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别妄想泡我
845次浏览
2021年02月24日 07: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4日发(作者:眼圈)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 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



察色按


脉,先别阴阳。



,还说



阳病治阴,阴病 治阳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


属寒


,正气不足


,机体反应多呈


衰退的表


现均属


阴证


的范畴。其症状 为精神萎靡、


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 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


体弱或


内伤久病

,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


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 p>




凡病在表、在气、 属实,属热,


正气未伤


,机体反应多呈


亢盛的表


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


情烦躁、面赤身热、气 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


脉浮洪或 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


邪气入侵



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 变产生的证候。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 p>


(《素问


·


生气通天论 》),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


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

< p>
证的症状为


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 、脉细数无力


。其


病因病机为


久病,< /p>


或房室劳倦等而致


精血、津液亏虚



阴不制阳。





阳虚


证的症状为


神疲乏力、面色苍白、 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


、小便清


长、 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


久病、


或劳伤、或大汗 、大吐、大泻等而致


阳气大衰


、阳


不制 阴。






简论中医的阴阳五行



阴阳和五行学说 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


,


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 识


,


为原始的归纳


辨证法。早在约两千 年前


,


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


,


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


,


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


,< /p>


以及药物治疗


,


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 了完整地


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


,


有必要 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


,


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


的 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


无形的


、轻


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 属于



;


与此相反的则属阴。例如人的 体表属阳


,


体内属阴


;


背侧属阳


,


腹侧属阴:


六腑属 阳


,


五脏属阴


;


机能活动属阳


,


组织结构属阴


;


机能亢进属阳


,


机能


低下属阴等等。但是


,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非绝对不变


,


而是相对的、变化的


,


要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决定。


例如胸与腹相对而言


,

< p>
胸在上属阳


,


但与背相对而言

,


胸又属阴。





阴阳变化的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阴阳的互根:阴阳既有对立 性


,


又有统一性


,

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没有阴


,


就不可能

< p>
有阳


,


没有阳


,


也不可能有阴


,


〞阴生于阳

,


阳生于阴〞


,


〞孤阴不生独阳不 长〞。例如


,


人体各种机能活


动(阳)


,


都必须有营养物质(阴)作为基础


,


没有营养物质就无从产生机能活动


;


而 机能活动又是化生


营养物质之动力


,


没 有脏腑的活动


,


饮食就不可能变成体内的营养物质。

< p>
这种阴阳的对立和统一始终贯彻


在生命的全部过程


,


一旦〞阴阳难绝〞生命也就终止。





(二)阴阳的消长:阴阳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


,


而是不断地进行着〞阳消阴长〞或〞阴消阳


长 〞的竞争。例如


,


人体在进行机能活动时(阳长)


,


必然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阴消)


;


在化生


各种营养物质时(阴长)


,

< p>
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消)。





阴阳既是处于不断消长的过程


,


因此阴阳只有相对的、动态的平衡


,


而没有 绝对的、永久的平衡。人


体中阴阳在一定限度内不断的有消有长


,


有盛有衰


,


这是生理活动的过程


,


这个活动过程出现异常


,


就会


发生病理变化。如果机体的物质基础(阴)消耗过多


,


则机能活动(阳)就会相对地亢盛


,


阴阳的平衡不


能维持而产生形体虚弱、头晕耳鸣、燥热盗汗、虚烦不眠等〞阴虚阳亢〞 的证候。治疗这种病理要用〞


滋阴潜阳〞法来调整体内阴阳的消长


,


使之恢复正常


,


达到阴阳的相对平 衡。





( 三)阴阳的转化:中医认为〞重阴必阳


,


重阳必阴〞

< p>
,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

阴阳可以各自向


相反的方向变化。


例如

,


机能亢盛的阳证可以变化为机能衰竭的阴证。


肺炎病人< /p>


,


症见高热、


面红、

烦燥、


脉数而有力


,


这些都是机体 反应机能旺盛的表现


,


中医叫做实热证


,


应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但是当发展


到严重阶段而出现中毒性 休克时


,


病人反而手足发凉、面色苍白、脾搏细弱、血压下降< /p>


,


也就是机体反应


机能衰竭


,


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


,


应 急用温热的药物〞回阳救逆〞。





二、临床应用:





(一)在发病方面:中医认为阴阳相对平衡方能进行正常的生 理活动


,


若遭受某些致病因素的破坏


,


体内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或偏衰


,


都可发 生疾病


,


既是〞阴阳失调〞。


所以我国 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基本环


节就是〞阴阳失调〞。例如


,


根据阴阳消长的道理


,


阴盛

< br>之病症(如寒痰阻肺)


