在表、在气、
属实,属热,
正气未伤
,机体反应多呈
亢盛的表
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
情烦躁、面赤身热、气
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
脉浮洪或
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
邪气入侵
,
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
变产生的证候。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
,
即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
(《素问
·
生气通天论
》),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
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
证的症状为
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
、脉细数无力
。其
病因病机为
久病,<
/p>
或房室劳倦等而致
精血、津液亏虚
,
p>
阴不制阳。
阳虚
证的症状为
神疲乏力、面色苍白、
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
、小便清
长、
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
久病、
或劳伤、或大汗
、大吐、大泻等而致
阳气大衰
、阳
不制
阴。
简论中医的阴阳五行
阴阳和五行学说
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
,
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
识
,
为原始的归纳
辨证法。早在约两千
年前
,
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
,
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
,
无
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
,<
/p>
以及药物治疗
,
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
了完整地
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
,
有必要
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
,
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
的
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
无形的
、轻
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
属于
阳
;
与此相反的则属阴。例如人的
体表属阳
,
体内属阴
;
背侧属阳
,
腹侧属阴:
六腑属
阳
,
五脏属阴
;
机能活动属阳
,
组织结构属阴
;
p>
机能亢进属阳
,
机能
低下属阴等等。但是
,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非绝对不变
,
而是相对的、变化的
,
要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决定。
例如胸与腹相对而言
,
胸在上属阳
,
但与背相对而言
,
胸又属阴。
阴阳变化的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阴阳的互根:阴阳既有对立
性
,
又有统一性
,
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没有阴
,
就不可能
有阳
,
没有阳
,
也不可能有阴
,
〞阴生于阳
,
阳生于阴〞
,
〞孤阴不生独阳不
长〞。例如
,
人体各种机能活
动(阳)
,
都必须有营养物质(阴)作为基础
,
没有营养物质就无从产生机能活动
;
而
机能活动又是化生
营养物质之动力
,
没
有脏腑的活动
,
饮食就不可能变成体内的营养物质。
这种阴阳的对立和统一始终贯彻
在生命的全部过程
,
一旦〞阴阳难绝〞生命也就终止。
(二)阴阳的消长:阴阳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
,
而是不断地进行着〞阳消阴长〞或〞阴消阳
长
〞的竞争。例如
,
人体在进行机能活动时(阳长)
,
必然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阴消)
;
在化生
各种营养物质时(阴长)
,
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消)。
阴阳既是处于不断消长的过程
,
p>
因此阴阳只有相对的、动态的平衡
,
而没有
绝对的、永久的平衡。人
体中阴阳在一定限度内不断的有消有长
,
有盛有衰
,
这是生理活动的过程
p>
,
这个活动过程出现异常
,
就会
发生病理变化。如果机体的物质基础(阴)消耗过多
,
则机能活动(阳)就会相对地亢盛
,
阴阳的平衡不
能维持而产生形体虚弱、头晕耳鸣、燥热盗汗、虚烦不眠等〞阴虚阳亢〞
的证候。治疗这种病理要用〞
滋阴潜阳〞法来调整体内阴阳的消长
,
使之恢复正常
,
达到阴阳的相对平
衡。
(
三)阴阳的转化:中医认为〞重阴必阳
,
重阳必阴〞
,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
阴阳可以各自向
相反的方向变化。
例如
,
机能亢盛的阳证可以变化为机能衰竭的阴证。
肺炎病人<
/p>
,
症见高热、
面红、
烦燥、
脉数而有力
,
这些都是机体
反应机能旺盛的表现
,
中医叫做实热证
,
应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但是当发展
到严重阶段而出现中毒性
休克时
,
病人反而手足发凉、面色苍白、脾搏细弱、血压下降<
/p>
,
也就是机体反应
机能衰竭
,
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
,
应
急用温热的药物〞回阳救逆〞。
二、临床应用:
