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生活指导三年级
-
寒假生活指导三年级
寒假生活指导三年级答案
审题就是仔
细理解题目的意思和所提的要求,
做到有的放矢。
审题是写好作
文的第一步。
如
果审不好题,便会出现跑题或不切题的现象。<
/p>
首先审定体裁。
有的题目,写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可以,但有的题目,其中有些词语就是暗示
体裁的标
志,如果题目中有
“
谈
”
、
“
论
”
< br>、
“
评
”
、
“
议
”
、
“……
的看法
”(
或
“
启示
”)
、
“
从
……
说
起
”
一类词语,都应写成议论文;
题目中有
“
忆
”
、
“
记
”
字
样的,都是记叙文,有
“
颂
”
、
“
赞
”
、
“
唱
”
< br>字眼的,应写成抒情散文;像
“
我家的小花猫
”
和
“
风筝为什么能上天
”
一类的题目,就适
于写说明文。
p>
有的题目没有明显的标志,
可以用加标志的方法审定,
有的可以加
“
淡
”
,
“
说
”
,
有的则可加
“
记
”
、
“
忆
”
,这样文体就好确定了。
第二,审定内容和范围。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对象、说理
或抒情等方面都有一些限制。
如
“
寒假
生活二三事
”
,明确规定时间
——
p>
寒假里,内容
——
记二三事。还有的用
p>
“
前
”
、
“
后
”
等词来限制时间
。如
“
暴雨前
”
、
“
放学后
”
。空间的限制如
“
我家的乐事
”
p>
,
“
市场见闻
”<
/p>
,都是
对地点的限定。也有的题目限制了写作的对象,
“
我的一点收获
”
是写自
己的,
“
我的好朋友
阿芳
”
则是写别人的。
p>
第三,审定中心与人称。有的题目中心很明确,有的则不明显。例如
“
校园新风
”
,
“
新风
”
即题目的中心。作文时就要
紧扣这个中心,而不能大写校园生活,而忽略了
“
新风
”
的含义。
至于人称,可根据体裁而定,一般地
说,记事写入的文章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
议论文多用第一人称,诗歌、散文
一般用第一人称。
最后,是领会题
目中的象征义和比喻义。高尔基的
“
海燕
”
象征着
“
无产阶级革命者
”
,
“
驿路
梨花
”
中的
“
梨花
”
象征
“
雷锋精神
”
和
“
有雷锋精神的人
”
。
“
在阳光下成长
”
,
“
阳光
”
则象征
< br>“
党
的阳光
”
< br>、
“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幸福、美好
”
。人们习惯把教师比喻为
“
蜡烛<
/p>
”
或
“
春蚕
p>
”
,因此,
“
春蚕
颂
”
、
“
蜡烛
赞
”
之类的题目,自然是颂扬教师的。
还有供材料作文。
这类题目关键是读
懂所提供的材料,
准确领会材料的思想内容,
其次要特
别注意题目的要求。
2
.立
意
立意,
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它是文章的灵魂,
< br>直接决定着文章的思想性。
它贯穿全文,
全文都是围绕中
心来写。
文章的立意应做到:正确、鲜明、深刻、新意、集中。
正确就是符合题意,不离题,不偏题;鲜明就是明确,不含糊
不清,模棱两可;深刻就是对
题意要深入分析,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新意就是要有新鲜感
和现实感,没有空话、套话,没
有陈词老调,有的是自己的真切感受和见解,
集中,就是说在一篇文章里,
只能提出一个问
题,
解决一个问题,否则会杂乱无章。
具体地说,可以从如下几方面人手:
(1)
有些题目,命题者故意设置迷惑,藏头去尾。审题时只要
在原题上适当添加新的条件,
题目就会显露出来。如
“
歌声
”
,如果用此法,在原题目前加上
“
我的
”
、
“
老师的
”
、
“
校园里
的
”
、
“
敬老院里的
”
等新条件,
使题目成为
“
我的歌声
”
、
“
< br>老师的歌声
”
、
“
校园里的歌声
”
、
“
敬
老院里的歌声
”
。
这样,
文章就容易写得具体形象了。
像
这类的题目还有
“
心事
”
、
“
温暖
”
、
“
镜
子
”
、
“
灯光
”
、
“
尝试
”
等。但要注意不能改变原题,补充的位置可前可后,只可在草纸上或
< br>心中填补。
(2)
遇到难以着笔的大题目时,
可用大题小做法,
从
小处人手,
化小写作的题材和范围。
如
“
求
索
”
就是
一个大题目,面对这样一个大题,可以用大题小做法,截取人生的某一个阶段,选
取熟悉
的、
感受深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来写,
这样就可摆脱无法取
材、
难以下笔的困惑
境地。如在正题
“
求索
”
下加副题
“
美好的童年
”
,写童年时代的求索
;加副题
“
中学生活的剪
影
”
,写中学时代的求索;加副题
“
深山探宝记
”
,写向大自然的求索;加副题
“
图书馆中的欢
乐
”
p>
,写在浩瀚书海中的求索。大题小做,从小处人手,从小处写起,这样思路就开阔了。
(3)
虚题实写
。有些题目,由于概念抽象,不好把握和驾驭,这时则可用虚题实写法来启开
思路。如<
/p>
“
追求
”
这个题
目,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
就容易下笔了。
p>
此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