常常引起阳衰


,

< br>而出现怕


冷、手足凉、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弱等阳气不足之症状:


阴虚的病


症(如心阴不足)


往往引起阳亢

< p>
,


而可出现烦躁、失眠、口干、舌红、脉细数等阳亢的病状。根据阴阳互根 的道理


,


当阴阳任何一方有明


显虚损时


,


常能导致另一方的虚衰即所谓〞阳损及阴〞。


临床上


,


常见某些


慢性病的晚 期


出现


阴阳两虚


证候。




(二)在辨证方面:中医临床辨证首先要辨别〞阴阳〞


,


这 是辨证的根本。(内经)说:〞善诊者


,


察色按脉


,


先别阴阳。〞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发热口渴、喜饮冷水、大便 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属于阳证


;


怕冷、口淡、喜


热饮、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迟等属于阴证。外科疮 疡局部发红、


灼热、肿胀、发展迅速、易溃易愈、溃后脓稠者为阳证

;


反之


,


不红不热、平塌陷下


,


发展缓慢


,


脓液 清


稀者为阴证。





(三)在治疗和用药方面:根据阴阳偏盛或偏衰的情况确立治 疗原则。如


阴不足要滋阴


,


阳不足要< /p>


温阳


,


又如中医认为〞阳盛则热、阴盛则 寒〞


,


故阳偏盛畏清热


,


阴偏盛要祛寒


,


以此来调整阴阳的相互


关系


,


恢复阴阳的平衡


,< /p>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用药方面


,


我国医学将药物的气味、


性能也分别归纳为阴阳两种属性


,< /p>


以此作为处方选药的依据之


一。如以药性的寒、热、温、凉四气来 分


,


寒、凉属阴


,

温热属阳


;


以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来

< p>


,


辛、甘为阳


,


酸、苦、咸为阴


;


以药物的升、降、浮、沈( 一般性能)来分


,


升、浮为阳


,


沈、降为阴


等等。临床上就是利用药物的阴阳属性来调整机体阴阳的偏 胜或偏衰


,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


,< /p>


这种阴阳属性的归类方法


,


还被广泛的应 用到其它方面


,


如经络方面有:


手三阴 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


奇经八脉中任脉属阴


,


督脉属阳等。在 病因方面


,


六淫中的风、火、暑、燥为阳邪

,


寒、湿为阴邪等等。




五行学说



在数千年前科学未见发达之 时


,


中国的老祖先就已创立一套五行学说


,


而经由西方科学之验证及数


千年来中医之临床实验获得了实 证


,


在古代并无现今的解剖学之时


,< /p>


这项学说集合了多少老祖先之智慧


心血结晶


,


在西方医学赞叹并用于临床之余


,


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有鉴于今日科技进步


,


但文明病却有增无


减。





何谓五行


?




五行是指


:


木、火、土、金、水。


(


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金、木、水、火 、土


)




五行对于人体作用为何


?




五行学说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


,


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


,


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


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


,< /p>


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国医学便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


体 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


用以补充阴阳学说。 中医师之诊病即是以五行学说为理论


基础


,

如果您对它了解之后您也可以为自己做一个概略诊断


,


到底 您毛病出在那里


?


应从何着手才是治本


之道


?


为何要从这些看似无关联的器官着手

?


及如何做好个人保健工作


?


五行之于人体作用为何


?


中国医学的 五行说


,


是将人体各部份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归 纳的同类事物之间发生


纵的联系


(


如肝 脏与筋路有关联、心脏与血路有关联、脾胃与肌肉有关联、肺赃与皮肤有关联、肾脏与


水 路有关联等


) ,


各类事物之间发生横的联系

< br>(


如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之关联性


)




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五行属性归类表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行



< /p>



五脏



六腑< /p>



五官



形体< /p>



情志



五声< /p>



变动
















































































小肠





























湿







长夏












































西
















大肠






皮毛









































膀胱

















1.


五行的相生相克:





何谓相生、相克?


