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卷

巡山小妖精
819次浏览
2021年02月24日 07:3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4日发(作者:盅)


201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 br>











本试卷 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8


页。



满分


150


分。



考试用时


150



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 证


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 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 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第Ⅱ卷 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 指


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


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 p>



4




第Ⅱ卷 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


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


36< /p>


分)




一、(


15


分,每小题


3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磅秤


/


磅礴



仿佛


/


佛手瓜



刨除


/


刨根问底




B.


钥匙


/


汤匙



漩涡


/


涡轮机



调节


/


调虎离山




C.


驻扎


/


扎实



亲事


/


亲家母



伎俩


/


仨瓜俩枣




D.


果脯


/


胸脯



胳臂


/


长臂猿



倔强


/


强颜欢笑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签署



发贴子



雍容华贵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B.


端详



螺丝钉



额手称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


惊诧



震慑力



眼花瞭乱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D.


延袭



扫描仪



不屈不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办公人员的座椅高度是非常有讲究的。专家

< br>___


,许多人办公座椅的高度都存


在一定问题,久坐会


__


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根据


工作性质把办公桌调整到一个


__


的高 度,然后再依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座椅的高度。




A.


提出



产生



适合




B.


提出



引发



合适




C.


提醒



产生



合适




D.


提醒



引发



适合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 当的一项是




A.


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


于它的 蛛丝马迹。




B.


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乔明志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


赫赫的 抗日英雄。




C.



44


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 ,在中国新闻史上


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D




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


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 观众的热烈欢


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B.


《尚书》记载,东方的夷人部 落民风淳朴,人们好让不争且取予有度,因


此这个部落被称为“君子之国”。

< p>



C.


据西藏自治区 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


口占九成以上,为

< p>
271.6


万人。




D.


随着大运会的日益临近,深圳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 ,迎接大运会已


成为展现志愿者风采的广阔舞台。




二、(


9


分 ,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 讲创


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由不同的< /p>


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他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


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


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


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


痕。 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


说,是想在东 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

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


磅 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


?


除了才气、学养、心态, 是不是原生的深


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


?


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


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 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


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 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个伟大的


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 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


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 的外壳,这真荒谬。所以一定要


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 八门的“主义”,莫


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 这不正是惰性


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 法解决


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


西画作品能更直观滴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 的,相应的问题也解


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 上正途,至少


不至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 个规律


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呈示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


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


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


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导引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

面,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




6.


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中西不同 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


统。



B.


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 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 br>C.


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


践。




D.“衡 ”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提现西画的艺术范


式。




7.


对晋唐画风的理解,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


了西洋画风。




B.


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


受。< /p>




C.


观察、 审阅、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


画中也同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 形成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


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8.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 者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


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

< p>
靡。




C.

< p>
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


表 现出来的“惰性”。




D.


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


传统。




三、(

12


分,每小题


3


分)

< p>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


惧以 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


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


曰:“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


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 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


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 “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


“可。”公曰:“安始而可?”管 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


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罚,薄 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


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 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


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 ,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


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 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


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 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


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 父也,犹飞鸿之有羽


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 而得度哉?”


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 拱手而


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


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


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


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


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


市书 而不赋,近者未之以忠信,远者未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 会盟诸侯。




9.

< br>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


.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


.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


.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


.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


.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


.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


.①③⑤




















B.①④





C


.②③⑤




















D.②④





12.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


信用,施行仁爱, 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


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


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


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


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 p>
D.


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得


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