(一)在发病方面:中医认为阴阳相对平衡方能进行正常的生
理活动
,
若遭受某些致病因素的破坏
,
体内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或偏衰
,
都可发
生疾病
,
既是〞阴阳失调〞。
所以我国
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基本环
节就是〞阴阳失调〞。例如
,
根据阴阳消长的道理
,
阴盛
< br>之病症(如寒痰阻肺)
常常引起阳衰
,
< br>而出现怕
冷、手足凉、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弱等阳气不足之症状:
阴虚的病
症(如心阴不足)
往往引起阳亢
,
而可出现烦躁、失眠、口干、舌红、脉细数等阳亢的病状。根据阴阳互根
的道理
,
当阴阳任何一方有明
显虚损时
,
常能导致另一方的虚衰即所谓〞阳损及阴〞。
临床上
,
常见某些
慢性病的晚
期
出现
阴阳两虚
的
证候。
(二)在辨证方面:中医临床辨证首先要辨别〞阴阳〞
,
这
是辨证的根本。(内经)说:〞善诊者
,
察色按脉
,
先别阴阳。〞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发热口渴、喜饮冷水、大便
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属于阳证
;
怕冷、口淡、喜
热饮、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迟等属于阴证。外科疮
疡局部发红、
灼热、肿胀、发展迅速、易溃易愈、溃后脓稠者为阳证
;
反之
,
不红不热、平塌陷下
p>
,
发展缓慢
,
脓液
清
稀者为阴证。
(三)在治疗和用药方面:根据阴阳偏盛或偏衰的情况确立治
疗原则。如
阴不足要滋阴
,
阳不足要<
/p>
温阳
,
又如中医认为〞阳盛则热、阴盛则
寒〞
,
故阳偏盛畏清热
,
阴偏盛要祛寒
,
以此来调整阴阳的相互
关系
,
恢复阴阳的平衡
,<
/p>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用药方面
,
我国医学将药物的气味、
性能也分别归纳为阴阳两种属性
,<
/p>
以此作为处方选药的依据之
一。如以药性的寒、热、温、凉四气来
分
,
寒、凉属阴
,
温热属阳
;
以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来
分
,
辛、甘为阳
,
酸、苦、咸为阴
;
以药物的升、降、浮、沈(
一般性能)来分
,
升、浮为阳
,
沈、降为阴
等等。临床上就是利用药物的阴阳属性来调整机体阴阳的偏
胜或偏衰
,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
,<
/p>
这种阴阳属性的归类方法
,
还被广泛的应
用到其它方面
,
如经络方面有:
手三阴
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
奇经八脉中任脉属阴
,
督脉属阳等。在
病因方面
,
六淫中的风、火、暑、燥为阳邪
,
寒、湿为阴邪等等。
五行学说
在数千年前科学未见发达之
时
,
中国的老祖先就已创立一套五行学说
,
而经由西方科学之验证及数
千年来中医之临床实验获得了实
证
,
在古代并无现今的解剖学之时
,<
/p>
这项学说集合了多少老祖先之智慧
心血结晶
,
在西方医学赞叹并用于临床之余
,
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有鉴于今日科技进步
,
但文明病却有增无
p>
减。
何谓五行
?
五行是指
:
木、火、土、金、水。
(
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金、木、水、火
、土
)
五行对于人体作用为何
?
五行学说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
,
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
,
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
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
,<
/p>
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国医学便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
体
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
用以补充阴阳学说。
中医师之诊病即是以五行学说为理论
基础
,
如果您对它了解之后您也可以为自己做一个概略诊断
,
到底
您毛病出在那里
?
应从何着手才是治本
之道
?
为何要从这些看似无关联的器官着手
?
及如何做好个人保健工作
?
五行之于人体作用为何
?
中国医学的
五行说
,
是将人体各部份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归
纳的同类事物之间发生
纵的联系
(
如肝
脏与筋路有关联、心脏与血路有关联、脾胃与肌肉有关联、肺赃与皮肤有关联、肾脏与
水
路有关联等
) ,
各类事物之间发生横的联系
< br>(
如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之关联性
)
。
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五行属性归类表
自
然
界
人
体
五音
│
五味
│
五色
│
五化
│
五气
│
五方
│
五季
│
五行
<
/p>
│
五脏
│
六腑<
/p>
│
五官
│
形体<
/p>
│
情志
│
五声<
/p>
│
变动
角
│
酸
│
青
│
生
│
风
│
东
│
春
│
木
│
肝
│
胆
│
目
│
筋
│
怒
│
呼
│
握
徵
│
苦
│
赤
│
长
│
暑
│
南
│
夏
│
火
│
心
│
p>
小肠
│
舌
│
脉
│
喜
│
笑
│
忧
宫
│
甘
│
黄
│
化
│
湿
│
中
│
长夏
│
土
│
脾
│
胃
│
口
│
肉
│
思
│
歌
│
哕
商
│
辛
│
白
│
收
│
燥
│
西
│
秋
│
金
│
肺
│
p>
大肠
│
鼻
│
皮毛
│
悲
│
哭
│
咳
羽
│
咸
│
黑
│
藏
│
寒
│
北
│
冬
│
水
│
肾
│
p>
膀胱
│
耳
│
骨
│
恐
│
呻
│
栗
1.
五行的相生相克:
何谓相生、相克?
