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巷》:岭南风韵的显现
-
《三家巷》
:岭南风韵的显现
任何文学的存在和发展
,
都必定与相应的文化
相依存
,
相表征
.
一方面
,
文学是一种
特殊的文化构
建活动
;
另一方面
,
< br>文化潜移默化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当中
.
一定语
境的差异
,
会带来审美思维
,
艺术表达
,
创作取向的不同
.
文学又反映了生活
,
文学中呈现
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存在状态
,
作家艺术家
所处
的生活环境
,
自然景观
,
风俗人情
,
历史传统和
时代特点都会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
在
此
意义上
,
作家是其本土文化的代言人
,
文学则是关于本土文化的艺术表述
.
欧阳山先生作为岭南乡土作家的代表
,
其作品《三家巷》就传达
出别样的地
域风情和神韵
.
岭南偏处一
隅
,
长期处于权力中心的边缘
,
在松散的没有管束甚至
没有边际的历史环境影响下
,
逐步形成了追求自由
,
平等
p>
,
务实
,
创新的南
国文化的
生命特质
.
同时又由于其位
于南海之滨
,
在来自内陆的中原文化和深远广阔的海洋文化
p>
的双重冲击下
,
造就了兼容并蓄
,
开放灵活的文化习性和意识
.
< br>受地缘环境的影响
,
南粤文化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
,
迅速发展和壮大起来
,
并以独树一帜的人文风貌不
断确认和诠释着自身的文化内涵
,
岭南文就是对这种文化的艺术表达
.
《三家巷》
是一篇植根于日常生活
,
散
发着着浓郁泥土清香的作品
,
正如梁凤莲所言
< br>:
《三家
巷》所传达的人文精神与生存情状
,
便与岭南文化场呼应着
,
成为一种实质性的反
映
.
作为欧阳山
攀登艺术高峰的力作
,
最大限度地实践了他对小说艺术的追求<
/p>
,
倾
情地描绘着这幅社会世态与日常生活
交相融汇的绚丽多彩的艺术画卷
,
把人物放
置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与矛盾冲突中塑造
,
赋予一种艺术
的力量穿越于世俗和
现实之中
.
正因如
此
,
半个世纪过去了
,
该小说作为文学的经典作品
,
依然具有独特
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
本文拟从语言
,
民俗风物
,
精神气质等
方面来探讨岭南文
化在《三家巷》中的文学显现
.
一
,
精炼简洁
,
明快生动的语言风格
小说以广州都市生活为背
景
,
描写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生在三家巷
的生存流变
.
要使语言既切合当时的历史与社会状况
,
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
,
p>
而又不违背规范化的原则
,
确非易事
.
但该小说在语言表达方面洗练精粹而又自然
活泼
,
平易近人而又耐人咀嚼
,
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
既显民族化又有大众
化
,
如
广东菜一样清淡
,
甜美
,
有味道
,
知识分子读来感到新鲜耐寻味
,
< br>没文化的人听来觉
得有趣能理解
,
正所谓
质而实绮
,
< br>癯而实腴
体现了
平淡乃是绚烂之极
的艺术魅
力
.
这当然与南粤淳朴自然的民风气质是相契合的
.
《三家巷》的语言成就
,
可从其对事件的叙述以及对人物的刻画中窥探出来
.
小说中很少
直接去描写重大的事件
,
而更倾向于用轻快明丽的调子
,
缓
慢轻松的旋律<
/p>
,
淡淡的叙述着生活中的细波微澜或细腻地描状出颇具人情昧的人
生场景
.
这是《三家巷》中语言抒写的
特色
,
也正契合了岭南小说叙事的整体风格
:
善于从小处落笔
,
从侧面
,
即通过生活的枝叶——家庭纠葛
,
爱情风波
,
人情习俗—
—来含蓄地反映社会人生百相
,
从平凡中折射出时代的风貌和人
物的风韵
.
《三家
巷》虽以第一次国内
革命战争的几次罢工和起义为背景
,
但作者并不是浓墨重彩
p>
地描绘战争的过程和悲壮雄武的场面
,
而是
将其贯穿在生活场面的穿插叙述中
,
小
说藉借着空灵飞扬的辞采
,
通向柔和明快的审美风格
.
如《鲁莽的学徒》一章
,
细致
勾勒了区桃七夕乞巧的那一幕
:
区桃把她的细巧供物一件一件摆出来
,
有丁方不到
一寸的钉金绣花裙褂
,
有一粒谷子般大小的各种绣花
软缎高底鞋
,
平底鞋
,
木底鞋
,
拖鞋
,
凉鞋和五颜六色的袜子
,
真是看得大家眼花缭乱
p>
,
赞不绝口
.
此
外
,
又有四盆香花
,
< br>更加珍贵
.