(


宇宙万物有相生必有相克、能相生必能相克


)










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



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木生火:木


(



)


燃烧产生火所以木生火。


(


木不足火即熄


)




火生土:火燃烧之后产生灰烬即为 土所以火生土。


(


燃烧物质多产生土也多


)




土生金:土石中可以提炼金 属所以土生金。


(


多土并不足以多金


,


好土才会有好金


)




金生水:金属燃烧熔化后会变成液体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水可以灌溉、滋养树木所 以水生木。


(


水不足木即枯萎


)




木克土:树木由土中长出


(


破土而出


)


所以木克 土。





土 克水:土可以吸收水份


(


兵来将挡


,< /p>


水来土掩


)


所以土克水。


(


水泛滥反制土成水患


)




水克火:水可以灭火所以水克火。


(


火过大而水不足则水不足以克火


)




火克金:火可以炼金


(


熔化金属


)


所以火克金。





金克木:金属可以砍材

< p>
(


如斧头、柴刀等


)


所以 金克木。





◎五行中之相生、相克只有相对的、动态的平衡而没有绝对的、永久的平衡﹔是相互滋养助长、相


互牵制约束


,


过与不及都将会造成危害。

< p>


2.


五行对映人体五行相对人体的脏器:





五行


:


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


属阴


)




六腑:胆、小、胃、大肠、膀胱、三焦。


(


属阳


)




如何区分脏腑:脏为实心之器官、腑为空心之器官。


(


脏腑


:


泛指人体内脏器官


)





◎三焦:中医之特有名称


,


为六腑之一


,


是水液运行的道路


,


总司全身体液气 化功能。目前中医临床


以三焦来区隔人体器官部位。





一、上焦:横膈以上的胸部


(


包括心脏、肺脏


),


和头、面部及上肢等。





二、中焦:横膈以下、肚脐以上的腹部


,


即从 胃的上口


(


贲门


)

至胃的下口


(


幽门


),

< p>
包括脾、胃、肝、


胆等。





三、下焦:肚脐以下的小腹部


,


包括小肠、大肠、肾脏、膀胱等。



3.


五行相互关系


:




1


)肝


:



属木,为将军之官,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藏魂,藏血 ,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与


胆相表里,青色入肝,酸入肝,怒伤肝





肝为阳主升发,肺为阴主肃降。



肝主 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

郁的作用。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疏,即疏通,疏导。泄,即升发,


发泄。疏泄,升发发泄,疏通。



调畅气机: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关系到人体全身的气机调畅。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升降


出 入是气化作用的基本形式。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气化作用的升降出


人过程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而实现的。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无不赖气机升降出入而


相互联系,


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肝 的疏泄功能,


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


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



调节精神情志:情志,即情感、 情绪,是指人类精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一类心理过程。


中医学的情志属狭义之 神的范畴,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之为七情。肝通过其疏泄功


能对气机 的调畅作用,可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由心神所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

功能密切相关,故向有



肝主谋虑



之说。谋虑就是谋思虑,深谋熟虑。肝主谋虑就是肝辅佐心神参与调

< br>节思维、情绪等神经精神活动的作用。



在正常生理情况 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升发,既不亢奋,也不抑郁,舒畅条达,则人就能较


好地协 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清朗,思维灵敏,气和志达,血气和

< br>平。若肝失疏泄,则易于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异常。疏泄不及,则表现为抑郁寡欢、多愁善虑等。疏


泄太过,则表现为烦躁易怒、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等。故曰:



七情之病,必由肝起



< br>肝主疏泄失常与情志失常,往往互为因果。肝失疏泄而情志异常,称之为因郁致病。因情志异常而


致肝失疏泄,称之为因病致郁。



脾胃是人体主 要的消化器官。


胃主受纳,


脾主运化。


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条件。


肝对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促进作用,是通 过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和分泌、排泄胆汁而实现的。



协调脾 胃的气机升降:


胃气主降,


受纳腐熟水谷以输送于脾;


脾气主升,


运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


脾升胃降 构成了脾胃的消化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脾胃升降枢纽能够协调不紊的重要条件。


维持气血运行:肝的疏泄能直接影响气机调畅。只有气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心主 血脉、肺助心行


血、脾统摄血液的作用,从而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所以肝气舒畅条达, 血液才得以随之运行,藏泄适


度。血之源头在于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肝失疏 泄,气机不调,必然影响气血的运行。如气


机阻滞,则气滞而血瘀,则可见胸胁刺痛,甚 至瘕积、肿块、痛经、闭经等。若气机逆乱,又可致血液


不循常道而出血。



肝体阴而用阳:肝脏



体 阴



的意义:一、肝属阴脏的范畴,位居膈下,故属阴;二、肝 藏阴血:血


属阴。肝脏必须依赖阴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



肝脏



用阳



的意义:一、从肝的生理机能来看,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动主 升,按阴


阳属性言之,则属于阳;二、从肝的病理变化来看,易于阳亢,易于动风。肝病 常表现为肝阳上亢和肝


风内动,引起眩晕、肢麻、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症状。气为阳 ,血为阴,阳主动,阴主静,因而称


肝脏


体阴而用阳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