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诫子书》试题(含答案)

余年寄山水
873次浏览
2021年02月24日 07: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4日发(作者:四川中山学院)


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


.填空。




《诫子书》一文选自作者


__________


、字


_____,


三国时


__ __



_______


家、

< p>
_________


家,与他相关的故事有:


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等、戒的意思是


__________


,书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


。< /p>



2


.用“


/< /p>


”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个句子中,每个分句只划一次。





1


)夫









行,静








身,俭







德。





2


)非













志,非













远。





3


)非









广



才,非











学。





4


)淫













精,险













性。





5


)年







驰,意







去,遂







落,多







世,








庐,将







及!


< /p>


3


.和“夫君子之行”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辍耕之垄上


B


.宋何罪之有


C


.水陆草木之花


D


.愿借子杀之



4


.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


“宁静”是实 现人生理想的基


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



“学须静也”



“学”


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


而含 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


“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p>



C



“淫慢则 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


“宁静”的重要性。



D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 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


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阅读训练】



5


.用“


/


”对下列句子画出句读。









身,俭







德。



6


.解释词语。


(1)广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将复何及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翻译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8


.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 什么?






9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







(二)课外阅读



【甲】……自是指物 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


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 闻之也久。


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


于舅 家见之,


十二三矣。


令作诗,


不能称前 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





王子 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


人者不 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又不 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


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 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


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诸葛亮《诫子书》




10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


11


.翻译下列句子。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p>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2


.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 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


(


或理由


)


各是什么?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根据


(

< br>或理由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3


.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三、语言运用



14

< br>.你所在的学校正在开展以“家风家教大家谈”


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 极


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


)为了宣传这次活动,校学生会拟写了一幅宣传标语。下面是这幅标语 的上半句,


请补出下半句。


(


要求:与 上半句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


严家训时时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某同学今年春节去一位亲戚家做客,只见亲戚家


6

岁的小孩儿拿起筷子,把桌上


自己爱吃的菜一个劲地往碗里夹,

亲戚劝阻无效,


奶奶在一旁说:


“孩子还小,


长大就好了。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