那四盆花都只有酒杯大小
,
一盆莲花
,
一盆茉莉
,
一盆
玫瑰
,
一盆夜合
,
每盆有花两朵
,
清香四溢……只见区桃穿了雪白布衫
,
衬着那窄窄
的眼眉
,
乌黑的头发
p>
,
在这些供物中间飘来飘去
,
好像她本人就是下凡的织女
.
摆设
< br>停当
,
那看乞巧的人就来了
.<
/p>
……不一会
,
来看区家摆设的人越来越多
,
有男有女
,
有
老有小
,
哄哄闹闹
< br>,
有说有笑
,
把一个神厅都挤满
了
.[2]P40
七夕乞巧
的细微勾绘
,
八仙桌
p>
等广东特色的摆设
,
插花等手艺的展示
p>
,
以及
有
一盆
等字开头的并列<
/p>
排比
,
工整对偶句式的运用
,
使小说在状物叙事中透露出强烈的地方色彩
,
p>
轻快徐
缓的言说格调中显示着极强的节奏和旋律
,
叙述语言充满个性化的特征
,
灵
动而有
生气
.
文章中诸如这般的言说格
调随处可见
.
此外
,
作品还为我们呈现了一系列活灵活现的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
< br>俊
,
傻
,
憨
,
痴而又乐观旷达
,
勇于追求的周炳
,
兼具美貌和智慧
< br>,
勇敢无畏的区桃
,
骄纵善变的
陈文婷
,
轻浮
,
自傲
,
猜忌多疑的何守礼
,
庸俗卑鄙的何守仁
,
等
等
.
但小说往往是寥寥
几笔
,
便使鲜明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
.
如那个曾跪在使妈阿财面前用磕膝盖追赶
,
一旦
东窗事发
竟镇定自若地说
天下本无事
,
庸人自扰之
并命令
谁也不许再
提
的虚伪霸道买办陈万利
;
那个信口胡说
十八新娘八十郎
的无耻淫棍
何应元
;
甚至那些帮佣们也被描绘得活色生香
< br>,
如《证人》一章
,
通过三位使
妈针对陈杨氏
想当众澄清
冤案
一事的简短对话
,
就把
她们的性格勾勒得一针见血
:
世故的阿发
,
狡黠的阿财
,
泼辣的阿添
,
作品中没有冗长的心理描写
,
没有复杂的家世背景的介
绍
,
有的只是对人物语言或是性格外貌的简单刻画
.
二
,
色彩斑斓的民俗风物
不同的自然风光和人情习俗为不同的文学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
读《三家
巷》时
,
< br>我们不能不赞叹作者描写南国景物的逼真和状写广州风俗人情的富于情
趣
,
并不知不觉被其所吸引
.
那绚丽的城市风光
,
带有地方特色的三家巷的布局和
家庭摆设
,
那别具风采的七夕乞巧
,
人日郊游
,
除夕卖懒<
/p>
,
花市剪彩以及夜市上传来
的小贩的叫卖
声
,
都很容易把人带到岭南特有的生活境界里去
.
在自然风物方面
,
欧阳山曾
多次描绘广州的珠江
:
那秀媚的珠江
,
流着淡绿色的江水
,
帆船和汽船不
p>
停地来回走着
,
过江的渡船在那帆船和汽船
中间穿来穿去
,
十分好看
.
北岸长堤上
的车辆和行人
,
象用一根长线牵着似地缓缓移动
.
微微的秋风吹起市面的声音
,
有
一阵
,<
/p>
没一阵地在江水上浮浮沉沉
.
圈㈣
在陈文雄他们登高游玩白云山的时候
,
p>
又这样描写道
:
这天天气极好
,
暑热刚
刚退去
,
凉风慢慢吹来
,
太阳照着山坡
< br>,
连半点云雾都没有
,
从高处望
下去
,
可以望到
很远很远的所在……珠
江围绕着大地
,
像一根银钱一样
,
p>
寒光闪闪
.
【
p>
舒缓的语
调和笔墨中充溢着闲适散淡
,
p>
庸常平和的生存气息
,
与此关联的文化气息
,
审美倾
向
,
便在字里行问渗漫开来
.
作品并非是为
写风情而写风情
,
而是有意无意间把此
在文化的生存哲学敷设其中
,
从而使作品的境界体现出独特的审
美风范
.[i}fr,73)
换言之
,
作为本土作家的欧阳山
,
在抒写当地风
物的时候
,
不由自主的烙上了岭南
人生
存范式的印迹
,
叙述也是蕴藏着一致的格调
,
正如
观山则情满于山
,
观海则意
溢于海
作家对自然事物的描写有一种潜在的本土文化视角
.
在民俗风情的描写方面
,
小说也独具特色
.
例如
,
七夕乞巧
那一幕诗意盎然
的风俗画的描摹
,
通过采用
人面桃花相映红<
/p>
的表现手法
,
把
精巧的供物和美人儿
区桃相互烘托
,
创
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美
:
真花假花难分
,
有如
真做假时假亦真
,
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