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追
求,总
之,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都可以写。
(4)
实题虚作。有些常指实物的题
目,小而具体实在。如
“
秋叶
”
、
“
春雨
”
、
“
窗口
”
等,这类题
目在写作时,
不应就实物而实物,
p>
而应着重找出它的比喻义、
象征义,
歌颂具
有这一类精神、
品质、风格的人和事。初中语文课本中《白杨礼赞》一文就是一篇典型的
实题虚作的作品。
作者在文中步步渲染铺垫,极力描写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
不平凡,此为实;然
后作者连用四个排比反问句过渡到具有白杨树这种品格的西北抗日军
民,
热情歌颂了他们那
种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就是
虚。运用此法时要注意:对实题
(
物
)
只能作必要的
描绘,而不能面面俱到,主要描绘具有可比喻和象
征的那个部分,虚作与实题
(
物
)
p>
之间应有
相似之处,不能生搬硬套;由
“<
/p>
实
”
到
“
虚
”
,过渡要自然。
确立正确的立意,
,不是轻而易举的
事情,这与作者的思想认识、政治水平、生活阅历以及
文化修养等都有着密切关系,
p>
要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
培养健康的情趣和审美观念,
这样才
能使自己的文章具有正确的中心思想。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
,表达了
“
志愿军战
士确实是我们最可
爱的人
”
这个正确、积极的中心思想,从而产生了激荡人心的巨
大力量。
3
.构
思
文章的
构思,就是想一想怎样根据立意并有机地组织、连接字、词、句成文的全过程。古人
写文
章讲究
“
有序
”
。
“
序
”
就
是文章的框架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题当前,须认真构
想。
古人写文章讲究
“
凤头、猪肚、豹尾
”
,就是文章的开头像风头,小
巧玲珑,精美好看:中间
如猪肚,内容丰富,充实饱满;结尾如豹尾,收束有力,短小精
悍。这就为文章提出了基本
构架
——
三
段式结构。这样的结构,要求开头要简明、点题,中间部分可以分为几个段落,
如果是写
记叙文,以三件事为宜,或一详两略,或两详一略。如果是议论文,本论部分可用
三种论
证方法,如例证法、对比法、比喻法等,如用例证法,可举一两个事例,即可论证清
楚。
如果是说明文,
则中间部分运用三两种说明方法,
按一定顺序串起,
即可将事物说明白。
结尾要简短,
扣题或照应开头。
《谈骨气》一文即屑这种结构,开头提出论点,中国人是有
骨气的,中间举三个事例进行证明;
结尾提出要有无产阶级骨气,
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的结
论。但是三段式,并非开头、中间、结尾各一段
,不论什么体裁的文章,一律三段的套式,
而是应根据内容的需要分清段落层次,使文章
有条理,眉目清晰。
此外,根据内
容和表达的需要,还可用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
纵式结构就是在写人记事、
论证说明时,
想一想怎样按照事物发生、
发展的自然进程或时间
变化顺序,
连接字、词、句成文的结构方式。横式结构是想一想怎样按空间
(
地点
)
变化顺序
组织、连接字、词、
句成文的结构,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因为人都是在一定的空间
(
地
点
)
进行活励的;一切事物也都是在一定的空间
(
地点
)
里发生、演变。因此,写入、记事多用
横式结构。
纵横式结构,即按照事物发生变化的时间和空间
(
地点
)
交叉的变化顺序组织、连
接宇、词、句成文的
一种结构方式。
《老山界》即是这种结构。纵线标明的时间顺序是:下
< br>午、天黑、半夜、黎明、下午两点多。横线上的空间
(
地
点
)
顺序是:山沟、山脚下、峭壁路
上
、山路上、山顶。纵横交合处是:上山准备、上山情景、山中睡觉、路上行军、山顶、下
山等。
虽然各种文体结构都有规可
循,
都有许多可记、可证、可说明的事物可写,
可是如果把一件
件事物依次写下来,
也难免会显得呆板和单调,这就需要进行巧
妙构思。如写《家乡新貌》
,
很多都习惯写山、水的变化,居住
条件及生活用品的变化,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
以此歌颂
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主题不能说不鲜明,
但这却
是人们久已习惯了的
路子。
有的却别出心裁,
< br>以家乡的路为突破口,从
“
小泥路
——
土大路一沙石路
——
柏油路
p>
”
的步步发展,
写了
《越走越宽的家乡路》
一文,
深刻反映了家乡日新月异、
p>
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章滴水见阳,微中显大,构思精巧,妙趣横生。
又如写《让坐》
,一般不是写给老人、病
人让坐,
就是写给妇婴让坐,
以表达助人为乐。
尽管内容真实
,
感情深刻,
但激励作用不大。
而有的
却别开生面,
写庆宴上众人给老支书让坐,
德高望重的老支书又
给回乡探亲的大学生
让坐,情节动人,感情真挚,这种出人意料的构思令人耳目一新。突
出了老支书
“
尊重人才,
尊重知识
p>
”
的题旨,可以说是独辟蹊径,不落俗套,显示出构思的精巧。
