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教材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附答案)

别妄想泡我
506次浏览
2021年02月24日 08:2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4日发(作者:哥们)




文言文练习



(一)〖甲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


公欣然曰:


“白


雪纷纷何所似?”兄 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


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


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真的)然。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内集(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讲论(


讨论





可拟



大体


)(


相比






因(


趁, 乘




竞走


取之(


争相


)(


< br>)



..


2.

< br>翻译下列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把它比作柳絮随风飘舞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看见路旁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折了



3.


甲文中的谢太傅给你何种印象?同样是少有才名,谢道韫与王戎有何区别?



谢太傅:温和敦厚开明民主,注重后辈的教育,有方法,诗礼 传家。



谢道韫: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之才女,聪颖优雅而有创 意。王戎:聪颖,善于思


考,逻辑推断能力强,有主见。



(二)


〖甲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


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 br>“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 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


不顾。

〖乙文〗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翌日


(第二天) ,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


曰:“乞请笔益两字 。”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权乃以


驴赐恪。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日中(


约定




太丘舍去



舍 弃


)(


离开




去后乃


至(






..



尊君在不


(通“否”)


< p>
使


人牵一驴入(


派,让





座欢笑(


全,整个







2.


翻译下列句子:

< p>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不是人啊!与人相约一道出行,却扔下别人自己


先走了。



阅读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的朋友感到很惭愧,就下车来拉元


方的手(想要道歉),元方头也不回地进门去 了。



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



诸葛恪跪下说:


“请求您借笔让我加上两个字。”



3.


甲文中元方面对客骂父亲,

< br>乙文中诸葛恪面对孙权大帝的戏谑,


各有怎样的表


现?请 你谈谈两者的不同之处。



元方:聪明正直,直指客人“无礼” “无信”,捍卫父亲的尊严,可谓有理有据


有节。



诸葛恪:聪明机变,面对孙权君臣对父亲的戏谑和欠尊重,极有分寸地


加 上“之驴”俩字,可谓四两拨千斤,巧妙地化解了父亲的难堪,赢得了众人的


尊重与称赞 。




(三)子曰:

< br>‘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p>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 故


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p>





曰:“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


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 夜。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不亦说





“悦”



高兴


< p>


有朋


自远方来



志同道合者




人不知而不愠




< br>.



气,


恼怒

< br>)


吾日三省


吾身



自我检查,


反省



为人谋而 不忠




竭尽自己的心力





十有





通“又”


)不惑



迷惑,疑惑


)学而 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






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疑惑)逾矩(


越过法度




人不堪


其忧(


能忍受


)饭




食饮水(

< br>吃,名—动


)子在川


上曰(


河流




三军可夺


帅也(


改变





2.


翻译下列句子:



传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复习呢?



五十而知天命



五十岁就能懂得上天的意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学过的 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


的人)能够凭借这一点做老师。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别人不能忍受这种困苦,颜回却乐在其中。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阅读




弯着 胳膊当枕头,


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对我来讲就


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 择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


点就加以改变。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像流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博 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


恳切地


提出疑问,思考当前的情况,仁就在其中了。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国的军队,可以 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


却是不能改变的。



(四)


〖甲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


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 br>将复何及


!


〖乙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於人。


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丙 文〗晋平公问


师旷曰:


“吾年七十,


欲 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


平公曰:


“安


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


日出 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


行乎?”平公 曰:“善哉!”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明确志向)(达到远大的目标



..


..


非学无以广


才(


增长


)遂成枯落



凋落 ,衰残,比喻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



人 意智(


增加




盲臣安敢戏


其君乎(


戏弄





2.


翻译下列句子 。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


能修养性情。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是悲哀地坐守着


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 又怎么来得及!



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闲空有时间的时候看一下那些有学识


的人和他们的著作《六韬》、《商君书》,对你 的智慧会有很好的帮助。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点燃蜡烛照起 亮光(行走)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一个更


好呢)?


< p>
3.


甲文诸葛亮诫子,乙文刘备训儿,丙文师旷讽君,其内容有何异同?< /p>



同:劝学,学能励志,学可益智。


< /p>


异:诸葛亮诫子,劝勉儿子立身修德,立志、学习、惜时是成才的三大条件,主

< p>
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刘备训儿,劝儿养德修学,不辞善小,远离

阅读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