(
宇宙万物有相生必有相克、能相生必能相克
)
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
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木生火:木
(
材
)
燃烧产生火所以木生火。
p>
(
木不足火即熄
)
火生土:火燃烧之后产生灰烬即为
土所以火生土。
(
燃烧物质多产生土也多
)
土生金:土石中可以提炼金
属所以土生金。
(
多土并不足以多金
,
好土才会有好金
)
金生水:金属燃烧熔化后会变成液体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水可以灌溉、滋养树木所
以水生木。
(
水不足木即枯萎
)
木克土:树木由土中长出
(
破土而出
)
所以木克
土。
土
克水:土可以吸收水份
(
兵来将挡
,<
/p>
水来土掩
)
所以土克水。
(
水泛滥反制土成水患
)
水克火:水可以灭火所以水克火。
(
火过大而水不足则水不足以克火
)
火克金:火可以炼金
(
熔化金属
)
所以火克金。
金克木:金属可以砍材
(
如斧头、柴刀等
)
所以
金克木。
◎五行中之相生、相克只有相对的、动态的平衡而没有绝对的、永久的平衡﹔是相互滋养助长、相
互牵制约束
,
过与不及都将会造成危害。
2.
五行对映人体五行相对人体的脏器:
五行
:
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
p>
属阴
)
p>
六腑:胆、小、胃、大肠、膀胱、三焦。
(
属阳
)
如何区分脏腑:脏为实心之器官、腑为空心之器官。
(
脏腑
p>
:
泛指人体内脏器官
)
◎三焦:中医之特有名称
,
为六腑之一
,
是水液运行的道路
,
总司全身体液气
化功能。目前中医临床
以三焦来区隔人体器官部位。
一、上焦:横膈以上的胸部
(
包括心脏、肺脏
),
和头、面部及上肢等。
二、中焦:横膈以下、肚脐以上的腹部
,
即从
胃的上口
(
贲门
)
至胃的下口
(
幽门
),
包括脾、胃、肝、
胆等。
三、下焦:肚脐以下的小腹部
p>
,
包括小肠、大肠、肾脏、膀胱等。
p>
3.
五行相互关系
:
(
1
)肝
:
属木,为将军之官,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藏魂,藏血
,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与
胆相表里,青色入肝,酸入肝,怒伤肝
肝为阳主升发,肺为阴主肃降。
肝主
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
郁的作用。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疏,即疏通,疏导。泄,即升发,
发泄。疏泄,升发发泄,疏通。
调畅气机: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关系到人体全身的气机调畅。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升降
出
入是气化作用的基本形式。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气化作用的升降出
人过程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而实现的。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无不赖气机升降出入而
相互联系,
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肝
的疏泄功能,
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
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
调节精神情志:情志,即情感、
情绪,是指人类精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一类心理过程。
中医学的情志属狭义之
神的范畴,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之为七情。肝通过其疏泄功
能对气机
的调畅作用,可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由心神所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
功能密切相关,故向有
“
肝主谋虑
”
之说。谋虑就是谋思虑,深谋熟虑。肝主谋虑就是肝辅佐心神参与调
< br>节思维、情绪等神经精神活动的作用。
在正常生理情况
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升发,既不亢奋,也不抑郁,舒畅条达,则人就能较
好地协
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清朗,思维灵敏,气和志达,血气和
< br>平。若肝失疏泄,则易于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异常。疏泄不及,则表现为抑郁寡欢、多愁善虑等。疏 p>
泄太过,则表现为烦躁易怒、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等。故曰:
“
p>
七情之病,必由肝起
”
< br>肝主疏泄失常与情志失常,往往互为因果。肝失疏泄而情志异常,称之为因郁致病。因情志异常而
致肝失疏泄,称之为因病致郁。
脾胃是人体主
要的消化器官。
胃主受纳,
脾主运化。
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条件。
肝对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促进作用,是通
过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和分泌、排泄胆汁而实现的。
协调脾
胃的气机升降:
胃气主降,
受纳腐熟水谷以输送于脾;
脾气主升,
运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
脾升胃降
构成了脾胃的消化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脾胃升降枢纽能够协调不紊的重要条件。
维持气血运行:肝的疏泄能直接影响气机调畅。只有气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心主
血脉、肺助心行
血、脾统摄血液的作用,从而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所以肝气舒畅条达,
血液才得以随之运行,藏泄适
度。血之源头在于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肝失疏
泄,气机不调,必然影响气血的运行。如气
机阻滞,则气滞而血瘀,则可见胸胁刺痛,甚
至瘕积、肿块、痛经、闭经等。若气机逆乱,又可致血液
不循常道而出血。
肝体阴而用阳:肝脏
“
体
阴
”
的意义:一、肝属阴脏的范畴,位居膈下,故属阴;二、肝
藏阴血:血
属阴。肝脏必须依赖阴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
肝脏
“
用阳
”
的意义:一、从肝的生理机能来看,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动主
升,按阴
阳属性言之,则属于阳;二、从肝的病理变化来看,易于阳亢,易于动风。肝病
常表现为肝阳上亢和肝
风内动,引起眩晕、肢麻、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症状。气为阳
,血为阴,阳主动,阴主静,因而称
肝脏
“
体阴而用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