p>
构思如何,关系着文章的成败优劣。一
篇好的文章,不仅立意准确、鲜明,选材精美,语言
流畅,
而且
构思也一定要巧妙、
新颖。
记叙文构思,
除了以上几种结构形式外,
还可以运用:
①
< br>以小见大法,如《七根火柴》
,以一火柴小事,反映红军战士一心为党,为革命事
业的伟
大精神的大主题。②
夹叙夹议法,即一面叙述事情经过,
一面进行分析和评论。如《谁是最
可爱的人》
,着重写了三个典
型事例,在每个事例记叙结束的时候,都有一段抒情和议论。
通过抒情和议论,
不仅使得记叙文字更为感人,
记叙的中心更为突出,
而且以强烈的感情使
读者产生了共鸣。⑧
并列结构法,即根
据表达的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组织和安排
材料,各层次意思之间是并列关系。
说明文常常采用这种形式安排层次。如《看云识天气》
中第二部分第一层说明云的变化同
天气的关系,
第二层说明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
这
两层意思的层次结构就是并列式。④
欲扬先抑法,
“
抑扬
”
指控制和放纵感情,运用
这种方法
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
“
抑
”
为
“
扬
p>
”
蓄足气势。如《荔枝蜜》一文,作者本意是赞扬蜜蜂,
但开头却写对蜜蜂
“
总不大喜欢
< br>”
,压抑感情,然后对蜜蜂逐渐了解认识,最后说
“
p>
梦见自己
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
,直接赞扬。这样,一方面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更重要的是使
作者的
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
深沉。
①
设
置悬念法,
即为增强艺术感染力,
有意设置
“
包
袱
”
,以此吸引读者关心表述内容的方法。如《驿路梨花》
,开头写夜行人见屋不见主人,瑶
族老人的出现使夜行人发生了一次误会,
从而引起读者急欲了解
小屋主人的兴趣;
接着写哈
尼族小姑娘出现,
< br>又发生了一次误会,
使读者再生疑惑;
最后引出哈尼族小
姑娘讲的一段故
事,从而解开
“
包袱<
/p>
”
。运用这种方法,能使悬念迭出,环环相扣,引人人胜。⑥
p>
一线串珠法,
即通过一条线索,把与该线索有关的人和事贯穿起来。
如《记一辆纺车》
,以纺线为
“
红线<
/p>
”
,
串连起了与纺线有关的劳动场景这一
串串
“
珍珠
”
。
当然,构思方法还不止于此,如
对话描写法、虚实结合法、点面结合法等等。只要认
真琢磨,精心构想,定能结构出好文章来的。
4
.选
材
写文章
必须有材料,
好比盖房子要有砖瓦木料一样,否则就写不成文章。但是,并不是什么
p>
材料都可以写进一篇文章里,一定要经过选择。
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是作文的墓本要求。
文章的中心就像一根红线,
贯穿着所有材料,
为写好
文章奠定基础。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要选择和中心一致的材料。材
料必须从各方面说明中心,突出中心,为文章的中心服务,
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如《
榜样,就在我身边》
,一是要选的人和事,必须是能够成为榜
样
的,不是任何的人和事;二是尽管是榜样,但必须是
“
我身边<
/p>
”
的,而不能是别处的。
(2)
选择的材料要具体生动。让事
实说话,
“
事实
”
就是具体材料,有具体的材料才能写得血
肉饱满,能感动人,说服人;生动,就是选
择比较新鲜的材料,即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
的材料,才能表现新人物,新事物,新气
象,新风尚,才能使读者感到有趣,喜欢读。
(3)
要选择典型材料。有时候材料很多,又都能表达中心,这就要选择最深
刻,最全面地揭
示事物本质,又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典型材料。
(4)
还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只有
真实的材料才有说服力。
“
真实
”
p>
包括生活的真实,即真有
其人其事,不是虚构的;艺术的真实,即文
艺作品中塑造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5
.组织材料
选好材料后,
就要组织安排材料。<
/p>
即对所选材料进行分析比较,
决定其主次详略。
< br>哪些先写,
哪些后写,哪些放在一起写,哪些分开写,要有次序地安排好,绝不能
“
拣到篮里就是菜
”
< br>,
让人读起来感到杂乱,无中心。只有组织好材料,才能使文章中心鲜明,详略得
当。组织材
料应注意两点:
(1)
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一般地说,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主要
人物、主要事件有直接
关系的材料,也就是能够突出中心的材料,就是主要材料,就是构
成文章的主体部分,
因而
需要详细地记叙、描写或议论、说明;
只起陪衬辅助作用的材料,则要略写。详写是为了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