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时政新闻创新

余年寄山水
610次浏览
2021年02月24日 11: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4日发(作者:沧海笑滔滔两岸潮)


浅谈时政新闻创新



作者




王龙玉



方青云



发布时间




2009/06/19


来源




金华报业



什么是时政新闻,有研究者 指出:


“时政新闻,就是时事新闻和政治新闻的简称。”在


学术 界,


时政新闻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


《新闻学大辞典》


中只有对政治报道的解释,


即:


政治报道是指 对国家、政党和公民的政治思想、政治会议、政治事件、


政治外交及日常政治

< p>
生活等方面的报道,


政治报道曾被称为


“报纸的心 脏和灵魂”



政治报道的范围很宽,


外 事、


群众团体和宗教都可以包括进来。


对于时政新闻的界定,


笔者大致赞同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丁柏铨教授的观点:< /p>


时政


新闻是从内容方面对一类新闻所做的界定,

< br>这类新闻侧重于从政治角度,


对新近发生


(或正


在发生)


的政治事件或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实做出报道。


时政新闻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


义上说,

< p>
与政治、


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新闻都是时政新闻,


狭义上说的时政新闻主要指与


大量的会议和各级领导活动有关的新闻报道。

< p>
[1]



一、时政新闻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时政新闻是媒体重要的新闻资源,


特别对党报来说,


时政新闻 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权威声


音,


是非常重要的新闻产品。


时政新闻的质量好坏,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核心竞争力,就是权威性。


然而,多年来党报形成的一些固定模式, 严重影响了时政新


闻的可读性,更多的时政新闻在读者看来成了“流水账”、“记事簿” 和“讲话稿”,读起


来索然无味,以至于让读者敬而远之。



难道读者对时政新闻真的没有需求吗?调查显示并非如此。


20 07


年,新华社新闻研究


所媒介市场调查研究中心和新华社营销 总平台合作,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两会报道群众


需求问卷调 查。调查中,多数群众“关注”或者“很关注”两会,共有


37.7%

< br>的受访者选择


“比较关注”,其次是“很关注”,占


24 .5%


,两项合计占


62.2%


。而选 择对两会“不关注”


和“不太关注”的仅占


13.2%



[2]


这充分显示,群众对政治新闻拥有强烈 的阅读需求。



这一结论从本报每周的上网新闻点击量排行榜 中也可以看出,


从一年多的新闻点击量排


行榜的参数看,


关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时政新闻(比如两会报道、新政策的出台,领

导的重要活动等)一经发表,都会位居排行榜的前列。可见,


我们的读者和网友并不 是不愿


意阅读时政新闻,只是不愿意阅读与己无关、毫无新闻性可言的时政新闻。



事实上,


时政新闻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新闻 性,


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党和政府的一举一

< br>动,


都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事关 大多数群众的切身利益。


但是由于


这类新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政策性要求很高,


报道受到诸多框框制约,

严肃的语言和僵化


的报道模式使时政新闻离普通读者越来越远。


报纸靠什么安身立命?当然是新闻,


在报纸的新闻产品 中,


时政新闻由内容的重要性和


公众的关联性决定了其不仅占据 着重要版面,


更代表着权威的声音,


承担了报纸更多的社会


责任。


南方日报在改版时明确提出自己作为省委机关报的优势:


“我们的政治优势来自主流


新闻,权威报道和深度分析;我们的权威 优势来自政策宣传、主导舆论和舆论监督”。其改


版以


“追求更 出色的主流新闻”




“区域性、


国际化的权威政经大报”


为目的,


口号是< /p>


“高


度决定影响力”。


[3]

< p>


但是,


在新时期的政治、

经济、


文化环境下,


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妨碍了受众对 它


的接受和认可,出现了“冷热不均”的现象:领导和媒体一头“热”(领导极为关注, 媒体


视作重点),群众和读者一头“冷”(受众不愿阅读,或者只读标题,过目即忘)。 因而,


时政新闻难以实现其具有的新闻价值。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教授李良荣在一次演讲中疾呼:




政 报道不突破,


新闻改革难言成功。


”可见,时政新闻的创新与新 闻事业的发展进步紧密相


关,新闻事业要发展,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进行相 应的创新。



当前时政报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就是在强调宣传政策、


指导工作的同时,


忽视了按照


新闻规律报道新闻。在报道思路上重“人”不重“事”,群众关注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经


常被淹没在会议材料和领导讲话中。


再有就是新闻报道内容比 较单一,


不注重会议新闻的延


伸,不少会议新闻经常是一事一报 ,


不注意事件的关联度。事实上,不少会议新闻透露出多


方面的 有用信息,


涉及多方面的相关事件,


如果记者不能从系统的全局 的观点来看问题,



多有价值的新闻就会被忽略。这样媒体着力 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与群众的“口头舆论场”


就会发生错位。实践证明,两个“舆论场 ”的交集越大,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


性就越大,


吸 引力和感染力就越强。


时政新闻只有不断地改进和创新,


才能满 足读者日益丰


富的阅读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时政新闻的 地位和作用,


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时政新


闻的创新,创造性地开 展工作。



二、本报关于时政报道创新的一些尝试和收到的效果



今年,


报社党委、


编委会为激励记者的创新热情 ,


使记者能努力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第一


手信息,做深、做透、做 活时政新闻,决定设立时政报道创新奖,获奖作品的计分奖励标准


等同于月度好稿一等奖 ,


这项工作实施两个多月来,


对本报时政新闻创新起到了一定的 推动


作用。



今年年初,


市委宣传部召开了一次“月月读”


读书动员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市委常< /p>


委、宣传部长的一个动员报告。


按照通常时政新闻的写法,会后只 需发个会议消息,重点报

-


-


-


-


-


-


-


-